文档详情

名词解释3539399

nt****6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37.65KB
约12页
文档ID:40907336
名词解释3539399_第1页
1/12

名词解释一、早起(中世纪、文艺复兴)新艺术:14 世纪,“新艺术“最初是法国作曲家和诗人维特里于 1320 年所写论文的标题,论文记录了当时欧洲音乐发展的最新成果(可补充);相对于”古艺术“时期的有量音乐三分法,音值二分法已被接受并实践,引入二分音符,确定三六度音程的谐和性,强调半音的表情意义,”等节奏经文歌“的运用等当时的理论家用”新艺术“这一术语来称呼 14 世纪在法国处于巅峰的新音乐,与 13 世纪”古艺术“相对,先用来指代整个 14 世纪欧洲音乐艺术法国的马肖(可补充代表作)和意大利的兰迪尼(可补充)是欧洲新艺术时期的代表作家马肖:14 世纪法国诗人,作曲家曾供职与卢森堡大公兼波西米亚国王及法王夏尔五世他是欧洲新艺术音乐的典型代表,所作《圣母弥撒曲》是复调常规弥撒套曲的最早范例,经文歌普遍采用等节奏技术;他的世俗音乐亦是复调尚松的杰作,有叙事歌、回旋歌和维勒莱,还创作有单声部的行吟歌曲经文歌:形成于 13 世纪的多声部复调音乐体裁,在克劳苏拉的基础上形成2.通常为三声部,低音固定调采用格里高利圣咏曲调,拉丁文演唱,上方第二和第三声部自由创作,用法与演唱宗教或世俗内容歌词3.13 世纪经文歌的代表作曲家有佩罗坦、弗朗科等,14 世纪等节奏经文歌的大师为维特里和马肖。

蒙泰威尔第:(重点,每年考)16 世纪末至 17 世纪上半叶的意大利作曲家,1590 年起供职于曼图亚公爵府,1613年起任职于威尼斯圣马可大教堂,是威尼斯歌剧乐派的奠基人,完整留存歌剧作品《奥菲欧》、《尤利西斯返乡记》和《波佩亚的加冕》,确定歌剧中独唱与合唱、主调与复调、声乐与器乐之间的比例关系,强调以音乐手段表达人的情感,创立“激情风格“,并在器乐中采用弦乐的震音和拨弦等新手法所作世俗音乐作品包括 9 卷牧歌,努力深化音乐表现力,运用了大量背离传统的手法,走在了时代的前列蒙泰威尔第在继承文艺复兴音乐成果的同事开创了巴洛克新的声乐和器乐风格简答题;14-16 世纪意大利牧歌 牧歌取名自意大利民间的牧人歌曲,14 世纪时为二至三声部的抒情歌曲,有时加入乐器,歌词多为田园或爱情诗包含 2-3 个诗节,配以相同的音乐,最后一段为两行的结束段“利都奈罗”,音乐与前不同,形成 aab 的结构新艺术”作曲家代表人物兰迪尼写作了 14 世纪牧歌16 世纪牧歌指根据知名诗人的短诗歌谱写成的歌曲,许多牧歌出自著名诗人之手,如彼特拉克、桑纳扎罗、瓜里尼和塔索等,牧歌题材宽泛,音乐上它通常不带叠歌,单段居多,每行 7-11 个音节,韵律自由,音乐风格结合了主调和复调,运用更多的绘词法以及不常见的和声,是在贵族社交场合演唱的室内声乐曲,其直接前身是费洛托拉。

作曲家马伦齐奥、杰苏阿尔多和蒙泰威尔第是意大利牧歌发展到后期的杰出代表早期牧歌为无伴奏形式,使用合唱和模仿对位技巧,以灵活的方式来处理歌词细节早期牧歌作曲家主要有维拉尔特、韦尔德洛等等16 世纪中后叶,牧歌的发展达到顶峰古典”意大利牧歌用模仿复调写作,有四至六个声部,五个声部最为典型,适量采用音乐绘词法与象征手法代表作曲家有罗勒、帕莱斯特里纳、拉索等罗勒确立了用模仿复调写作五声部牧歌的规范,尝试运用富有变化的音体系和其他和声试验佛兰德乐派大师拉索,写有 180 首牧歌,运用高超的复调手法写作,广泛的采用了民间歌曲的主题,并大胆拓宽了情感的表现手段16 世纪末的意大利牧歌在内容和形式上有许多新发展,采用具有戏剧性、悲剧性或宣叙性的内容写作,音乐风格精致典雅,注重独唱的技巧表现,表情手法丰富作曲家大胆使用黑音符,在织体形成鲜明对比,式结构多为贯穿发展的复调曲式,和声出现了半音化的尝试,旋律风格趋向单音音乐,主调风格进一步明朗化马伦齐奥、杰苏阿尔多和蒙泰威尔第是意大利牧歌发展到后期的杰出代表马伦齐奥写有 500 首世俗牧歌,生前曾出版 18 册牧歌集,在英国出版的牧歌集《阿尔卑斯山南的音乐》直接启示了英国牧歌的创作。

杰苏阿尔多的牧歌音乐风格明显与同时代作曲家不同,他注重对歌词进行戏剧化处理,偏爱使用表达痛苦和悲哀的情绪的语句,他在音乐中大量使用强烈夸张的“半音和声”,是一位锐意革新的作曲家蒙泰威尔第是 16 世纪末意大利牧歌最杰出的作曲家,他的牧歌创作延续了近 50年,系统出版了 9 卷牧歌,前 6 卷是较传统的五声部复调牧歌,第 7 卷大多是带伴奏的独唱,第八卷为“军事与爱情牧歌集”,并且多出使用“激情风格”第 7、8 两卷中还收有短小的舞台戏剧牧歌作品,如《谭克雷迪和克洛林达的决斗》;第 9 卷称为“牧歌与小坎佐纳”其中 4 首有通奏低音 他的牧歌努力深化音乐的抒情表现力,运用不协和音的新形式以表现凄楚感伤的情绪,他还偏好将牧歌作为戏剧小场景来组织,他创造了新演奏法——弦乐器的震弓和拨弦,并载入史册他也是承前启后的作曲家17 世纪很多音乐作法在 16 世纪提前出现二、巴洛克时期和古典主义时期奏鸣曲式:一种大型器乐音乐结构,定型于 18 世纪上半叶有呈示部、展开部和再现部三大部分组成呈示部包含在调性和个性上形成鲜明对比的主部和副部,它们是全曲的核心主题;展开部发展呈示部出现过的主题,调性频繁转移,极大地造就戏剧紧张度;再现部重现呈示部主题,但所有主题全部统一在主调上,形成音乐戏剧的完满解决。

赋格:在一个主题形成的多声部模仿对位体裁其结构因素包括:主题、答题、对题、间插段、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主题是赋格中最早进入的声部,对主题的模仿进入称为答题,每次伴随主题或答题出现并与之形成对位的声部称为对题,赋格就是有主题的多次进入及其对位声部构成,变化主题的手法有增值、减值、倒影、逆行、密接和应等,并有相应的调性和声布局赋格起源于 15 世纪末复调声乐曲中的旋律模仿进入,作为独立的器乐体裁成型于 17 世纪,是复调音乐成熟的产物,在巴赫的十二平均律,亨德尔等作曲家的创作中获得完美发展受难曲: 根据《圣经》中四部福音书关于耶稣受难的记述而谱写的音乐体裁,形成于 4 世纪,巴洛克时期的受难曲呈现“清唱剧受难曲”的特点,在德国发展蓬勃,泰勒曼、马特松等人都创作过此类作品,最杰出的代表作是德国巴赫的《马太受难曲》帕萨卡里亚:来源于西班牙的一种舞曲体裁,17 世纪后成为重要的器乐音乐体裁,特点为庄重缓慢、3/2 节拍,多为小调,结构为基于固定低音的复调变奏,帕萨卡里亚既有独立作品,也有套曲作品,在歌剧和键盘组曲中都被广泛运用,巴赫的《c 小调帕萨卡里亚与赋格》是这一体裁登峰造极的作品J.S.巴赫:(包括声乐器乐两反面要写)18 世纪上半叶德国作曲家和管风琴家,作品浩如烟海,作有当时盛行的各类音乐体裁,教堂声乐集中于康塔塔、弥撒曲和受难曲,虽然终身未写歌剧,但是歌剧的语汇和戏剧性在《咖啡康塔塔》、《b 小调弥撒》和《马太受难曲》等作品中显露无疑。

器乐音乐有:为教堂礼仪写作的 170 多首管风琴曲,如众赞歌、托卡塔与赋格等,为教学而写作的古钢琴曲《创意曲》、《平均律钢琴曲集》、《法国组曲》等,管弦乐作品中包含 6 首《勃兰登堡协奏曲》、4 首《乐队组曲》、《音乐的奉献》等巴赫是巴洛克音乐的集大成者,对位技艺及音乐描绘精湛华丽,精通文艺复兴晚期及巴洛克时期的一切音乐形式,所作音乐有着实用功能的同时叶独具匠心,富于极高的艺术价值《哥德堡变奏曲》巴赫 1742 年出版的《键盘练习曲》的第四部分,应学哥德堡之请,为患失眠症的俄国驻萨克森大使凯泽林伯爵而写包括主题与 30 个变奏,标志着巴洛克变奏曲难以逾越的高峰,30 个变奏分为 10 组,每组都由 2 个技术性变奏和 1 个卡农变奏构成,各首卡农依次采用从同度到九度的音程写作,最后一个变奏是一首集腋曲,把两个流行歌曲,以对位手法巧妙的结合起来二、简答题 巴洛克协奏曲的发展巴洛克时期的协奏曲分为大协奏曲、乐队协奏曲、独奏协奏曲三类1、大协奏曲是巴洛克组主要的协奏曲形式,流行的时间也比较长,它由小组“主奏部”和大组“合奏组”对比竞赛,“主奏部”采用三重奏奏鸣曲的四件乐器,通常是一提、二提、古钢琴和大提琴;“合奏组”包含当时的所有弦乐器,有时也加入一些管乐器,共 10-12 件乐器。

柯雷利一生创作了 12 首大协奏曲,影响了同时代不少作曲家创作,如……(补充)亨德尔,巴赫勃兰登堡大协奏曲2、乐队协奏曲的出现略迟于大协奏曲,它是乐队单独演奏的协奏曲,没有独奏部分,在某种程度上接近于后来的交响曲托雷利 1692 年写作的 6 首乐队协奏曲开此体裁先河,但 1720 年以后它就与早期交响曲的发展合流了3、独奏协奏曲是巴洛克时期最晚出现的协奏曲,但影响深远,这种由一件独奏乐器与管弦乐队相互竞奏的协奏曲,是现代协奏曲的主要形式,我们在音乐会上常见的钢琴协奏曲,小提琴协奏曲就是将钢琴、小提琴作为独奏乐器与乐队进行交流,属于独奏协奏曲的类型巴洛克时期独奏协奏曲最常用的是小提琴,最早写作独奏协奏曲的作曲家叶多为技艺出众的小提琴家,1698 年托雷利写作了最早的独奏协奏曲,他开创了“快——慢——快”三乐章的协奏曲套曲模式,第一乐章和第三乐章采用“利都奈罗”形式利都奈罗”是意大利文,原意为“回复”,在巴洛克协奏曲中,指的是每一次独奏段落之后,乐队全奏段落的“回复”,独奏段落各个不同,而利都奈罗(乐队全奏)则完全一样,只是调性变化,这样就形成了乐队全奏和独奏的交替形式:四次乐队全奏,中间插三次乐队独奏。

可画图而真正使三乐章形式和利都奈罗结构在协奏曲体裁完全扎根而推广,则得益于维瓦尔第,他凭借惊为天人的巨大协奏曲产量(近 500 首),稳固了“快-慢-快”的三乐章套曲形式,加大各乐章篇幅,并赋予更多个性,如使慢乐章成为具有咏叹调气质的抒情乐章,他还提高了独奏段落的演奏技艺,尤其是快板乐章令人眼花缭乱的炫技性,使之成为小提琴家演奏技术的“试金石”,独奏协奏曲正是由于维瓦尔第的作品才在音乐史中获取无上殊荣的海顿的交响曲创作及历史功绩海顿是奥地利古典主义时期作曲家,海顿是一位古典主义音乐风格的开创者,被称为交响乐之父,104 部交响曲,84 首弦乐四重奏,是海顿卷帙浩繁的作品中最重要的部分,也因此得名弦乐四重奏之父,事实上,这两种体裁不是他首创的,但在他的反复磨练下,成长为成熟的、足以作为古典主义器乐形式典范的体裁海顿的初期交响曲沿袭了意大利序曲的快-慢-快三乐章模式,18 世纪 70 年代收到“狂飙突进“运动思潮的影响,音乐中出现强烈的感情表现,如《第 44 交响曲”哀悼“》80 年代为巴黎圣灵音乐会而写的 6 首”巴黎“交响曲趋向成熟,风格受到莫扎特影响,抒情因素更为强烈,配器手法更为丰富,还有风趣生动的标题,如《第 83 交响曲》被命名为”母鸡“。

90 年代两次访问伦敦时创作的 12 首“伦敦交响曲“,是海顿交响曲的最高造诣,其中大量运用民歌化或舞蹈性旋律,明快洒脱,复调处理恰如其分,配器手法灵活自如,独立使用多种木管和铜管乐器,乐队效果辉煌宏伟,代表作有《94 交响曲”惊愕“》、《第 96 交响曲”奇迹“》、《第 101 交响曲”时钟“》、《第 103 首交响曲“鼓声”》等伦敦交响曲“显示出日渐成熟的古典交响曲的风格特征在海顿的交响曲中,确立了后来成为古典交响曲标准模式的四乐章形式:第一乐章奏鸣曲式快板,第二乐章行板,第三乐章小步舞曲,第四乐章快板, 第四乐章:就试验添加的一种新型乐章,情绪欢快热烈的快板或者急板,用大型结构奏鸣曲式、回旋曲式、或奏鸣曲回旋曲式写作的规模较大的末乐章,足以产生作为总结性的戏剧性和紧张度,在音乐的高潮上结束全曲,为交响乐套取完善第四乐章,是海魂对于交响乐的贡献之首与古典主义初期套曲作品相比,海顿管弦乐队的双管编制和近代配器法原则,写作喜歌剧的经历对于他交响曲的创作无不影响,他的交响曲中充满幽默小花招,常博的人们一笑,雅俗共赏的海顿交响曲突出特点,所以他确立了古典交响乐队的双管编制和配器法原则,奠定了近现代交响乐队发展的基础。

贝多芬交响曲创作及历史功绩 贝多分 1770 生于德国波恩。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