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华中师范大学校园建设规划报告

鲁**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40KB
约16页
文档ID:438933274
华中师范大学校园建设规划报告_第1页
1/16

华中师范大学校园建设规划报告 提要:学校基本情况 \ 规划的依据、目标和思路 \ 规划措施——交通(校门、道路、停车场)、用地和功能分区、建筑、室外空间、绿化和景观、山体水体保护、基础设施、人防、环卫等规划 第一部分 学校基本情况 一、基本统计数据:  截止2004年6月统计,学校校园现有土地1987亩,校舍建筑总面积73万平方米其中,教学科研行政用房约236144平方米,学生宿舍150018平方米,学生食堂17216平方米,教工宿舍280131平方米,其他用房46607平方米  学校现有全日制本专科学生16955人,硕士生2327人,博士生325人,留学生112人在职和离退休教职工5131人 二、学校校园的区位条件:  武汉市是中部地区发展水平最高的城市,为学校提供了较完善的交通、信息、管理及市政设施等服务体系学校周边高校林立,文化氛围浓厚,旅游资源丰富,有利于校园文化环境的建设;校园紧邻东湖开发区“光谷”高新产业建设基地,学校在“光谷”建设了大学科技园(其中一附中新校区正在建设),利于开展科技协作,实现产、学、研一体化,推动知识和科技创新  校园拥山(桂子山与元宝山) 临水(南湖),天然界线清晰,水陆风光兼备,空气清新,环境宁静,生态状况良好。

三、校园建设规划的历史与现状(一)学校发展的历史沿革(略) (二)校园建设的历史与现状:校园建设可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建设初期1953年 ----  第二阶段:“文革”曲折时期 ----   第三阶段:恢复建设期:1977年至1998年   第四阶段(现状):发展建设期: 1999年—2003年学校再次进行了规划修编,通过广泛组织师生参与,邀请专家指导,对音乐楼、理科楼、新文科楼、多功能体育馆、学术交流中心、学生食堂等新的建筑进行了详细的方案论证;同时对基础设施、环境建设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研通过设计竞赛,确定方案对校园的布局进行了适当调整,确定了“一环”、“两担”、“强中心”的景观格局,东理西文、南动北静的功能分区: “一环”——即围绕中心教学区的环形干道及绿带,环道以外是生活区  “两担”——即以桂中路为“扁担”,挑起文科区和理科区 “强中心”——即强化原有的从图书馆经电影场至元宝山顶的校园南北中轴线,形成统领全局的强有力的校园中心  理科区在东部,以理科大楼为标志,组成“现代科技”为主题的建筑区;  文科区在西部,以文科楼为起点,形成“人文科学”为主题的民族形式建筑群;  文体区在南部,以体育馆、音乐楼为呼应,结合电影场、运动场等构成文体活动区域。

音乐楼和体育馆充满了青春的生气和灵动,艺术的律韵和张力  通过三年多艰苦的建设, 在2003年10月学校举行“百年校庆”庆典之际,顺利完成了六大建筑,完成了道路、水、电、网络等基础设施改造,完成了老教学楼的维修和装饰,完成了运动场、电影场等改造翻新,完成了校园环境绿化美化等系列工程(总投资51242万元其中国拨9565万元,自筹41677万元)同时也拆除了一大批临时建筑,校园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受到了广大校友、和社会各方面的广泛好评  师生员工对校园建设从不满意,到关心、了解、理解、支持、参与建设,增强了爱护校园、热爱华师、培育环境的学校意识  在认识和观念上也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从单纯的增加物质条件到高度重视环境的保护培育;从封闭型的自我发展到依靠专家、广泛吸收国内外先进的理论来指导建设 四、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用地不够:按30000学生规模,学校用地总量需要3000亩左右,已有土地1987亩;周边可征土地295亩两项总计2282亩,其中规划为山体保护范围约为285亩  (二)校区分散:与部队、农民等单位用地交错,被分割成多块教学区又在生活区包围之中  (三)主要出入口(校门)不突出、不通畅:每个校门都不居中,特别是西校门和南校门的环境差。

环状道路还有局部(老礼堂处)没有贯通  (四)基础设施薄弱:发展需求比建设速度快,基础条件跟不上数字化信息网络硬件还不够完善  (五)学生宿舍不够:研究生宿舍没有达标,对西区1—6栋学生宿舍楼进行功能置换还没有完成 第二部分 校园规划的依据、目标和思路 一、校园规划的意义  (一)校园规划是学校改革与发展的重要基础工作之一   规划能够有效而经济地使用财力、物力和土地,提高各种设施的使用效率,有利于学校可持续的发展同时,一个有质量的规划对于学校,是一种无形资产,一种文化资源,表现为:   一种凝聚力:增加全校师生和校友爱校意识;   一种竞争力:增加生源和学校的综合实力;   一种渗透力:素质教育的环境氛围  (二)教育部、武汉市规划局对校园规划工作有明确要求;  (三)新的规划又是对过去的修编,通过分析和调整,总结经验教训,能够对许多问题进行更深入细致的研究 二、规划的理论依据:  1、校园规划为教育观念的变革和发展服务:从教学资源分散到重组到优势互补,从学科间的封闭到学科的融合;从单一专业教育到全面的素质培养  2、充分重视校园建设和城市建设的关系:从内外封闭的独立小社会到与城市发展密切相关的社会机构;  3、继承和延续校园的文化传统和历史文脉:向人类的理性成果致敬;  4、充分重视环境保护:从水泥森林到自然怀抱;  5、充分重视新技术新材料的影响和应用。

三、法规依据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1989.12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城乡规划部分》  (三)《普通高等学校建筑规划面积指标(内部发行)》1992.8  (四)《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1996  (五)《武汉市自然山体水体保护办法》  (六)《关于印发<在汉部、省属8所高校校园总体规划编制要求>的通知》  (七)《关于华中师范大学校园总体规划编制手续的复函》  (八)《华中师范大学事业发展战略规划》  (九)《华中师范大学学科建设与队伍建设规划》 三、规划期限、范围与规模 (一)期限:2003年—2015年,近期:2003年—2008年; (二)规划范围:本次规划以华中师范大学现有校区为主,适当向周边拓展,规划用地面积为2089亩 四、校园规划总体目标和思路 (一)原则:继承传统、延续历史文脉、着眼长远,因地制宜;突出科学性、人文性、服务性、开放性、数字化等特色,建设具有教师教育特色、民族传统文化氛围、科学合理的功能分区、突出个性的城市景观,环保生态型绿色校园 (二)内容:在桂子山(南湖)校区建设永久性教学、科研中心区,在周边建设学生生活和科技产业孵化区;在条件可能时,将教职工生活区和后勤设施等置换转移到校外,通过适当在周边征地,整体规划建设,使华中师范大学成为以教学科研为中心,向周围地区辐射科技成果、传播先进文化、向社会提供优质服务的高等学府。

第三部分 规划措施 一、交通规划(校门、道路和停车场)  (一)西北大门(规划正门):通过80米宽的校门设计,双向道路,平台绿地布置,丰富校门入口的层次感,增加学校向城市开敞的空间  (二)南大门:争取打通南大门  (三)立交桥:在南大门侧和南湖校区之间架设可以通行小汽车的立交桥  (四)校内交通:贯穿内环,打通外环,形成完整闭合的环路,干道人车分流,干道之间完善消防通道和人行体系;在元宝山等次生林地开辟便捷的人行道  (五)停车场:重新规划和置换学校汽车队场地,在校内规划设置多处停车场,再建的新建筑均设置地下停车库,结合路边停车,满足未来增加的停车需要首先启动建设东区的停车库(上层为综合球场) 二、用地规划和功能分区  (一)调整:保持现有格局,调整功能划分,将原供销学校校区、科教仪器厂和南湖校区纳入教学区规划将校区分为教学科研区、文体活动区、教工生活区、学生生活区和相对独立的南湖教学区和国际交流学院六个区域  1、原供销学校区,建设研究生院  2、教学仪器厂区,建设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包括配套建设留学生宿舍、留学生食堂、外籍专家宿舍,以及相应的体育活动场地等设施该区规划充分利用地形条件和现状绿化,自北至南依次布置科技孵化开发楼,教学楼群,留学生生活区,运动休闲区,构成空间层次丰富,相对独立的区域。

交通系统以大门入口广场为中心组织,根据地势高差,采用阶梯式平台布置  3、南湖教学区,规划设计为通用性的标准单元式教学楼群,将继续教育学院、职业技术学院、管理学院、进修教师培训中心统一建设,也配套建设学生食堂和部分学生宿舍该区设计重视社会开放功能,外动内静;将中心绿色生态带贯穿整个教学区,注意保护原有水面和生态链,注重人造环境和生态环境协调   4.整合各类后勤服务,集中布置,统一管理   5.在校园周边建设科技产业孵化区:在北大门一线,东大门北侧,在雄楚大道南沿路边100米深,260米长的地带,建设高科技产业孵化大楼  (二)置换:通过积极创造条件,在校外建设教师生活区,通过政策激励,鼓励到校外购房,逐步置换和拆迁现有的教师住宅区,将置换的空间作教学科研和学生生活用途  (三)周边征地及合作:按照武汉市规划局给我校在周边规划控制的范围,学校要争取尽量在周边征地,对征用有困难的,可以采用长期租赁或合作建设学生宿舍等方式,扩大办学空间  调整和均衡各类功能分区的面积比例,通过道路、绿化将功能分区相对隔离又合理过渡 三、建筑规划   建筑面积指标分析:按30000学生规模计算,教室、科研、实验及行政用房集中为教学楼等:应有489888平方米,已有236144平方米,需要拆迁面积11993平方米,还需265737平方米,另外,西区1-6栋学生宿舍可置换14718平方米;学生宿舍应有288000平方米,已有150018 平方米,还需13782平方米。

  其他待建建筑规划预留空间:   1、图书馆:在原行政楼处新建;   2、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教学楼:在教学仪器厂区新建;   3、十号(城环、美术)教学楼:在原农药所地范围;   4、十一号教学楼:在桂子山校区原印刷厂   5、十二号教学楼:文科楼西侧原基建处等三栋小楼一片;   6、学生活动中心(礼堂):已拆除待重建;原学生活动中心置换为教工活动中心;   7、扩建或新建学校医院;   8、东区食堂;适当集中,可以拆三建一,或拆四建二   9、校友大楼:择址新建   还有一项重要工作,登记和保护昙华林一带老“华中大学”的历史建筑 四、室外空间   重点增设各类规格面积不同的运动场地和健身场地,首先启动建设东区的综合球场(底层为停车库)进一步提高露天电影场使用率加强各类场地的夜间照明增加广场:已有杜鹃、梅园、图书馆中心广场、理科楼广场、一二三号楼中间的莲花池广场、桂香园绿化广场、体育馆广场;还规划增加新的南、北大门广场、行政楼广场、新图书馆广场;在原化工厂山凹处利用山体的落差设计叠水广场等;在南湖校区通过轴线对称教学楼的布局构造和水面相融的广场,营造生动的水景环境在校园内利用现有的草坪、丛林,开辟增加各类学习和休憩空间。

五、绿化和景观  (一)绿化:绿化要根据武汉的气候和桂子山的特点,综合植树、花卉和草坪交错建设,特别是要大力补种因建设减少的树林,有布局的栽培四季常开的花卉建成生态式校园重点保护山体上的次生林区;整治杂乱和影响建筑物立面的树木;建立物种园,保护名贵树木和物种增加绿化品种和指标,提高绿化覆盖率 (二)景观。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