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学第六章分配制度

lizhe****0001
实名认证
店铺
PPT
218KB
约27页
文档ID:5478495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学第六章分配制度_第1页
1/27

第六章,,社会主义经济中的分配制度,一.人类社会分配模式的演变,原始社会 农业社会 工业社会 知识社会(后期) (后期) (后期) (早期)谁来分配 部落首领、 国王、贵族、 政府、雇主、 贡献者、政酋长、家长 地主 工会、市场 府、市场生产资料 生产资料公有制, 武力掠夺 市场配置 市场配置的分配 其使用权按需要 私有制 政府调节 政府调节分配或平均分配 分封制 按土地所有 按生产要素分配 按知识、各种 平均分配 权分配,农民交 资本——利息 生产要素贡献经济收入 纳税赋、服徭役; 劳动——工资 分配;的分配 企业家才能—— 各项政策措施利润 等; 调节分配政府通过税收等政策措施调节分配,,,,,,,二.按劳分配的理论与实践,(一)马克思关于按劳分配的主要观点: 1.马克思的按劳分配理论 (1)按劳分配的前提条件:实行单一的全民所有制和计划经济;不存在商品货币关系;个人劳动直接构成社会总劳动的组成部分。

2)分配个人消费品的唯一尺度:劳动者付出的劳动量(扣除必要部分以后),任何人不得凭借资本无偿占有他人的劳动成果3)按劳分配的实现形式: 用劳动券领取消费品 (4)按劳分配在全社会范围内由社会对个人直接进行2.按劳分配的实质:P163,反对凭借生产资料所有权无偿占有他人劳动,铲除剥削产生的基础; 承认劳动能力差别和劳动者利益的差别 既否定无偿占有他人劳动,也否定平均主义3.按劳分配的意义 P164,按劳分配的意义在于它确立了一种全新的分配原则:不是根据所拥有的财产来分配,而是根据所拥有并付出的劳动量(包括劳动能力)来分配二)按劳分配的实现形式 P165,1.现实对传统分配理论的校正 (1)按劳分配的前提条件不同: 公有化程度较低;商品货币关系是人们之间经济交换的基本关系;个人劳动不能直接构成社会总劳动的组成部分2)分配尺度不同 马克思的“劳“是指付出的劳,现行公有制中按劳分配的“劳”是指人们付出并实现了的有效劳动 (3)分配的实现形式不同马克思:凭劳动券领取消费品;现行公有制经济:支付工资 (4)分配的主体不同 马克思:社会直接对个人分发个人消费品;现行公有制企业 ,以企业为分配单位2.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实现形式的特点 P165(1)按劳分配必须通过价值形式迂回曲折的实现,这必然使原本意义上的按劳分配打了折扣。

2)按劳分配要受到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影响 (3)按劳分配必须以企业为单位进行,从全社会看只是作为一种趋势或近似值而存在三. 中国目前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 多种分配制度(P177),1.以公有制为基础的按劳分配制度 在公有企业内部进行的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制度.但今天仍然需要通过市场来实现.,2.以生产要素所有权为基础的分配制度(1)市场经济中的按劳动要素分配 普通劳动者通过提供自己的劳动获得工 资这种收入分配既要受劳动者贡献大小 的影响,也要受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的影 响2)按资本分配:凭借资本要素所有权参与企业经营成果的分配所获得的收入包括利息、股息、红利、租金、私人企业主收入以及“三资”企业所有者利润收入等形式3)按经营或管理分配 即经营者按其在一定时期内付出的经营性劳动和承担企业风险责任而获得的收入这实际上是按企业家才能和贡献进行的分配3. 以生产资料的个人所有和个体劳动为基础的分配制度 4.按需要分配的制度 这是按社会保障原则分配到的收入,是来自于身份的收入包括转移支付获得的收入等四.收入分配中的平等与效率,(一)平等(公平)的含义: 1.厉以宁:经济学的三种“公平” (1)特定条件下平均分配 (2)机会均等 (3)收入的合理差距,2.吴敬琏的“机会平等”观(1)机会的平等:与效率正相关。

经济主体平等竞争有助于提高效率 (2)结果的平等:与效率负相关 平均主义大锅饭会损害人的积极性,3.由经济关系决定的分配公平 个人所作出的贡献与其得到的报酬是否对称是判断公平与否的标准 4.由道德观念和社会稳定标准决定的公平 每个人都有生存权这种社会分配主要由政府来执行 二)初次分配过程中的平等P179,1.初次分配过程中的平等反映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 P179 初次分配,指根据生产资料(或生产要素)占有关系进行的分配国民收入经初次分配后分解为劳动报酬、企业收入、政府收入(间接税)国家与企业关系:国家与国有企业的关系:上交利税;国家与一般企业的关系:纳税; 企业与个人的关系(企业内部关系,消费与积累的分割); 国家与个人的关系(纳税)三)再分配中的平等:P181,再分配是初次分配基础上的再次分配 1.生产部门与非生产部门的劳动交换P181 2.政府对国民收入分配过程的调节(征税、转移支付、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等)四)对于中国收入分配问题的认识,在市场体制中,社会财富相差悬殊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个人的财富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获得,是通过市场化的方式还是通过政府权力等非市场化的方式获得五)收入分配变动的理论模型 收入% 收入%人数% 人数% 发达国家早期分配结构 当代发达国家分配结构,,,,,,,收入% 收入% 0 人数% 人数%中国改革前分配结构 改革后分配结构,,,,,,,,,,库兹涅茨观点:经济发展过程中收入分配差距呈现倒U型状态,个人收入差距将先拉大再缩小。

基尼系数0 人均GDP增长转折临界点库兹涅茨收入分配差距的倒U型曲线,,,,,。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