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三周年对联 三周年对联篇(一):三周年祭祀对联 导读:祭祀,是对逝者的一种悼念仪式,中华传统提防"慎终追远"表达中国人民的一种孝文化下面我为大家带来关于三周年的祭祀对联,梦想能给大家带来扶助 三周年祭祀对联 上联:礼尽三年心难尽 下联:丧终此日德未终 上联:三年礼尽换红彩 下联:满门吉庆福自来 上联:故人已去整三载午 下联:哀思常存一千天 上联:三载不见泪落尽 下联:千里相隔眼望穿 上联:遥想当年慈母恩 下联:三春难报孝永在 横批:永怀春晖 上联:生生世世慈母爱 下联:年年岁岁孝子思 横批:爱遍天地 上联:旧日喜辞朝朝思 下联:如今三春岁岁念 横批:永怀慈母 上联:慈萱西去 三载铭心 隔世相望千行泪 下联:音容莫睹 九曲回肠 终天思亲总伤情 上联:月亦蒙 云亦蒙 泣血三载 梦依思亲泪 下联:江也深 海也深 刻骨今生 铭怀慈母恩 上联:慈母已去整三载 下联:哀思常存一千天 上联:慈母驾鹤西去悠悠三载抹不去亲人心中这份永远的痛 下联:慈母魂兮归来茫茫人海遮不住亲人眼里那盏常明的灯 横批:母仪千古 上联:三年如一日慈母音容犹在多想承欢膝下再诉衷肠 下联:三年似一世慈母魂兮归来但愿时光倒流永不分开 横批:遗爱千秋 上联:忆往昔操劳一生至躬背 下联:看今朝享乐三载梦娘归 上联:慎终已尽三年礼; 下联:追远常存一片心。
横批:事亡如存 上联:严父慈母驾鹤西去三载,音容笑貌应犹在; 下联:孤男弱女守孝前来千日,疾首痛心何其了 上联:痛融三载,笑貌音容常入梦; 下联:福荫百年,贤良德品永铭心 上联:树欲静而风不止 下联:子欲养而亲不待 横批:和蔼永持 上联:春秋三度陇上犹显劳形 下联:松柏万年堂前常瞻遗容 横批:慎终追远三周年对联篇(二):春联的资料介绍 春联,又叫“春贴”、“门对”、“对联”,它以对仗工整、干脆精良的文字描绘美好形象,抒发美好愿望,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以下是我用心打定的春联的资料介绍,大家可以参考以下内容哦! 有关对联的资料 对联是我国人民普遍爱好的一种民族文化形式,在人民群众遇到婚丧喜庆、节假、寿辰等重要事情或时刻,都热爱用它来表示庆贺或悼念之情这种对联在春节时期应用最广,称之为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是一种独特的中国文学形式它以工整、对偶、干脆、精良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于门上,辞旧迎新,以增加节日的喜庆气氛看到一家家、一户户、一副副字体不一、内容丰富的对联,可以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到淳厚的乡风民俗和浓郁的年味,感受万家聚合、和和美美、喜气洋洋的欢欣和对、幸福生活的殷殷期盼。
称:“喜气临门红色妍,家家户户贴春联;旧年辞别迎新岁,时序车轮总向前 家门口贴上春联的时候,意味着过春节正式拉开序幕传统春联是由人手以毛笔书写,现在亦有机器印制的春联春联的种类较多,有街门对、屋门对等,每幅春联都有横批 有些地区“春联”也是各种春贴的统称,而有些地区又把条状、不成对的春贴称为春条、春挥朝鲜那么有立春榜、立春书、立春贴等名称,简称春榜、春贴等 春联,起源于桃符(周代悬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桃木板)据所载,桃符长六寸,宽三寸,桃木板上书降鬼大神“神荼”、“郁垒”的名字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户,名仙木,百鬼所畏所以,清代上记载:“春联者,即桃符也五代十国时,宫廷里,有人在桃符上题写联语说:后蜀主令学士辛寅逊题桃木板,“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便是中国的第一副春联直到宋代,春联仍称“桃符”王安石的诗中就有“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宋代,桃符由桃木板改为纸张,叫“春贴纸” 据说五代时的后蜀国国君是个热爱标新立异的国君,在公元964年岁尾的除夕,他突发奇想,让他手下的一个叫辛寅逊的学士,在桃木板上写了两句话,作为桃符挂在他的住室的门框上。
这两句话是“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第一句的大意是:新年享受着先代的遗泽其次句的大意是:佳节预示着春意常在由此开头,桃符的形式和内容都发生了变化,这不仅表现在开头用骈体联语来替代“神荼”、“郁垒”,而且还扩展了桃符的内涵,不只是避邪驱灾,还增加了祈福、祝愿的内容这就成了中国最早的一副春联 到了宋代,在桃木板上写对联,已经相当普遍了王安石的诗中写的“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就反映了每到除夕之日,家家户户挂桃符(即今春联)的盛况同时,随着门神的展现和用象征喜气吉利的红纸来书写桃符,以往的桃符所肩负的驱邪避灾的使命逐步转移给门神,而桃符的内容那么演化成用来表达人们祈求来年福运惠临和五谷丰产的美好心愿 “春联”一词的展现,那么是在明代初年当年当上皇帝之后,热爱排场喧嚷,也热爱大户人家每到除夕贴的桃符,就想推广一下在一年的除夕前他公布御旨,要求金陵的家家户户都要用红纸写成的春联贴在门框上,来迎接新春大年初一的早晨,朱元璋微服巡查,挨家挨户观测春联每当见到写得好的春联,他就分外欣喜,赞不绝口在巡查时见到一家没有贴春联,朱元璋很是生气,就询问什么理由,侍从回复说:“这是一家从事杀猪和劁猪营生的师傅,过年更加忙,还没有来得及请人书写。
朱元璋就命人拿来笔墨纸砚,为这家书写了一副春联:“双手劈开生死路 ,一刀割断是非根写完后就持续巡查过了一段时间,朱元璋巡查完毕返回宫廷时,又路过这里,见到这个屠户家还没有贴上他写的春联,就问是怎么回事这家仆人很恭敬地回复道:“这副春联是皇上亲自书写的,我们高悬在中堂,要每天焚香供奉朱元璋听了分外欣喜,就命令侍从赏给这家三十两银子由此可见,“春联”的得名和推广,是朱元璋采取行政命令的手段,公布御旨才得以在家家户户推广开来的 对联的格律 在前面已经讲过,对联的格律是对联的艺术表现形式,一般地说对联 上下两句字数相等、平仄协调、词性(词类)一致、布局一致 一、字数相等 对联分为上、下两句,上句叫出句,又叫上联,下句叫对句,又叫下联出句与对句字数相等是对联的根本要求 在征联或考试中,有时给上联征下联,如:山东济宁交警主办的纪念“严格执法,热心服务题词五周年征联,其中出“金盾耀金辉,题词五载千军奋;”征下联;有时给出下联征上联,如在2000年吉林省中考中出“品千古美文”征上联;有时候给出确定的条件求征自撰联,如北京申奥大宝杯征联要求在12言以内的自撰联 对联有一术语,即“12言”中的“言”。
几言联就是出句和对句都是几个字如七言联:“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出句和对句都是七个字 二、平仄协调 平仄协调是对联格律中一个重要方面平仄是以语音四声为根基 (一)四声 四声就是我们汉语中的四种声调,分为新四声(普遍话)和古四声 大家知道,声调是语言的根本特点语言的上下、升降、长短构成了汉语的声调,而上下、升降那么主要因素 1、新四声就是指普遍话中的四种声调,包括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其声调特点: (1)阴平声是一个高平调(不升、不降叫平) (2)阳平声是一个中升调(不高不低叫中) (3)上声是一个低升调(有时是低平调) (4)去声是一个高降调 2、古四声是和今天普遍话的声调种类不完全一样,包括平、上、去、入四声 (1)平声是一个中平调,后化为阴平和阳平 (2)上声是一个升调,现有一片面变为去声 (3)去声是一个降调,也就是今天的去声 (4)入声是一个短促的调子它在普遍话中已取消,现在大多数变为去声,其次转变为阳平,变为上声最少如:人、一、十、国等 《康熙字典》有一歌诀《四声法》是这样讲的: “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清晰哀远道,入声短促急珍藏。
虽然不够科学,但它可以让我们根本了解古代四声的约莫 (二)平仄及其运用 分辩了四声就奠定了平仄的根基平仄是依据四声划分的两大类,平声就是阴平、阳平(古平声),仄声就是上声和去声(入声属于古仄声)仄,按字义解释就是不平的意思 由于平声没有升降,且较长;而仄声有升降且较短,这样两类声调在对联中交替运用,就使声调多样化,不至于单调,读起来有抑扬顿挫的艺术效果 平仄协调是对联的根本格律之一一般的说,平仄协调应符合以下几点要求: (1)平仄在本句中是交替的也就是说二至三个音节必换平仄 (2)平仄在对句中是对立的 (3)务必出句落在仄声,对句落在平声 例如:毛主席在《长征》诗中第5、6句就是一个平仄协调的对偶句: 金沙 | 水拍 | 云崖 | 暖; 大渡 | 桥横 | 铁索 | 寒这里拍是入声字) 即: 平平 | 仄仄 | 平平 | 仄 仄仄 | 平平 | 仄仄 | 平 到底我们是用新四声还是古代四声呢?当然,我们应本着“倡今知古”的原那么,在务必掌管和运用普遍话四声的同时,也理应知道古代四声,以便赏识和创作古韵对联 我们在对联写作的实际应用中,在平仄协调要求上,就是向律诗一样,严格执行律诗的格律。
通常有两种形式:前面我们举例就是其中一种形式“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另外还有一种形式“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我们在运用中也可以变通一般在七言律联中采用“一三五不管,二四六清晰”的格律,也就是:第一、三、五字可以不管平仄,其次、四、六字务必平仄交替并上下平仄相对若用O表示可平可仄,那么: (1) O 仄 O 平 O 仄 仄;O 平 O 仄 O 平 平 (2) O 平 O 仄 O 平 仄; O 仄 O平 O 仄 平 为了便于对联写作练习,初学者可以按照“一三五不管,二四六清晰,出句要仄止,对句应平收”的要求举行练习和掌管平仄协调的格律 三、词性(词类)相对 (一)对仗(对偶) 对仗(对偶)即词性(词类)相对是对联的根本要求对仗的来源是古代仪仗队的两两相对 对仗是一种修辞方法,就是把同类概念或对立的概念并列起来例如“抗美援朝”,“抗美”与“援朝”形成对仗,这叫自对对仗还可两句互对,如“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就是两句相对 在对联写作中,对仗的一般要求是词性(词类)一致,即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 (二)词的分类 词的分类是对仗的根基。
在对联写作中,词的分类与语法中的词类大同小异一般来说,词可按词性分为九类:(1)名词(2)形容词(3)数词(4)颜色词(5)方位词(6)动词(7)副词(8)虚词(9)代词 名词又分为(1)天文(2)时令(3)地理(4)宫室(5)服饰(6)器用(7)植物(8)动物(9)人伦(10)人事(11)形体等11小类 对联在对仗中词类(词性)相对是分外讲究的,一般还要留神以下几点: 1、数量词自成一类相对孤”“单”等字也算是数目 2、颜色自成一类相对 3、方位词自成一类相对包括东南西北上下左右前后等等,很少与其它词相对 4、不及物动词往往跟形容词相对 5、连绵字只能跟连绵字相对连绵字当中又分为名词连绵字(鸳鸯、鹦鹉等);形容词连绵字(逶迤、磅礴等);动词连绵字(踌躇、踊跃等)不同词性的连绵字,一般还是不能相对的 6、专用名词只能对专用名词如: 客上自然居,俨然天上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