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的意味》教案【教学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 体会家人对我们的付出,体验家人之间亲情的温暖和爱,感受家是身心的寄居之所,是心灵的港湾2. 认同中华文化中的“孝”的价值观,养成热爱父母、孝敬父母、关爱家人的意识能力目标1. 提高传承中华家庭文化传统美德的能力,增强孝亲敬长的行动力2. 提高与家人共建共享家庭美德的能力知识目标1. 理解“家”的内涵和功能,知道“家”对我们成长的重要意义2. 知道孝亲敬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法律规定的义务理解中华文化中“孝”的内涵,知道中华优秀文化传统需要继承和发展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家庭对成长的意义,热爱自己的家庭难点:孝亲敬长的意义与做法【教法学法】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 合作探究法学 法:自主学习法 交流讨论法【教学资源】视频【教学过程】(一) 新课导入有人说家是一本读不完的书,只有真情才能读懂,这真情就是家人之间最真实的情感,这情感是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的牵挂,也是每逢佳节倍思亲的真情流露,那么本节课就让我们走进亲情,体味家的温暖家的意味)板书(二)讲授新课活动一:大家每个小组带来全家福吧,哪个小组愿意给大家分享一下自己的全家福呢?有的同学给大家带来了父母的结婚证,有的同学带来了三口之家的全家福,那么大家思考父母组成家庭依靠什么关系?当你出生以后你与父母组成家庭又依靠什么关系?教师小结:家庭是由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结合而成的亲属生活组织。
教师小结:依照法定条件和法定程序结婚,组成新的家庭——小两口结婚成了家;因生育导致的血缘关系结合成家庭---宝宝降生使家庭喜添新成员;依照法定条件和法定程序收养而组成家庭——养子女与养父母成为一家人;随父或母再婚组建新的家庭——继子女与继父母也是一家人总结归纳出家庭的含义活动三:探究与分享学生活动:大家拿出一张纸和彩笔,如果将你的家庭成员比喻成一种动物或植物,你会将他们比喻成什么呢?请你用这种替代画出你认为一家人在一起最温馨的时刻通过同学们的温馨分享,每个成员在家庭中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这些角色呢让我们的家庭更加美好那么大家思考家庭有哪些功能呢?教师小结:从家庭的功能中可以看出家是我们身心的寄居之所每个人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家,我们的生命是父母给予的,我们的成长也离不开家庭的哺育和支持教师总结:家对我们成长的重要性表现在哪里?(过渡)家是我们心灵的港湾,家对于我们每一个人都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常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思亲”,这种思念亲人的心情在中国春运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播放春运回家的视频学生活动:为什么人们无论如何也要回家?教师引导:过年回家,回家过年,这是亿万中国人的心声中国的春运,可谓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景观。
而这个景观背后,流淌的却是最有中国味的浓浓亲情从同学们的回答中,我们可以知道,在中华文化中,家的内涵是什么呢?学生回答:在中华文化中,家有着深厚的意味、丰富的内涵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家是代代传承、血脉相连的生活共同体,是甜蜜、温暖、轻松的避风港过渡)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家不仅是一个避风港,它还是我们的天然学校,这所天然学校对我们每一人的教育更多体现在家规家训中活动五:探究与分享学生活动: 收集我国传统文化中广为流传的“家规”“家训”教师引导: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千千万万家庭的和睦才能促进国家的和谐发展,才能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渡)在同学们收集和老师展示的家规家训中今天我们仍需要传承的有哪些?引出“百善孝为先”教师播放视频公益广告FAMILY学生活动:思考:我们为什么要孝亲敬长?(学生回答:①在中国的家庭文化中,“孝”是重要的精神内涵 ② 孝亲敬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每个中国公民的法律义务)教师引导:孝亲敬长不仅是道德义务,还是法律义务,对于不孝亲敬长的,轻则受到道德谴责,重则受到法律制裁多媒体呈现有关孝亲敬长的法律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成年子女有赡养扶助父母的义务《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规定:子女对父母有赡养扶助的义务,子女不履行赡养义务时,无劳动能力或生活困难的父母,有要求子女付给赡养费的权利。
有负担能力的孙子女、外孙子女对于子女已经死亡或子女无力赡养的祖父母、外祖父母,有赡养的义务《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定:赡养人应当履行对老年人经济上供养、生活上照料和精神上慰藉的义务,照顾老年人的特殊需要过渡)成年子女有孝亲敬长的法律义务,是不是未成年人就不需要孝亲敬长了呢?活动六:尽孝在当下学生交流讨论:在生活中,作为青少年的我们应该如何做到孝亲敬长呢?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多媒体展示有关孝亲敬长的图片小结:尽孝在当下孝敬双亲长辈,关爱家人,不仅仅是长大成人以后的事,从现在开始,我们就应该用行动表达我们的孝敬之心三)课堂小结(四)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