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疾病监测系统死因监全国疾病监测系统死因监测工作规范测工作规范全国疾病监测系统全国疾病监测系统死因监测工作规范(试行)死因监测工作规范(试行)中国疾控预防控制中心慢病中心中国疾控预防控制中心慢病中心2005年年11月月 武汉武汉适用范围<本规范适用于承担全国疾病监测系统本规范适用于承担全国疾病监测系统工作的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监测工作的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监测点行政区划内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点行政区划内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规范的内容规范的内容(一)死亡登记(一)死亡登记(二)死亡信息的报告(二)死亡信息的报告(三)人口学信息的收集(三)人口学信息的收集(四)资料分析和利用(四)资料分析和利用(五)机构与职责(五)机构与职责(六)制度保障(六)制度保障(七)质量控制(七)质量控制(八)考核与评价(八)考核与评价一、死亡登记一、死亡登记<死亡登记对象为发生在辖区内的所有死亡个死亡登记对象为发生在辖区内的所有死亡个案,包括在辖区内死亡的户籍和非户籍中国案,包括在辖区内死亡的户籍和非户籍中国居民,以及港、澳、台同胞和外籍公民居民,以及港、澳、台同胞和外籍公民 (一)不同情形死亡个案的登记(一)不同情形死亡个案的登记 <医院死亡个案医院死亡个案 <家庭死亡个案家庭死亡个案<其他场所发生的死亡个案其他场所发生的死亡个案 <对非正常死亡者的处理对非正常死亡者的处理 1. 医院死亡个案医院死亡个案<凡在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发生的死亡个案(包凡在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发生的死亡个案(包括到达医院时已死亡,院前急救过程中死亡、括到达医院时已死亡,院前急救过程中死亡、院内诊疗过程中死亡)均应由诊治医生作出院内诊疗过程中死亡)均应由诊治医生作出诊断并逐项认真填写诊断并逐项认真填写《《死亡证死亡证》》。
死亡原因死亡原因不明者必须将死亡者生前的症状、体征、主不明者必须将死亡者生前的症状、体征、主要的辅助检查结果及诊治经过记录在要的辅助检查结果及诊治经过记录在《《死亡死亡证证》》第二联背面的调查记录栏内第二联背面的调查记录栏内 新生儿死亡新生儿死亡o新生儿死亡,包括活产随即死亡的应由诊治新生儿死亡,包括活产随即死亡的应由诊治医生或接生员(助产士)填写《死亡证》医生或接生员(助产士)填写《死亡证》2. 家庭死亡个案家庭死亡个案<由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或承担该地区预防保健由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或承担该地区预防保健任务的医疗卫生机构(含村卫生室)的医生,任务的医疗卫生机构(含村卫生室)的医生,根据死者家属或其他知情人提供的死者生前根据死者家属或其他知情人提供的死者生前病史、体征和病史、体征和/或医学诊断,对其死因进行或医学诊断,对其死因进行推断,填写推断,填写《《死亡证死亡证》》,, 由街乡居委会由街乡居委会(村委会)盖章证明,同时必须填写死亡调(村委会)盖章证明,同时必须填写死亡调查记录,家属必须签名查记录,家属必须签名3. 其他场所发生的死亡个案其他场所发生的死亡个案<由负责救治的医生填写由负责救治的医生填写《《死亡证死亡证》》;在医;在医务人员到达之前死亡者,由救治医生根据务人员到达之前死亡者,由救治医生根据死者家属或其他知情人提供的死者生前病死者家属或其他知情人提供的死者生前病史、体征和史、体征和/或医学诊断,进行死因推断或医学诊断,进行死因推断后填写后填写《《死亡证死亡证》》。
4. 对非正常死亡者的处理对非正常死亡者的处理<凡非正常死亡或不能确定是否属于正常死凡非正常死亡或不能确定是否属于正常死亡者,需经公安部门判定死亡性质,并出亡者,需经公安部门判定死亡性质,并出具具《《法医鉴定书法医鉴定书》》,卫生部门根据公安司,卫生部门根据公安司法部门的法部门的《《法医鉴定书法医鉴定书》》填写填写《《死亡证死亡证》》(二)《死亡证》的填写(二)《死亡证》的填写< 《《死亡证死亡证》》的填写要求的填写要求 < 《《死亡证死亡证》》的填写内容的填写内容 1. 《死亡证》的填写要求《死亡证》的填写要求o《死亡证》的填写必须使用黑色墨水笔,项《死亡证》的填写必须使用黑色墨水笔,项目齐全、内容正确、字迹清楚,不得勾划涂目齐全、内容正确、字迹清楚,不得勾划涂改,并由填写医生签名,并逐联加盖统一的改,并由填写医生签名,并逐联加盖统一的《死亡证》专用印鉴《死亡证》专用印鉴2.《死亡证》的填写内容《死亡证》的填写内容o((1)一般项目:姓名、性别、民族、主要)一般项目:姓名、性别、民族、主要职业及工种、身份证号、户口地址、现住址、职业及工种、身份证号、户口地址、现住址、生前工作单位、出生日期和死亡日期、实足生前工作单位、出生日期和死亡日期、实足年龄(按周岁计算,不满年龄(按周岁计算,不满1周岁的按月日计周岁的按月日计算,不满算,不满1日的按小时、分钟计算)、婚姻日的按小时、分钟计算)、婚姻情况、文化程度、死亡地点、疾病最高诊断情况、文化程度、死亡地点、疾病最高诊断单位及诊断依据、可以联系的家属姓名及住单位及诊断依据、可以联系的家属姓名及住址或工作单位(包括联系,要填写详细)址或工作单位(包括联系,要填写详细)。
((2)与死亡有关的疾病诊断项目:)与死亡有关的疾病诊断项目:o医生应结合死者生前有关疾病或情况进行综医生应结合死者生前有关疾病或情况进行综合分析,然后按照其导致死亡的顺序(直接合分析,然后按照其导致死亡的顺序(直接死因、间接死因、根本死因)分别填写在死因、间接死因、根本死因)分别填写在《死亡证》的第《死亡证》的第ⅠⅠ部分,其他重要医学情况部分,其他重要医学情况填写在第填写在第ⅡⅡ部分对于到达医院时已死亡、部分对于到达医院时已死亡、院前急救过程中死亡等情况,医生应通过家院前急救过程中死亡等情况,医生应通过家属或知情人提供的情况进行死因推断,家属属或知情人提供的情况进行死因推断,家属或知情人提供的情况应填写在《死亡证》背或知情人提供的情况应填写在《死亡证》背面的调查记录中,而推断后的死因应填写在面的调查记录中,而推断后的死因应填写在《死亡证》的疾病诊断项目中《死亡证》的疾病诊断项目中((3)对于县及县级以上医疗机构发生的)对于县及县级以上医疗机构发生的不明原因死亡病例不明原因死亡病例o医生要按照《全国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监测实医生要按照《全国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监测实施方案(试行)》的要求,在《死亡证》背施方案(试行)》的要求,在《死亡证》背面的调查记录一栏填写病人的症状、体征;面的调查记录一栏填写病人的症状、体征;如果是呼吸系统不明原因死亡病例,须填写如果是呼吸系统不明原因死亡病例,须填写体温是否超过体温是否超过38℃℃,是否有咳嗽、呼吸困,是否有咳嗽、呼吸困难、抗生素治疗无效及肺炎或难、抗生素治疗无效及肺炎或SARS的影像的影像学特征,以及白细胞是否正常。
学特征,以及白细胞是否正常((4)其他项目:)其他项目:o住院号、医师签名(由填写《死亡证》的医住院号、医师签名(由填写《死亡证》的医生签字)、单位盖章(由填《死亡证》的医生签字)、单位盖章(由填《死亡证》的医生所在单位盖章)、填报日期(一般应是死生所在单位盖章)、填报日期(一般应是死者死亡当日或随后几日填报,如果填报日期者死亡当日或随后几日填报,如果填报日期与死亡日期相距较远,则应给予文字说明)与死亡日期相距较远,则应给予文字说明)(三)《死亡证》的管理(三)《死亡证》的管理<《《死亡证死亡证》》四联的处理四联的处理<《《死亡证死亡证》》的保存的保存<非辖区的非辖区的《《死亡证死亡证》》的处理-县疾控转出的处理-县疾控转出<《《死亡证死亡证》》制定和印制制定和印制1. 《死亡证》四联的处理《死亡证》四联的处理o《死亡证》共分四联《死亡证》共分四联o第一联为出证单位存根;第一联为出证单位存根;o第二联由出证单位直接寄(送)至所在县第二联由出证单位直接寄(送)至所在县(区)疾控机构;(区)疾控机构;o第三联为户籍管理部门注销户口凭据;第三联为户籍管理部门注销户口凭据;o第四联为殡葬火化凭据。
第四联为殡葬火化凭据第一联和第二联格式死者姓名性别1男 2女民族主要职业及工种身份证号码户口所在地 现住址 婚姻状况1 未婚2已婚3丧偶 4离婚 5不详文化程度1大学2中学 3小学4文盲或 半文盲5不详生前工作单位出生日期 年 月 日死亡日期 年 月 日实足年龄死亡地点 1医院 2急诊室3家中或赴医院途中4外地及其 他5不详可以联系的家属姓名住址或工作单位联系致死的主要疾病诊断(请填写具体病名,勿填症状体征)、发病到死亡的时间间隔I(a)直接导致死亡的疾病或情况:____ ___ 、________ (b)引起(a)的疾病或情况:_____ ___ 、__________(c)引起(b)的疾病或情况:_____ ___ 、__________II其它疾病诊断(促进死亡,但与导致死亡无关的其它重要情况):死者生前上述疾病最高诊断单位:1省(市)级医院2地(市)级医院3县(区)级医院4卫生院5乡村医院6未就诊 7其它及不 详死者生前上述疾病最高诊断依据:1.尸检2.病理3手术4.临床+理化5.临床6.死后推断7.不详住院号 医师签名: 医疗单位盖章 填报日期 年 月 日根本死亡原因ICD编码:统计分类号: 死亡医学证明书死亡医学证明书 省 市 区(县) 街道(乡) 编号 调 查 记 录填 写 说 明1、主要职业及工种:尽可能同时填写职业和主要从事的工作。
如:工人、农民、干部、学生、军人、服务行业等;还可详细填写工种,如:车工、钳工、电工、纺织工等2、常住户口地址:应按户口簿上登记的住址填写完整,包括住处的具体门牌号码3、实足年龄:按照周岁填写如为婴儿,可填写实际存活的月、日、小时4、致死的主要疾病诊断可分两部分报告:在第Ⅰ部分(a)中填写最后造成死亡的那个疾病诊断或损伤、中毒的临床表现,如肺心病、脑出血、颅骨骨折(不要填写呼吸、循环衰竭等情况);(b)中填写引起(a)的疾病或情况;如肺气肿、高血压、损伤中毒的外部原因(骑自行车与汽车相撞、跳楼自杀等);(c)中填写引起(b)的疾病或情况,如慢性支气管炎在第Ⅱ部分中填写那些与第Ⅰ部分无关,但促进了死亡的其他疾病或情况5、疾病的最高诊断单位:一般指死前主要疾病的最后诊断单位,也可填写在第Ⅰ部分(a)中报告的疾病的最高一级诊断单位如:省(市)医院包括相当于省级及以上的各类医院,其他依此类推死者生前病史及症状体征:死者生前病史及症状体征:被调查者被调查者姓姓 名名与死者与死者的关系的关系联系地址或联系地址或工作单位工作单位号码号码死因死因推断推断被调查者被调查者签名签名调查者调查者签签 名名调查调查 日期日期 年年 月月 日日第三联:户籍管理部门注销户口凭据第三联:户籍管理部门注销户口凭据第四联:居民死亡殡葬证2. 《死亡证》的保存《死亡证》的保存o第一联应由乡或乡级以上医院指定专人妥善第一联应由乡或乡级以上医院指定专人妥善保存,以备核实、查询;保存,以备核实、查询;o第二联由县(区)疾控机构按国家级档案管第二联由县(区)疾控机构按国家级档案管理,并按卫生部《全国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工理,并按卫生部《全国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工作规范》规定长期保存;作规范》规定长期保存;o第三、四联由出证机构交死者家属,用于办第三、四联由出证机构交死者家属,用于办理有关手续,由相应单位妥善保存。
理有关手续,由相应单位妥善保存3. 转卡转卡o各县(区)疾控机构对收到的《死亡证》进各县(区)疾控机构对收到的《死亡证》进行审核后,将非辖区的《死亡证》转往死者行审核后,将非辖区的《死亡证》转往死者户籍地区县(区)疾控机构户籍地区县(区)疾控机构4.《死亡证》的印制《死亡证》的印制o内容与样式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制定,内容与样式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制定,由省市级疾控机构统一负责印制,向县(区)由省市级疾控机构统一负责印制,向县(区)疾控机构提供各县(区)疾控机构定期定疾控机构提供各县(区)疾控机构定期定量向辖区内医疗机构提供《死亡证》,各级量向辖区内医疗机构提供《死亡证》,各级收发单位要做好编号登记工作收发单位要做好编号登记工作二、死亡信息的报告二、死亡信息的报告 全国疾病监测点死因报告程序全国疾病监测点死因报告程序1医院正常死亡个案报告医院正常死亡个案报告诊治医生填写死亡证医院保存第一联第二联县(区)CDC保存专人收集审核每月10日前报省CDC中国CDC慢病中心5月15日8月15日11月15日次年2月15日前报录入、编码每月20日前报第三、四联公安部门保存殡葬火化凭据国家CDC全国疾病监测点死因报告程序全国疾病监测点死因报告程序 2村(社区)医生填写死亡证登记簿省CDC中国CDC慢病中心5月15日8月15日11月15日次年2月15日前报编码、录入每月20日前报县(区)CDC保存每月10日前报第一联乡镇卫生院保存第二联院外正常死亡个案院外正常死亡个案 乡镇卫生院(街道医院)医生审核居委会村委会盖章确认第三、四联公安部门保存殡葬火化凭据家属及知情人提供的死亡信息国家CDC全国疾病监测点死因报告程序全国疾病监测点死因报告程序 3非正常死亡个案非正常死亡个案医疗机构医生填写死亡证医院保存第一联第二联县(区)CDC保存每月10日前报省CDC中国CDC慢病中心5月15日8月15日11月15日次年2月15日前报录入、编码每月20日前报第三、四联公安部门保存殡葬火化凭据公安部门出具证明非正常死亡信息报告国家CDC不明原因肺炎死亡病例报告程序不明原因肺炎死亡病例报告程序<县及县级以上医疗机构县及县级以上医疗机构 不明原因肺炎死亡病例,不明原因肺炎死亡病例, 按照按照《《全全国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监测实施方案(试国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监测实施方案(试行)行)》》报告。
报告(二)死亡信息核实(二)死亡信息核实o1.医疗机构指定专人每日对医生填写的《死医疗机构指定专人每日对医生填写的《死亡证》进行审核,对报告中存在的问题(项亡证》进行审核,对报告中存在的问题(项目填写不清或不完整、死因填写不规范或存目填写不清或不完整、死因填写不规范或存在逻辑错误等)应及时向诊治医生进行核对在逻辑错误等)应及时向诊治医生进行核对并予以纠正并予以纠正o乡镇卫生院(街道医院)对村(社区)医生乡镇卫生院(街道医院)对村(社区)医生填写的《死亡证》进行审核填写的《死亡证》进行审核(二)死亡信息核实(二)死亡信息核实o2.县(区)疾控机构对收到的《死亡证》进县(区)疾控机构对收到的《死亡证》进行质量审核,对于《死亡证》项目填写不清行质量审核,对于《死亡证》项目填写不清或不完整、死因填写不规范或存在逻辑错误或不完整、死因填写不规范或存在逻辑错误者,要与报送单位(或部门)进行核实,补者,要与报送单位(或部门)进行核实,补充或纠正错误;对于通过核对仍然无法获得充或纠正错误;对于通过核对仍然无法获得准确信息的,要求乡镇卫生院(街道医院)准确信息的,要求乡镇卫生院(街道医院)进行调查核实。
进行调查核实(三)死亡个案收集的补充途径(三)死亡个案收集的补充途径 <省疾控与户籍管理、殡葬和妇幼部门核对后反馈省疾控与户籍管理、殡葬和妇幼部门核对后反馈<县与公安、殡葬、妇幼、计生核对,并补报县与公安、殡葬、妇幼、计生核对,并补报 <乡镇(街道)医院定期与公安、妇幼、计生核实,乡镇(街道)医院定期与公安、妇幼、计生核实,填写漏报的填写漏报的《《死亡证死亡证》》并注明,并将第二联报当并注明,并将第二联报当地县疾控,县疾控负责补报地县疾控,县疾控负责补报<村医定期了解辖区内死亡情况,漏报的要入户调村医定期了解辖区内死亡情况,漏报的要入户调查,填写查,填写《《死亡证死亡证》》并将第一、二联报乡镇(街并将第一、二联报乡镇(街道)医院由后者将道)医院由后者将《《死亡证死亡证》》第二联上报县疾第二联上报县疾控,由县疾控补报控,由县疾控补报(四)死因编码(四)死因编码 <由县(区)疾控经过培训人员编码由县(区)疾控经过培训人员编码<执行国际疾病分类第十版(执行国际疾病分类第十版(ICD-10)标准<死因编码人员遇到死因编码人员遇到《《死亡证死亡证》》提供的信息不足以进行提供的信息不足以进行准确编码的,应及时询问出具准确编码的,应及时询问出具《《死亡证死亡证》》的有关人员,的有关人员,核实相关信息;对于编码中存在的疑难问题,死因编核实相关信息;对于编码中存在的疑难问题,死因编码人员应及时咨询上级技术部门,不得随意编码。
码人员应及时咨询上级技术部门,不得随意编码(五)原始数据的录入和上报(五)原始数据的录入和上报 <数据来源数据来源《《死亡证死亡证》》的第二联;的第二联; <由县(区)疾控人员核实,将编码后的由县(区)疾控人员核实,将编码后的《《死亡证死亡证》》第二联信息及时录入;第二联信息及时录入;<县(区)每月县(区)每月20日前将数据同时报省、国家疾日前将数据同时报省、国家疾控;控;<省、地疾控机构督促监测点按时上报数据,对数省、地疾控机构督促监测点按时上报数据,对数据进行审核并于据进行审核并于5月月15日、日、8月月15日、日、11月月15日及次年日及次年2月月15上报数据上报数据三、人口学信息的收集三、人口学信息的收集<出生数据主要来源是户口管理部门,计划生出生数据主要来源是户口管理部门,计划生育、妇幼保健等作为补充;育、妇幼保健等作为补充;<各级疾控机构从当地公安部门或统计部门获各级疾控机构从当地公安部门或统计部门获取人口及相关数据,也可抄录最近一次人口取人口及相关数据,也可抄录最近一次人口普查资料推算出所需数据普查资料推算出所需数据<每年每年3月月1日前,逐级将人口资料上报上级日前,逐级将人口资料上报上级疾控机构。
疾控机构 四、资料分析与利用四、资料分析与利用(一)统计分析(一)统计分析o除卫统除卫统8表所要求的统计指标外,各级表所要求的统计指标外,各级疾控机构可根据需要和条件对死亡资料疾控机构可根据需要和条件对死亡资料进行深入分析进行深入分析1. 死亡水平指标死亡水平指标o粗死亡率;粗死亡率;o死亡专率;死亡专率;o标化死亡率;标化死亡率;o婴儿死亡率;婴儿死亡率;o新生儿死亡率;新生儿死亡率;o孕产妇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o劳动人口死亡率等劳动人口死亡率等 1、粗死亡率;同年内死亡人数、粗死亡率;同年内死亡人数/当年全人口当年全人口存活的总人年数存活的总人年数2、死亡专率;死亡率还可按疾病的种类、年、死亡专率;死亡率还可按疾病的种类、年龄、性别、职业、种族等分类计算,称为龄、性别、职业、种族等分类计算,称为死亡专率死亡专率 某病死亡专率=某年某病死亡人数 某病死亡专率=某年某病死亡人数/同同年平均人数年平均人数3、标化死亡率;、标化死亡率; 标标化化死死亡亡比比((standardized mortality ratio,, SMR)),,它它是是以以全全人人口口死死亡亡率率作作标标准准,,算算出出观观察察人人群群的的理理论论死死亡亡数数,,再再用用实实际际死死亡亡数与之比较而得出,数与之比较而得出, SMR=研究人群实际死=研究人群实际死亡数亡数/该人群理论死该人群理论死亡数亡数 = =研究人群实际死研究人群实际死亡数亡数/(暴露人口数(暴露人口数*全人口死*全人口死亡率)亡率)4、婴儿死亡率;指某年活产儿中不满、婴儿死亡率;指某年活产儿中不满1周岁(婴周岁(婴儿)的死亡频率,是反映社会卫生状况、婴儿儿)的死亡频率,是反映社会卫生状况、婴儿保健工作以及人群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
保健工作以及人群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5、新生儿死亡率;指某地某年活产儿中未满、新生儿死亡率;指某地某年活产儿中未满28天的新生儿死亡频率天的新生儿死亡频率6、孕产妇死亡率;指某年中由于怀孕和分娩、孕产妇死亡率;指某年中由于怀孕和分娩及并发症造成的孕产妇死亡人数与同年出生及并发症造成的孕产妇死亡人数与同年出生活产数之比活产数之比7、劳动人口死亡率 、劳动人口死亡率 =某年龄组从事一定的社会劳动并取得劳 =某年龄组从事一定的社会劳动并取得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人口死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人口死亡数亡数/该年龄组该年龄组劳动人口数劳动人口数2. 死因构成指标死因构成指标o死因构成;死因构成;o死因顺位;死因顺位;o前十位死因占总死亡的比重等前十位死因占总死亡的比重等3.其他死亡统计指标其他死亡统计指标o寿命表;寿命表;o去死因寿命表;去死因寿命表;o平均期望寿命;平均期望寿命;o期望健康寿命;期望健康寿命;o潜在损失寿命年数(潜在损失寿命年数(YPLL)等寿命表(寿命表(life table) o又称生命表、死亡表、死亡率表等,是根据某一特定人群的年龄别死亡率编制出来的一种统计表包括现实寿命表(current life table)和定群寿命表(cohort life table)。
o现实寿命表是假定有同时出生的一代人(一般为10万人),按照现实的一系列年龄别死亡率先后死去,计算出这一代人在不同年龄的“生存概率”和“期望寿命”o定群寿命表是对某一特殊人群中的每一个人,从进入特殊人群直到最后一个人死完,记录其死亡过程,计算出该特殊人群在不同时间的生存概率去死因寿命表去死因寿命表((cause eliminated life table)o目的:分析某种或某类死因对期望寿命等寿命表指标的影响程度o原理:假定某种死因消除后,死于该死因的人不死于该死因了,寿命就会延长;该死因对生命威胁越大,消除该死因寿命就会延长越多,与全死因寿命表比较,则消除该死因后增加的期望寿命就越多去死因寿命表优点去死因寿命表优点o期望寿命的损失量等可以综合说明某类死因对人群生命的危害程度,概念清楚;o去死因寿命表指标既能说明某死因对全人口的综合作用,又能说明它对某年龄人口的作用;o去死因寿命表指标不受人口年龄的影响,便于互相比较平均期望寿命平均期望寿命(average life expectancy))o即期望寿命,指同时出生的一代人活到X岁时,尚能生存的平均年数o使用最广期望健康寿命期望健康寿命((active life expectancy)o期望寿命终点时死亡,ALE终点是生活自理能力的丧失。
o2000年WHO提出了伤残调整期望寿命(disability adjusted life expectancy), 用于衡量各国卫生系统的公平性和绩效,已经受到广泛关注和应用 生命过程与功能残疾阈值残疾阈值个人功能差别值个人功能差别值年龄年龄功功 能能早期生活早期生活 成长和发育时期成年生活成年生活 保持最高可能的功能水平老龄期老龄期 保持独立和预防残疾改变环境改变环境康复和保证生命质量残疾阈值残疾阈值Source: WHO/HPS 2000潜在损失寿命年数潜在损失寿命年数((years of potential life lost, YPLL or PYLL))o指某病某年龄组人群死亡者的期望寿命与实际死亡年龄之差的总和,即是指死亡所造成的寿命损失oPYLL=∑ai dioe 为预期寿命;i为年龄组(通常计算其年龄组中值); ai为剩余年龄, ai=e-(i+0.5),其意义是当死亡发生于某年龄(组)时,至活到e岁时,还剩余的年龄由于死亡年龄通常以一个生日计算,所以加上一个平均值0.5岁; di为某年龄组的死亡人数ei(二)资料利用(二)资料利用<规定:规定: 对于申请使用者应对其使用范围、时段对于申请使用者应对其使用范围、时段和类别进行登记和类别进行登记 凡涉及个案资料或信息,未经家属书面凡涉及个案资料或信息,未经家属书面同意不得向其他部门和个人提供;同意不得向其他部门和个人提供; 对信息的管理和使用,应按照有关法律、对信息的管理和使用,应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国家、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有关规定执法规和国家、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有关规定执行,不得擅自公布。
行,不得擅自公布五、机构与职责五、机构与职责o在各级卫生行政部门的组织领导下,协调财在各级卫生行政部门的组织领导下,协调财政、民政、公安、司法、计生、统计等相关政、民政、公安、司法、计生、统计等相关部门,争取开展工作所需要的经费、政策及部门,争取开展工作所需要的经费、政策及相关工作环境与条件相关工作环境与条件o各级疾控机构是全国疾病监测点死亡报告与各级疾控机构是全国疾病监测点死亡报告与死因统计工作的技术管理部门,各级各类医死因统计工作的技术管理部门,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是死亡报告和死因统计工作的业务执疗机构是死亡报告和死因统计工作的业务执行单位,应根据工作需要,设立专门机构或行单位,应根据工作需要,设立专门机构或人员负责该项工作人员负责该项工作<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省级疾控机构省级疾控机构 <地市级疾控机构地市级疾控机构 <县(区)疾控机构县(区)疾控机构 <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街道医院)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街道医院)、防保站、防保站 <医疗机构医疗机构 <妇幼保健机构妇幼保健机构 (一)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一)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o设立专门机构或部门,负责全国死因监测工作的方案制定、业务指导、技术培训、质量控制和督导,定期进行系统评价和调整。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具体任务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具体任务o1.制定、修订全国死因监测工作规范、质控方案、评制定、修订全国死因监测工作规范、质控方案、评价方案、漏报调查方案等;价方案、漏报调查方案等;o2.制定年度工作计划,定期召开全国死因监测工作会制定年度工作计划,定期召开全国死因监测工作会议;议;o3.定期组织开展对省级的质控,开展监测点现场督导,定期组织开展对省级的质控,开展监测点现场督导,评价监测点现场工作情况;评价监测点现场工作情况;o4.制定死因监测工作人员培训计划,组织开展分级培制定死因监测工作人员培训计划,组织开展分级培训,提供技术指导;训,提供技术指导;o5.汇总、分析死亡资料,按规定编制各种报表,分析汇总、分析死亡资料,按规定编制各种报表,分析上报并反馈有关部门;上报并反馈有关部门;o6.负责组织编制和修订全国疾病监测系统专用的死因负责组织编制和修订全国疾病监测系统专用的死因统计数据库应用软件统计数据库应用软件(二)省级疾控机构(二)省级疾控机构o 设立专门岗位,负责本省(区、市)死设立专门岗位,负责本省(区、市)死亡报告工作的组织实施、业务指导、技术培亡报告工作的组织实施、业务指导、技术培训、质量控制和日常管理。
训、质量控制和日常管理省级疾控机构的省级疾控机构的具体任务具体任务o1.根据国家统一的工作规范和有关方案,组织开展本省根据国家统一的工作规范和有关方案,组织开展本省(区、市)全国疾病监测点死因监测工作;(区、市)全国疾病监测点死因监测工作;o2.根据本省(区、市)实际情况,针对本地区各级各类根据本省(区、市)实际情况,针对本地区各级各类机构死因报告与统计工作人员的技术需求,定期组织开机构死因报告与统计工作人员的技术需求,定期组织开展培训对合格人员及时进行登记注册;展培训对合格人员及时进行登记注册;o3.负责日常技术指导,定期赴现场督导,了解检查死亡负责日常技术指导,定期赴现场督导,了解检查死亡报告工作开展情况,协调解决报告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报告工作开展情况,协调解决报告工作中出现的问题;o4.制定本省(区、市)的死因监测质量控制计划,组织制定本省(区、市)的死因监测质量控制计划,组织定期质控检查和漏报调查;定期质控检查和漏报调查;o5.及时收集本省(区、市)死因监测数据,审核数据质及时收集本省(区、市)死因监测数据,审核数据质量,及时组织死因核实,并上报本省(区、市)数据资量,及时组织死因核实,并上报本省(区、市)数据资料至中国疾控中心慢病中心;定期分析本省的死亡数据,料至中国疾控中心慢病中心;定期分析本省的死亡数据,提供有关部门参考利用,并及时反馈有关基层单位。
提供有关部门参考利用,并及时反馈有关基层单位(三)地(市)级疾控机构(三)地(市)级疾控机构o设立专门岗位,对县(区)疾控机构的死因设立专门岗位,对县(区)疾控机构的死因监测工作进行日常管理、人员培训、技术指监测工作进行日常管理、人员培训、技术指导,定期进行质控和评价导,定期进行质控和评价地(市)级疾控机构的具体任务地(市)级疾控机构的具体任务o1.组织和指导各县(区)按照国家统一的工作规范组织和指导各县(区)按照国家统一的工作规范和本省(区、市)工作要求开展死因监测工作;和本省(区、市)工作要求开展死因监测工作;o2.对县(区)疾控机构开展的死亡报告工作进行日对县(区)疾控机构开展的死亡报告工作进行日常管理,督促死因监测数据的及时上报;常管理,督促死因监测数据的及时上报;o3.制定辖区死因监测工作人员培训计划,组织开展制定辖区死因监测工作人员培训计划,组织开展相应的技术培训;相应的技术培训;o4.落实国家和省(区、市)死因监测工作各类方案落实国家和省(区、市)死因监测工作各类方案要求,协助省级疾控机构组织开展漏报调查和其他要求,协助省级疾控机构组织开展漏报调查和其他质控与评价,充分发挥在省和县之间信息沟通与交质控与评价,充分发挥在省和县之间信息沟通与交流的桥梁功能。
流的桥梁功能(四)县(区)疾控机构(四)县(区)疾控机构职责职责<设立专门岗位,落实全国疾病监测点死因监设立专门岗位,落实全国疾病监测点死因监测工作负责信息的收集、汇总、审核、编测工作负责信息的收集、汇总、审核、编码、录入、整理、分析和上报,组织各类培码、录入、整理、分析和上报,组织各类培训,对医院死亡报告工作进行督导、质控和训,对医院死亡报告工作进行督导、质控和考核,开展内部质控和评价考核,开展内部质控和评价 县(区)疾控机构具体任务县(区)疾控机构具体任务o1.组织和指导辖区内各级医疗机构开展死亡登记和组织和指导辖区内各级医疗机构开展死亡登记和报告;报告;o2.负责收集辖区内医疗机构的死亡病例报告,负责负责收集辖区内医疗机构的死亡病例报告,负责审核、整理、编码、录入、转卡、分析,并按本规审核、整理、编码、录入、转卡、分析,并按本规范统计要求按时编制各类统计报表上报;范统计要求按时编制各类统计报表上报;o3.按照国家档案管理有关规定,对各种死因原始资按照国家档案管理有关规定,对各种死因原始资料、统计资料等相关资料进行管理与保存;料、统计资料等相关资料进行管理与保存;o4.开展死因核实,组织实施漏报调查;开展死因核实,组织实施漏报调查;县(区)疾控机构具体任务县(区)疾控机构具体任务o5.定期对临床、防保等各类有关人员进行技术培训定期对临床、防保等各类有关人员进行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和技术指导;o6.定期与当地公安、民政、妇幼和计生部门核对死定期与当地公安、民政、妇幼和计生部门核对死亡信息,及时做好补报工作。
亡信息,及时做好补报工作o7.对辖区死亡报告工作进行督导、质控和考核,每对辖区死亡报告工作进行督导、质控和考核,每年不少于年不少于2次,撰写工作通报,及时反映评估结果次,撰写工作通报,及时反映评估结果o8.做好本地区人口死亡数据的统计分析,为当地社做好本地区人口死亡数据的统计分析,为当地社会发展和卫生政策的制定提供信息支持会发展和卫生政策的制定提供信息支持(五)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五)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街道医院)、防保站职责中心(街道医院)、防保站职责 <收集死亡个案信息,填报收集死亡个案信息,填报《《死亡证死亡证》》;; <死亡案例进行核实,对填报不全的,进行入户死亡案例进行核实,对填报不全的,进行入户调查;调查; <收集辖区内收集辖区内《《死亡证死亡证》》,每月定期上报;,每月定期上报; <定期汇总资料,与公安、民政等部门核对、补定期汇总资料,与公安、民政等部门核对、补漏;漏; <对死亡报告工作进行培训和指导定期检查所对死亡报告工作进行培训和指导定期检查所管辖村医的工作质量,做好质控管理工作;管辖村医的工作质量,做好质控管理工作; <原始原始《《死亡证死亡证》》的保存与管理。
的保存与管理 (六)医疗机构的职责(六)医疗机构的职责o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应明确职能部门,设立专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应明确职能部门,设立专门岗位,由专人负责院内死亡个案的信息收门岗位,由专人负责院内死亡个案的信息收集、核实和死因调查,填报《死亡证》并报集、核实和死因调查,填报《死亡证》并报告 医疗机构的具体任务:医疗机构的具体任务:o1.收集本院死亡个案信息,如实填写《死亡收集本院死亡个案信息,如实填写《死亡证》;证》; o2.负责本院的医生填写的《死亡证》的收集、负责本院的医生填写的《死亡证》的收集、审核、盖章、登记、编码、上报;审核、盖章、登记、编码、上报;o3.有计划的对院内相关人员进行培训;有计划的对院内相关人员进行培训;o4.做好原始《死亡证》存根和死亡登记册的做好原始《死亡证》存根和死亡登记册的保存与管理;保存与管理;o5.应遵照本规范建立健全医院死亡登记报告应遵照本规范建立健全医院死亡登记报告管理制度,定期开展自查管理制度,定期开展自查(七)(七) 妇幼保健机构的职责妇幼保健机构的职责o各级妇幼保健机构除按照本规范做好本各级妇幼保健机构除按照本规范做好本机构内死亡病例报告工作外,还应根据机构内死亡病例报告工作外,还应根据出生监测数据,为死因监测工作提供出出生监测数据,为死因监测工作提供出生个案资料和出生人口学资料。
生个案资料和出生人口学资料 六、制度保障六、制度保障(一)例会制度(一)例会制度<每月由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防保每月由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防保科组织辖区村(社区)卫生人员,召开死亡资科组织辖区村(社区)卫生人员,召开死亡资料报告、填写和审查的会议县级疾控应轮流料报告、填写和审查的会议县级疾控应轮流参加各乡镇(街道)的会议,进行工作交流和参加各乡镇(街道)的会议,进行工作交流和指导,协调出现问题指导,协调出现问题<医院定期召开死亡报告讨论会,提高医院定期召开死亡报告讨论会,提高《《死亡证死亡证》》的填报质量的填报质量<县级疾控每月定期召集辖区各级医院相关工作县级疾控每月定期召集辖区各级医院相关工作人员,讨论和布置死亡报告等相关事宜人员,讨论和布置死亡报告等相关事宜<省、地级疾控机构召开年会工作研讨,交流省、地级疾控机构召开年会工作研讨,交流等(二)医疗机构死亡报告管理制度(二)医疗机构死亡报告管理制度o各级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死亡报告管理各级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死亡报告管理制度,完善填报流程,将此项工作纳入制度,完善填报流程,将此项工作纳入医院综合考核内容明确相关科室职责,医院综合考核内容。
明确相关科室职责,由专人负责全院的《死亡证》的收集、由专人负责全院的《死亡证》的收集、整理、核查、盖章及编码工作,并进行整理、核查、盖章及编码工作,并进行台帐登记,建立死亡登记册台帐登记,建立死亡登记册 (三)核查制度(三)核查制度o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防保科负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防保科负责死亡报告的医生,对村(社区)卫生人员责死亡报告的医生,对村(社区)卫生人员填报不清的个案,需查阅原始资料,或入户填报不清的个案,需查阅原始资料,或入户调查o县及县以上医疗机构要安排专门人员及时审县及县以上医疗机构要安排专门人员及时审核辖区内医院上报的《死亡证》第二联;县核辖区内医院上报的《死亡证》第二联;县(区)疾控机构要对无法编码的《死亡证》(区)疾控机构要对无法编码的《死亡证》进行复查,住院死亡以医院病历为依据;急进行复查,住院死亡以医院病历为依据;急诊死亡及来院时已死亡、无诊疗记录或病史诊死亡及来院时已死亡、无诊疗记录或病史不详的个案,要进行入户调查不详的个案,要进行入户调查 (四)档案管理制度(四)档案管理制度o建立死亡信息(包括原始记录、死亡登记册、建立死亡信息(包括原始记录、死亡登记册、各种报表和计算机数据库)管理制度。
县各种报表和计算机数据库)管理制度县(区)疾控机构要安排专人对资料进行管理区)疾控机构要安排专人对资料进行管理原始资料须长期保存,录入后的数据应使用原始资料须长期保存,录入后的数据应使用有效方式备份保存有效方式备份保存(五)人员培训制度(五)人员培训制度o各级疾控机构每年定期或不定期组织对各级疾控机构每年定期或不定期组织对辖区内从事死因监测工作的专业人员进辖区内从事死因监测工作的专业人员进行相关技术方案、流行病学与卫生统计行相关技术方案、流行病学与卫生统计学、国际疾病分类标准等相关知识的培学、国际疾病分类标准等相关知识的培训,满足工作队伍的专业需要,保证工训,满足工作队伍的专业需要,保证工作质量人员培训制度人员培训制度o县(区)疾控机构每年对辖区内医疗机构的县(区)疾控机构每年对辖区内医疗机构的死因报告专管员、临床医生、基层医生和防死因报告专管员、临床医生、基层医生和防保医生、村医有针对性地进行业务知识培训保医生、村医有针对性地进行业务知识培训着重加强各级医院医生,尤其是基层医生和着重加强各级医院医生,尤其是基层医生和村医的培训,培训内容应侧重于出生死亡信村医的培训,培训内容应侧重于出生死亡信息的收集和根本死因的确定。
息的收集和根本死因的确定o死因编码人员以及各级疾控机构从事死因监死因编码人员以及各级疾控机构从事死因监测工作的其他人员应经国家或省级培训,考测工作的其他人员应经国家或省级培训,考核合格者实行注册登记核合格者实行注册登记(六)工作考核制度(六)工作考核制度o各级卫生行政部门每年定期组织开展辖区内死因监各级卫生行政部门每年定期组织开展辖区内死因监测工作考核,并纳入单位考核内容,完善奖惩机制测工作考核,并纳入单位考核内容,完善奖惩机制o上级疾控机构定期对下级单位死亡报告与统计工作上级疾控机构定期对下级单位死亡报告与统计工作进行检查、评估检查、评估结果以简报形式上报进行检查、评估检查、评估结果以简报形式上报和反馈o县(区)疾控机构定期(每年县(区)疾控机构定期(每年1~~2次)对辖区内次)对辖区内开具《死亡证》的单位的死亡登记报告工作进行督开具《死亡证》的单位的死亡登记报告工作进行督导、检查,记录检查情况,定期进行通报,完善奖导、检查,记录检查情况,定期进行通报,完善奖惩机制 七、质量控制七、质量控制<质量控制是进行死因监测工作重质量控制是进行死因监测工作重要组成部分,各级疾控机构和各要组成部分,各级疾控机构和各级医疗工作都要充分认识到:如级医疗工作都要充分认识到:如果没有质量的保证我们的数据将果没有质量的保证我们的数据将失去其价值。
失去其价值(一)国家(一)国家CDC质控工作质控工作<定期召开工作会议,分析死因监测资料质量,定期召开工作会议,分析死因监测资料质量,通报工作开展情况,并提出质量控制工作的通报工作开展情况,并提出质量控制工作的重点<审核上报的死因监测数据,及时发现问题,审核上报的死因监测数据,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提出纠正要求及时提出纠正要求<对各监测点上报数据进行审核,如监测点年对各监测点上报数据进行审核,如监测点年粗死亡率及婴儿死亡率低于监测点所属地区粗死亡率及婴儿死亡率低于监测点所属地区分类的上年全国平均水平??应要求省级疾分类的上年全国平均水平??应要求省级疾控机构开展调查,作出合理的解释控机构开展调查,作出合理的解释( (二二) )省、地级疾控机构质控工作省、地级疾控机构质控工作o1.每年至少召开每年至少召开1次工作会议和技术培训会次工作会议和技术培训会议o2.每年每年2月底前完成本省月底前完成本省(区、市区、市)的年度死的年度死亡监测数据的审核和分析,同时上报同级卫亡监测数据的审核和分析,同时上报同级卫生行政部门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并反生行政部门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并反馈各监测点疾控机构。
馈各监测点疾控机构o3.省级疾控机构分别于省级疾控机构分别于5月月15日、日、8月月15日、日、11月月15日及次年日及次年2月月15日前将上季度日前将上季度的死亡个案数据上报到中国疾控中心慢病中的死亡个案数据上报到中国疾控中心慢病中心,报告及时率应为心,报告及时率应为100%(二)省、地级疾控机构质控工作(二)省、地级疾控机构质控工作o4.省级疾控机构应对各监测点上报的死因监测数据进行审核,省级疾控机构应对各监测点上报的死因监测数据进行审核,如发现监测点年度粗死亡率及婴儿死亡率低于该监测点所属地如发现监测点年度粗死亡率及婴儿死亡率低于该监测点所属地区分类的上年全国平均水平,应及时开展调查,找出原因;同区分类的上年全国平均水平,应及时开展调查,找出原因;同时应配合开展国家级数据审核工作时应配合开展国家级数据审核工作o5.每年抽查核对各监测点《死亡证》填写质量和每年抽查核对各监测点《死亡证》填写质量和ICD-10编码编码质量,要求辖区内监测点录入的《死亡证》项目填写错误或不质量,要求辖区内监测点录入的《死亡证》项目填写错误或不完整、死因填写不规范或逻辑错误者的比例不超过完整、死因填写不规范或逻辑错误者的比例不超过5%,%,ICD-10编码错误的比例不超过编码错误的比例不超过5%。
对报告质量不符合要求者,应%对报告质量不符合要求者,应进行通报批评,并及时查找原因,采取改进措施,必要时组织进行通报批评,并及时查找原因,采取改进措施,必要时组织对监测点工作人员的培训和重点地区现场督导工作,并将情况对监测点工作人员的培训和重点地区现场督导工作,并将情况及时上报中国疾控中心慢病中心及时上报中国疾控中心慢病中心o6.负责日常技术指导,定期赴现场督导,检查疾病监测点死因负责日常技术指导,定期赴现场督导,检查疾病监测点死因监测工作开展情况,协调解决死因监测工作中出现的问题省监测工作开展情况,协调解决死因监测工作中出现的问题省疾控机构每年对辖区内监测点现场督导覆盖率应为疾控机构每年对辖区内监测点现场督导覆盖率应为100%(三)县(区)级疾控机构质控工作(三)县(区)级疾控机构质控工作o1.组织对辖区内责任报告单位和报告人员的死因监测工作进组织对辖区内责任报告单位和报告人员的死因监测工作进行督导、质控和培训(含以会代训),每季度一次,督导、行督导、质控和培训(含以会代训),每季度一次,督导、质控和培训情况定期上报省级疾控机构质控和培训情况定期上报省级疾控机构o2.在每月的在每月的30日前,负责将上月的死亡个案数据上报到省日前,负责将上月的死亡个案数据上报到省级疾控机构级疾控机构,报告及时率应为报告及时率应为100%。
%o3.负责对收到的《死亡证》进行认真审核和录入负责对收到的《死亡证》进行认真审核和录入, 录入的录入的《死亡证》项目填写错误或不完整、死因填写不规范或逻辑《死亡证》项目填写错误或不完整、死因填写不规范或逻辑错误者的比例城市不超过错误者的比例城市不超过5%,农村不超过%,农村不超过8%;ICD-10编编码错误的比例不超过码错误的比例不超过5%对报告质量不符合要求者,应及%对报告质量不符合要求者,应及时组织调查核实,进行补充或更正,并及时查找原因,采取时组织调查核实,进行补充或更正,并及时查找原因,采取改进措施改进措施(三)县(区)级疾控机构质控工作(三)县(区)级疾控机构质控工作o4.定期与当地公安、民政部门和妇幼保健机构核对死亡信息,定期与当地公安、民政部门和妇幼保健机构核对死亡信息,监测点报告的死亡数、婴儿死亡数一般不应少于公安部门、民监测点报告的死亡数、婴儿死亡数一般不应少于公安部门、民政部门和妇幼保健机构的报告数字如发现数字不符,尤其是政部门和妇幼保健机构的报告数字如发现数字不符,尤其是监测点报告的死亡数、婴儿死亡数少于公安部门、民政部门或监测点报告的死亡数、婴儿死亡数少于公安部门、民政部门或妇幼保健机构的报告数字时,应及时查找原因,并做好补报工妇幼保健机构的报告数字时,应及时查找原因,并做好补报工作。
有条件的地区可以组织、实施并协调危重婴儿足岁结局追作有条件的地区可以组织、实施并协调危重婴儿足岁结局追踪工作o5.死因监测资料中,死因分类为诊断不明及其他原因的死亡个死因监测资料中,死因分类为诊断不明及其他原因的死亡个案占全部死亡个案的比例城市监测点不超过案占全部死亡个案的比例城市监测点不超过5%,农村监测点%,农村监测点不超过不超过8%如超出该指标,应及时组织补充调查,核实死亡%如超出该指标,应及时组织补充调查,核实死亡原因同时应组织对责任报告人员进行培训和考核同时应组织对责任报告人员进行培训和考核o6.根据省级疾控机构下发的方案,每年开展居民死亡漏报调查根据省级疾控机构下发的方案,每年开展居民死亡漏报调查工作(四)各级医疗机构质控工作(四)各级医疗机构质控工作o1.《死亡证》上报数量与本医院开具的《死亡证》《死亡证》上报数量与本医院开具的《死亡证》数量应相符,符合率应为数量应相符,符合率应为100%医疗机构死亡病%医疗机构死亡病例的漏报率应在例的漏报率应在5%以下o2.医疗机构出具的《死亡证》,应按照本规范要求医疗机构出具的《死亡证》,应按照本规范要求填写,字迹应工整,易于辨认,项目填写应正确和填写,字迹应工整,易于辨认,项目填写应正确和完整,死者的性别、出生日期和死亡日期、主要致完整,死者的性别、出生日期和死亡日期、主要致死原因(不明原因死亡的应填写主要病史和症状体死原因(不明原因死亡的应填写主要病史和症状体征)、诊断依据必须填写,卡片项目填写完整率应征)、诊断依据必须填写,卡片项目填写完整率应高于高于95%,项目填写错误率应小于%,项目填写错误率应小于5%。
%(四)各级医疗机构质控工作(四)各级医疗机构质控工作o3. 医疗机构对于不合格的《死亡证》应重新核实并医疗机构对于不合格的《死亡证》应重新核实并按照要求填写;按照要求填写; 《死亡证》中的主要变量逻辑关系《死亡证》中的主要变量逻辑关系应成立o4. 医疗机构应根据《死亡证》正确判断根本死亡原医疗机构应根据《死亡证》正确判断根本死亡原因o5. 按时参加当地疾控机构组织的业务培训及例会;按时参加当地疾控机构组织的业务培训及例会;每年对院内相关人员和新上岗人员进行培训乡镇卫每年对院内相关人员和新上岗人员进行培训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还应定期召集例会,对辖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还应定期召集例会,对辖区内死因监测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和指导,定期检查所区内死因监测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和指导,定期检查所辖基层医生的工作质量辖基层医生的工作质量(四)各级医疗机构质控工作(四)各级医疗机构质控工作o6. 建立健全医院死亡登记报告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医院死亡登记报告管理制度,定期开展自查定期开展自查o7. 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辖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辖区内发生的在家死亡的个案进行入户调查,区内发生的在家死亡的个案进行入户调查,入户率应达入户率应达95%以上。
%以上o8. 开展危重婴儿足岁结局追踪工作地区的开展危重婴儿足岁结局追踪工作地区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认真完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认真完成收集各种场合出生的危重婴儿足岁的结局成收集各种场合出生的危重婴儿足岁的结局资料八、考核与评价八、考核与评价(一)考核频度(一)考核频度<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每年进行一次对各省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每年进行一次对各省疾病监测点死因监测工作的抽查工作疾病监测点死因监测工作的抽查工作<省级疾控机构每年对辖区内监测点的工作考省级疾控机构每年对辖区内监测点的工作考核一次以上,核一次以上,覆盖面覆盖面100%%<县(区)疾控机构每年对辖区内承担死因监县(区)疾控机构每年对辖区内承担死因监测工作的单位,报告人考核一次以上,测工作的单位,报告人考核一次以上,覆盖覆盖面面100%(二)考核内容及指标(二)考核内容及指标o1. 疾病监测组织管理工作(以正式文件或其他书疾病监测组织管理工作(以正式文件或其他书面材料为准)面材料为准)o((1)各级疾控机构及医疗机构有无管理组织:有)各级疾控机构及医疗机构有无管理组织:有一名业务领导抓此项工作,至少有一名业务领导抓此项工作,至少有1名专职人员;名专职人员;o((2)有无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有计划、总结、)有无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有计划、总结、督导及自查记录;督导及自查记录; o((3)监测资料管理情况:资料管理要求档案化,)监测资料管理情况:资料管理要求档案化,对各种死因原始资料、统计资料要求分类并按顺序对各种死因原始资料、统计资料要求分类并按顺序有专柜管理;有专柜管理;o((4)有无定期的例会和培训记录;)有无定期的例会和培训记录;o((5)与相关机构协调工作完成情况。
与相关机构协调工作完成情况(二)考核内容及指标(二)考核内容及指标o2. 各级疾控机构各类数据库、报表上报质量和及各级疾控机构各类数据库、报表上报质量和及时率o3. 数据质量控制:卡片填报的完整率、规范率、数据质量控制:卡片填报的完整率、规范率、卡片与病史符合率、录入符合率、死亡原因错误判卡片与病史符合率、录入符合率、死亡原因错误判断率、报告不明原因死亡比例、死亡报告总数与其断率、报告不明原因死亡比例、死亡报告总数与其他来源符合情况、报告死亡率和婴儿死亡率、死亡他来源符合情况、报告死亡率和婴儿死亡率、死亡漏报率等漏报率等o4. 数据分析:监测点年度死因监测数据分析完成数据分析:监测点年度死因监测数据分析完成情况o5. 死因监测数据库维护死因监测数据库维护:包括数据更正情况和保存包括数据更正情况和保存情况Thank you for your attending 谢谢!结束!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