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城市防灾减灾.

最****
实名认证
店铺
PPT
123.50KB
约13页
文档ID:118000891
城市防灾减灾._第1页
1/13

城市防灾避险绿地系统规划设计 •编:何林云 城市绿地系统是城市唯一有生命力 的基础设施,是改善和维护城市生 态安全的重要载体城市绿地作为 城市开敞空间,在地震、火灾等重 大灾害发生时,能够作为人民群众 紧急避险、疏散转移或临时安置的 重要场所,是城市防灾避险体系的 重要组成部分 •一、 我国防灾避险绿地的建设现状 •二、 防灾避险绿地的类型划分 •三、 防灾避险绿地的规划设计 一、我国防灾避险绿地的建设现状 国内城市逐渐开始重视以城市绿地为主体的防灾避 险场所建设,但在具体的实施中,许多城市仍然存 在以下问题: •一是城市绿地尚不能满足城市防灾避难需求 •二是绿地布局影响城市绿地防灾功能发挥 •三是城市绿地防灾避险设施配套不足 二、防灾避险绿地的类型划分 1、按照空间类型划分 不同类型的防灾绿地按照空间形态的不同,又可划分为点状防 灾绿地、线状防灾绿地和面状防灾绿地 (1)点状防灾绿地 主要包括街头绿地、居住区绿地、单位附属绿地,具有容量小、数量多 、分布广泛、空间形式多样的特点,适合作为紧 急避灾场地 (2)线状防灾绿地 主要包括道路两侧的缓冲绿地、城市高压廊道及城市外围防护林带,该 类绿地空间狭长,以网状形式将点状、面状绿地连为整体,适合作为城市救 援疏散通道和外围防护林。

(3)面状防灾绿地 主要包括大中型城市公园及绿地、郊野公园等,具有空间开阔、容量大 的特定,适合作为固定避灾场地、中心避灾场地、抗洪救灾场地以及分洪滞 洪绿地等 2 、按照避灾时间划分 (1)防灾公园 在灾害发生后为居民提供较长时间(数周至数月)的避灾生活场所、救灾指挥 中心和救援、恢复建设等的活动基地防灾公园应结合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合理 布局,须具备完善的避灾、救援设施和物资储备 (2)临时避险绿地 在灾害发生后,为居民提供较短时期(数天至数周)的避灾生活和救援等活动 的绿地临时避险绿地应靠近居住区或人口稠密的商业区、办公区,具备应急 避灾设施、提供临时救灾物资 (3)紧急避险绿地 在灾害发生后,居民可以在极短时间内(3-5分钟内)到达的避险绿地满足短 暂时间的避灾需求 (4)隔离缓冲绿带 位于生活区、商业区与油库、加油站、变电站、工矿、有害物资仓储等区域及 不良地质地貌区域之间,具有阻挡、隔离、缓冲灾害扩散,防止次生灾害发生 功能的绿化空间 (5)绿色疏散通道 灾害发生时具有疏散和救援功能的通道通道利用城市道路将防灾公园、临时 避险绿地和紧急避险绿地有机连接,构建网络,连接城市主要对外交通,形成 疏散体系。

通道两侧应具有一定宽度的绿化带 3、其他划分类型 (1)一级避灾据点 灾害发生时居民紧急避难的场所常由散点式小型绿地和小区的公共设施组 成(如小学、社区活动中心、小区公园等)为保证一级避灾据点的安全性和 可达性,必须保证其与地质危险地带和洪水淹没地带的距离在500m以上,并 至少有两条以上避难通道连接 (2)二级避灾据点 震灾后发生的避难、救援、恢复建设等活动的基地,往往是灾后相当时期内 避难居民的生活场所,可利用规模较大的城市公园、体育场馆和文化教育设 施组成 (3)避难通道 利用城市次干道及支路将一级、二级避灾据点连成网络,形成避灾体系 (4)救灾通道 灾害发生时城市与外界的交通联系,也是城市自身救灾的主要线路 主要救灾通道的红线两侧,应规划宽度10—30m不等的绿化带,保证 发生灾害时道路通畅 三、防灾避险绿地的规划设计 •1、城市避灾绿地规中注意的问题 •2、防灾避险绿地的植物种植设计 1、城市避灾绿地规划中注意的问题 •(1)安全性 防灾绿地的选址,应进行地质环境、自然环境、人工环境的安全评价,必须 避开地震活断层、岩溶塌陷区、矿山采空区、容易发生液化的地区以及地震 次生灾害(尤其是火灾、洪灾等)源,一般选择平坦、空旷、交通条件好的 安全地域。

•(2)绿地规模 ①绿地规模在1~10公顷之间,可作为紧急疏散场所的临时应急避险场地,至 少容纳500人;②规模在10~50公顷以上,作为固定避难疏散场所;③规模在 50公顷以上,作为中心避难疏散场所 •(3)绿地服务半径 紧急避难生活绿地半径500米左右,固定避难生活绿地半径宜在1~2公里, 中心避难生活绿地半径可适当扩大至2~3公里 •(4)避难人口容纳能力 •(5)可达性 可达性指周围的通道决定的场地与外界的交通联系能力灾害发生时,避灾 疏散路线是逃离危险建筑物、快速到达安全地带如防灾公园的快速通道 2、防灾避险绿地的植物种植设计 •(1)配置原则 防灾性与观赏性兼顾城市防灾绿地是城市绿地的组成部分,灾 害发生时是城市防灾避难的场所,平时是为广大居民提供休息、娱乐 、观赏等活动的重要场所因此,防灾型城市绿地的园林植物配置既 要考虑发挥植物的防灾避难功能,又要考虑平常居民使用的美学要求 以乡土树种为主乡土树种与当地的气候和土壤条件达成稳定平 衡,对当地的自然条件适应性最强,长势好,具有较强的抗逆性,管 理成本低在遭遇火灾、大风、洪水时,生长健壮的乡土树种能抵抗 恶劣环境,利于发挥防灾的作用。

立体式种植模式为主近年来,我国城市绿地景观注重乔灌草搭 配,空间层次感丰富、生态性强与城市防灾功能的要求不谋而合根 据日本酒田大火的经验,烧痕从树叶到树干越趋严重,证明树冠防火 能力最强,常绿阔叶树的防火能力比针叶树强,但是分支高的常绿阔 叶乔木类树种,由于火灾时火星从地面向上流窜,往往树干先着火, 因此,低矮或灌木树种的防火能力较强所以,采取乔、灌、草结合 的高低交错立体式种植模式,能提高园林植物的防灾能力 (2)配置方法 列植、丛植为主的隔离带城市绿地防灾避难场所的植物配置主要考虑 的是防火因素,称为防火隔离带防火隔离带通常形成足够的长度、宽度和 高度才能充分发挥防火功能,一般采用列植、丛植的栽植方式,提高树林带 的遮蔽效果,防火效果较好实践证明,树木间距越小、树林带宽度越大, 遮蔽率就越高,防火效果越好,交互种植比正列栽植的模式防火效果好防 火隔离带的栽植方式,还应当便于避难人员进出绿地,树木之间保持合适的 间隙对快速撤离、疏散有重要的意义在高层建筑或城市的主风向外围要设 置防风林带防风林带宽度应为树高的10倍左右,以列植的种植形式和中等 高度的乔木为主。

草坪种植的避难空间避难广场是避难者主要的活动场所,也是救援物资 输送、直升机救护作业的重要场所,因此,避难场所以坡度低于30的平缓开 阔区域为宜,植物配置主要以草坪等地被植物为主为了防止火灰飞入避难 广场,并考虑到树木作为避难广场的标识、帐篷搭建等支柱功能,在栽植草 坪的同时,应配置一定数量的树木,但不能影响其救助功能 FPS栽植所谓FPS栽植,是指在城市街区发生大规模火灾的情况下,为 了保护公园中避难的人们,使其免受火灾的蔓延与热辐射的危害而进行的防 火植物的配置方法在该方案中,将火灾现场到避难广场之间划分为3个空间 :F区(火灾危险带)、P区(防火植被带)、S区(避难广场),各区功能不同,植 物的配置也不同 。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