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题目:浅谈初中语文“情感共鸣”教学策略作者姓名: 黄 亚 工作单位:重庆市渝北区东和春天实验学校 联系:13983053087或(023)67570318邮 编: 401147 心有灵犀一点通——浅谈初中语文“情感共鸣”教学策略摘要:初中学生心理特点和《新课程标准》理念要求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深入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和心灵对话,担负起引起“情感共鸣”的重任文章将以“初中语文教学”为切入点,从“捕捉教材情感点和激发、引导和联系情感”两方面,结合相关课文及课堂教学实录来对“情感共鸣”教学进行浅谈关键字:初中语文 情感共鸣 教学策略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云:“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 著名教育家夏丐尊曾说:“教育不能没有感情,没有爱,如同池塘不能没有水一样初中是学生情感极其丰富的学习阶段,学生爱哭、爱笑;他们易“感时伤怀”,爱“为赋新词强说愁”只有用“情感”架起教材、教师和学生的桥梁,语文教育教学才能开启学生的心扉《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语文课程注重读书、积累和感悟,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因此,语文教学应该也能够承载引导学生与作者进行深入情感交流和心灵对话,引起情感共鸣的重任所谓“情感共鸣”就是两个人或者一个群体在日常行为和生活上产生了一种灵魂上的和精神的无限延展和沟通对事物的看法和理解基本一致,达到配合默契的交往童庆柄所编的《文学理论教程》对“共鸣”却是这样定义的:“指不同读者,包括不同时代,阶级和民族的读者在阅读同一作品时可能产生的大致相同或相近的情结激动和审美趣味趋同现象”教学是一种目的性很强的认知活动,“情感共鸣”教学即教师利用多媒体手段、调动各种感官、运用多种教育教学方法和创设一些情境等使教材、学生和教师进行交叉、渗透和整合,使三者达到“心有灵犀一点通”,从而将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去影响学生的精神世界那么,“情感共鸣”教学都有哪些策略呢?教师对教材情感点的把握是关键初中学生在预习时,由于知识层次、理解能力、欣赏水平、生活体验、社会经验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并不能真正或全面把握文学作品尤其是古典文学的情感,或不知文本所云,或“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教师备课把握教材情感点很重要教师需要根据作者生平、思想、文化、历史背景和作此文时的处境等理解文本,再据学情抓取“情感激发点”,制定相应策略。
此教学环节中,教师相当于化学中的还原剂作用如: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李清照词《武陵春》中一句:“风住尘香花已尽”写当前所见,是学生常见之景本是风狂花尽,一片凄凉,但作者却未从正面描写风之狂暴、花之狼藉,而只是用极为蕴藉的“风住尘香花已尽”几个字表达这对于90后的初中生来说,大多会理解为“平常之景”,对“狂风摧花、落红满地”“视而不见”,对女主人公凄怨哀婉之情也“无动于衷”考虑此种情况,教师备课时就应对李清照写这首词时的处境作简单介绍:写《武陵春》时,作者已53岁,历经国家败亡、家乡沦陷、文物丧失、丈夫病死等不幸遭遇,她处境凄惨,内心极其悲痛课堂教学中情感激发、引导和联系是重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以自己广博的知识按照一定的教学规律及各种教学方法去激活学生思想中与教材相同、相似的体验,从而达到教师、教材和学生的“感情共鸣”特别指出,“情感共鸣”可以由教材中的“人”“物”“景”“事”引发;它可以是“课内”与“课外”的拓展、联系;也可以是“教材和学生”“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契合此教学环节中,教师相当于化学中的催化剂作用1.诵读中品味“情感共鸣”正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诵读不仅能让学生熟悉课文,还是找到教材与学生情感共鸣的一个途径。
尤其是在写景的文章当中,诵读能让我们更容易地理解文章意境,使这些景物“皆着我之色彩”朱自清的《春》是满贮诗意的写景名篇教师可带领学生在诵读中体会其美感、感受它充满跃动的活力与生命的灵气此文诵读可分四个步骤:一是认知性阅读,正字音,疏通字词;二是感知性朗读,整体感知;三是涵泳性阅读,深入到作品的意境之中,细细地涵泳品味;四是声情并茂地朗读,力求传达出作品的意境、情感如此层层深入诵读,一唱三叹,学生定会为那美丽的春光所陶醉,定会为那洋溢的诗情所感染,在心灵中幻化出一派充满诗情画意的美好景象2.想象中感受“情感共鸣”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以其精练的语言、丰富的内涵,征服了一代又一代读者,特别是古诗词中的意境更是让人心仪不已教师在让学生了解文意基础上,利用音乐、图片和视频等充分调动学生思想意识中的生活实景和审美体验,激发学生联想、想象教材景象、意象,体会作者蕴含的思想感情《济南的冬天》以其生动的语言唤起了读者的联想和想象文章开头以北平朔风怒号、天寒地栗的萧条画面和伦敦灰雾惨淡的阴郁图画烘托济南冬天阳光和煦、天朗地秀的总体画面后文“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
极尽笔墨描写济南冬天秀美的睡态,学生联想、想象的余地充分陈子昂在《登幽州台歌》中登楼远眺,俯仰古今:历史长河,天地悠悠,无穷无尽,而人的生命不过白驹过隙一瞬,禁不住悲从中来!在这弥漫这苍凉悲壮的气氛中,我们眼前出现一幅胸怀大志却报国无门、孤苦悲伤诗人兀立北方原野苍茫广阔原野的图景通过联想、想象,学生的心与“陈子昂”、与“教材”更近了,学生深深为之“动容”了!3.比较中感悟“情感共鸣”“比较阅读、感悟”不仅能拓宽课堂教学容量,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能力,还能够帮助学生提高感悟能力,更深地理解作者思想感情如果教学得法,再辅之以相应的作文训练假以时日,我相信:通过比较阅读、感悟“情感共鸣”,学生在习作方面也会有不少收获再如:师生在了解写作背景、共同赏析李清照《武陵春》之“景”:风住之后,花已沾泥,人践马踏,化为尘土,些许余痕,惟有尘香此景此情,春光一扫而空,李清照惜春自伤,“日晚倦梳头”,凄怨哀婉,极为“不堪”!再加之“物是人非事事休”至此,词作之“物象”与李清照之“情感”达到高度“契合”,师生也不禁为之“欲语泪先流”感悟中,三者“情感共鸣”生成教师:在我们所学的文章中,是否也有这种“物象”“作者”的“情感共鸣”呢?学生:在《羚羊木雕》中,当我从万芳家出来时,“我一个人慢慢地走在路上。
月亮出来了,冷冷的,我不禁打了个寒战这是“物象”“作者”的“情感共鸣”学生:《爸爸的花儿落了》中英子心情紧张地终于寄好钱从正金银行出来,看着东交民巷街道中的花圃种满了蒲公英后,高兴地要爸爸明天在花池里也种满了蒲公英这也是“物象”“作者”的“情感共鸣”教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写道:“一切景语皆情语”亲爱的同学们,我们在作文中是否能够通过“物象”来表达我们的“情感”呢?4.拓展中延伸“情感共鸣”“拓展”是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教师可以通过“拓展”将作者的创作情感、教师的教学情感和学生的学习情感三者沟通、融会,将“情感共鸣”的触角从课内转向课外,将学生的思维层次引向更深处,提升课堂教学层次,最终使教学场景呈现出强烈的情感共鸣状态例如:人教版初中八年级教材《苏州园林》一课导入部分通过视频将苏州园林风貌进行展示,让学生在进入课堂学习之前首先对本节课的内容产生兴趣,为后边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共鸣奠基苏州园林在我国园林艺术中具有崇高的地位,学生对于苏州园林的兴趣很容易就被激发出来特别指出:学生在观看视频时,务必关注“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同时,教师进行相关内容的简单介绍,使学生的视觉与“教师介绍”的听觉达成共鸣,从而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师生之间的课堂关系也显得和谐融洽进入课堂学习阶段教师带领学生朗读文章第一段,并在第二遍朗读时要求学生找出其中最能说明苏州园林地位的词语——标本,并对此进行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得出:这说明苏州园林在我国园林艺术中具有崇高的地位,是我国最具代表的园林之一那么,哪个景观是我们城市的“标本”呢?此时,通过教师的一系列发问,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激发、拓展和延伸当“学生说出教师心中所想”或是“教师说出学生心中所想”时,师生之间再次达成共鸣课堂呈现出顺利、流畅而和谐的良好局面共鸣教学”用在“美的寻找之旅”部分也是相当不错的教师和学生共同找出苏州园林“美”的“印记”、事物:诸如:“轩榭、重峦叠嶂、丘壑、嶙峋、镂空、蔷薇”等词语;“镂空的花墙、无所依傍的廊子和高低屈曲的石岸”等景致……然后,教师与学生共同探寻身边类似美景:“你身边有与之相似的景致么?请举一例此过程中,重点培养学生的“相似联想”和激发他们的“认同感”,教师只“适时引导”和将“课前准备材料”进行针对性地展示如此这般,学生的探寻与教师的“有的准备”在课堂上产生共鸣,一改传统的“讲解和掌控”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探寻,将文章中的“美景”进行了“浏览”,将身边的“美景”进行了“搜索”和“对比”,课堂气氛活跃,教材与学生、生生和师生共鸣生成,学生学习兴趣高涨。
心有灵犀一点通”情感共鸣教学将教材、教师与学生巧妙联系,它就好似一泓清泉汩汩流进师生心田,让我们的教学和学习“灵动无比”!参考文献:[1] 刘爱 教学智慧之生成过程初探[J]现代教育科学,2009,(2)[2] 孙文琴 尽享语文之美[J]山东教育,2011(10)[3] 张雪枝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改革[J]中国科技信息,2006(4)[4] 李德品 高微 古典文学教学中的情感共鸣安顺学院学报,2007(3)[5] 童庆柄 文学理论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1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