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讲近代日本高等教育n n课程作业说明:课程作业说明:((1))ail)日本明治天皇日本明治天皇 睦仁睦仁 1868年1月,以下级武士为领导的倒幕势力发动政变,在“王政复古”口号下,将军德川庆喜被迫将政权交还睦仁8月,以明治天皇睦仁为首、由下级武士改革派掌权的明治政府成立,开始进行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方面的改革明治二十三年(1890年)通过实施“帝国宪法”和开设“帝国议会”,建立起拥有内阁、宪法和国会的一整套君主立宪形式的近代天皇统治制度天皇睦仁具有至高无上的统治权利在位共45年,于1912年7月30日病死在位期间使日本由落后的封建小国一跃成为军国主义强国,被后来的日本军国主义政权奉为“旷代圣主” 东京塔东京塔 (Tokyo Tower) 唐招提寺 (Toshodai Temple) 位于奈良市的唐招提寺是由中国唐代高僧鉴真和尚亲手兴建的,是日本佛教律宗的总寺院,这座具有中国盛唐建筑风格的建筑物被确定为日本国宝 日本二战老兵招摇过市日本二战老兵招摇过市 为军国主义招魂为军国主义招魂 日在冲鸟礁设永久领土标志日在冲鸟礁设永久领土标志 n n东京大学创立于1877年,为日本最有名的大学。
京都大学是继东京大学之后成立的日本第二所国立大学,与东京大学分列为日本东西的两颗灿烂的学术明珠 n n名古屋大学创建于1871年,是一所综合性的国立大学目前在校学生有15,000余人,其中有外国留学生1,200余人,是日本接受外国留学生最多的国立大学之一n n名符其实的日本“私学之雄” 导言n n日本的近代高等教育是从明治维新以后开始创立和发展起来的在这之前,日本的古代、中世纪教育经历了大化革新时期的教育、奈良和平安时期的教育、镰仓至战国时期的教育、江户时期的教育,以儒学和佛教为背景发展起来的学校已有相当程度的发展17世纪初到19世纪中叶的学校,主要有武士阶层举办的藩学和为平民开办的寺子屋另外,民间举办的私塾和向西方文化学习的“兰学”也得以发展 n n兰学(Rangaku,らんがく)指的是在江户时代时,经荷兰人传入日本的学术、文化、技术的总称,字面意思为荷兰学术(Dutch learning),引申可解释为西洋学术(简称洋学,Western learning)兰学是一种透过与出岛的荷人交流而由日本人发展而成的学问,让日本人在江户幕府锁国政策时期(1641-1853年)得以了解西方的科技与医学等等,奠下日本早期的科学根基,使日本自1854年开国后,能够迅速并能成功地推行近代化。
n n明治维新前,日本已设立了一些高等教育机构,如幕府直接管辖的官立教育机构:以传统儒学与典籍制度为核心的昌平坂学问所 (1630年),以中医、荷兰医学为核心的医学馆(1765年)与医学所(1858年),以古书编撰与历史法 律 研究为主的和学讲谈所(1793年)与西学学校(1855年)等地方政府设立的官立藩校,如明古屋明伦堂(1636年)以教授汉学、国学、神道、兰学、西学为内容的私塾这些为明治维新之后的日本高等教育改革奠定了一定的文化基础 明治维新前的高等教育机构:明治维新前的高等教育机构:n n体现了学问的多样化日本高等教育的内容不仅有东方传统的汉学,也有由此而衍生出与日本自古以来的神道思想相结合的国学或和学而且随着西方思想的传来,也逐渐出现了以西方的近代科学为核心的西学; n n设置普遍化与多元化不仅中央设立了多领域的官立教育机构,地方政府乃至私人设立的高等教育机构也随着近代的临近获得了蓬勃的发展,为日本近代高等教育机构的建立打下了基础 n n日本高等教育近代化实质是一个主体化的过程 就文化而言日本借鉴了外来的西方文化与自身的传统文化相结合,走出了一条脱离西方中心主义的独特发展道路。
它的特征可以归纳为复合性与创造性 这一特征显著地表现在日本高等教育的近代化过程,尤其是明治时代的日本高等教育发展与确立的过程之中 本讲主要内容n n一、近代日本高等教育制度的初步确立一、近代日本高等教育制度的初步确立n n二、近代日本高等教育政策的主要特点二、近代日本高等教育政策的主要特点n n三、近代日本高等教育的组织管理与课程三、近代日本高等教育的组织管理与课程 教学教学n n四、结论四、结论: :近代日本高等教育的评价近代日本高等教育的评价 一、近代日本高等教育制度的初步确立n n1853年美国太平洋舰队司令贝利率4艘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军舰,强行闯入日本江户湾,迫使日本德川幕府签订不平等的《日美和亲条约》,打开了日本国门从而使日本结束了自17世纪以来所实施的锁国,开始直接面对来自西方的武力与技术冲击在这一背景下,儒学家佐久间象山提出了“东洋道德、西洋艺术”的观念,成为日本推翻封建的幕府体制,步入新时代的一个理论指导1868年,日本的倒幕势力发动了政变,拥立明治天皇,开始建立新兴的近代化国家。
n n这一时期,日本面临着解决民族危机与建设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双重课题为此,建立了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政体的明治政府,制定了“富国强兵”、“殖产兴业”、“文明开化”的三大目标一方面废除封建旧制度,建立资本主义制度,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另一方面,全面地学习西方,输入西方的法律、技术、政治、经济与教育制度n n就教育而言,文明开化的启蒙思想也尤其突出地体现在1868年明治天皇颁布的《五条御誓文》的第五条:“求知识于世界,大振皇基”的文化教育思想之中 1、《学制》的颁布n n1871年日本政府成立了文部省立即着手制定全国统一的学校教育制度求知识于世界”也就转变为文部卿大木乔任的“采取万国学制之最善良者”的具体方策1871年,日本政府组织了以岩仓具视为全权大使的使节团访问欧美各国在历时1年零8个月的访问过程中,使节团不断地向日本政府报告欧美国家的教育制度日本明治维新日本明治维新的第一政客,的第一政客,号称东洋的俾号称东洋的俾斯麦为了改斯麦为了改革翻云覆雨,革翻云覆雨,铁血无情,不铁血无情,不论敌友,挡在论敌友,挡在他前进道路上他前进道路上的只能是灰飞的只能是灰飞烟灭最终被烟灭最终被民权志士刺杀民权志士刺杀身亡。
身亡n n1872年1月,文部省先后任命箕作麟祥(专门研究法国)、岩佐纯、内田正雄(翻译了《荷兰学制》) 、长荧、瓜生寅(研究英国)、木村正辞、杉山孝敏、过新次、长谷川泰、西泻讷、织田尚种、河津祜之12人为“学制取调挂”,组成学制调查委员会,负责起草《学制》的工作学制起草委员会的绝大部分人,皆是造诣深厚、闻名于世的洋学者n n1872年,日本政府以太政官的名义颁布了《被仰出书》确立了以实学——实用知识为核心的学问观,强调了功利主义、立身出世主义的思想,突出了“邑无不学之户,家无不学之人”的普及教育的要求,制定了个人负担教育经费的原则《被仰出书》的颁布也深刻反映出了日本近代教育的立足点在于培养独立的个人由此而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目标n n《学制》的序——《被仰出书》 n n颁布了《学制》,制定了日本近代第一个庞大而全面的国民教育计划就高等教育而言,《学制》将全国设定为8个大学区,每个学区设立1所大学作为教授高深学问的学校,大学设立了理学、化学、法学、医学、数理学5科,合格的学生授予学士学位此外,政府也设立了具有高等教育性质的法学校、医学校、理学校、艺术学校、矿山学校、农学校、工业学校等专门学校,聘请外籍教师传授高深学问。
高等教育的学费主要来自学生缴纳的学费、民间赞助,国库也提供一定的补给n n①明确提出教育是立国之本明确提出教育是立国之本明治维新后,日本就把教育视为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把教育的普及和提高与国家的生存、富强和发展,以及国民的修身立业紧密联系起来n n②明确教育投资价值,不断扩大教育投资明确教育投资价值,不断扩大教育投资《学制》实施时,各府县纷纷奖励学事,增大教育投入,一些县平均财政的40%以上用于初等教育;把最好的建筑提供给小学校从1869年至1877年文部省的岁出额仅次于陆海军和工部省开支这对于建国初期财政上“一金无储”的明治政府来说实属不易n n③突出突出“教育先行教育先行”,注重人才培养注重人才培养教育本身的特点决定它不能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所以不能与经济发展“并行”,更不能“随后”,而是要“先行”正如后来日本专门学务局局长滨尾新所说:“在我国不是先有工厂,后办工业学校,而是先办起工业学校,培养出毕业生,才计划办工厂n n④使教育成为现代化动力使教育成为现代化动力凭借近代教育的迅速发展,19世纪90年代日本已完成第一次产业革命1866 年至1873年日本工业生产平均增长速度为32.2%,英美都在5%以下;1874年至1890年日本工业生产平均增长速度为12.1%,英国为1.7%,美国为5.1%。
n n⑤普及义务教育彻底,而且质量较高普及义务教育彻底,而且质量较高日本政府始终全力推行初等义务教育,于是国民教育迅速普及1873年底,日本的小学校已有12558所,其中有公立也有私立一年后,即1875年时各地小学校增至24225所,就学人数高达192.6万余人《学制》颁布仅三年多的时间,便完成建校计划的45%左右1873年,日本的小学就学率为适龄儿童总数的28%,1877年上升为39%,1879年达到40%,到明治末年(1912年),就学率已超过95%日本成为世界上最早在全国范围内普及义务教育的国家,比美国早4年,比法国早10年 n n⑥重视教师培养及师范教育,建立了一支质量重视教师培养及师范教育,建立了一支质量优秀、数量庞大的教师队伍优秀、数量庞大的教师队伍在《学制》中就规定了小学教师的培养制度和资格制度从1872年起,相继在东京、大阪、宫城、爱知、广岛、长崎等城市设立师范学校,后又在石川、冈山、高知、岛根、青森等县设立有些地方还以讲习所、传习所等方式培养师资n n⑦注重教育的国际交流注重教育的国际交流吸纳外国留学生、专家,派遣学生出国留学据统计,明治初年日本从外国聘请的各类专家总计8000余人,1868年至1874年,就有550余名学生留学海外。
这样既可吸收外国之长,又可以加快实现本国现代化,克服本民族在文化教育、思想意识、心理状态等方面缺点 n n尽管由于地方政府的强烈干预,政府的严厉督学政策与学费的负担, 导致了1879年《学制》的废止但不管如何《学制》的颁布始终是日本近代教育制度的开端,而且这一《学制》是以欧美列强的教育法规为蓝本,在广泛地借鉴了法国与德国的学制的基础上而制定的 这也反映了日本近代教育制度的复合性与创造性特征n n1872年《学制》颁布之后,日本政府着手建立近代化的大学1877年,日本合并了以昌平坂学问所为前身的东京开成学校与东京医学校,改称东京大学这是日本近代教育史上的第一所大学东京大学模仿西方的大学建制,分为法学部、理学部、文学部、医学部,采取讲座的形式进行教学它的任务是为近代日本培养管理人才与技术人才为了东京大学的发展,日本政府提供了大量的教育经费,高薪聘请外籍教师,而且也向国外输送了大量的留学生2、大学与专门学校的初创n n东京大学的建立,是日本近代大学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是欧美式的University首次在日本出现,是日本成立的第一所真正的近代综合性大学由此,东京大学成为了日本近代化的中心,它不仅为日本大学的创办提供了模式,也为日本近代化的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n n为了实现“殖产兴业”、“富国强兵”的目标,日本政府的内务省、工部省、大藏省也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开始培养人才1871年工部省设置了工学寮,1877年工学寮改为工部大学校,1886年与帝国大学合并,成为帝国大学工科大学1872年东京设置了农业学校——开拓使学校,1876年迁往札幌,改称为札幌农学校,这是日本最早的高等农业教育机构n n1873年,作为《学制》的补充,日本政府颁布了《专门学校规程》,为设立专门传授专业知识的学校设定了制度与法律的保证n n到了1885年,日本的各科高等学校达到了102所,它们与大学一道构成日本近代高等教育的主体这一批官立高等学校的建立,有效地为日本培养了技术与管理人才 n n以东京大学为标志的日本近代大学的产生,一方面承袭了传统的高等教育机构;另一方面是以西方大学为蓝本而建立起来的近代大学它反映出了近代日本的东西方结合其次,适应日本工业化发展需要而建立的各科高等学校,也是在以西方近代化国家为目标的前提下而设置的,它体现了日本高等教育的独立性格由此可见,大学与专门学校的初创皆反映了日本文化的复合性与创造性特征3、《教育令》与“学校令”的颁布 n n1879年废除《学制》的同时,日本政府制定颁布了文部大辅、美国教育制度研究专家田中不二主持指导下的《教育令》。
《教育令》重视吸收美国的自由主义教育经验,注重地方分权,承认地方的教育独立性,对美国的教育制度进行了移植 《教育令》的颁布,也体现出日本近代化教育过程中的一种选择,它摒弃了法国的教育体制,转向美国式的教育体制n n但是1880年日本政府颁布了《改正教育令》,借鉴英国干涉教育的思想,强调了国家对教育的干涉功能n n1889年,日本颁布宪法,日本的政治体制转向了德国式的君主立宪制,日本的教育体制也自美国式的自由主义教育、英国式的国家干涉主义教育转向了德国的国家主义教育模式n n日本近代的国民教育制度的建立,以森有礼的教育改革为标志自1886年开始,作为日本第一任民选政府的文部大臣,森有礼以天皇的名义,即敕令形式颁布了《帝国大学令》、《师范学校令》、《小学校令》、《中学校令》《诸学校通则》等一系列法令,统称为“学校令” 第一次以立法的形式比较完整地建立了日本的国民教育制度n n森有礼的教育改革明确提出“帝国大学是学术研究的场所,而中小学是教育的场所”,制定了教育与研究的双轨制系统这一系统也兼顾到了教育的大众教育与精英教育的双重内涵也就是说,通过普及小学开始的义务制教育,培养国民忠于国家的伦理道德,到实施培养管理国家的英才的高等教育,贯穿了一种国家主义的教育思想。
n n1890年明治天皇颁布了《教育敕语》,将日本的君主立宪体制与教育的基本方针结合在了一起颁布《教育敕语》的根本在于批判崇尚欧美文化与注重智育发展的教育倾向,维护天皇的绝对权威,它是日本国家主义、皇国主义教育思想的体现,影响了整个日本的国民道德,标志着日本国家主义教育思想的最终形成此后,日本全面建立了国家主义的教育体制 它一直延续到了1945年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4、近代高等教育机构的建立 n n1877年成立的东京大学,经1885年的《帝国大学令》颁布之后,成为了帝国大学,但是,随着普及性基础教育的实施,发展高等教育,改革帝国大学的呼声日益强烈因此,1897年文部省开设了京都帝国大学,旧有的帝国大学改称为东京帝国大学至1906年期间,京都帝国大学先后创设了理工科大学、法科大学、医科大学、文科大学 n n1904—1905年的日俄战争之后,文部省进一步扩充了高等教育,先后在仙台设立了东北帝国大学(农科大学、理科大学、医学专门部、工学专门部),福冈设立了九州帝国大学(工科大学与医科大学)两所帝国大学1918年之后,设立了北海道帝国大学n n专门学校的设置,首先得益于1873年的《专门学校规程》,日本设立了直属于政府的专门学校。
而专门学校获得巨大的发展!则是来自1903年文部省公布的《专门学校令》,它规定,专门学校的任务是教授高等的学术与技艺,入学资格为中学校、高等女学校或具有同等学历者 n n最为突出的是,它规定国立办学与私立办学具有同等的地位,由此进一步促进了日本私立高等教育的发展与此同时,政府也设立了一批实业专门学校,将明治初期的专门学校升格为实业专门学校,使其具有了高等教育的性质到了1910年,日本全国各种专门学校达到79所 n n高等师范学校的建立,以1872年成立的东京师范学校为开端,它直接受文部省的管辖1897年,文部省废除了《师范学校令》,公布了《师范教育令》,东京师范学校中学师范科独立为东京高等师范学校,成为日本教师培养的指导性机构与此同时,女子师范教育也获得了巨大发展到了1912年,日本的师范院校增加到86所 n n大学、专门学校、高等师范学校的近代高等教育机构的建立,是日本国家主义教育体制的一个显著体现,尤其是《帝国大学令》颁布之后,东京大学自国立大学升格为帝国大学, 突出表现了高等教育直接为国家服务的职能同时它也是日本高等教育走向独自发展的道路的一个标志专门学校的发展,也深刻体现了国家对教育的控制,是为了实现工业近代化的目标而逐步完善的一个体制。
高等师范学校的发展,正如日本政府第一任文部大臣森有礼所提到的,在于将教师培养成为“顺从、友情、威仪的人”,它也体现了一种国家主义思想 n n二、近代日本高等教育政策的主要特点二、近代日本高等教育政策的主要特点n n第一,“拿来主义”,即向西方学习n n1870年,明治政府颁布了《海外留学规则》,宣布“欲大举派出遣欧学生,使通达其国体、政治、风俗、人情,研究其制度、文物、学术、技艺及其它百科,鼓舞日新之民,赞助开化之道,以期襄助国家于隆盛,皇谟远被万方”此后,留学生人数逐年上升同时,明治政府还不惜重金聘用外籍教师这些外国专家以及留学陆续回国的学生,为开创日本近代高等教育作出了十分宝贵的贡献n n第二,“国家主义”,即国家利益至上 内阁大臣森有礼一再强调:“办学的目的不是为了学生,而是为国家如果说办学校是为了国家,那么研究学术之目的,归根到底也是为了国家举例而言,在帝国大学执掌教务的人,当遇到为学术还是为国家的争执时,务必将国家利益放在优先地位而予以考虑为政府培养官吏自然也成为这一时期大学的首要任务明治政府还力图将忠君爱国、纲常伦理以及神道主义等精神渗透到高等教育中去,最后引向了为军国主义政治服务的歧途。
n n第三,“实学主义”,即重视应用科学 《帝国大学令》规定,大学所要教授的学术技艺,不仅指“理论”,而且指“应用”森有礼反复强调,高等教育应着眼于培养日本实际需要的人才,学校一定要引导学生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1903年,还专门颁布《专门学校令》,发展应用学科为主要特色的专门教育三、近代日本高等教育的组织管理与课程教学n1 1、组织管理、组织管理n n近代日本高等教育的管理体制是以中央集权为主要特征的,以《教育赦语》、《帝国大学令》为核心的教育法令体系,从根本上规定了国家管理大学的责任与大学服务国家的义务n n1871年设立文部省,作为政府主管包括高等教育在内的整个教育事业的机构1896年,还设立“高等教育会议”,作为政府制定高等教育政策的咨询机构n n文部大臣拥有对所有国立、公立、私立高等教育机构的设置审批与监督的权力,关于新设学校的申请以及新设学校所需条件的有关规定都以天皇赦令或文部省令的形式表现n n根据《帝国大学令》,帝国大学校长由文部大臣任命和监督;在大学内设立作为校长咨询机构的评议会,成员也有文部大臣任命n n1893年,引入讲座制,使讲座成为大学教育和研究的基本单位。
n n从1881年起,东京大学以及以后所有的国立高等教育机构的教师都被赋予国家官员的身份,忠诚于天皇是他们应尽的义务n n谈不上真正的学术自由和大学自治明治时期的日本课堂情景明治时期的日本课堂情景 2 2、课程教学、课程教学 当时日本政府不仅直接管理和干预帝国大学的有关事务,而且也经常干预私学的教学等方面的工作 1886年以前的东京大学,法、理、文学部等为4年制,医学部为5年制东京帝国大学采用一学年3学期,京都帝国大学则采用一学年2学期制前者用学年制,后者采用科目制n n东京帝国大学的文科大学1894年还曾实行学分制但由于学分制被认为给予学生国多的自由,有其弊端,而未能在其他大学推广四、结论: 近代日本高等教育的评价n n日本近代高等教育的过程,是一个自西方化开始,逐渐走向日本化的过程日本近代高等教育 体制的建立,也体现了“西洋艺术、东洋道德”或“和魂洋才”的观念其近代化特征显著地体现为:n n①复合性借鉴融合了西方各国的教育学制,制定了近代日本的第一个《学制》,模仿西方大学建立了自身的高等教育机构,但是也没有排斥文科教育之中以朱子学为中心的“宋学”这一江户时代以来的传统。
日本先后接受了英国的功利主义,美国的自由主义教育观念与德国的国家主义教育观念,而后将国家主义教育观念与传统的儒教主义结合在一起,形成了自身的国家教育思想 n②创造性明治时代以来的日本高等教育皆是立足于日本自身的根本目标,即形成近代化国家而施行的日本有效地选择,借鉴了外来的文化,同时也保持与发扬了传统文化,由此而形成了自身的文化传统就高等教育而言,传统儒教的“仁义礼智信”的观念,体现到了明治时代,则是适应国家需要的国家主义思想人才观不仅如此,为了实现富国强兵的目标,日本进行了工业化革命的专门学校教育,它也显著地体现了日本高等教育的创造性特征 n通过高等教育和其他事业的发展,一战之前的日本基本上实现了明治维新之初提出的“文明开化”、“殖产兴业”和“富国强兵”的三大任务此时的日本高等教育的发展与改革是围绕“殖产兴业”这一中心而进行的作为一个后发外生型后发外生型的国家,近代日本高等教育的历程所体现出来的多元吸收, 独立创新的思想,是值得肯定的n n但此时日本的高等教育领域充满着各种思想的矛盾和斗争,有时所谓“富国强兵”的教育还带有比较浓厚的军国主义色彩,天皇制的赦令也对当时高等教育的发展及其社会作用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这一切,到了一战和二战及两战期间,更给日本的高等教育和社会发展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