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 工程问题参考教案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六年级上册第4243 页例 7 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用“假设法”解决分数工程问题的过程,理解并掌握把工作 总量看作单位“ 1”的分数工程应用题的基本特点、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 2通过猜想验证、自主探究、评价交流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分析、比较、 综合、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工程问题的特点,掌握其数量关系、解题思路和方法 教学难点:学会用“工程问题”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师:今天,我们将继续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先来看看,你能解决下面 的问题吗? (1)修一条 360米的公路,甲队修12天完成,平均每天修多少米? 36012=30(米) 师:你是怎样列式的?为什么?(教师板书: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 效率 (2)修一条 360米的公路,甲队每天修18 米,多少天能完成? 36018=20(天) 师:你是怎样列式的?为什么?(教师板书: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 时间 (3)加工一批零件,计划8 小时完成,平均每小时加工这批零件的几分之 几? 18=师:你是根据什么来列式的?) (师小结:不知道工作总量时,我们可以用单位“1”来表示,相对应的工 作效率就用时间分之一来表示。
(4)一项工程,施工方每天完成,几天可以完成全工程? 2 / 6 1=6(天)师:你又是根据什么来列式的?) 【设计意图】小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就是新知识同原有知识相互作用,发 展形成新的数学认识结构的过程因此,在复习准备阶段,设计了上述4 道基 本练习题,帮助学生激发原有的知识记忆,使学生能进一步熟练运用工作总量、 工作时间、工作效率这三个量之间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并适当渗透工作总量、 工作效率不是具体的数量时应该怎样表示,为学习新知做好铺垫 二、创设情境,设疑导入 为了建设新农村,各地都在进行乡村公路的建设张村也准备新修一条公 路两个工程队,一队单独修12 天完成,二队单独修要18 天完成 师:从以上条件,我们可以获得什么信息? (预设:一队每天修这条公路的;二队比一队多用6 天完成;二队每天 修这条公路的, ) 师:假如你是负责人,你会承包给谁?为什么? 如果要修得又快又好,怎么办? (预设:让甲队修;可以让两个队一起修 师:如果两队合修,多少天能修完?(PPT出示完整题目 张村准备新修一条公路两个工程队,一队单独修12 天完成,二队单独修 要 18 天完成如果两队合修,多少天能修完? 【设计意图】教材中的例题设计了学生熟悉的修路情境,合理利用情境激 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逐步展开,并在设疑中生成有教学价值的问题“如果两 队合修,多少天能修完”,展开新课教学。
三、猜想验证,合作探究 (一)猜想 师:请同学们先猜一猜两个队一起修路,大约几天能修完?(教师随机板 书学生所说的天数 3 / 6 师:在这些天数中,哪些天数可以排除?你是怎样想的?(得出“两队合 修的天数比 12 天少”的结论 (二)讨论 师:到底是几天呢?观察题目,想一想,要知道合修的时间,需要知道什 么? (预设:需要知道工作总量和工作效率 师:可这里的工作总量(也就是道路全长)是未知的,怎么解决? 可以假设道路全长是多少? 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随机板书假设的长度(预设单位“1”,如 36 千米 等如果是假设具体数量,考虑12 和 18 的公倍数会方便些) 师:请你选择其中一个道路全长的值,试一试解决这道题吧 (三)验证,辨析各种解法 1学生用假设法解题,老师巡视,抽取不同假设的同学板书演示 2全班交流评价各种方法,让学生说说自己解决的思路与方法 预设:( 1)假设道路全长 36 千米, 36(3612+3618)7.2 (天); (2)假设道路全长 720 米,720(72012+72018)7.2(天); (3)假设道路全长为单位“1”,1(天) 对于假设具体数据的解法,分析一种,让学生说一说数量关系。
先分别 求出两队的效率,再用工作总量除以合作工作效率,即两队效率之和,求出合 作修路所需的工作时间 对用单位“ 1”及分率解题的方法,老师结合PPT进行重点追问: 这里的1 指什么,各指什么?代表什么?为何用1 ? 请学生结合工作总量、工作效率与工作时间的关系说一说同桌互相讨 论这种解法的思路 4 / 6 预设:如果有同学用1(112+118),肯定并说明可以直接写作的 形式 【设计意图】猜想与验证是学生自主探究的有效方法,让学生发散思维, 在猜测中预测结果,提高学生参与验证的热情另外,因为学生的认知基础不 同,允许验证的方法多样化,对于正确的答案都能给予肯定,让学生享受成功 的喜悦 (四)小结建模,策略优化 1同学们各自假设的道路总长不同,但答案都是7.2 天,说明什么? (说明完成时间和道路总长没有关系 在道路总长发生变化的时候,哪些量在变,哪些量没有变? 引导小结:他们单独修的时间不变,无论假设道路全长是多少,两个队每 天修的始终占道路全长的和 也就是说对这条公路的全长而言,他们每天修路的米数在变化,但他们每 天修这条路的“几分之几”没有变 2比较这几种解法,哪种解法更简便一些? 小结 :这道题没有给出具体的工作总量,我们可以把工作总量看作单位 “1”。
根据“一队单独修 12天完成”可知一队每天修全长的(也就是一队的工 作效率),根据“二队单独修18天完成”可知二队每天修全长的(也就是二 队的工作效率),所以表示两队工作效率之和 用工作总量单位“ 1”除以工作效率之和,即可求得两队合修所需的工作时 间 【设计意图】在验证过程中,学生发现“工作总量变了,工作时间还是不 变”,教师要引导学生悟出其中的算理,使每一个学生自主有效地形成新知 5 / 6 从上一环节的算法多样化,到这一环节的方法小结优化,使学生的思维“量” “质”兼备 (五)点明课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工程问题”(板书课题) (六)针对性练习 师:咱们一起来试试解题吧!(ppt 出示教材第 43 页“做一做” 交流解题方法,说一说“把工作总量看作单位1,效率就是次数分之一” (PPT直观演示线段图 【设计意图】发挥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优势,出示情境,绘制线段图, 为学生提供形象直观的演示,让学生在观察、比较中解决疑难问题,进一步突 破本课教学难点,提高教学效率 四、实践应用 (一)辨析性练习 判断题 (在正确算式后面的括号内打“”,错误算式后面的括号内打“” 并说明理由。
解答时出现了如下几种列式: 6 / 6 300(8+10), ();300(3008+300 10), (); 300, ();1(3008+30010), (); 1, () 【设计意图】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容易出现片面性和笼统性,会把刚学的新 知识与相似的旧知识混淆,通过辨析,进一步明确工作总量和工作效率必须要 相对应,从而促进学生对工程问题本质特征的理解 (二)变式训练,类推应用 1甲车从 A城市到 B城市要行驶 2 小时,乙车从 B城市到 A城市要行驶 3 小时两车同时分别从A城市和 B城市出发,几小时后相遇? (改变问题情境,将工程问题转化为行程问题 2某水库遭遇暴雨,水位已经超过警戒线,急需泄洪这个水库有两个泄 洪口只打开 A口,8 小时可以完成任务,只打开B口,6 小时可以完成任务 如果两个泄洪口同时打开,几小时可以完成任务? 【设计意图】通过变式训练,引导学生寻找知识间的联系,进行迁移、类 推,加强学生对本节课的理解与对知识的消化,有效巩固工程问题的解题思路 和解题方法,从而提高解题能力 五、全课总结 说一说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今天学习工程问题,这类题目的特点是:把工作总量看作单位“1”; 谁几天完成,谁的工作效率就是几分之一;用工作总量除以工作效率和就得 到工作时间。
六、课外作业 1教材第 45 页第 6 题; 2阅读教材第 45页“你知道吗”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