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50年代、60年代戏剧,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一节 50年代、60年代,戏剧概述,.,受制于50、60年代不断政治化、不断阶级斗争化的时代要求,戏剧艺术与政治、革命的关系纠结,成为决定本时期戏剧演变的根本因素 而在内在艺术方面,现实主义戏剧理念与中国戏曲的写意戏剧观之间的对话、较量,成为本时期戏剧演变的内在艺术张力独幕剧与“第四种剧本”,1、独幕剧形式的群众戏剧高潮 在50年代,主要在1953-1957年间,独幕剧创作相当活跃的艺术,大量群众踊跃参与创演,形成中国戏剧史上独有的“群众戏剧”高潮 一类是在恋婚、家庭题材,注重表现新时代新社会中女性的觉醒成长与情感心理,以孙芋 《妇女代表》、崔德志 《刘莲英》为代表; 第二类是干预生活、批判现实的讽刺喜剧,影响较大的是何求 《新局长到来之前》2,干预生活的“第四种剧本” 在1956-1957 年文艺规范“松动”期间,戏剧界出现了一些干预生活的社会问题剧,风格清新,书写人情人性,张扬人道主义精神,突破了“工人剧本”、“农民剧本”、“部队剧本”充斥剧坛的状况,曾被称为“第四种剧本” 代表性剧作有杨履方四幕剧《布谷鸟又叫了》、岳野五幕剧《同甘共苦》、海默四幕剧《洞箫横吹》等。
“第四种剧本”在反右运动中遭到严厉批判 第二节《茶馆》,《茶馆》,话剧《茶馆》是老舍在1956年完成, 1957年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第一次将由著名导演焦菊隐指导、于是之主演的《茶馆》搬上舞台 当时虽然受到首都戏剧界和广大观众的欢迎,但却受到某些政治索隐派和艺术上具有习惯偏见的人的批评,如有人说《茶馆》中有“今不如昔”的“怀旧”情绪;“影射公私合营”、“反对社会主义”所以《茶馆》上演不久,便在一片惶恐的情绪中悄悄堰旗息鼓 1979年,围绕纪念老舍诞辰80周年,北京和全国其他地方出现了一股“老舍热”正是这个时候,《茶馆》三度公演,才终于得到国内外舆论的一致好评:公认《茶馆》是中国话剧史上的“扛鼎之作”艺术构思与表现方式:侧面透露法 一个小茶馆,映出三个旧时代的剪影(清末1898年初秋;军阀混战的民国初年;抗战结束、内战爆发前夕),是为表达“埋葬三个旧时代”的政治主题 宏大主题借以“侧面透露”的正面载体是茶馆“小社会”中的“小人物”的生活,《茶馆》就与当时流行的正面突出、直截了当、高亢昂扬的颂歌显出了很大的距离 侧面透露的独特方式,为老舍驰骋自己的艺术个性与优势创造了广阔空间声音,“茶馆是三教九流会面之处,可以多容纳各色人物。
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 “我也不十分懂政治我只认识一些小人物,这些人物是经常下茶馆的那么,我要是把他们集合到一个茶馆里,用他们生活上的变迁反映社会的变迁,不就侧面地透露出一些政治消息么?这样,我就决定了去写《茶馆》《老舍生活与创作自述》,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142页声音,“老舍《茶馆》的叙述动机,来自于对建立现代民族国家的强烈渴望,和对一个不公正的社会的强烈憎恨新旧社会对比既是他结构作品的方法,也是他的历史观他对于“旧时代”北京社会生活的熟悉,他对普通人的遭际命运的同情,他的温婉和幽默,含泪的笑,使这部作品,接续了老舍创作中深厚的人性传统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68页小人物与老舍的气节:旗人出身的老舍对自己的民族文化有着既批判又眷恋的复杂情感,作为文人的老舍也在他笔下的人物中渗透了的无奈中的自尊 1,王利发委曲求全,骨子里却是不服输的;他最后的上吊也表现出生命的气节 2,秦仲义身上有傲然耿直,他有维新救国的梦; 3,常四爷有点顽固,却又刚强、倔强,“我是旗人,旗人也是中国人哪!”他的话铿锵有力 4,要面子的松二爷也有着自己卑微的坚守话剧民族化”的典范 一,它的典范性首先体现在活的“老北京”,浓浓的“北京味儿”,地道的中国人,深沉的历史感。
二,它也突破了西方话剧的一贯写法,也没有走上戏曲化的习惯道路,创造出一种独具“中国风”与现代性的话剧形式 1,“人多事繁”、散点透视的戏剧结构 2,“非冲突化”的戏剧思维 3,“开口就响”的戏剧语言 4,也是最核心的,饱含着悲悯和忧患之情的悲喜剧形态《茶馆》的悲喜剧性 一,悲剧情感的节奏 三幕戏是人来事往中情感节奏不断下沉,整体上构成“改良、改良,越改越凉”直到“冰凉”的线条,最后又通过三位老人的自我祭奠形成一个无奈而微渺 的反弹 二,悲剧情感的层次 《茶馆》以“埋葬”的方式写“挽歌”,也以“埋葬”来求取“新生”微渺的趋上的情感和沉重的下落的情感不断交织,后者把前者一点一点、一滴一滴地拉下去,直至湮灭 三,独特的悲喜融合的情感色调 《茶馆》的“笑中有正”、“悲”中也常常含“笑”,.,新版《茶馆》(2013),.,新版《茶馆》(2013),.,第三节《关汉卿》等历史剧,.,本时期历史剧的历史与艺术的复杂性 历史剧作所呈现的精神价值本身是积极且富有生命力的,一度“趋时”,却也不易“过时” 《关汉卿》之“为民请命”;《胆剑篇》之卧薪尝胆、励精图治;《蔡文姬》之爱国精神、民族大义 这些历史剧大都富有饱满的诗情、浓郁的诗意,以及鲜明的民族化风格。
通过写剧与表导演的综合艺术方式, “翻案”历史剧一定程度地实现了对历史“翻案”本身的艺术“翻案” 《关汉卿》,田汉的12场话剧写于1958年,同年由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首演 田汉站在新时代的背景,采用“六经注我”的方式,塑造了自己心目中的关汉卿形象 “为民请命”是该剧的政治主题,铜豌豆精神则是剧作的性格主题,这两个主题凝聚起来体现在《窦娥冤》的创作及其遭遇中,关汉卿的形象也是在围绕《窦娥冤》的创作、演出和修改的斗争中完成的 剧中朱帘秀也是不畏权贵、富有正义感的女性 戏中戏的手法,为此剧结构上的鲜明特色 “话剧加唱”的手法,是田汉所开创的“颇受观众欢迎”的话剧创作的“新风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