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宁查氏——査慎行,王培培 潘友景等(你帮忙加下),海宁查氏——査慎行 目录,查慎行的生平 査氏群体 查慎行的诗歌风格 孝义词,查慎行(公元1650年一1727年)原名嗣琏,字夏重,浙江海宁县人查慎行年纪很小时就开始学诗,因为父亲比较开通,并不强制他,他却整天埋头于举子业、攻八股文,因此慎行很早就有诗名现存慎行诗集,编自康熙十八年(他二十九岁时的作品开始),此后几十年,一直未有间断只有康熙五十四年,在长子去世时,他哀伤过度,三个月无诗可见他创作是多么勤奋了查慎行的诗“平生所作,不下万首”(许汝霖《敬业堂诗集序》)后经他删定为4600余篇,按时地编次为《敬业堂诗集》48卷,《续集》 6卷,另有《词集》2卷文不多作,所存绝少,《敬业堂文集》3卷,《别集》1卷,共100余篇,子孙搜访汇编而成数量在清初首屈一指,也是历代存诗最多的诗人之一查慎行一生经历也不平常二十九岁以前父母已双亡三十岁时,同邑杨雍建以副宪出抚,黔阳、招他入幕此后三年多,他参加了平定吴三桂叛乱的战争这期间他写下了许多描写社会现实的诗篇吴乱平定后,慎行开始南北游学,曾就学于黄宗羲,问诗于钱澄之康膝二十三年三十五岁时入太学,以后屡试不第。
康熙二十六年,曾馆于权相明珠家而教授其子,虽然只有一年多时间,但对他一生都有很大影响康熙二十八年(公元1689年)冬天,因洪升在“国忌日”演出《长生殿》一案的牵连,以“国恤张乐大不敬”的罪名,与著名认赵执信同被吏议,以后改名慎行,字悔余,号他山,又号查田又取苏轼“僧卧一庵初白头”诗意,号初白老人他自己曾经作诗《送赵秋谷宫坊罢官归益都》记载这件事情:“竿木逢场一笑成,酒徒作计太憨生荆高市上重相见,摇手休呼旧姓名 直到康熙四十一年冬,他五十三岁时,才时来运转,康熙皇帝南巡归来,在德州召见他,非常欣赏,命他入直南书房第二年又中了进士,被授翰林院职,此后他曾多次馗从康熙皇帝出巡,这一段时间是慎行一生仕途得意之时,诗歌作品也不少,其中许多是“恭和’、“恭记”之类的应制诗康熙五十一年,查慎行患风疾,多次上疏乞休.于第二年七月归里以后又开始了游学生活,年迈古稀之时还赴广东一游 雍正四年十一月,因其叙弟查嗣庭汕谤案牵连,查慎行一家数人被逮,他“率子侄辈九人同赴诏狱”(《十一月十九日雪后舟发北关》),后嗣庭自杀狱中,仍被戮尸袅示慎行则以家长失教罪,被雍正皇帝开恩释放垂暮之年,遭此大故,慎行归后即一病不起,卒于雍正五年八月,年七十八。
查慎行一生的经历,与他的诗歌创作,有着直接的关系 查慎行诗作的主要思想内容,原籍安徽婺源,系出春秋查子,以地为氏元至正十七年(1357)查瑜因避兵乱迁居海宁袁华自第三世,分南、北、小等三支,明清以来是“文宦之家”明代查约、查秉彝、查继佐,清代查慎行、查嗣僳、查升、查揆等著名文人学者 自第七世起的排字辈份为:秉志允大继嗣克昌,奕世有人济美忠良,传家孝友华国文章,宗英绍起祖德载光今存《海宁查氏族谱》20册) 海宁查家,是当地数一数二的世家望族在查家的宗祠,有一副清康熙帝亲笔所题的对联:“唐宋以来巨族,江南有数人家 人所共知,在封建王朝中,能获皇帝御题对联者,必是于朝廷有功,在乡党有名的家族 事实上,查家也的确是名人大家辈出在查家祠堂内的几十个牌匾上所记录的族中功名人士中,就有官至翰林的族人 按古书所载,查氏源出芈姓,春秋时楚国有公族大夫封邑在查,后代称查氏查氏家族的名人,五代时南唐有工部尚书查文徽,宋代有殿中侍御史查元方,明末有史学家查伊璜,清代有画家查士标等而清代的康熙帝文字侍从之臣、书法家查升,康熙年间的诗人、翰林院编修查慎行和雍正帝时的礼部侍郎查嗣庭,就出自海宁查家 近现代著名人士查人伟、查猛济、查济民、查良钊、查良鉴、查良铮(穆旦)、查良镛(金庸)等均为其族人。
著名诗人、散文家徐志摩是金庸表兄应算作査家亲属 査家亲属中尚有大名鼎鼎的琼瑶女士在古代,要出远门,都要起早,慎行也是如此很多诗中,就写到了他早上出发时看到的风景 高登桥下水汤汤,朝涉河边露气凉行过淇园天未晓,一痕残月杏花香 ——《早过淇县》 晓风吹我挂帆行,绿涨春苑岸欲平长水塘南三日雨,茶花香过秀州城 ——《晓过鸳湖》 半浮半没树头树,乍合乍离山外山借取日光磨一镜,吴娘船上看烟鬟 ——《晓发胥口》 这些都是描写晨曦初现,朝雾淡淡,晓风微吹,花香扑面,让人陶醉其中 查慎行在经过梁山时,写下了《晓发梁山》:“一钩残月吐仍衔,薄雾濛濛著布帆行过天门天未晓,风来东北路西南自然流畅又如《舟中望江郎山》:“碓床石濑响泠泠,爱入归入旧耳听岸草绿痕移蟋蟀,水花红影带蜻蜓樵争晓市秋初寄,风转荒湾櫂一停云雾不遮南望眼,三峰回首逼天青写尽山水之乐孝义祠,又名查氏宗祠,是浙源凤山查氏族人祭祀始祖查文徵的总宗祠清代康熙三年(公元1664年)由凤山二十七世孙查公艺等创建,后在1854年被乱兵毁坏十年后由凤山二十八世孙查兆族等人集资在原址重建,光绪年(公元1898年)由凤山查仲之、查允滋、查启明等组织扩建,并得到了海宁迁支大量资金援助,终建成直进六层:广场、花园、台门、大天池、大礼堂、后天池、香火宫,占地面积达2460平方米以上的规模。
1917年在此办洋学堂,文革期间,破“四旧”,扩大办学规模,拆毁了广场、花园、台门、大天池,改建了凤山中心小学教学楼等(2007年整体搬迁),现保存尚好的有大礼堂、后天池、香火宫部分,供后人访古寻踪孝义祠 照片) 大礼堂坐西朝东,深进约140米,开间约80米,整个建筑面积近1200平方米,踏着脚下一二米见方的青石板铺就的地面,使人觉得特别充实而古朴,堂中百十来根二人合抱粗的柱子参天耸立,柱下77公分高的石磉特别耐看:呈杯状,中间鼓圆突出,两端略微缩进,成六方形,上刻祥云,飘逸细腻,精巧罕见柱间由拱形的横梁相连,然后梁上又生短柱,掇以短梁,由脊至边渐次降低,梁托和梁身木雕精美:有莲花堆砌,生机盎然;有百鸟朝凤,热闹祥和;有孝子义行,催人泪下;有如意器物,超凡脱俗,让人百看不厌张目向前,一道木墙俨然成了一座巨大的屏风,使大礼堂和后天池连而有融,这“屏风”也许就相当于我们老家的“上面头”吧?其正中供有婺源查氏始祖文徵公的尊像,(据婺源县志记载,查文徵生前为南唐观察使,原居休宁,于963年迁婺源城西查公山,次子查元修,宋朝太常寺太祝,因梦中神人指教:“见凤而止,遇凰而住”,于公元964年来到婺北凤凰山而定居。
画像上文徵公头戴乌纱,身着官袍,满脸慈祥,煞是可亲可敬,旁有联赞道“北宋迁居已传四十余世,南唐择地更有千年之遥”上方高挂“孝义祠”之匾,黑底金字,端正大方,遒劲有力,阳光洒在上面泛出道道金光左侧标有凤山查氏族系表,门别分支众多,右侧为凤山查氏历代为官者及文人学士之著作名称,无一不显示查氏这一望族曾经的辉煌,再次旁刻有“忠、孝、节、义”四个新魏体大字,点出了查氏一族千年的操守和为人为官之道礼堂边墙上则悬挂有查济民、查良镛等当今查氏名人肖像,书其业绩,更体现了查氏一族继往开来,与祖国一同续写繁荣昌盛的今天与明天查慎行也有一些很特别的山水诗,如集句《又一首》:“两岸山花似雪开,一杯一杯复一杯劝君更尽一杯酒,二月已破三月来这首诗从其他诗人的诗中抽取一句,首句是刘梦得的《竹枝词九首》,第二句是李白的《山中与幽人对酌》,第三句是王维的《渭城曲》,第四句是杜甫的《绝句》抽取之后再组合,成为《又一首》,语意连贯,很有韵味 舟夜书所见 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 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查慎行一生游览祖国山水无数,也有自己的独特感受如《天星滩》:“明星的的吐飞湍,石势参差乱眼看莫拟乘槎到天外,偶从奇险博奇观正因为诗人敢于冒“奇险”,才看到人间少有的“奇观”,而这些“奇观”需得自己亲身领略方可得知。
查慎行很享受旅行的过程,有感而发,写出了很多清新的诗歌 在查慎行诗集中,留下了数量众多的描写祖国大好河山的佳作《晚窗即目》:“变态多从咫尺看,只争浓淡浅深间斜阳已落月未上,烟外数峰如远山近看有各种各样的形态,当远看时,风景便成为一幅泼墨画,只看“浓淡深浅”数峰”原只在咫尺,却因为光线昏暗,烟雾笼罩,使山显得遥远诗人将景与理结合起来,描绘日常景象,加以议论,富有哲理趣味二)对百姓悲苦的揭示 查慎行的诗不仅反映了当时百姓的悲苦生活,并对之表示了深切的同情,查慎行的诗还对造成百姓贫困处境的诸种原因有所分析和揭示 诗人在《悯农诗和朱恒斋比部》中描述农民辛劳一年,略有所得,但是“私租入富室,公税输县官”于是“所余尚无几,未足偿勤拳”水旱之年,自难免逃荒死亡然而“刍牧肯见怜”,统治阶级绝不会有一丝的同情查慎行认为这种状况有悖于“立政务明农,化理自古然”的道理,要统治者发恻隐之心 康熙十八年(1679)查慎行30岁时至荆州赴同乡杨雍建幕,途经芜湖时,有诗《芜湖关》,描写从水路途经芜湖时的经历:“昨日出龙江,今晨抵芜湖顺风满帆幅,过关快须臾关吏责报税,截江大声呼舟子不敢前,捩柁转辘轳诗人虽一再向他解释“奇货我则无”,可是“吏前不我信,倒筐倾筐芦,弃捐无一可,相顾仍睢盱”。
并且“买酒例索钱,回身若责逋”诗人指斥:“有货官尽征,无货吏横诛有无两不免,何以慰长途?”这首诗把有司横征暴敛的残酷现实暴露无遗 查慎行这一类诗作的揭示深度不及杜甫、白居易尖锐与激烈,但是,封建社会发展到了清初,压制舆论的法网已是极其严密,思想控制更是远甚于唐宋之时联系查慎行时代的历史特点来看,查慎行不但能在诗中反映农民的不幸生活,且对造成农民不幸的社会原因作了具有相当深度的分析,应该说这实在是很不容易的二)对百姓悲苦的揭示 查慎行的诗不仅反映了当时百姓的悲苦生活,并对之表示了深切的同情,查慎行的诗还对造成百姓贫困处境的诸种原因有所分析和揭示 诗人在《悯农诗和朱恒斋比部》中描述农民辛劳一年,略有所得,但是“私租入富室,公税输县官”于是“所余尚无几,未足偿勤拳”水旱之年,自难免逃荒死亡然而“刍牧肯见怜”,统治阶级绝不会有一丝的同情查慎行认为这种状况有悖于“立政务明农,化理自古然”的道理,要统治者发恻隐之心 康熙十八年(1679)查慎行30岁时至荆州赴同乡杨雍建幕,途经芜湖时,有诗《芜湖关》,描写从水路途经芜湖时的经历:“昨日出龙江,今晨抵芜湖顺风满帆幅,过关快须臾关吏责报税,截江大声呼。
舟子不敢前,捩柁转辘轳诗人虽一再向他解释“奇货我则无”,可是“吏前不我信,倒筐倾筐芦,弃捐无一可,相顾仍睢盱”并且“买酒例索钱,回身若责逋”诗人指斥:“有货官尽征,无货吏横诛有无两不免,何以慰长途?”这首诗把有司横征暴敛的残酷现实暴露无遗 查慎行这一类诗作的揭示深度不及杜甫、白居易尖锐与激烈,但是,封建社会发展到了清初,压制舆论的法网已是极其严密,思想控制更是远甚于唐宋之时联系查慎行时代的历史特点来看,查慎行不但能在诗中反映农民的不幸生活,且对造成农民不幸的社会原因作了具有相当深度的分析,应该说这实在是很不容易的一)悲天悯人的人格情愫 查慎行直抒政治理想的诗并不多,但我们还是可以从查慎行的一些诗中感知到这位诗人正直的人格,以及他从政的善良愿望查慎行于康熙十八年(1679)写的《游兵营》,记述游湘衡兵营所见:“古哨聚游兵,汛地错犬牙上下十数里,塘回互周遮警急一举烽,夜行禁艑艖茅屋三五间,各自比建衙门前荫垂柳,屋后编篱笆诗人感叹:“恐尔本良民,赋敛逃科差居然长儿女,戍久还成家诗人希望:“何当钲鼓息,再见户口加表达了诗人消除战乱,让社会安定繁荣,百姓富裕乐业的美好愿望 查慎行固然缺少杜甫、白居易那种慷慨陈词,为民请命的气质,但他久处民间,又曾漫游大江南北,所以他对当时民生的艰苦有很深切、很直接的感受,他的诗集中就有较多的诗写到当时百姓水深火热的苦难生活,对当时的社会现实有相当深刻的揭露。
查慎行诗作多有描写农民的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