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四章 实践、认识、真理

woxinch****an2018
实名认证
店铺
PPT
100KB
约43页
文档ID:45260140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四章 实践、认识、真理_第1页
1/43

第四章 实践、认识、真理第一节 实践和认识 第二节 认识和真理备考指要l考点:l(1)对认识本质的认定;l(2)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l(3)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l(4)真理的客观性l(5)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l(6)真理与谬误第一节 实践和认识l一、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l唯物主义都是反映论,坚持反映论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出发点 和前提l反映就是指客观事物作用于人的感官而引起的在人脑中的摹写、 摄影l马克思主义反映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l因为(一)它把实践观点引入认识论,克服了旧唯物主义脱离实 践的消极被动反映论,因为实践是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物质活动l(二)它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应用于认识过程,阐明了由实 践到认识,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又由认识向实践飞跃的 能动过程,从而创立了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l二、实践及其基本形式l1.实践及其特点l实践是指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一切物质活动 ,它具有如下基本特点:l(1)客观物质性;l(2)社会历史性l(3)自觉能动性l(4)直接现实性l2.实践的基本形式有三种,即生产实践、社会实践和科学实验的 实践l生产实践是人们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物质生产活动,是人类最基 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基础l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并在认识中起决定作用。

没有实践,认识不 能产生;没有实践,认识不能发展;没有实践,认识得不到检验 ;没有实践,认识就毫无意义l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主要表现在认识和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认识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但是认识一经产生就具有相对独立 性,可以对实践进行指导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具有两重性,正 确的认识对实践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错识的认识则对实践起消 极的阻碍作用l三、认识的本质及其主体和客体l认识的本质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 动反映l认识活动离不开认识主体、认识对象、认识活 动这三个要素l三、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l一个正确认识往往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又 由理性认识到实践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这是正 确认识形成和发展的规律l认识的辩证发展原理是我们党群众路线的领导 方法和工作方法的哲学基础l(一)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 跃l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l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是主体在实践过程中通 过感官直接接触客体而产生的,是人们关于事物的现 象、各个片面和外部联系的认识,其特点是直接性、 形象性、表面性和生动具体性l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主体对感性认识材料 的抽象和概括而形成的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 联系的认识,具有间接性、抽象性和深刻性等特点。

l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在一定条件下是相互转 化的l第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l第二,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认识l第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l(二)从理性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 飞跃l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才能发挥认识对实 践的能动作用,转化为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 实现认识的目的,也只有将理性认识回到实践 中,才能使认识得到检验、完善、丰富和发展 l单选l1.法国科学家路易.巴斯德说:“在观察事物之 际,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这句话强调了 ( )lA 人们对每一件事物都要细心观察lB 人们在认识事物时要有理性的指导lC 人们获得感性经验的重要性lD 人们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l2.列宁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 的运动”,这句话应理解为( )lA 革命运动是由革命理论派生的lB 革命理论是革命运动的基础lC 革命理论对革命实践具有最终决定作用lD 革命理论对革命实践具有重要指导作用l3.“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 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的感觉它”l这一观点说明( )lA 人的感性认识是整个认识的起点lB 感性认识的局限性lC 感性认识对人认识事物本质没有实际意义lD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 识的高级阶段l4.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是因为实践具有( )lA 普遍性lB 绝对性lC 客观实在性lD 直接现实性l5.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表明( )lA 一切认识都要直接参加实践才能获得lB 一切知识归根到底是从实践中获得lC 直接知识来自实践,间接知识不来自实践lD 只要参加实践就能获得正确认识l6.未来学家尼葛洛庞蒂说:“预测未来的最好 办法就是把它创造出来。

从认识与实践的关 系看,这句话对我们的启示是( )lA 认识总是滞后于实践lB 实践是认识的先导lC 实践高于认识lD 实践与认识是合一的l7.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中的客体是指( )lA 客观存在的所有事物的总和lB 物质世界的一切事物lC 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lD 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l8.根据认识的发展规律,在认识的“熟知”与“真 知”问题上的正确观点是( )lA 熟知即真知lB 熟知不等于真知lC 熟知起源于真知lD 熟知必然转化为真知l多选题l1.下列选项中代表中国传统哲学中唯心主义知 行观的有( )lA 孔子提出:“生而知之”;孟子说:“不虑而安 ”lB 荀子说:“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 深溪,不知地之厚也lC 王阳明提出:“知即是行”,“知行合一”lD 老子说,“不行而知”l2.对于同一棵大树,在木匠的眼中是木材,画 家看到的是色彩和色调,植物学家看到的是它 的形态特征,这是由于( )lA 人的感觉受理性指导lB 人的认识具有能动性lC 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基础lD 已有的认识影响感觉活动l3.做好工作,“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这一 思想说明( )lA 实践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基本 的观点lB 一切要从实际出发lC 要事事取得直接经验lD 上级的指示与决议不能作为行动的根据l4.人们必须重视间接经验和书本知识,这是因 为( )lA 社会实践是人类认识的基础lB 认识的发展具有继承性lC 一个人不可能事事都亲自实践lD 间接经验和书本知识是认识的源泉l5.某年3月的一天,从北京飞往乌鲁木齐的民航班机在哈密地区 上空发现一个不明飞行物,它放射着按照灯式的强光,与飞机相 对而行。

目击者疑惑不解,以为是星外来客照着飞碟光临地球 后来科学家依据实践判明,那并非是什么星外来客,而是大气中 的等离子体火球在高速旋转飞行这表明( )lA 世界并不神秘,科学能够揭开它的奥秘lB 感性认识只能认识自然界的现象,科学则能揭示它的本质lC 从感官获得的认识是不可靠的,从科学实验中获得的认识才真 正可靠lD 认识是一个从不知到知,再到完全知的过程l6.关于实践,正确的说明是( )lA 实践的主体、对象、手段和工具,乃至实践的结果 都是客观的,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物质活动lB 一切实践都是在既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的,现在的 实践是过去实践的继续和发展,而任何正在进行的实 践活动都受到当时当地各种条件的限制,实践既具有 历史继承性,又具有历史的局限性lC 人的实践是能动地认识世界又能动地改造世界,使 客观世界满足人类自身存在和发展需要的自觉活动lD 实践的客观物质性、社会历史性和能动性的特点相 互贯通,不可分割地存在于每一实践的全过程中l7.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的辩证过程是 ( )lA 从相对真理对绝对真理的发展lB 从间接经验到直接经验的转化lC 实践—认识—实践的无限循环lD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从理性认识到实 践l8.孙中山先生指出,人的认识过程是“以行而 求知,因知以进行”、“行其所不知以致其所知” 、“因其已知而更进于行”。

这一思想表明了( )lA 知行不可分割lB 知行合一lC 知行相互促进lD 行先知后l9.科学家对1994年夏发生的慧星撞击木星的天 文现象进行了准确的预报和大量的观察研究, 这一事实表明( )lA 世界是可以认识的lB 人类已能预测一切自然现象lC 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正不断深化lD 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是无止境的l判断题l1.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的条件是具有天赋的聪明 才智l2.主体之所以能够反映客体,其根源在于人类改造世 界的社会实践l3.“人的感官是人认识外界事物的天然界限”,这种观点 是唯物的l4.直接经验来源于实践,但是间接经验、书本知识则 并不来源于实践l5.认识的真正任务在于达到理性认识第二节 认识和真理l一、真理及其客观性l1.真理和谬误l真理是同客观事物及其本质和规律相一致的认 识l谬误则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歪曲反映l真理是主观同客观相一致的产物,谬误则是主 观背离客观的表现l2.真理的客观性l任何真理都是客观的,客观性是真理之所以成 为真理的根本条件,是真理的最基本的属性l真理其形式是主观的(是一种意识现象),真 理的客观性最本质之点是说任何真理均包含不 依赖于主体的客观内容。

l二、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l1.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真理的客观性和无限性 l2.真理的相对性:是指真理的有限性和条件性l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l因为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人们通过实践可将 理论或主观认识与现实的客观的东西加以对照,相符 的即真理,不相符的即为谬误l实践是联系主观和客观的桥梁,通过实践可以把认识 变成直接的现实,使主观的东西见之于客观l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 性l单选l1.一种认识是不是真理,要看它( )lA 能否满足人的需求lB 能否被多数人认可lC 能否付诸实践lD 能否在实践中最终取得预期的效果l2.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具有不确定 性,是指( )lA 实践标准是不可能的lB 实践不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lC 实践有历史局限性,它对真理的检验是一个 过程lD 科学理论也是检验真理的标准l3.“没有抽象的真理,真理总是具体的”这一 命题的根据在于( )lA 真理是感性的存在,不是理性的抽象lB 真理的内容和形式都是客观的、实在的lC 真理是与人的具体利益相联系的lD 真理是事物多方面规定的综合,是多样性的 统一l4.“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是( )lA 绝对确定的lB 纯属不确定lC 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lD 既是历史的,又是逻辑的l5.“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表明( )lA 一切认识都要直接参加实践才能获得lB 一切知识归根到底是从实践中获得lC 直接知识来自实践,间接知识不来自实践lD 只要参加实践就能获得正确认识l6.真理的相对性应理解为( )lA 真理和谬误之间没有确定的界限lB 对同一对象不同的乃至对立的认识都是真理lC 真理的标准是多重的lD 真理有待扩展和深化l7.“当一位老科学家说什么是可能的时候,他差不多总 是对的,但当他说什么是不可能的时候,他差不多总 是错的”这一名言的哲学意蕴是( )lA 在科学研究中,经验是不可靠的lB 事物的可能性是因人而异的lC 世界上一切事物只有可能性,没有不可能性lD 每代人所获得的真理性认识,既有绝对性,又有相 对性l多选l1.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关系是( )lA 绝对真理通过相对真理表现出来lB 相对真理中包含着绝对真理的成分lC 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没有固定不变的界限lD 任何真理都是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的统一l2.某年3月,考古学家在云南某地发现了人类的最早祖 先——距今约400万年的蝴蝶人,把人们对历史的认 识由300万年推进到400万年,再一次修正了人们对人 类社会历史的认识。

从这一事实可以看出( )lA 真理是相对的,是不可靠的lB 真理是随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lC真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lD 真理是随时随地可以推翻的l3.真理具有( )lA 具体性 B全面性 C 过程性 D 客观性l判断题l1.一种认识是不是真理,要看它能否在实践中 最终取得预期的效果l2.人类已经取得的任何一项真理,都是绝对“ 真理长河”中的一个成分l3.真理的发展过程是真理与谬误的调和、融。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