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言语理解与表达 顾斐 笔记言语理解与表达概述【考查能力】理解→片段阅读 + 篇章阅读表达→选词填空 + 语句表达【做题顺序】审题干→读题面→看选项作对比【正确答案的标志】转换的两种模式:▲同义替换▲精简压缩片段阅读知识点:主旨概括题【辨别标志】▲ 这段话的主旨是、这段话主要讲述(谈论、强调、说明、阐明、阐述、分析、介绍 主要 等)的是? 主旨类:找重点▲ 对这段文字概括(复述、归纳、总结)最准确的是?概括类:突出重点,兼顾其他(重点是第一位的,其他其次,择优原则)【做题原则】▲ 找重点,即文段主题句 ▲ 对比选项进行转换(同义替换、精简压缩)▲ 忠于原文,无需引申▲ 通常为对策或核心观点解题技巧】宏观(行文脉络)▲文章结构微观(关联词语)▲逻辑标志知识点:递进复句【典型格式】不但……,而且……如:大别山区不但矿产很丰富,而且自然景色很美 【关联词语】不但=不仅=不单=不独=不只=不光 而且=并=并且=也=还 甚至=更=特别=尤其=重要的是=关键的是=核心的是【多重递进】不但……,而且……,甚至…… 【典型例句】 1)黄金不只是一种名贵的金属,也是一种不需要翻译的万能语言。
2)寿昌不仅学习戏里的唱腔身段,还从母亲那里弄些碎布学剪戏中的人物3)犯罪官员们所面对的不单是牢狱之灾,他们似锦的前程也毁了4)来这家大型食品超市购物的不仅有当地的家庭主妇,而且有附近街区的居民,甚至京津地区也有驱车前来采购的总结】▲ 递进复句重点在递进之后▲ 一级递进与二级递进同现时,二级递进是重点技术链接】▲反面论证法▲ 反面论证的作用是为了加强之前正面的观点,本身不重要,阅读可省略▲ 反面论证的作用是为了加强之前正面的观点,本身不重要,阅读可省略▲ 标志词:否则、不然、如果不、如果没有等▲ 围绕反面论证的不是主旨题的答案{“否则”,反面论证,起到再次强调先前论述的正确性,之前的内容也就是文章重点所在}知识点:成分紧缩法▲ 长难句就找主谓宾,宾语通常是一个复合结构或小句▲ 标志词: 的→定语(前置)(重点) 地→状语(前置) 得→补语(后置)知识点:转折复句【典型格式】虽然……,但是……(强转折) 其实=事实上=实际上=只是=当然(弱转折)【关联词语】虽然=尽管=虽说=固然但是=可是=不过=然而=却【总结】▲ 转折复句重点在转折之后▲ 弱转折与强转折同现时,强转折是重点。
知识点:观点援引法▲ 援引目的:为了引出之后作者的观点,援引之后的语句很重要▲ 援引类型:正向援引 (如:正如)反向援引 (一家之言,如有一种看法认为、有一种观点认为、有些人认为、人们认为、传统认为)知识点:因果复句【典型格式】因为……,所以…… 【关联词语】因为=由于所以=因此=因而=可见=看来=总之=故而=言而总之=综上所述=概而言之=概而论之 【特殊格式】之所以……是因为、导致、造成、使得、致使【总结】▲ 正常语序下,原因为结论服务,结论之后是重点▲ “之所以……是因为”通过倒装的形式来强调原因,符合汉语核心语义置后的原则▲ 注意不能因果倒置技术链接】▲举例论证法▲ 例子的作用是证明前后出现的观点,本身不重要,阅读可省略▲ 例子可以由数据、故事、事例等来充当▲ 标志词:例如、比如、 、、、为例、、、、就是一个例证等▲ 围绕举例论证的不是主旨题的答案知识点:必要条件复句【典型格式】只有……,才…… 【关联词语】显性:只有=必须=需要=应该=应当=务必=除非=如何=怎样等 隐性:才{尤其要注意“才”,其实是隐含了“只有……才”这样的结构}【典型例句】 1)传统相声艺术只有回到群众,回归生活,才能获得新的生命力。
2)汽车企业在发展的同时采取新的技术措施,尽量减少对环境的污染,符合社会发展大趋势,才是长久之策{避免以偏概全,切忌推理引申,注意同义替换比如选项中出现了应该、必须、亟待这类表示推断的,切忌“推理引申”在推断题中,却不一定就是得选有这类词语的}【转换格式】只有A,才B = B必须A = 不A则不B=A是B的必要条件(前提、基础、保证、保障)=B以A为必要条件(前提、基础、保证、保障)【总结】▲ 必要条件用来引导对策,常为文段的主题句▲ 省略显性关联词时,可以从隐性关联词入手,判断对策所在技术链接】▲ 数据的例证可以省略不看▲ 为此(目的)不等于因此(结论)知识点:显性并列复句1.表示相关的几种情况并存关联词语】单用:又、同样、同时等,多用于后续分句中双用:也……,也……、又……,又……、既……,又……、一边……,一边……、有的……,有的……2.表示两种相反或相对的情况关联词语】是……,不是……、不是……,而是……、有的……,有的……【表现形式】▲ 关联词语 ▲ 标点符号:顿号、分号、逗号(句式一致)▲ 表达并列内容的分局关系(隐形并列,藏于句中)【总结】▲ 并列复句没有重点,主旨题应概括全文,不可偏颇。
▲ 注意分句间的并列关系以及标点符号的使用技术链接】▲阅读省略法▲ 文中出现的人名、地名、数据、年份、专业术语等通常为举例的标志,可以略读知识点:隐性并列复句1.表示相关的几种情况并存 【关联词语】 单用:又、同样、同时等,多用于后续分句中双用:也……,也……、又……,又……、既……,又……、一边……,一边……、有的……,有的…… 2.表示两种相反或相对的情况 【关联词语】是……,不是……、不是……,而是……、有的……,有的……【表现形式】▲ 关联词语 ▲ 标点符号:顿号、分号、逗号(句式一致) ▲ 表达并列内容的分局关系(隐形并列,藏于句中)【总结】▲ 并列复句没有重点,主旨题应概括全文,不可偏颇▲ 注意分句间的并列关系以及标点符号的使用技术链接】▲阅读省略法▲ 文中出现的人名、地名、数据、年份、专业术语等通常为举例的标志,可以略读知识点:杂糅复句 【关联词语】▲ 递进关系:不但……而且……甚至 ▲ 转折复句:虽然……但是;其实 ▲ 因果复句:因为……所以;之所以……是因为 ▲ 必要条件复句:只有……才 ▲ 并列复句:既……又;不是……而是;隐性并列【技法链接】【承接复句】【典型格式】(首先)……然后……、……便……、……就……、……于是…… 等【典型例句】 1)你先到后勤组去领工作服和防护用品,然后我带你到阿华师傅哪儿去。
2)老头子使了一个眼色,阿 Q 便也被抓到栅栏门里去了承接复句vs 并列复句▲承接复句有次序之分,并列复句无次序之分知识点:行文脉络【总结】行文脉络的类型:▲总-分-总 点明观点-阐述原因或举例论证-重申观点 提出问题-阐述原因或举例论证-解决问题(对策的重要性)▲分-总 ▲总-分 行文脉络的使用: 首尾句原则 总论点中的关联词重要,分论点中的关联词不重要 {不要被“说到底”迷惑,“说到底”其实是对上一句的“联想”而言的,只是文章的一个小部分}知识点:辅证法▲概念:地位为辅,作用为证(就是总分中的分)▲使用:围绕辅证的选项不是主旨题的答案▲类型: 列举举例→瞻前顾后 说明原因→瞻前顾后 援引观点→重点在后 反面论证→重点在前知识点:意图推断题(一)【辨别标志】→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阐明、强调)的是? → 通过这段话,作者想表达(说明)的是? → 通过这段话,我们可以知道? → 这段话告诉我们?→ 从这段文字中可以推出的是?→ 根据这段文字,可以看出作者的意图是?【做题原则】▲ 把握作者说话的目的、意图,即文段的言外之意▲ 排除字面含义的选项 ▲ 社会现实类:呼吁的声音、正面的举措 ▲ 故事寓言类:寓意深刻的哲理{选项中出现诸如、必须、亟待(亟须)、应该(应当)、要等祈使性质的词语,是对文章中某些方面的延伸要求,如果是主旨概括题,可以先排除这些选项,反之,如果是意图推断题,应该侧重这种选项。
}知识点:意图推断题(二)【解题技巧】▲ 排除字面含义、表意肤浅、不符合社会主旋律及生活常识的选项 ▲ 有效利用主旨含义(行文脉络+关联词语)来推测作者意图知识点:细节判断题【辨别标志】下列表述符合/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下列说法正确/不正确的一项是? 【做题原则】选项与原文一一对应错误选项的标志】▲五种偷换▲ 偷换时态 ▲已然性时态:已、已经、曾经、了、过、虽然、、、但是等 ▲未然性时态:将、要、立即、马上、如果、即使、、、也等▲进行式时态:正、正在、在、、、中、着、现在等任何时态上的越级替换均为偷换【技法链接】让步复句【典型格式】即使……,也…… 【关联词语】即使=就算=纵然=哪怕等 【典型例句】 1)即使遇到百日大旱,这套供水系统也能保证供应生产生活用水百日大旱还未出现) 2)前面纵然是刀山火海,我们也绝不后退半步前面未发生刀山火海) 3)哪怕“黑客”们个个神通广大,也无法进入这样的网站尚未进入网站)转折复句VS让步复句▲转折复句是已然性时态 ▲让步复句是未然性时态 ▲ 偷换数量 ▲较多量:较多、很多、许多、大量、大部分、大多数、广泛、一片、不少等 ▲较少量:较少、很少、少量、少部分、少数、少许、不多等。
▲中间量:某些、一些、部分 首选同级替换,次选中间量向两级的替换 ▲ 偷换逻辑关系 ▲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混淆 ▲因果倒置 ▲并列混淆为条件或因果关系 ▲ 偷换概念 ▲偷换 ▲扩大 ▲缩小 ▲ 偷换确定性表述与不确定性表述 ▲不确定性表述:预测、断言、推测、可能、未必、也许、大概、大约等 ▲常见于科技说明文知识点:变形的细节判断题【总结】通过审题明确定位阅读重点,直接寻找对应信息知识点:相对绝对法▲相对:可能、也许、往往、大概、通常、未必、是否等 ▲绝对:所有、一切、全部、总是、完全、任何、无论、都、各个、绝对、永远等知识点:词语理解题 【辨别标志】▲ 文中“XXX”如何理解?“XXX”指的是?【做题原则】▲ 定位原文,有效利用冒号及破折号 ▲ 根据上下文、前后句的小语境推测词语含义 ▲ 排除字面意思的选项知识点:代词指代题【辨别标志】▲ 文中“XXX”指代的是?【做题原则】▲ 定位原文 ▲ 根据就近原则,确定阅读语句 ▲ 区分人称代词(成分为主语)与指示代词(成分为宾语) ▲ 有效利用提问中的提示性信息知识点:词语指代题【总结】▲ 快速定位词语位置 ▲ 寻找到词语一句中出现的代词。
▲ 找到代词的指代对象即为答案知识点:语句排序题【辨别标志】▲将以上 6 个句子重新排列,语序正确的是?【做题原则】▲ 从选项入手,寻头断尾 ▲ 根据句子的关联性(时空顺序、重复词语及关联词语)进行验证知识点:结语判断题 【辨别标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