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沉浸体验研究述评 摘 要 沉浸体验是促使个体不厌其烦地反复进展同样的活动且能够在活动中获得充实感和愉悦感的一种正向的积极心理体验沉浸体验在生活的各个领域均有表现,它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一项重要容近年来,国外关于沉浸体验的研究日益丰富本文从沉浸体验的概念、理论模型及其国外已有研究等方面进展了概述未来研究可以从外乡化心理学视角出发,选择恰当的研究方法,更为深入地探讨沉浸体验模型在中国的实用性、沉浸体验的相关变量、产生的过程及其背后的生理机制研究 关键词 沉浸体验;积极心理学;理论模型;相关研究 B842 美国芝加哥大学著名的心理学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Mihalyi Csikszentmihalyi〕在做博士论文时访谈了数百名国际象棋选手、艺术家、攀岩爱好者、作曲家和运发动,这些不同的受访者报告了自己之所以持续不断地从事这些活动而不厌倦是因为他们在活动时都获得了一种非常相似的、令他们十分兴奋的情绪体验,特别是当他们从事的活动能顺利进展时,这种情绪感受如同"水流〞,毫不费力且源源不断地出现他将这种情绪体验称为flow e*perience〔"沉浸体验〞或"心流体验〞〕20世纪末,随着积极心理学的不断深入,研究者开场重视对个体心理资本的研究,而沉浸体验作为幸福的一种潜在的心理资本,吸引了研究者的注意。
1 沉浸体验的概念 沉浸体验〔flow e*perience〕,也叫沉醉感,是指个体将精力全部投注在*种活动当中以至于无视外物的存在、甚至忘我时的状态〔Csikszentmihalyi,1975〕它是个体体验到的一种积极的感受,这种感受能够给人以充实感和兴奋感、幸福感,因此,也被称为"最正确体验〞〔optimal e*perience〕实际上,研究者们根据自己研究的目的不同,对沉浸体验进展了各种界定沉浸体验被描述为融合意识与行为的整体感受〔Harrison,2001;Beard & Hoy,2010〕个体在完全被*种活动所吸引时,就会产生满意、享受、平静以及部和谐的主观感受,即沉浸体验〔Smith,1989〕在沉浸体验中,个体会失去空间与时间意识,心的呼唤也会随之沉默〔Fredricks,Blumenfeld,& Paris,2004;Parker,Bind,& Strauss,2010〕沉浸体验也是个体挑战*种活动与达成活动所需要的能力相互平衡时产生的一种心理状态〔Stein,Kimiecik,Daniels,& Jackson,1995〕因此,自我在的目标与意识之的外在活动决定着个体是否体验到沉浸。
当两者之间冲突时,个体就会感到慌乱、恐惧、妒忌、冷漠、焦虑等;而如果两者协调时,个体就会体验到沉浸 2 沉浸体验的理论模型 2.1 沉浸体验理论 研究者在对挑战与技能平衡时的个体状态进展的研究中提出了沉浸体验理论〔Csikszentmihalyi,1975〕该理论认为,当挑战超过个体的能力时,就会产生压力,并以焦虑的形式表现出来;当挑战与技能相互平衡时,就会产生沉浸体验;而当技能高于挑战时,就会导致厌倦,并且随着两者之间差距的增大而开展成焦虑也就是说,如果技能与挑战平衡时便会产生沉浸体验;假设两者之间不平衡时就会产生焦虑,因此,沉浸体验是一种压力的结果表现,但与焦虑截然相反 2.2 沉浸体验八区间模型 米兰大学的马西米尼和卡里根据实证研究获得的大量一手资料,全面梳理了"技能〞与"挑战〞的组合关系:①高挑战和中等技能――激发;②高挑战和高技能――心流;③中等挑战和高技能――掌控;④低挑战和高技能――厌倦;⑤低挑战和中等技能――轻松;⑥低挑战和低技能――冷淡;⑦中等挑战和低技能――担忧;⑧高挑战和低技能――焦虑沉浸体验的八区间模型就是由这八种组合关系构成的 2.3 沉浸体验九因子构造模型 有研究者提出,沉浸体验包括了9个维度:清楚的目标、自觉体验、挑战与技能的平衡、潜在的控制感、专注于任务、明确的反应、行动―意识融合、时间感扭曲、失去自我意识〔Jackson & Csikszentmihaiyi,1999〕。
这种观点已经得到了广泛的承受和认同在此根底上,Jackson和Marsh〔1996〕提出了沉浸体验的九因子模型,该模型对上述的9个维度分别进展了明确的定义:①清楚的目标:确切地知道自己所做的活动,明确其意义和结果②自觉体验:沉浸体验的最终结果,为了自己的渴望而工作,不是因为对后来奖励的期望,本质上存在收获感的体验③挑战―技能平衡:对情境需求和个人技能平衡的感知④潜在的控制感:控制事件的力量,这种控制感在沉浸体验中并不是有意识达成的⑤专注任务: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彻底的而紧的专注感⑥明确的反应:获得迅速和清楚的反应,确定所有事情都按方案执行的感觉,对个体行为迅速和清楚的监视⑦行动―意识融合:投入程度太深,以至于产生了自动化的行为⑧时间感扭曲:时间过得更快或更慢,或者不会意识到时间的流逝⑨失去自我意识:自我消失了,个体与任务合为一体,缺乏对自我的控制 然而,也有研究者对沉浸体验的容与构造模型持有不同的观点,他们支持沉浸体验的单维构造,认为多因素的涵是对同种状态不同的语义描述,并不代表沉浸体验具有不同的构造维度〔Schiefele,2013〕虽然沉浸体验伴随着高注意力和低自我意识,但这并不一定就说明个体体验到了沉浸。
因为当个体将注意力高度集中于一项活动,而自我意识程度很低时,可能存在焦虑,也可能存在强控制感例如,个体在面对简单的任务会表现出集中注意力和强控制感的特征,但不一定出现沉浸体验这说明注意力高度集中只是沉浸体验的一个充分而非必要条件也有研究发现,不管是最正确条件〔挑战与技能平衡〕还是简单任务〔技能超越挑战〕,只有注意力集中与挑战―技能平衡性共存时,才可能出现行为的流畅性,个体才能体验到沉浸〔Rheinberg & Vollmeyer,2003〕因此,沉浸体验的测量可能受到了不同因素间交互作用的误导,而这些因素在沉浸体验中到底发挥了多大的作用目前仍缺乏证据 3 沉浸体验相关的国外研究 3.1 沉浸体验与现实工作生活 沉浸体验研究已经渗透在现实工作和生活的各个方面采用心理体验抽样法进展的研究发现,个体在非工作条件下,沉浸体验的专注性更高,在工作条件下,沉浸体验的愉悦性更高,而且安康人群的沉浸体验水平高于非安康人群,但两类人群沉浸体验的形式不存在显著性差异〔Rodríguez-Sánchez,Schaufeli,Salanova,Cifre,& Sonnenschein,2011〕。
研究者对315名日本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沉浸体验的研究发现,与其他人相比,自带目的性人格倾向高的个体能够感受到更多自尊和更少焦虑,更多的采用积极的应对方式,也更易产生沉浸体验〔Asakawa,2010〕对日常生活中人格特质与沉浸体验关系的研究发现,尽责性与沉浸体验呈正相关,而神经质与沉浸体验呈负相关〔Ullén,Manzano,Almeida,Magnusson,Pedersen,Makamura,et al.,2012〕 在美术、音乐、写作等教育与创作活动中能够体验到沉浸研究发现,音乐教师挑战与技巧间的平衡受到工作资源〔如社会支持、绩效反应、自主性等〕的积极影响,这促进了沉浸体验〔诸如在工作动机、工作满意度与深度注意等〕的产生〔Salanova,Bakker,& Llorens,2006〕有着强烈成就动机的个体比那些害怕失败的个体更容易产生沉浸体验〔Engeser & Rheinberg,2008〕也有研究说明,音乐教师体验到的沉浸越多,其学生可能也会体验到更多的沉浸〔Bakker,2005〕沉浸体验会促进个人资源〔如自我效能感〕与组织资源〔清晰目标与社会支持气氛等〕的增加,同时,个人与组织的资源也能够提高个体的沉浸体验。
与创造性思维活动的非线性表现特点相类似,沉浸体验是思维活动自觉地在混乱中组织出秩序与规则的结果有研究者认为,沉浸体验是音乐创作中自我调节的重要工具,高水平的沉浸体验对创作音乐作品起着重要的作用〔Byrne,MacDonald,& Carlton,2003〕而创造性活动常常是顿悟的结果,顿悟过程可能就是沉浸体验的过程,这是一种认知效能较高的心理过程 3.2 沉浸体验与休闲、体育活动 沉浸体验与跳舞、攀岩、冲浪等许多活动有关对不同目的〔竞争或娱乐〕条件下冲浪中沉浸体验的研究发现,集中注意与欣快感是冲浪过程中沉浸体验的两个维度〔Wagner & Delaveau*,2003〕研究者通过深度访谈的方法对28名高水平运发动在8种运动工程上的沉浸体验进展的研究发现,个体进展这些体育运动过程时体验到欣快感,注意力高度集中,行为活动与意识融合以及行为控制不明显〔Jackson,1996〕也就是说,个体在运动活动中产生沉浸体验时能够体验到流畅过程,会将有限的注意资源高度集中于当前活动,能够深度卷入到行为活动中并引起自动化的行为活动,且有种控制环境的感觉,但不是积极主动控制环境而且,在不同的情况下的沉浸体验可能具有不同的表现。
对体育运动中的沉浸体验进展预测时可能需要考虑运动工程特点、个体的动机等因素针对特定运动进展的沉浸体验研究可能对于预测与控制运发动的表现更为有效 3.3 沉浸体验与人际沟通 在人际交往中也能够产生沉浸体验在谈话中深度卷入的双方能够体验到欣快感,这种体验有助于增加谈话频率,缩短心理距离,对人际沟通具有重要意义研究者对30个家庭中父母与其子女交往过程中产生的沉浸体验进展了研究〔Rathunde,1997〕结果显示,家庭成员报告的沉浸体验与其沟通的复杂性有关,进一步通过小组访谈显示,家庭成员在沟通中沉浸体验的下降与上升与其在表达和倾听观点时形成的沟通复杂性有关,也与其在谈论话题上兴趣的减少或增加有关然而,个体在与家庭成员之间沟通时产生的沉浸体验,也可能与教养风格、生活实践以及心理幸福感等变量有关,而沟通复杂性是否能操作成技能和挑战的平衡尚需进一步探讨 最近的一项研究说明,沉浸体验和团队的表现密切相关,团队目标商定在沉浸体验与团队表现的关系之间起到了中介作用,而团队成员信息交流水平在二者之间起着调节作用〔Aubé,Brunelle,& Rousseau,2013〕因此,为了促进组织或者团队沟通中沉浸体验的产生,领导者可以通过设定共同目标,提供及时反应等方法来促进团队沉浸体验,同时鼓励成员之间的信息交流,进而提高团队表现。
3.4 沉浸体验与网络 信息时代背景下的沉浸体验研究与许多活动有关个体在网络聊天、信息检索、电子购物、发布帖子及玩网络游戏等活动中可能会获得欣快感和沉浸体验,而在计算机使用活动中或虚拟空间中体验到的沉浸可能对其心理幸福感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研究说明,沉浸体验在人格变量与主观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之间起着中介作用〔Soma,Asmita,2012〕对Facebook受欢送的原因进展的研究将被试分为三个实验组:一组被试观看呈现自然景观的幻灯片,一组被试浏览自己的Facebook主页,最后一组被试承受stroop和算数任务,分别以脑电图、脉搏、皮肤电、肌电图、瞳孔和呼吸等生理水平为指标,结果发现浏览自己Facebook主页组被试的生理水平与其他两组差异显著,呈现出沉浸体验的特征〔Mauri & Cipresso,2011〕游戏中的沉浸体验可以很好地预测用户玩游戏〔Hsu & Lu,2004;Srivastava,Shukla,& Sharma,2010;Yu-Tzu,Sunny,& Chao-Yang,et al.,2011〕然而,由于虚拟网络游戏的一些特征,如有一定的目标、及时反应、提供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强烈的声音和图像刺激使人注意集中,使个体在网络游戏中很容易体验到沉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