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毕业生就业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摘要:本文基于对清华大学2014年本硕博毕业生就业市场调查,总结其就业单位、收入、福利状况,并结合其个人特征分析就业市场表现的决定因素统计发现,清华毕业生绝大部分进入了政府、国企和事业单位等“体制内”单位,其收入要低于“体制外”单位收入,但解决户口比例更高有一半毕业生对收入并不满意进一步的回归分析发现,英语成绩和专业对收入的影响最为显著,英语成绩好的更容易进入高收入行业学历对收入没有显著作用,因为学历越高越倾向于进入体制内工作,而体制内收入相对低,抵消了学历可能的正面作用关键词:毕业生,就业状况,影响因素,清华大学基金项目: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大学生人力资本与毕业后收入关系的定量分析”(13 BJY041)一、引言随着1999年高校扩招政策开始执行,近几年中国高校在校生和毕业生数量屡创新高,毕业生数量超过每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口一半①研究顶尖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表现,对于进一步认识高校教育扩张影响具有直接意义首先,对顶尖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了解有利于了解整个毕业生就业的上限;第二,由于我国国有经济部门仍然占经济的很大比重,而国有经济部门的低效率一直为社会所诟病,但由于其垄断地位而具有收入吸引力,如果顶尖高校毕业生倾向于去这样的部门,对整个社会人力资本配置有一定误导作用;第三,当前的统计较少涉及到大学毕业生微观分析,对于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表现及影响因素的研究,尤其是基于大样本的定量分析还很缺乏,此研究在一定程度上能弥补这个缺失。
从已有关于大学生调查的研究看,近年来有清华大学数据中心委托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收集的大学毕业生微观调查数据可供使用,已有学者针对大学毕业生起薪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如名校(指“985”或“211”高校)的收入效应、父母政治资本对子女收入的影响、英语成绩对毕业起薪的影响、学生社团干部经历对大学毕业生起薪的影响等②由于数据的限制,这些研究的对象都是大学本/专科毕业生,无法分析硕士和博士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及其影响因素考虑到十几年来研究生毕业人数的迅速增长(2001年不到7万;2004年翻一倍,达到15万;2007年再翻一倍,超过31万;2013年已经超过51万),③这一群体也同样值得研究,对他们人力资本的有益引导将对整个社会未来的人力资本积累产生显著影响本文基于对2014届清华本科、硕士、博士毕业生的毕业调查数据,综合研究在这一国内顶尖高校中各层级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二、数据采集我们在2014年9月至12月以电子邮件为主、辅助的形式对清华各学院的2014届毕业生就业市场表现进行了调查这个时间毕业生工作基本都已找定,能得到更多的工资与福利数据调查问卷的设计参考了201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追踪调查,能获得包括学生基本信息、家庭背景、大学期间表现以及毕业后的就业去向和收入等丰富信息,使得我们可以利用数据库丰富的信息尽可能加入影响收入的其他解释变量或代理变量,观察一些不可观测变量的影响,如学生能力和家庭影响。
调查总共覆盖了125个样本,其中本科毕业生15人(12.00%)、硕士毕业生59人(47.20%)、博士毕业生51人(40.80%),去掉信息不全者剩余121个样本用于最终分析由于清华大学的本科毕业生相当大比例保送研究生或者出国深造,因此本科生比例相对较低三、数据统计描述1.总体就业情况被调查者的基本情况如表1所示,年龄集中在26岁,大部分被调查者为汉族(94%)和党员(72%)表1 被调查者基本情况变量均值标准差收入88866590年龄26.633.03男性0.590.49汉族0.940.23身高170.307.96党员0.720.45独生子女0.580.50被调查的毕业生月均工资为8886元,月入万元以上的毕业生占31.04%其中,最低月工资为1500元,最高月工资为50000元,毕业生的收入差距较大此外,大部分人选择了体制内的工作,就业类型排名前两位的为事业单位、党政机关、工会等群众组织或社会团体(43.33%)和国有企业(33.33%)相当大部分人选择留京工作,占样本总量近一半(47.93%),其次就业较多的省份为南方沿海各省结合毕业生当年的高考省份发现,只有24.8%的毕业生选择回高考省份工作。
仅有12.5%的毕业生就业后未解决当地户口表2 毕业生就业情况类型频数频率月工资收入<40001310.74%4000<=收入<60002621.49%6000<=收入<80002722.31%8000<=收入<100001714.05%收入>=100003831.04%总体121100%单位类型事业单位、党政机关、工会等群众组织或社会团体5243.33%国有企业4033.33%集体、民营、个体1512.50%外企119.17%高校21.67%总体120100%就业地点北京5847.93%广东64.96%江苏64.96%上海64.96%浙江64.96%其他3932.23%总体121100%户口情况不解决户口1512.5%解决户口8167.5%不需要解决户口2420.0%总体120100%虽然进入体制内毕业生比例较大,但体制内收入似乎并不高图1(左)给出了几类就业单位的平均收入和标准差总体上说,收入越高标准差越大,但三类体制内就业单位的平均工资最低这也可能理解为体制内存在隐性收入使得其他行业需要支付补偿性收入图1(右)显示体制内解决户口比例极高,而其他类型企业解决比例不高,从一个方面印证了这一观点。
图1 几类就业单位收入均值与标准差(左)及解决户口比例(右)除了以上客观指标,毕业生自身对于就业的主观评价也很重要如表3显示,大部分毕业生对于就业单位类型和就业地点较为满意(各有90%左右的毕业生表示满意),但是对工资的满意度却不高(只有一半的毕业生表示满意)这可能是相对工资待遇,就业地点和单位类型的自主选择权较大表3 毕业生就业满意度情况月工资单位类型就业地点满意6150%10989.34%11190.98%不满意6150%1310.66%119.02%合计122100%122100%122100%2.学校表现本次参与调查的毕业生中,将近一半的人班级排名前5%,大部分人拥有至少一样证书、曾参加过学生社团、做过兼职其中,54%为理工农医科专业,其次为经济管理法学(24%)和人文社科(22%)学生的在校表现会写入求职简历,在求职过程中对求职单位传递相应信号,最终影响求职结果分析图2发现:证书与社团经历对就业收入的影响不大,但有过兼职的毕业生收入相对较高;成绩的影响是倒U型的,成绩最好和成绩最差的毕业生收入相对较高;学历与收入呈负相关,本科毕业生的就业收入最高;不同专业的收入不同,经济管理法学专业的毕业生收入最高,这可能是由于该专业对口的行业收入较高。
图2 被调查者就业收入分类分析(学校表现)表4 被调查者在校表现变量均值标准差四级分数504.43151.35六级分数490.11124.26学位学士0.120.33硕士0.470.50博士0.410.49专业经济管理法学0.240.43理工农医0.540.50人文社科0.220.41排名前5%0.420.495%-20%0.300.4620%-50%0.220.4150%-80%0.070.26有证书0.800.40参加社团0.850.36兼职0.770.423.个人特征学生的个人特征也是影响就业的重要因素由图3可见,独生子女和党员身份对就业收入的影响不大,但是男性毕业生的就业收入高于女性,这可能是由于就业市场上的性别歧视由表5可见,在就业单位类型方面,性别和独生子女的影响不大;但是党员与非党员的选择有所区别,党员大部分选择了事业单位、党政机关、工会等群众组织或社会团体,非党员中占比最大的是国有企业图3 被调查者就业收入分类分析(个人特征)表5 被调查者就业单位类型分类分析(个人特征)女性男性独生子女非独生子女非党员党员事业单位、党政机关、工会等群众组织或社会团体41.18%41.67%42.25%42.31%25.7148.31国有企业29.41%34.72530.99%34.62%48.57%25.84%集体、民营、个体13.73%11.11%12.68%9.62%8.57%13.48%外企9.80%8.33%11.27%5.77%11.43%7.87%高校-2.78%-3.85%2.86%1.12%4.家庭特征本次参与调查的毕业生家庭年均收入在10万元左右,父母大部分都受过中学及以上教育,并且有一定行政级别。
家庭特征会影响孩子的能力、性格等因素,并且父母的社会网络也可能为毕业生提供直接的就业帮助(33%的毕业生表示求职过程中有亲戚朋友等熟人帮忙介绍工作)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