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分析炼字题,古代诗歌的语言是最凝练的,往往一句一词甚至一字就能生动地描摹出事物特征,深刻地反映思想内容这种题型要求赏析时联系全诗的主旨,从遣词、造句、修辞等不同方面仔细揣摩、推敲来理解作者炼字技巧的精妙诗歌“炼”字,主要是考查名词、动词、形容词和叠音词的炼字效果考点精讲,下列诗词中加点的字各有其妙处,请加以鉴赏分析: 1、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2、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3、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孟浩然《临洞庭上张丞相》) 4、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宿建德江》) 5、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6、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李白《独坐敬亭山》) 7、即穿巴峡到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8、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书怀》) 9、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蜀相》),1、“直”写出烽烟之劲拔、坚毅;“圆”给人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这两字不仅准确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诗人真切的感受,把孤寂的情绪巧妙地融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之中 2、“生”字写出明月从海面冉冉升起的景象,富有动感,准确传神。
3、“蒸”写出湖面丰厚的蓄积,仿佛广大的云梦泽都受到洞庭的滋养哺育;“撼”写出洞庭湖汹涌澎湃的气势,极为有力 4、“低”写出人在舟中仰望天空的独特的视角,非常准确近”字写月亮仿佛也温柔体贴,善解人意,来安抚诗人那颗孤寂的心 5、“转”表明山色愈来愈深,愈来愈浓,山是静止的,但凭颜色的渐变就写出它的动态来日”即“天天”之意,水是流动的,用一“日”字,令人感觉它始终如一的守恒 6、“尽”与“闲”把读者引入一个寂静的世界:在一群山鸟的喧闹声消除之后,感到格外清静;在翻滚的厚云消失之后,感到特别地清幽平静写动见静,以动衬静,烘托出诗人内心的孤寂 7、“穿”写在险恶的三峡中舟行如梭,“下”写出峡后顺流急驶,准确生动 8、星辰低“垂”,写尽平野之广阔,月随江“涌”,写尽大江奔流的气势,景象雄浑阔大 9、春草“自”碧,黄鹂“空”啼,景色幽美却无人问津,景象荒凉凄惨① 动词谓语: 在鉴赏诗歌时,我们要重点关照动词例1: 咏怀古迹五首【唐】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首句一个“赴”字突出了三峡山势的雄奇生动,把“群山万壑”写活了,化静为动在作者的想象中,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势若巨龙奔驰作者借高山大川的雄伟气象来烘托王昭君,把她写得惊天动地一个“赴”字,既写出了山势的不凡,还表现出作者对王昭君的感情,在作者心中王昭君是一个英雄例2: 暮江吟 【唐】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一道残阳照射在江面上,不说“照”,却说“铺”,形象地表现出“残阳”已经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这一实景;同时“铺”字也给人平缓的感觉,写出了秋天夕阳的柔和,给人以亲切、安闲的感觉方法指导:,②修饰语: 大部分为形容词或副词,在诗词鉴赏中也是关注重点例 蜀 相 【唐】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三、四两句诗表面是写景,实质上却是抒情,这两句中的关键词是运用了互文手法的“空”与“自”,尽管阶前的春草十分碧绿悦目,尽管藏身在森森柏叶之中的黄鹂的歌唱十分好听悦耳,但是一加上“自”、“空”二字,就将这草色莺声一齐抹倒,此时的诗人对美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心里正在怀念诸葛亮而“无心问津”;同时,春草“自”碧,黄鹂“空”啼,景色幽美却无人问津,足见其凄清。
所以,“空”与“自”,一写出了对诸葛亮的敬仰之情景,二写出了景色的凄清,是很有表现力的关键词③叠词: 在诗文中,叠词出现的频率比较高 作用:或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有些叠词绘声绘色,使诗文更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声声慢》 【宋】李清照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侯,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 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开头连用14个叠词写出了李清照当时孤单凄凉无助的心境环境“冷冷清清”,感觉“凄凄惨惨戚戚”,内心“戚戚”如此陷入愁境而不得解脱但全词除结句一语道破外,都没有直接说愁,而是从刻画冷清萧索的环境来烘托惨惨悲切的心境例2: 登 高 【唐】 杜 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说落木“萧萧”而下,使人如闻秋风萧瑟,如见败叶纷扬,使人联想到落木落下的声音,于无形中传达出秋景的凄清萧瑟;说长江“ 滚滚”而来,使人如闻滚滚涛声,如见湍湍水势,表达出诗人心中对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慨;两句诗,无论是描摹形态,还是形容气势,都极为生动传神。
从萧瑟的景物和深远的意境中,可以体察出诗人感时伤世和寄寓异乡的悲苦例1: 渔歌子 【唐】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这首词描写了秀丽的水乡风光,表现出理想化的渔人生活,寄托了作者爱自由、爱自然的情怀词中最吸引我们的是词前两句中作者调用各种颜色所表现出的那幅初春 美景烟雨中的青山,天空中的白鹭,夹岸的红桃,江中的碧水,色泽鲜明而又柔和协调,气氛宁静而又充满生机体现了作者高远、冲澹、悠然脱俗的意趣例2: 绝句二首 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这首诗前两句诗状江、鸟、山、花、四景,分别敷上碧、白、青、红四种颜色,景象清新,令人赏心悦目,为后面写归思作反衬,是一种典型的以“乐景写哀”的表现 手法同时,诗中以动词“燃”来表颜色,给人以动感和鲜活的感觉,与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中以形容词“绿”来写春风的到来有异曲同工之妙④表颜色的词: 这些词有时作谓语用,有时作定语用,有时作主语或宾语用所着颜色一般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表现心情。
动词:从修辞手法、表现景物特点、表现诗人的情感等角度来解答诗歌语言的妙处修饰语:从表现手法,表现景物的特点、人物情感等 角度来解答语言的妙处叠词:从表现景物的特点、人物情感、形式音韵美的角度来解答表颜色词:从表现诗歌的意境,渲染气氛,表现心情等角度来解答诗歌语言的妙处[例1] (2008·安徽高考)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小 孤 山①[宋]谢枋得② 人言此是海门关,海眼③无涯骇众观 天地偶然留砥柱,江山有此障狂澜 坚如猛士敌场立,危似孤臣末世难 明日登峰须造极,渺观宇宙我心宽[注] ①小孤山:位于安徽宿松县城南65公里的长江之中,四无依傍,地势险要,是南宋军事要地②谢枋得:宋代弋阳(今属江西)人,以忠义自任,曾率军抗元兵败后隐居福建一带,后被元人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③海眼:急流遇阻所形成的大漩涡简析“危似孤臣末世难”中“孤”字的妙处答:,[思路分析] 解答此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解释“孤”字在句中的含义;(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或有什么艺术效果[参考答案] (1)“孤”在句中是指作者自己比较孤单。
步骤一)(2)偶然存留的孤山与末世仅存的孤臣相应,暗指南宋末年抗元将帅严重匮乏,比喻贴切;小孤山砥柱中流的地理特征与诗人砥柱中流的壮志情怀相应,托物而言志步骤二)(3)此诗托小孤山以言志,表达了诗人尽管身为孤臣,时处末世,也要勇猛坚毅,杀敌报国的壮烈情怀,以及自己能够力挽狂澜、取得抗元胜利的坚定信念步骤三),[例2] 阅读下面的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南 浦 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请你根据上题中的三步曲,自写解析,自写答案:答:,[思路分析] 第一步解释“看”字在句中的含义第二步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第三步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参考答案] 同意看”,在诗中指回望步骤一)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骤二)只一“看”字,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步骤三),一、“炼字”题解题技巧 解答诗歌中的“分析炼字型”题目应注意的几个的问题 1.将所炼之字一定要放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去分析。
如上面 的[例1][例2]都属于这方面的情况 2.从遣词、造句、修辞等不同方面仔细揣摩如上面的[例1]是从比喻修辞方面去分析的 3.联系全诗的感情或主旨分析如[例1][例2]都联系了作者抒发的感情二、“炼字”题常见设问方式及答题步骤 (一)设问方式 1.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2.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3.请对×字进行赏析 4.本诗的×字,换成另外一字好不好?为什么?,(二)答题步骤 第一步,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或指出这个字特殊的语法现象或修辞手法,如词类活用、拟人、通感、化静为动等; 第二步,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第三步,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或有什么艺术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