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件2:关于结构体系调整的详细说明一、 调整领域(一)“数与代数”领域:认识时间、认识人民币、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二)“空间与图形”领域:位置与方向、图形变换二、 调整前后对比调整内容之一认识时间调整前调整后知识点年级课时知识点年级课时1. 学会看整时和半时一上 21.学会看电子钟表及机械钟表的整时一上22.会读、写几时几分知道1时=60分一下32.会读、写几时几分(含半时)知道1时=60分二上(乘法口诀后)33.认识时间单位时、分、秒,知道1分=60秒,进行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三上33.认识时间单位时、分、秒,知道1分=60秒,进行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三上3说明:1. 学生在一年级上半学期认识机械钟表的“半时”有较大困难,因此延迟到几时几分同时教学2. “电子钟表”简单易认,提前在一年级上半学期教学,既能满足学生的生活需要,同时为今后的机械钟表认读奠定基础3. 学生在学习了乘法口诀之后,借助乘法口诀可以轻松地“读、写几时几分,认识1时=60分”,因此将此内容调整到二年级上册学完乘法口诀后教学4. 在保障内容安排与学生认知水平相当的基础上,尽可能保持原安排,因此“认识时、分、秒”不进行调整。
调整内容之二认识长度单位调整前调整后知识点年级课时知识点年级课时1.使学生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角=10分一下41.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能进行简单的购物活动渗透在数的认识中进行)一上52.使学生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并会进行简单的计算2. 知道1元=10角,1角=10分,会进行简单的计算一下(100以内的加减后)4说明:1.如果没有生活积累,仅仅依靠集中的4节课,学生掌握该内容困难很大2将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渗透在一年级上册数的认识中进行,可以分散难点,同时让学生在生活中尽早接触和使用人民币,与此同时,感受数学学习的价值3.在学生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积累之后,一年级下册再进一步学习人民币的进率及相关计算,能够更加容易掌握4.一年级上册的“简单购物活动”,指能按物价付币,不涉及单位换算5.一年级下册的“简单计算”要求学生能掌握涉及单位换算的购物活动调整内容之三长度单位调整前调整后知识点年级课时知识点年级课时1.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二上 41.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二上 43.使学生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建立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长度观念认识质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三上72.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和1分米的长度观念 二下43.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认识质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三上(六单元多位数乘一位数之后)3说明:1. 在保障内容安排与学生认知水平相当的基础上,尽可能保持原安排,因此“认识厘米和米”不进行调整2. 同时认识“毫米、分米和千米及吨”,学生有较大困难,因此,将“毫米和分米”提前到二年级下册认识,分散难点,同时保持了长度单位教学的连续性3. 认识“千米和吨”由第一单元调整到六单元“多位数乘一位数”之后教学,一方面学生学习“千米和吨”时的一些相关单位换算需要用到“多位数乘一位数”,这样的交换能使学习更加顺畅,另一方面,学生开学从容易和熟悉的内容“万以内的加减法”入手,更能树立起学好数学的信心和积极性调整内容之四认识面积单位调整前调整后知识点年级课时知识点年级课时1.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平方千米和公顷,建立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表象;熟悉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三下71.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建立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表象;熟悉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三下51.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千米和公顷,建立1平方千米、1公顷的表象;熟悉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五上(多边形的面积之后)2说明:1. 学生在刚刚认识面积的情况下就集中学习五个面积单位有较大困难与此同时,学生对较小面积单位尚未十分巩固的情况下要掌握较大的面积单位就更加难了2. 将“平方千米、公顷”教学延迟到五年级上册“多边形的面积”之后教学,在学生对面积及较小面积单位充分巩固的基础上,加上学生步入高年级,理解能力更强,见识更广,掌握起来会更加轻松调整内容之五位置与方向调整前调整后知识点年级课时知识点年级课时1.使学生认识“上、下”“前、后”“左、右”的基本含义,初步了解它们的相对性一下41.使学生认识“上、下”“前、后”“左、右”的基本含义一上(数的认识之前)22.使学生学会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2.使学生了解 “上、下”“前、后”“左、右”的相对性,学会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一下43.使学生能够在具体情景中,根据行、列正确地确定物体的位置。
3.使学生能够在具体情景中,根据行、列正确地确定物体的位置4.使学生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并能描述简单的路线图四下44.使学生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并能描述简单的路线图六下(比例之后)4说明:1. 学生在学习数的认识时就需要认识“前后、左右”等位置做基础2. 位置的相对性及描述是教学的难点,让学生先在一年级上半学期,通过一学期的时间巩固认识位置的基本含义之后,在此基础上,一年级下册重点学习理解相对性及表述方法,对基本含义的牢固掌握有利于理解相对性及理解和掌握描述的语言3. 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位置,是有趣的教学内容且与比例的知识相关,放在六年级下册比例之后教学,“比例”能促进对“位置”的理解,“位置”能巩固对“比例”的认识,同时,该内容直观有趣,针对对六年级抽象学习内容较多、难,起到必要的调节作用调整内容之六图形变换调整前调整后知识点年级课时知识点年级课时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二上41.认识对称现象二上32.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镜面对称现象2. 使学生结合实例,初步感知平移、旋转现象二下24.使学生结合实例,初步感知平移、旋转现象。
二下43.认识轴对称图形及其对称轴,能在方格纸上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四下45.会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4. 会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6.认识图形的轴对称,探索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能在方格纸上画出图形的轴对称图形五上45.认识图形的轴对称,探索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能在方格纸上画出图形的轴对称图形五上47.进一步认识图形的旋转,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旋转90°6.进一步认识图形的旋转,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旋转90°8.初步学会运用对称、平移和旋转的方法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进一步增强空间观念7.初步学会运用对称、平移和旋转的方法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进一步增强空间观念说明:1.学生在二年级学习画轴对称及平移图形有较大困难,因此调整到四年级教学2.先认识对称现象,再认识轴对称图形,从宏观到微观,通过辨析,学生对轴对称图形能够认识得更加清晰3.镜面对称现象及特点仅作为拓展认识,不进行抽象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