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本文【长春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一版《1—3 狱中题壁 绝笔诗》教案】所属专题栏目是【长春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1810****630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18.54KB
约8页
文档ID:210991672
本文【长春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一版《1—3 狱中题壁 绝笔诗》教案】所属专题栏目是【长春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_第1页
1/8

Word文档下载后(可任意编辑) 本文【长春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一版《1—3 狱中题壁 绝笔诗》教案】所属专题栏目是【长春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教材分析 本课由两首诗组成:《狱中题壁》是谭嗣同在戊戌变法失败后所写,表达了自己 为变法情愿献出生命的决心;《绝笔诗》是吉鸿昌,表达了他誓死抗日和对 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派的痛恨之情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3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两首诗 3. 结合相关资料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建议 (一)教学准备 课前布置预习任务,了解有关两位的资料,为理解两首诗做准备 (二)教学过程 1.识字与写字 进入6年级,识字主要以学生独立完成为主本课需要识写的生字中,"臾的读 音、"狱的字形要注意 2.朗读指导 读诗要注意诗的韵味,读这种感情激昂、充满豪情的诗更应注意体会诗人的情感 所以在朗读前一定要有比较充分的理解作为基础以《狱中题壁》为例,诗人 在写这首诗的时候,不仅引用了典故,而且明确地表达了自己甘愿为变法献出生 命的决心。

所以在朗读时,就要注意把这种坚决的语气读出来 而《绝笔诗》则简洁明了,朗读时更要读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把无所畏 惧的精神表现出来 3.阅读教学 本课的两首诗中,《绝笔诗》比较易懂,《狱中题壁》需要联系典故进行理解 《狱中题壁》理解: 汉朝的张俭和杜根,都因揭发朝中权贵、上书要求太后归权皇帝而受打击迫害, 他们吃尽苦头,但在当时就受到人们尊敬,死后更留下好名声谭嗣同自比张、 杜,觉得扪心无愧他态度从容,决意含笑就义他又想到了康有为和王五,他 们的"去和自己的"留是肝胆相照的,犹如巍巍两昆仑,皆为顶天立地的人 物谭嗣同衷心祈愿这两位"生者继续实现"死者未竟的志愿 (1)光绪二十四年(1898)八月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康有为出逃,被捕在 狱中,他意气自若,拾起地上的煤屑,在墙壁上写下这首绝笔诗这首诗高度凝 练地表现了谭嗣同以身许国、慷慨赴难的真挚的爱国热忱和崇高的献身精神,多 少年来一直赢得广大读者的崇敬 (2)"望门句:张俭,东汉人,有才德延熹中太守翟超请为山阳东部督邮, 后因弹劾宦官侯览,被诬结党睹反,朝廷下令逮捕他,时人慕其名,张俭"望门 投止,人人"破家相容。

此喻康有为望门投止,指人在困迫之中,见有家 门就进去,以求避难安身 (3)"忍死句:杜根,东汉人,字伯坚安帝初举孝廉,为郎中时邓太后临 朝,权在外戚杜根便与他人联名上书,请求邓太后还政于帝太后怒,命人把 他装入布袋,于殿上击杀之执法者以杜根忠正,使人不用力,杜根诈死三日而 后逃走后邓氏被诛,杜根复官拜为侍御史政变前夕曾电唐才常:"速偕 同志,来京相助唐才常接电后速往汉口与哥老会联系,选壮士多人赴京,但 此时尚未到京,所谓"忍死指此须臾,片刻待杜根,等待唐才常来京一 说,系自喻,意谓"忍死待复出如杜根 (4)"我自句:在被捕前已抱必死决心,他劝梁启超出走时说:"不有行 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酬圣主临刑前又说:"有心杀贼,无力回 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这句正是他决心舍生取义、含笑九泉的大无畏精神 的写照横刀,面对刽子手的屠刀 (5)"去留句:谓一去一留仍肝胆相照两昆仑:一说指康有为和自己; 一说指两位侠义朋友王五和胡七,二说皆通 4.活动提示 (1)思考与交流 第一句中的词语解释请参看上文。

第二句中的"尚是"尚且的意思 这个题是结合本板块主题设置的苏武、文天祥、谭嗣同和吉鸿昌所表现出来 的浩然正气为后人传诵《现代汉语词典》对于"正气的解释是:"光明正大 的作风或风气;刚正的气节本板块几篇课文所表现的"正气相同点都是光 明正大、刚正不阿、宁折不弯的气节,不同之处在于具体的表现形式有差异:苏 武的正气是不辱使命;文天祥的正气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谭嗣同的正气是舍 生取义;吉鸿昌的正气是坚贞不屈这个问题的答案可以是多元的 (2)积累 要求学生背诵这两首诗 引导学生搜集用于表达坚贞不屈的成语 舍生取义:舍,舍弃;义,道义、正义宁可舍弃生命,也要追求正义 大义凛然:严峻不可侵犯的样子,形容为了正义事业坚强不屈 5.课时安排:建议2课时 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现在的学生很难理解革命者为了自己的追求、为了民族的解放而甘愿牺牲的精神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让学生有这样的认识:生命对于任何人都是宝贵的,而且 只有一次,但是与个人所坚持的信仰,人们所共识的道义,绝大多数人的利益相 比,个人的生命就不是最主要的了,所以古往今来为了正义和信仰而不惜献出生 命的人一直为人们所尊崇。

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这一点,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个人与 国家、民族的关系,既有利于理解诗义,又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相关资料 谭嗣同(1865~1898),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好任侠,喜剑术中日 甲午战争后,在浏阳创立算学会,倡我国学会之先河提倡新学,开湖南维新风 气著闪烁着民主、科学、反封建精神的《仁学》,尖锐抨击封建"纲常名教 要求"冲决一切"罗网,提出改官制、开议院等变法主张1897年,协助 湖南巡抚陈宝箴等设立时务学堂,兴办新算学馆,筹办各项新政又倡设南学会 ,创办了《湘报》,团结维新志士,宣传变法,成为维新运动激进派1898年8月 ,得侍读学士徐致靖推荐,奉旨入京,以四品卿衔军机章京参与新政太后及其 党羽密谋政变,为保光绪帝,他夜访袁世凯于法华寺,请其举兵相救袁世凯向 荣禄告密,政变遂起9月被捕,28日与林旭等六人同时被害,世称"戊戌六君子 著作编为《谭嗣同全集》 吉鸿昌(1895~1934),抗日名将原名恒立,字世五,河南扶沟县人1913年 入冯玉祥部,从士兵升至团长。

骁勇善战,人称"吉大胆1926年任第36旅旅 长,10月,率部参加北伐战争,由兰州兼程东进,参与解西安之围1927年任第 19师师长,5月出潼关占河南洛阳,在黄沙峪率师夜渡黄河,击退奉军,连克新乡 、安阳数城1928年任第30师师长,调防甘肃天水1929年任第2l军军长兼宁夏 省政府主席1930年5月参加蒋冯阎战争,任冯军第3路总指挥9月接受蒋介石收 编,任第22路军总指挥兼第30师师长旋奉命"围剿鄂豫皖革命根据地,但不 愿替蒋打内战,态度消极翌年称病去上海就医,与中国共产党中央军委接触, 随后曾在潢川组织旧部起义,参加工农红军未果8月被蒋解职,强令出国"考察 遂环游欧美,发表抗日演说1932年回国寓居天津,常与中共华北政治保卫 [1] [2] 下一页 第 8 页 共 8 页。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