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6.1汽车转向系统匹配计算及设计

ji****72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4.06MB
约16页
文档ID:26992704
6.1汽车转向系统匹配计算及设计_第1页
1/16

第六章 转向系统匹配计算及设计根据总布置设计提供的满载前轴荷、前轮定位参数(参考同类车型数据库),按照汽车转向系设计的要求,参照其它同类车型,进行汽车转向系设计6.1 转向角和传动比6.1.1 理论转向角-左右转角差大于实际汽车应设计值传统的理论转向角为纯滚动理论-阿克曼理论,没有考虑车轮弹性和高速应用,因此有些过时,现代轿车设计为了节省车内空间,一般在该理论算出左右转角差后,可以除以 2~3 作为设计数值更好如果通过所有 4 个车轮中心的车轮平面垂直线都相交于一点——转向中心 M,汽车在缓慢行驶时的转弯是精确的如果后轮不一定转向,则 2 个前轮的垂线必须与后轮中心连线的延长线相交于 M 点(图 6.1.1) 如是在车身内外侧的前轮上出现不同的转向角 和 根据较大的内侧车轮转向角 可以算出外侧车轮的理论值,即所iAa i谓的阿克曼角:(6.1.1)ljctgtiAa/式中:l 为在地面测得的两主销轴线延长线与地面交点交点的距离,即(6.1.2)svrbj2在负的主销偏移距 rS 的情况下,它在式中的运算符号变成加号图 6.1.1 由阿克曼角确定的车轮转向角 之间的运动学关系 图 6.1.2 rS 是在图示情况下为正的主销偏距Aa图 6.1.1 由阿克曼角确定的车身外侧车轮转向角和内侧车轮转向角 之间的运动学关系。

图中还标出了转向Aa角差 和转弯直径 Ds(亦见图 6.1.1) 图 6.1.2 前悬架上的尺寸说明:b v 是前轮轮距,r S 是在图示情况下为正的A主销偏距图 6.1.1 中标出的转向角差(也称弯角差) 在所获得理论值中必须始终为正值A(6.1.3)Aai根据角 可得出理论转弯直径 Ds(图 6.1.1) ,即车身外侧前轮平面以最大的转向角转弯时经过的圆弧直径Aa汽车的转弯圆应尽可能小,以易于转弯及停车方便依图示可推导出公式: (6.1.4))sin1(2maxsASrD这个要求是以轴距小和车身外侧车轮转向角大为前提的而后一项条件取决于更大的内侧车轮转向角但它受到限制,因为车轮上跳并转向至极限时既不允许触及车轮罩壳也不允许碰到前悬架的零件车轮罩壳在侧向不能超宽伸到前排乘员放脚空间,否则踏板机构——不论转向盘是左置还是右置——要偏向座椅方向,乘员放脚时就会感到局促在前轮为驱动轮时还要考虑加装雪地防滑链的位置此外还受到确定半轴万向节最大折弯角的限制6.1.2 转弯圆和转弯通道外圆车身内侧车轮转向角要规定极限值,而相反(由功能上决定它是较小的)外侧车轮转向角则不需限制。

它可以具有与内侧车轮转向角同样大的角度缺点只是汽车不再是精确的转弯(图 6.1.3) ,而优点则是具有更小的转弯圆和外侧车轮轮胎承受的侧向力增大由于这一原因,大部分轿车增大了外侧车轮的转向角,即实际值 (无下标aA)比阿克曼算出的理论值 增大了一个转向误差 ——所需的转向偏差AaF(6.1.5)Aa图6.1.3 为了充分利用汽车翼子板中的空间,可使车身 图 6.1.4 根据式(6.1.5)算得的的 BMW 323 I 型车外侧车轮转向角和内侧车轮一样大, 为零 的转向理论曲线图 6.1.3 为了充分利用汽车翼子板中的空间并提高轮胎的侧偏性能,可使车身外侧车轮转向角和内侧车轮一样大,于是两个车轮平行转动, 为零图 6.1.4 根据式 (6.1.5)算得的的 BMW 323 I 型车的转向理论曲线同时标出的还有在左右转弯时测得实际曲线,以及转弯偏差 (亦称转向误差) 横坐标是车身内侧车轮转向角 ,纵坐标是转向角差F i(与实际曲线有关)和 (适用于理论曲线) 在车间维修手册中 以 时的公aiaiA 20i差形式出现。

在此 '40采用已知的容许转向偏差可以减小图 6.1.1 中所见的转弯圆直径 Ds为此,除 外还须已知 ,即根据FmaxA阿克曼确定的车身为此车轮的最大理论转角,才可用式(6.1.5)进行计算一系列的测试研究表明:每 10 转向偏差可获得减小值 ;于是,公式更改为(式中所有参数单位均为 m):mDs1.0(m ) (6.1.6)FsAas rD1.0)in1(2x以一辆具有常转向误差的前轮驱动型式车为例在右转弯时的计算数据为:l=2.677m,bv=1.47m ,rs==0.015m,δimax=42 º,δamax =35º40′mj 5.1)]0.(2[47.1 '530,67..2/54cott Aaa'4'53'F7.0)].(sin/6.sDm9在轿车上实测得转弯圆直径为 DSg=9.92m转弯圆直径只描述了一个原则上用于理论的,设计上可理解的值对于驾驶员来说,有意义的是街道边石圆,即相互平行的,通常高于路面的街道路边石之间的距离(图 6.1.5) ,驾驶员可在其间架车直行再转弯这个圆直径是可测量的,但亦可简单地通过转弯圆直径 DS 和轮胎的作业宽度算出:DB =DS+B (m) (6.1.7)然而更重要的是转弯通道外圆,其直径 DW 约比转弯圆大一个汽车前悬长度 Lov。

图 6.1.5 街道路边石圆 图 6.1.6 转弯通道外圆是指汽车在极限转向角下,最外侧零件所描绘出的圆弧图 6.1.5 街道路边石圆它是驾驶员架车转弯时的一个重要参数DIN 70020 中将 DW 规定为汽车在极限转向角下作圆周行驶时的最小柱形包络体的直径(图 6.1.6) 最小转弯通道外圆可以从设计中获得,也很容易测出它作为产品说明列入车型手册中,也作为测试报告内从已知的转弯圆直径 DS,可算出车身外侧后轮及内侧后轮驶过的圆弧半径 Rha 和 Rhi分别为:(6.1.8)2)2/(jhssha blrDR(6.1.9)ahi公式表明:轴距 l 愈长,R ha 和 Rhi 则愈小(与 DS 相比) ,即汽车作缓慢转弯行驶时的宽度要求更大6.1.3 转向角传动比转向角传动比 iS 是指转向盘转角变化值 与一对转向车轮的平均转向角变化值 之间的比值,它是在不Hm加力矩操纵转向处于直线行驶位置起的条件下得出的值即先不考虑转向弹性和转动时传动比的变化其值为:平均转向角 (6.1.9)2/)(iam转向角传动比 (6.1.10)mHhSi公式不仅适用于转向角范围较大时的情况(例如 ) ,而且也适用于传动比保持不变时的情况(图206.1.7) 。

相反,如果传动比有变化(见图 6.1.8) ,则要根据转向时的转向盘转角分量 (下标 h 表示手)和两个Hh车轮的平均转向角 (下标 S 表示操纵)得出转向角传动比:HS(6.1.11)HShSi/当总的转向角传动比涉及到行驶位置时,还出现一个零下标: 0i图 6.1.7 传动比 iS 能在整个转向角范围内保持不变 图 6.1.8 BMW 323 I 型车和 Renault 14 型车上获得的转向角传动比和左转及右转转向角之间的关系曲线图 6.1.7 为了使转向传动比 iS 能在整个转向角范围内保持不变,既可采用后置转向梯形也可采用前置梯形图中所示为在一辆 Opel 牌 RecorE 型车(无转向助力装置)上研究的结果测得的平均值 iS=20.6,产品说明中iS=20.3图 6.1.8 从一辆 BMW 323 I 型车上获得的转向角传动比和左转及右转转向角之间的关系曲线,以及一条前轮驱动式车辆的典型传动比曲线(Renault 14 型车) BMW 将标准驱动型式轿车中的安置在车桥后的转向梯形设计得使转向传动比仅有很小的下降在发动机横置的前轮驱动桥中,这样做有困难经济的结构是齿轮齿条式转向器,但它有缺点:转向角传动比随着转向角的增大而减小,如图 6.1.8 所示。

在助力式转向装置中,转向角传动比的下降符合行驶技术要求在直线行驶位置,为保证高速行驶需要的安全,期望有大的转向传动比相反为了使转弯和驻车时转向盘的回转圈数减小,传动比下降是有利于车轮转向的与无转向助力的汽车情况不同,液压助力器会在转向角较大时增大操纵力这个力可以变得很大,尤其是对前轮驱动型式的车辆来说,几乎不受转向角传动比的下降的影响其原因在于:a. 转向器可安置在车厢前壁和发动机之间的狭长空间里;b. 连接处有所需的侧向刚性;c. 可避免任何形式的前束变化;d. 满足所要求的转向实际曲线;设计中在俯视图上转向横拉杆布置的位置也很有影响它处在车桥中心前还是在后或与其相交,以及它的内侧铰是侧置在齿条上还是中置,结果均有不同此外,还有主销内倾角和后倾角以及转向节臂角度 λ 大小的影响一系列的研究表明,在前轮驱动型式的车辆中自直线行驶位置至极限转向角位置转向传动比下降17%~30%标准驱动型式的轿车在发动机-变速器总成下方有更大的空间,从而使得传动比的下降小得多,仅为5%~15%图 6.1.8 中所示为标准驱动型式车辆的转向传动比曲线它表明:在直线行驶位置 iS0=21 和在平均转向角为 上 iSmin=19.7,故 iSmin/iS0=0.94,即传动比下降仅为 6%。

发动机后置的车辆在车头行李箱下方的空间还要m大,这种情况下轿车采用齿轮齿条式转向器,其传动比在整个转向角范围内保持不变ZF 公司的一项新开发技术可以消除无液压助力器的转向系中转向传动比下降的缺点齿条的齿距从 t1 过渡到t2(图 6.1.9,从而使得小齿轮的节圆直径从直线行驶位置的 d1 向两侧减小到 d2由此在车轮转向角增大时出现变小的位移 s2,并导致总的转向角传动比 iS 增大结果使得两个极限位置之间的转向盘转动圈数更多,但转向盘阻力矩也下降(图 6.1.10) 图 6.1.9 如果齿条设计设计得传动比较大 图 6.1.10 在 6.1.9 如图所示的齿条具有不同的齿距情况下的 iS图 6.1.9 如果齿条设计得使小齿轮在中的节圆直径 d1(左图)比(右图)大,则当转向角增大时移动距离从s1 降到 s2,从而使得传动比变得更大(ZF 公司产品图) 图 6.1.10 在 6.1.9 如图所示的齿条具有不同的齿距情况下的 iS,变传动比转向器6.1.4 动态转向角传动比实际上由驾驶员感觉到的转向传动比可能是动态转向角传动比 iD它由因转向角引起的转向盘转角分量和弹性引起的转向盘转角 组成。

为了计算曲线图,假定两个车轮具有一个确定的转向角范围 (例HhHe HS如 0 o~5 o,0 o~10 o ,0 o~1 o 等等) ,并由此附加得出其平均值(在此 等等) ,以便能在曲线中5.7,.2m的这些位置上取出转向角传动比动态转向传动比取决于转向盘上转矩 MH 的大小,从而每次仅能考虑给定曲线上的一个点计算公式为:(6.1.12))/(SesDi以一辆 BMW 323 i 型车为例计算当 MH=10N •m,转向角范围 =0 o~5 o 时 iD 的从图 6.1.8 中得出H总转向角传动比为 iS=21根据图 3.77a,可得出由于弹性引起的转向盘转角分量为 ,为此有:19HeiD=21+19/5=14.8 图 6.1.10 在一辆 BMW 23 i 型车和一辆 Opel 牌 Record E 图 6.1.11 车轮运动时弧度和转向角的改变型车上测得的车轮在直线行驶位置处的转向弹性图 6.1.10 在一辆 BMW 23 i 型车和一辆 Ope。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