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大气压强教学设计.doc

人***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39.50KB
约10页
文档ID:549451468
大气压强教学设计.doc_第1页
1/10

大 气 压 强 教 学 设 计 农垦齐分局泰来农场学校 王秀中【设计思路】气体压强与前面所学的固体和液体压强相比,具有较强的抽象性,虽然没有复杂的计算,但学生在理解气体的压强知识时是有一定的困难的,所以本节教材以体验大气压强的存在、估测大气压强的值和气压受天气变化影响三个探究活动为主线展开教学,让学生在参与探究活动中加深对气体压强的理解和掌握具体思路如下:首先表演两个小魔术:瓶子吞鸡蛋、认人的瓶子,巧妙地导入课题这些小魔术所用的器材都是身边常见的物品,且现象明显,可见度较高,可以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为后面的探究活动奠定良好的基础接着组织学生利用身边的器材进行实验探究,体验大气压的存在和神奇魅力,并能初步列举出日常生活中一些能说明大气压存在的事例,对大气压强有一个感性的认识然后分组实验估测当地大气压的值,并和气压计所测的结果相比较,引导学生误差分析和实验改进然后再与标准大气压相比,引出大气压的变化及应用接着用鸟儿为什么能在天空翱翔,飞机为什么能在天空飞行等问题导入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并能利用该知识点解释一些常见的现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实验探究大气压强的存在并能举出几个证明大气压强存在例子。

2)理解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并能简单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大气压强的现象3)实验估测大气压的数值4)了解流体的流速和压强的关系2.过程与方法:(1)经历探究影响大气压强大小因素的过程,培养学生分析与概括能力2)通过对测定大气压强数值的应用,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对测定大气压强数值,让学生体验STS精神2)通过观察和探究,激发学生关注周围现象的意识,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物理学习的兴趣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经历“估测大气压的值”的过程2.难点:如何组织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并设计实验教学资源】广口瓶、熟鸡蛋、杯子、硬纸片、水槽、塑料吸盘、弹簧测力计、注射器、细线、橡皮帽、刻度尺、漏斗、乒乓球、易拉罐空瓶、气球、冷热水、金属盒气压计、纸片两张、课件等教学流程】学生利用身边的器材进行实验探究,体验大气压的存在用所测的大气压的值与标准大气压相比,引出大气压的变化及应用学生分组活动估测当地大气压的值,并初步进行误差分析和实验改进实践活动检测提高表演小魔术:瓶子吞鸡蛋、认人的瓶子等,创设一个有趣的活动情境,巧妙地导入新课教学过程】教学阶 段与时间分配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点评一、新课引入(约5分钟)二、新课教学(约35分钟)三、总结(约5分钟)一、教学引入:魔术激趣:同学们,在上新课之前,我想为同学们表演两个小魔术,不知同学们想不想看?魔术表演:1.瓶子吞鸡蛋2.认人的瓶子表演结束后问:在以上的现象中,究竟是什么力量产生了这样神奇的作用呢? 问:既然你们说气体有压强,那么你们能否利用身边的器材做一些实验,来证明大气是否真的具有压强呢?鼓励大家试着通过利用身边的器材设计一些实验,去证实一下空气是否具有压强。

二、新课教学1.体验大气压强存在(选做如下实验)(1)演示:“覆杯实验”做法:①在玻璃杯口放上一块硬纸片,将装置倒置过来后发现硬纸片会下落;②如果在玻璃杯里注满水后用硬纸片将开口封住,迅速将装置倒置过来,发现纸片并未落下使学生认识到只有用大气存在压强这一说法才能解释正是由于大气压的作用将纸片压在杯口,使得纸片无法掉落第一次实验中由于瓶内也有空气,这样就会使内外压强相互抵消,纸片由于自身重力就会下落这个实验充分说明了大气存在压强2)“笔管提水”实验:取一只两端开口的塑料笔管完全浸没于水中,在水下用一只手指堵住其中的一端后将整个装置提起,会发现管内的水不会下落当将手指松开后,管内的水就会自由下落思考:虽然我们看不见管口有物堵住它,但在管口四周存在着空气我们认为,这些空气起到了手指的作用,堵住了管口,使笔管内的水能呆在里面这说明这些大气对管底的水柱有向上的压强,支撑着水柱当松开左手食指后,由于上端管口进入了空气,从而使得上下大气压相互抵消,水由于自身的重力而下(3)课件展示马德堡半球实验的图片,并作简单介绍4)用塑料吸盘模拟马德堡半球实验2.大气压强的大小的测定同学们,我们已经知道了大气压是存在的而且很大,那么我们能不能设计一个实验来测定大气压的数值呢?课件展示活动10.7:估测大气压的值。

让学生先看书,然后分组实验,实验完毕后请小组代表汇报实验结果老师再用金属盒气压计较准确地测出当时的大气压值,并与同学们所测结果进行比较实验思考:你们测得的数值相同吗?和气压计测的值有较大的差距吗?误差较大的原因可能出在什么地方?误差分析后老师小结实验细节密封性、测力计读数、水平等) 讲述:其实,最早测量大气压的实验,是由意大利科学家托里拆利完成的(课件展示图片),他测出的大气压的值相当于76cm高的水银柱产生的压强人们通常把这样大小的大气压叫做标准大气压,约等于1.0×105Pa3.大气压的变化过渡:你们用实验的方法侧出的大气压值和老师用气压计所测的大气压值跟标准大气压的值相比有差异吗?那么说明什么问题呢?那么大气压的变化可能和哪些因素有关呢?请看书后回答课件展示:大气压的值会随着高度的变化以及天气的变化而变化,在海拔2000米范围内,高度每增加12米,大气压下降1毫米水银柱(133帕)大气压还与天气有关系,一般来说,晴天的大气压比阴天高,冬天的大气压比夏天高生活·物理·社会课件展示:高压锅的原理烧瓶实验(学生看视频后回答问题)4、回顾小结,活动迁移以及课后研讨先组织学生回顾小结,以便学生系统掌握所学知识.5、接下来设定两个活动:1,怎样将底部有小孔的饮料瓶灌满水 "(灌满水,盖上盖拿出水面即可).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安排学生进行用吸管搬运气球比赛的游戏活动,游戏规则是不允许用手接触乒乓球.(用吸管吸球搬运即可).这个游戏寓教于乐,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热情和兴趣,也增进了师生关系.6、我设计了两个课后研究问题:1,收集和了解身边与大气压有关的现象及应用.2,撰写小论文:《假如没有了大气压》,学生可任选其一.这样设计让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物理,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能力及想象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学生回答:想!学生讨论后回答:是大气压强的作用。

分组实验后,请部分代表演示他们实验的情况,并试着阐述其中的原理学生实验思考:两次实验的不同之处在于前者瓶里没有水,有的是空气,而后者瓶里充满着水两次结果的不同之处应是源于这个原因学生回答为什么同一个实验会有两个不同的结果结论:只可能是大气压的作用学生回答看到的实验现象并探究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学生:能!学生分组实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学生回答:可能是由于注射器不是很密封、测力计读数不准确,活塞受到了筒壁摩擦力的作用等学生:有学生:说明大气压是变化的学生:大气压值和高度及天气有关学生:气压减小时水的沸点降低 学生小结:生1:我知道了“大气存在压强”;生2:我知道了标准大气压的值:相当于76cm高的水银柱产生的压强,约105Pa还知道测量大气压的仪器:气压计;生3:我知道了大气压会随着高度的变化和天气的变化而变化,高度越高,气压越小;生4:沸点与气压的关系:气压越大,沸点越高通过实验现象启发学生得到相关的结论,培养学生对探究的兴趣培养自主探究的能力和兴趣培养归纳能力趣味性强!培养学生对探究的兴趣把学习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应该是物理课的一个重要目的 【板书设计】三.气体的压强1.大气有压强2.测量大气压的仪器:气压计3.标准大气压的值:相当于76厘米高的水银柱产生的压强,约为1.0×105Pa。

4.大气压会随着高度的变化和天气的变化而变化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师让学生从借助多媒体学习到实际操作,从激发兴趣到体验成功,学习过程轻松愉悦如课的引入用饮料瓶中的水不再流出,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兴趣,通过小试管在大试管中上升和马德堡半球实验的改进的演示,让学生的学习兴趣进入高潮,使整节课的课堂活跃,兴趣浓厚课堂教学中,教师注重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有机结合在知识教学的同时,更注重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落实,尽量让学生经过自我阅读、探索、思考、观察、操作、质疑和创新等认知过程来获取知识,使结论和过程有机的结合,知识和能力和谐的发展,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过程,成为学生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师处在与学生平等的地位中,是平等地位中的“首席”,师生之间是一种人性的、和谐的、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课堂小结,形式新颖让学生谈收获,既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交流意识,也是一个梳理知识的过程,起到巩固知识的作用同时也使教师获得了教学反馈信息,便于教师及时反思教学,改进教学方法课后习题是在应用知识上的延伸,教师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平台,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进一步体现了学物理用物理的教学思想。

本节课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仅只“了解测量大气压的方法”,但这只是最基本的要求课中教师对教材内容进行重新整合,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作用,根据各知识要点之间的逻辑关系,降低学习的难度,把难点分散在有张有弛的教学活动中教学中教师重视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启发学生在类比中领悟知识,重视学生的学习经历和体验,鼓励学生在实践中培养技能,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学习的乐趣这种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学,在合作中学,学生学得主动,学得轻松特别是教师善于挖掘教材中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课程资源,把握时机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如:利用自制水气压计的活动,让学生仔细观察制作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细微变化,发现新问题,找出了气体压强可能与气体质量、体积、温度有关并通过探究得出了气体压强与气体体积之间的关系,并运用此知识解决有关问题在教学中,教师为了教学目标的完成,对教学实验设计巧妙,改进合理,如马德堡半球实验改进,效果显著,比抽气机效果更明显,。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