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122904004 李晓攀《四库全书 史部 别史类》小序《汉 艺文志》无史名, 《战国策》 、 《史记》皆附见于《春秋》 厥后著作渐繁, 《隋志》乃分正史、古史、霸史诸目然梁武帝、元帝《实录》列诸杂史,义未安也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特立别史一门,以处上不至于正史,下不至于杂史者义例独善,今特从之盖编年不列于正史,故凡属编年,皆得类附 《史记》 、 《汉书》以下,已列为正史矣其歧出旁分者, 《东观汉记》 (1、 ) 、《东都事略》 (2、 ) 、 《大金国志》 (3、 ) 、 《契丹国志》之类,则先资草创 《逸周书》 (4、 ) 、 《路史》 (5、 )之类,则互取证明 《古史》 (6、 ) 、 《续后汉书》 (7、 )之类,则检校异同其书皆足相辅,而其名则不可以并列命曰“别史” ,犹大宗之有别子云尔包罗既广,六体兼存,必以类分,转形琐屑故今所编录,通以年代先后为叙注释、 (1、 ) 《东观汉记》:纪传体史书,记载东汉光武帝至灵帝时期史事东观是东汉藏书、校勘、著述的所在东汉刘珍等人修撰《东观汉记》 ,曾与《史记》﹑《汉书》并称“三史”﹐人多诵习,后为范晔《后汉书》取代。
《东观汉记》今已散佚不存,有四库馆臣辑本2、 ) 《 东都事略》 :记载北宋事略的纪传体史书,南宋王称撰所载事迹,始于太祖,终于钦宗,九朝事迹,计有 130 卷洪迈曾将此书进程于宋孝宗,王称因此受赏成为承政郎3、 ) 《 大金国志》 :记载金朝事迹的纪传体史书,旧题宇文懋昭撰,四库馆臣曾有辨析 《大金国志》记载自太祖阿骨打至金哀宗期间 117 年的事迹,共 40 卷4、 ) 《 逸周书》:先秦史籍,共十卷,七十篇此书亦名《汲冢周书》 ,四库馆臣曾对此问题有所辨析 《逸周书》记载西周史事,体例与《尚书》类似,所载事迹,以年代先后编次惟其成分颇为驳杂,故不甚受重视5、 ) 《 路史》: 南宋罗泌作,讲述上古三代史事,分为《前纪》 、 《后纪》 、 《国名纪》 、 《发挥》 、 《余论》等共四十七卷 《尔雅》训“路”为“大” ,罗泌取其义,而有《路史》之名本书推演三皇五帝以上之往事,取材广博,体例不纯6、 ) 《古史 》:宋代苏辙作,记述上古史事,由伏羲、神农而至秦始皇,仿《史记》体例而设世家、列传、本纪苏辙自述创作《古史》 ,意在“追录圣贤之遗义,以明示来世 ”提要认为,可将此书与《史记》相参考。
7、 ) 《续后汉书 》:元代郝经作,九十卷,纪传体史书此书为郝经被扣留于仪真期间所作,采陈寿《三国志》旧文,改以蜀汉为正统,将魏、吴贬为列传郝经惜《三国志》之无志,别为“八录”以补其阙翻译: 《汉书 艺文志 》没有设立史部典籍的名目, 《战国策》 、 《史记》都附见于六艺略的春秋类之中后来史书创作越来越繁盛, 《隋书 经籍志》才在史部图书下设正史、古史、霸史诸多门类然而《隋书 经籍志》将《梁皇帝实录》(纪梁武帝事) 、 《梁皇帝实录》 (纪梁元帝事)这样的书列入到“杂史”之中,于目录分类的精神为不妥陈振孙在《直斋书录解题》中特意开辟“别史”一门,专门收纳那些既无法列入正史门类,又不至于归为杂史之中的书陈振孙这种分类的精神有其合理之处,现在依从陈振孙设立“别史”一类编年体史书不能列入正史一类,因此按纪年方法编排的史书,都可以列入“编年”这一类 《史记》 、 《汉书》以下,除了列入到正史之类的史籍外,其他旁出的纪传体史书,如《东观汉记》 、 《东都事略》 、 《大金国志》 、 《契丹国志》 ,编修于正史之前,对一朝历史的修撰有开创之功 《逸周书》 、 《路史》这样的著作,可以与其他史籍互相验证。
《古史》 、 《续后汉书》这样的书,可以检查验证其中的不同之处上述的这些史书,内容上都可以相互借鉴,却不应列入同一门类之下现在将这些统一归为“别史”一类,就如同宗族内嫡庶有别,互成系统一般 “别史”类史籍涵盖范围很广,各种体例的书都有所涉及如果一定要以体裁详细分类的话,必然会导致分类琐碎,漫无边际因此, “别史”一类的书,都按照年代的先后排序评议:《四库全书 史部 别史类》共收书 20 种,存目 36 种所收书目体裁各异,依年代先后排序馆臣称“别史”的名目来源于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 按《直斋书录解题》史部共分为正史、别史、编年、起居注、诏令、伪史、杂史、典故、职官、礼注、时令、传记、法令、谱牒、目录、地理共十六类陈振孙将李延寿《南史》 、 《北史》与《古史》 、 《东都事略》 、 《高氏小史》 《新唐书略》 《唐余录史》等共七部史籍列入“别史类” 此“别史类”所收史书多为未列入官修的纪传体史书这些“别史类”史籍一般体例严谨,遵循史法,与正史类相似,而决不似杂史之不经因此,四库馆臣将“别史”比作大宗的别子是有其依据的自《直斋书录解题》首创“别史”一类后, 《宋史 艺文志》 、《千顷堂书目》都有所沿袭。
四库全书总目遂因之别史”的出现,反映了古代史部书籍逐渐膨胀这一事实汉代刘向父子的《七略》无史部,历史典籍附见于诸子略的春秋之属随着历史类典籍的增多,西晋时荀勖在《晋中经簿》中的丙部图书,已与后世的史部基本相似 《晋中经簿》的丙部图书,又具体分为“史记” 、 “旧事” 、 “皇览簿” 、 “杂事”四个小类萧梁时期阮孝绪的《七录》 ,设立“纪传录” ,后世的史部基本对应 《七录 纪传录》 对史书的划分更为细致,分为国史部、注历部、旧事部、职官部、仪典部、法制部、伪史部、杂传部、鬼神部、土地部、簿录部、谱状部十二个小类唐代编修的《隋书 经籍志》对史部的分类,基本已经于后世的《四库全书》一致从不同时期目录的发展历程来看,后世的四分法,经部、子部、集部三类图书早在《七略》时期就已显露出雏形唯独史部,经历的漫长的发展,其内容逐渐越来越丰富,分类越来越细化从某种程度上讲,这正是史部之学能够常新的原因在《四库全书》史部的分类中,别史类图书的界定比较模糊,张之洞在《书目答问》中谈到“别史、杂史颇难分析” 别史类收录的书目主体为《东观汉记》 、 《东都事略》这样无法列入正史的纪传体史书,大多能够记载一朝或几朝史事。
此外,别史类还收入一些颇难准确归类的史书馆臣划分别史的依据是“上不至于正史,下不至于杂史” 在实际分类过程中,这一分类依据比较难以落实的为了形象性的说明划分依据,四库馆臣将别史比作是宗法制度下的别子,体现出别史与正史地位相区分,而又可以相互补充四库馆臣将这些史书划归为“别史”类,主要是从价值、内容的角度去考虑,而不依据体裁、性质来归类这样的划分,对馆臣来说,比较省事,也避免了分类细碎的毛病,是一种比较实用的设计但是这种划分方法,在内在逻辑上是存在问题的,也与目录“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原则相违背划分目录的时候,应该注重部类内部的同一性,和部类之间的差异性 “别史”类图书的归纳,没有能够做到这一点,导致别史内部典籍差异较大,同时别史与杂史等类别之间界限比较模糊《契丹国志》 二十七卷 浙江鲍士恭家藏本 (1、 )宋叶隆礼撰隆礼,号渔林,嘉兴人淳祐七年进士(2、 ) 由建康府通判,历官秘书丞奉诏撰次辽事为此书(3、 ) 凡《帝纪》十二卷、 《列传》七卷、《晋降表宋辽誓书议书》一卷、 《南北朝及诸国馈贡礼物数》一卷、 《杂载地理及典章制度》二卷、 《行程录及诸杂记》四卷注释(1、 )鲍士恭:清代藏书家,字志祖,号清溪,鲍廷博之子。
乾隆三十七年 诏修《四库全书》 ,征集各省古籍,鲍廷博遣士恭献书 626 种,其中不 乏宋元以来的孤本、善本乾隆三十九年,奉旨嘉奖,与浙江范懋柱、汪启淑,两淮马裕各获赐《古今图书集成》一部2、 )淳佑七年:南宋理宗年号,即 1247 年3、 )元本《契丹国志》前有《经进契丹国志表》,末題“涥熙七年三月日,祕书丞叶隆礼上表”淳熙七年:宋孝宗年号(1180)评议: 四库馆臣据此定《契丹国志》为叶隆礼受孝宗之命完成孝宗淳熙七年(1180),与淳祐七年(1247)相距 67 年然则提要在作者生平方面有很明显的不合理之处如果叶隆礼奉孝宗诏撰书,那么他也不可能在六十多年后的淳佑七年才中进士对于这个问题,余嘉锡先生在《四库提要辨证》中有过专门考证余先生分析了几种可能性,其一:淳熙七年(1180)为咸淳七年(1271)之误;其二:此书为后人伪托叶隆礼名所著;其三:进书表作伪在四库提要之前的很长时间里,很少有人对《契丹国志》的作者问题提出疑问,那么,这一问题很有可能即发端于提要的修撰叶隆礼在《宋史》无传,《景定建康志》对他的生平事迹有过简单著录《至元嘉禾志》记载叶隆礼为咸淳七年进士,而《咸淳临安志》又录叶隆礼开庆元年为通判,人物事迹的脉络还是比较清晰的。
《契丹国志》的作者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现有的证据只能分析可能性因为提要记载上的问题,怀疑此书系伪托,这种判断很难成立钱曾《读书敏求记》 ,称其书法谨严,笔力详赡,有良史风(1、 ) 而苏天爵《三史质疑》则谓隆礼不及见国史,其说多得於传闻,讥其失实甚多(2、 ) 今观其书,大抵取前人纪载原文,分条采摘,排比成编穆宗(3、 )以前纪传,则本之《资治通鉴》 穆宗以後纪传及诸杂纪,则本之李焘《长编》等书其《胡峤陷北记》 ,则本之欧阳修《五代史记》 , 《四夷附录》 、 《诸番记》及《达锡伊都》等传则本之洪皓《松漠记闻》 杂记则本之武圭《燕北杂记》 (案圭书今不传,其言略见曾慥《类说》 )皆全袭其词,无所更改间有节录,亦多失当注释:(1、 ) 见钱曾《读书敏求记 卷二 史部》(2、 )见于苏天爵《滋溪文稿 卷二十五 三史质疑》:“叶隆礼、宇文懋昭为辽、金国志,皆不及见国史其説多得于传闻,盖辽末金初稗官小説中间失实甚多,至如信如张师颜南迁录,尤为纰缪3、)辽穆宗耶律璟,辽太宗耶律德光长子因“璟”字犯后周庙讳,故中原史书皆以“耶律明”称之,宋代沿袭后周称呼如《通鉴》载太祖(1、 )始立为王事,上云恃强不受代,故下云七部求如约,今此书删去不受代之文,则所谓如约者果何事乎(2、 )?又《长编》载圣宗南侵事(3、 ) ,云天雄军闻契丹至,阖城惶遽(4、 ) 。
契丹潜师城南,设伏狄相庙,遂南攻德清王钦若遣将追击,伏起,天雄兵不能进退,其情事甚明今此书於阖城惶遽下即接伏起云云,而尽删其潜师设伏之文,则所伏者果谁之兵乎?又《松漠记闻》载黄头女真(5、 ) ,金人每当出战,皆令前驱盖洪皓所亲见,其为金人,事甚明今此书乃径改金人为契丹,采入《辽志》 ,则益为颠倒事实矣又《帝纪》中凡日食星变诸事,皆取《长编》所记,案年胪载然辽、宋历法不齐,朔闰往往互异如圣宗开泰九年(6、 ) ,辽二月置闰,宋十二月置闰,宋之七月,在辽当为八月而此书仍依宋法书七月朔日食此类亦俱失考盖隆礼生南渡後,距辽亡已久,北土载籍,江左亦罕流传,仅据宋人所修史传及诸说部抄撮而成,故本末不能悉具苏天爵所论,深中其失钱曾盖未之详核也注释:(1、) 太祖,谓辽太祖耶律阿保机,辽国开国皇帝2、 ) 七部:古契丹有八部:悉万丹部、何大何部、伏弗郁部、羽陵部、日连部、匹絜部、黎部、吐六於部辽太祖阿保机先平定本部,随后压服其他七部 《资治通鉴 卷二百六十六 后梁记》:“初,契丹有八部,部各有大人,相与约推一人为王,建旗鼓以号令诸部,每三年则以次相代咸通末,有习尔者為王,土宇始大其后钦徳为王,乗中原多故,時入盜边。
及阿保机為王,尤雄勇,五姓奚及七姓室韦、達靼咸役属之阿保机姓邪律氏,恃其强不肯受代久之,阿保机击黄头室韦还,七部劫之於境上,求如約阿保机不得已,传旗鼓,且曰:我为王九年,得汉人多,請率种落居古汉城,与汉人守之,别自为一部七部许之汉城者,故后魏滑盐縣也,地宜五榖,有盐池之利其后阿保机稍以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