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 战争与文化碰撞单元概述: 人类有史以来,战争频繁,烽火不断,每个时代的战争起因并不相同原始社会的人们主要是为了争夺自然条件优越的生活区域而战;奴隶社会和封建时代的人们通过战争开疆拓土,建立区域性的大帝国;资本主义兴起后,各大国为争夺殖民地和世界霸权而进行的战争曾发展为世界大战在这些战争过程中,被征服、被压迫者争取解放的斗争艰苦卓绝战争不仅带给人类深重的灾难,也在客观上为不同文化的碰撞提供了契机,不同文化在相互碰撞中交流、交汇、传播人们在认知外来文化和反思本土文化的精神阵痛中,或被动或主动对文化进行选择与重构,促进了人类文化的交融与完善单元课标要求:1. 了解历史上的重大战争对人类文化的破坏,以及战争带来的不同的文化碰撞;2.认识战争在客观上为不同文化的碰撞、交流与重构提供了契机;第十一课 古代战争与地域文化的演变课标要求:通过了解古代史上的著名战争,理解战争对人类文化的破坏,以及造成的文化断裂;认识战争在客观上又为不同文化的碰撞提供了契机;本课重点:亚历山大远征与希腊化时代;本课难点:元朝中欧交流的成就和局限性;知识概要一 亚历山大远征与“希腊化”时代1. 前334年,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率军东征,灭亡了波斯帝国,征服了从小亚细亚到印度河流域的地区。
2. 前323年,亚历山大去世,帝国逐渐分裂为托勒密埃及、塞琉古王国和马其顿王国3个主要国家这些区域被统称为“希腊化世界”3. 希腊化时代,指从亚历山大远征到前30年罗马最终征服托勒密埃及之间的大约300年的时期4. 希腊化的表现:(1)亚历山大试图以希腊文化(欧洲文化起源)为主导,融合埃及文化(非洲)和西亚文化(主要指波斯帝国)2)希腊人和马其顿人逐渐融合他们基本垄断了高级官职,成为希腊化各国的统治阶级4. 希腊化的影响:促进了希腊文化的研究与传播1)文化中心逐渐东移,亚历山大城、安条克和帕加马等成为新的中心2)托勒密王朝时期,亚历山大城的缪斯宫收藏了大量的文化典籍3)被征服地区的本土文化与希腊文化的碰撞与交流,促进了文学、科学的发展表现:a. 卡利马库斯等人整理和研究了《荷马史诗》和古典希腊的悲剧、史学、地理学作品b. 欧几里德编写的《几何原本》流传后世c. 阿基米德提出了浮力定律和杠杆定律等定律d. 埃拉托斯提尼精确地计算出了地球的周长e. 医生对人体的神经系统及消化系统进行了基础研究4)西亚、北非的文化在希腊化世界保持了长期的影响,甚至存在至今二 蒙古西征与东西方交流三次西征 1. 第一次西征,成吉思汗亲征,1218—1225年(1)起因:花剌子模国扣押蒙古商队,杀害蒙古使臣。
2)结果:灭掉花剌子模国,打到黑海北岸2. 第二次西征,1235—1242年,又称长子西征或拔都西征概况:征服今俄罗斯、乌克兰地区,打到今德国、匈牙利和巴尔干半岛一带3. 第三次西征,1251—1259年,旭烈兀西征概况:以西亚、中东地区为目标,攻占巴格达,灭亡阿拉伯帝国 4. 形成了四个相对独立的政权:钦察汗国(即金帐汗国),察合台汗国,窝阔台汗国和伊利汗国四大帝国 5. 严重破坏了被征服地区的社会经济6. 推动了东西方的相互了解事例如下:(1)第二次西征后,两位欧洲传教士从法国到达漠北,与蒙古进行交涉2)马可•波罗约于1275年由陆路来华,在元朝留居17年,留有《马可•波罗行纪》3)畏兀儿人列班•扫马经过耶路撒冷到欧洲访问,到达英法等国7. 引发了较大规模的民族迁徒1)由东向西迁移的移民主要是西征的蒙古军队2)大批移民自西向东,进入中国中原地区,被称为“色目人”3)使欧亚内陆的民族分布产生了变化第十二课 近代战争与西方文化的扩张课标要求:通过了解近代史上的著名战争,理解战争对人类文化的破坏,以及造成的文化断裂;认识战争在客观上又为不同文化的碰撞提供了契机本课重点:独立战争后的美洲文化;拿破仑战争后欧洲文化的重构;本课难点:欧洲殖民者文化侵略的表现形式及其作用;知识概要一 独立战争后的美国文化1. 背景:独立战争前,英国等欧洲移民、非洲黑人、印第安人各种文化相互融合,形成了美国文化的多元特征。
2. 特征:在种族、血统和宗教上具有多元性和多样性表现:使用的英语发展为美式英语;饮食文化、艺术生活融入了印第安人和黑人的因素英国文化居于主导地位3. 形成:(1)独立战争前,“美利坚人”已成为北美殖民地居民的共同名称2)独立战争直接推动了美利坚民族与文化的形成1776年7月4日《独立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美利坚民族的正式诞生3)1787年联邦宪法,北美大陆建立联邦制共和国4. 内容:(1)进步性:人人生而平等,人民主权,权力制衡原则自由女神像成为重要文化符号2)局限性:发展种植园经济和保留奴隶制二 拉丁美洲文化 1. 背景:(1)到19世纪上半叶,西班牙和葡萄牙控制着拉丁美洲2)欧洲白人、印第安人和黑人的种族融合非常普遍,形成“混血社会”2. 特征:传统的印第安文化逐渐消亡,西、葡文化成为主体,天主教成为主要宗教拉丁舞成为文化符号之一偏远内陆地区,印第安人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得以保留3. 形成:拉美独立运动中,土生白人成为革命的主要领导者西属拉美独立后,大多建立了共和国4. 评价 (1)积极性:取消了奴隶贸易和奴隶制,取消了印第安人的人头税和强制劳役2)局限性:对黑人和印第安人的种族压迫与歧视仍然存在,战后形成了考迪罗独裁权力。
三 拿破仑战争后欧洲文化的重构1.背景:(1) 1805—1815年,拿破仑通过战争,在欧洲建立了一个大帝国:大西洋沿岸到波兰,波罗的海到地中海2)法军在所到地区,推行《拿破仑法典》,传播了自由、平等、法治、共和等思想但其压迫与掠夺,引起了当地人的不满3)在抗法斗争中,欧洲各地出现了民主意识和民族独立要求战争后,民主、独立、自由、法治等成为欧洲的普遍诉求2. 俄国,“十二月党人”于1825年12月发动武装起义,很快失败,但是传播了民主、自由、革命的主张3. 波兰,1830年11月,青年军官和学生在华沙发动了反对俄国的起义,激发了民族解放斗争4. 德国,(1)普鲁士进行了废除农奴制的改革,德意志要求改革与统一的呼声高涨2)1848年,奥地利和普鲁士等地发生革命,要求建立统一的独立国家四 欧洲殖民者的文化侵略1. 欧洲国家向被侵略地区输出自由、民主、人权等价值观及基督教等,进行文化侵略但同时也把自由主义、民族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带到被侵略地区,激发了这些地区的民族民主意识2. 中国,(1)鸦片战争后,林则徐、魏源,郑观应等人主张向西方学习以求自强魏源著有《海国图志》,郑观应于1894年完成著作《盛世危言》。
2)清政府的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使一些新技术、新思想传入中国3. 印度,(1)英国把英语、法律体系、政府体制、文官制度等移植到印度但印度上层精英反抗英国统治,提出“印度人的印度”的口号2)印度的传统文化得以保留,表现:印度教和伊斯兰教还是主要宗教,基督教没有全面流行,种姓制度仍有重要影响4. 埃及,独立后实行君主立宪制,伊斯兰教仍然是主要宗教,传统生活方式得以保留第十三课 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课标要求:通过了解现代史上的著名战争,理解战争对人类文化的破坏,以及造成的文化断裂;认识战争在客观上又为不同文化的碰撞提供了契机本课重点:二战后新兴民族国家的文化复兴;本课难点:战争影响文化碰撞、交流与发展的表现;知识概要一 一战与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1. 背景:(1)一战前,东欧和东南欧已经有民族独立的愿望和行动2)一战,客观上将自由、民主与民族独立的思想传播到欧洲和西亚北非各地3)战争后期,四大帝国解体,诞生一系列民族独立国家一战后期,解体的四大帝国:俄罗斯帝国,奥匈帝国,德意志帝国和奥斯曼帝国2. 表现:英国将印度土兵,法国将阿尔及利亚、突尼斯和摩洛哥的士兵,大量投入战场同时也在殖民地传播了民族自决的原则,成为指导民族独立斗争的武器。
3. 事例:(1)中国,巴黎和会上收回山东主权的失败,引发了五四爱国运动;先进知识分子开始接收马列主义,成为中共领导民主革命的指导思想2)印度支那,胡志明在法国参加共产党,成为越南第一个共产党人,转向领导民族解放斗争3)印度,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1920—1922年)持续开展4)在非洲,埃及爆发华夫脱运动;在拉美,尼加拉瓜、墨西哥等地出现民族民主运动3. 作用:殖民主义势力遭到冲击,世界殖民体系开始解体二 二战与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1. 背景:(1)二战期间,反法西斯联盟支持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独立要求2)二战后,亚非拉地区经济发展,民族民主意识广泛传播,第二次民族民主革命高涨2. 表现:(1)朝鲜获得独立,中国收回台湾2)印度独立,印巴分治;英帝国迅速解体3)1962年,法国总统戴高乐签署《埃维昂协议》,承认阿尔及利亚独立3. 历史意义:世界殖民体系迅速瓦解,彻底终结 (最终瓦解的标志:1990年,纳米比亚获得独立)三 二战后新兴民族国家的文艺复兴1. 概述:二战后,新兴民族国家形成了当地民族文化与西方文化相结合的新文化2. 印度,(1)接受了西方的自由主义、民族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中的基本价值取向。
2)政治体制学习英国,中央与地方分享权力,宗教与政治分离,主要官方语言为印地语和英语3)注重发扬传统文化,崇尚甘地思想,尊重宗教信仰的多样性种姓因素影响较深3. 新加坡、韩国既发扬儒家文化的精粹,又吸收西方文化的精华,创造出一种现代的东方文化4. 现代埃及文化,是具有非洲特点的阿拉伯文化,并带有欧洲和西亚等地的文化元素表现:(1)伊斯兰教为官方宗教,有少数人信仰基督教等其他宗教2)阿拉伯语为官方语言,英语和法语也被广泛使用3)古埃及留下的名胜古迹,对现代埃及的建筑和艺术等有很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