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一、克拉玛依油田概况-3

xiao****1972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81KB
约17页
文档ID:84178686
一、克拉玛依油田概况-3_第1页
1/17

一、新疆油田发展史一、新疆油田发展史(15问)1、为什么新疆石油工业承担着新生共和国的重托?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举、百业待兴,发展能源工业尤其是石油工业迫在眉睫开国领袖毛泽东指出:“要进行建设,石油是不可缺少的,天上飞的,地下跑的,没有石油都转不动啊!”当时,国外盛行一种偏见,认为中国地层老,没有石油,给中国扣上了贫油国的帽子中国是不是贫油国?中国有没有大规模的石油储藏?地质部部长李四光在回答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人的征询时掷地有声:中国有石油,中国具备大规模储藏石油的地质条件那么油在哪里?又从何处寻找突破口?尽快发现大油田,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持,成为新中国石油工业的首要任务甘肃的玉门、陕西的延长、新疆的独山子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已经开采的三大油矿,虽然规模小,产量低,但毕竟提供了突破的可能共和国将充满期待的目光投向西北新疆新疆,成为新中国石油工业战略部署的重点之一,新疆石油工业义无反顾地承担起了新生共和国的重托2、克拉玛依油田是怎样发现的?根据1954年10月12日中苏两国政府联合公报,1955年1月1日,中苏石油股份公司的苏联股份移交中国,开始依靠自己的力量,独资经营新疆石油工业。

移交后成立的新疆石油公司,按照当年1月在北京召开的第六次全国石油勘探会议的决定,在黑油山(克拉玛依)地区钻第一口油井1955年6月14日,一支由8个民族36名青年职工组成的独山子矿务局钻井处1219青年钻井队,在钻井队长(技师)陆铭宝、副队长(副技师)艾山带领下,来到黑油山东南方向5.5公里处,承担起钻凿黑油山1号井的任务1955年7月6日启动钻机开钻,1219青年钻井队全体职工满怀为祖国寻找大油田的雄心壮志,在荒无人烟的戈壁滩上,以“安下心,扎下根,不出油,不死心”的顽强作风,战胜了戈壁夏季的风沙、酷暑,克服了用水需要用汽车从几十公里外拉运的困难,在材料短缺的情况下,硬是制服了强烈井喷,于10月29日,钻至620米处完井出油黑油山(克拉玛依)1号井的出油,标志着新中国第一个大油田——克拉玛依油田的发现,也同时揭开了新疆石油工业大发展的序幕3、克拉玛依油田是如何诞生的?黑油山(克拉玛依)1号井出油前以及出油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关于黑油山(克拉玛依)地区是否存在大油田、是否存在可开采油藏,专家们一直争论不休直到1956年4月23日,位于南黑油山两个局部构造之间的4号井出油,从而证实了黑油山确有不受背斜控制的油藏存在,也为关于黑油山地区的学术辩论画上圆满的句号。

时任石油部部长助理康世恩果断决策,提出了中国石油史上著名的“撒大网,捞大鱼”的勘探部署,于是在地质、地球物理、钻井资料比较充分且已经出油的黑油山1号井以南以东的湖湾地区,开展区域钻探,以黑油山为中心,向外扩展,进行整体解剖,寻找新的有利勘探地区此后,喜讯不断,捷报频传,油田面积不断扩大,产量节节上升1956年5月1日,按照维吾尔语和哈萨克语的读音,新疆黑油山油田正式更名为“克拉玛依油田”1956年5月11日,新华社发布消息:新疆准噶尔盆地克拉玛依地区,已经证实是一个很有希望的大油田9月,在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石油部部长李聚奎在发言中自豪地宣布:新疆的克拉玛依油田,面积已达130平方千米,储油面积还在扩大,可采储量在1亿吨以上,克拉玛依已经具备了开发建设大油田的资源条件1956年10月1日,在国庆7周年的典礼中,《1956年发现的大油田克拉玛依》的巨大模型随游行队伍通过北京天安门广场,接受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检阅不久,一曲《克拉玛依之歌》(词曲作者:吕远)传遍祖国大江南北从此,克拉玛依油田蜚声中外自1955年10月29日克拉玛依1号井完钻出油,克拉玛依油田被发现后,伴随着争论和期待,各项勘探工作逐步展开。

1956年8月起,克拉玛依油田开始试采,当年新打井21口,生产原油16424吨1957年,投入试采井74口,当年产原油70271吨,超过独山子油田建矿以来最高年产量(1953年70241吨),克拉玛依油田是一个储量丰富、潜力巨大的油田被实践证明克拉玛依油田的发现和诞生,是新疆石油勘探历史上的一个重大突破,是勘探思想的一个很大解放,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上,对指导新疆乃至全国的石油勘探有着重要的意义4、“克拉玛依”名称的由来?“克拉玛依”是维吾尔语和哈萨克语“黑油”的读音克拉玛依油田原称为“黑油山油田”, 1956年5月1日改称为“克拉玛依油田”,曾有“喀拉玛依”、“克热玛依”等不同的写法,1956年9月5日后统一为“克拉玛依”5、1号井和193井具有怎样的历史意义?由独山子矿务局钻井处1219钻井队,于1955年7月6日开钻,当年10月29日完钻出油的克拉玛依1号井,其出油的关键性作用,不仅仅因为它作为一口参数井(预探井)意外出油带来的惊喜振奋了新疆石油工业的士气,更因为它证实了黑油山地区是有希望的含油聚集带,而非过去普遍认为的黑油山油藏已基本散失;对新疆石油工业来说,则标志着一扇走出困境通往新天地的大门已经敞开。

它是让后人瞻仰的标志性井位193井1958年4月8日开钻,8月29日完钻,井深2275.73米,最高日产原油达到260吨,为当时全国绝无仅有的高产井放到21世纪,单井日产260吨,并不是多了不起的事情但在1958年,它的产量意味着什么?从理论上讲,193井单井的年产量有可能达到9万多吨——远远高于新疆石油工业首先开发的独山子油田最高年产量的7.03万吨,这在新中国建立初期,全国能源紧缺,只有克拉玛依一个大型油田的历史背景下就显得格外突出了所以193井被誉为“王牌井”“英雄井”,引来了无数关注的目光,甚至惊动了中央高层领导,1958年9月12日,朱德亲临193井生产现场观看了喷油盛况,这不仅是对193井的肯定,也是对新疆石油工业在那段艰难岁月所作出的卓越贡献的褒奖然而193井的历史价值不止于此,它的价值更在于:它的高产进一步证实新疆具有丰富的油藏储量和广阔的勘探前景,是新疆油田蓬勃发展的历史见证6、新疆石油工业的摇篮——独山子油矿经历了怎样的发展过程?独山子,是克拉玛依市的一个下辖行政区,位于准噶尔盆地西南缘,是新疆石油工业的发源地,也是中国石油工业的摇篮之一早在19世纪末期,独山子就以石油矿藏闻名,其实独山子背斜有自溢的石油泉32座,当地居民收捞原油,用于点灯膏车。

这些零散的对独山子石油资源的民间利用,就是独山子石油开采的启蒙根据现有资料显示,能称得上规模开采的,始于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新疆省库尔喀喇乌苏县政府在县城内设立劝工所、创办劝工场,在独山子用土法采炼石油,具体方法:一是直接收集渗出地表飘在水面的石油;二是根据油泉涌露方位,先掏横洞,在横洞挖若干竖井(坑),捞取渗出的石油1906年俄国商人(阔阔巴夫)向新疆地方政府申请租赁独山子石油矿藏的开采权,遭到了拒绝但俄国商人的举动使新疆省政府对独山子石油矿藏投入了更多的关注1909年,新疆省政府筹银30万两,从俄国购买了1架顿钻钻机,在独山子开掘了第一口油井王树楠在其主编的《新疆图志》中兴奋地将第一口油井的开掘情况做了记录:“挖油机一座,运置独山子,开掘油井,深至七八丈(约25米),井内声如波涛,油气蒸腾,直涌而出,以火燃之,焰高数尺这口井从现代角度看,实在是不能被称为油井的浅井,便是独山子也是近代新疆石油工业发展史上的第一口油井,由此拉开了新疆石油工业几经曲折,但又波澜壮阔的历史帷幕进入民国时期后,独山子的石油矿藏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尤其是得到中国近代众多有识之士的高度重视遗憾的是,战乱不断、国弱民贫的旧中国,使得名动一时的独山子石油矿藏的开采在众多关注的目光中只能历经波折,逶迤前行。

1913年,新疆省(督军杨增新下令)恢复石油生产,招商包采、包运独山子等地石油,交迪化(今乌鲁木齐)工艺厂炼制此后,尽管针对独山子石油资源始终未能形成较大规模的工业开采,但开采活动一直持续不断1936年,新疆省政府与苏联达成口头协议,共同开发独山子石油资源,同年4月,新疆省政府派员与苏方人员联合组成独山子石油考察团,在独山子地区进行石油勘察; 10月,新疆省政府将原设在安集海的炼油厂并入,改称独山子炼油厂独山子炼油厂成立后,各项钻采工作开始实施,1937年1月14日,独山子第一口浅井完钻出油,井深200多米,日产原油10吨左右遗憾的是,随着国际国内政治形势的变化,新疆省政府与苏联关系恶化,导致了双方合作的解散1943年5月17日,苏联政府停止独山子油矿开采及炼油工作,召回专家,并将自有设备运回8月,苏联方面撤离独山子油矿,并将11口出油井油管起出,灌入重泥浆,将井口焊死封闭1944年2月,经国民政府驻新疆外交特派员与苏联驻乌鲁木齐总领事商务委员多次协商后,签订了一份合同——苏方将独山子油矿不能拆卸运走的油井建筑及设备折价170万美元售给中方1944年8月8日交由甘肃油矿局负责开采,先后启封修复11口出油井,其中7口井能正常生产,单井日产量最高为4吨,油矿日产量10吨左右。

同时,在不能自喷的油井上,利用天然气进行“气举”采油获得成功1945年9月,三区革命军接管独山子油矿,由于设备缺乏,技术人员不足,独山子油矿的生产未能有大的改观,基本上依靠原有老井,日产油4~5吨;1947年打了一口深80米的新井,日产原油0.3吨,但不到1年就因井壁坍塌而报废从1936~1949年,独山子油矿经过独山子炼油厂(新疆与苏联合营)、乌苏油矿筹备处(国民政府负责)、独山子油矿管理处(新疆伊犁、塔城、阿勒泰三区革命政府主管)三个阶段的经营,共钻井33口,进尺14 152米,采油11 497吨其中进行过采油作业的有11口井,出油情况较好的有7口井,产量起伏较大,时而日产达110吨,时而降到日产20~30吨单井最高日产达到40吨,有的井能较长时间保持低产量出油,有的则只产气不出油或者间歇性出油1942年下半年,独山子油矿采取在不能自喷的油井上安装抽油机,用30或50匹马力电动机带动抽油机抽油,当年原油产量达到70321吨,为新中国成立前独山子油矿最高年产量,这也使得独山子油矿成为了同玉门、延长齐名的解放前中国三大油矿之一1949年新疆和平解放时,名列全国三大油矿之一的独山子油矿仅有职工150人,日产原油3~5吨。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1949年12月17日,新疆省人民政府成立,宣告新疆和平解放,中国人民解放军5军14师进驻独山子油矿,协助恢复生产新中国的成立无疑使新疆石油工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可是由于人员、设备、技术严重匮乏,新疆石油工业要想有大的发展,依然困难重重1950年9月30日,中苏石油股份公司宣告正式成立,总部暂设独山子(1953年1月1日迁至乌鲁木齐,时称迪化)这是新中国石油工业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通过引进前苏联的资金、设备、技术,使基础薄弱的新中国石油工业完成了“借鸡下蛋”的早期发展不但培养了一批专业的职工队伍,通过交流和学习,还初步掌握和积累了自行进行勘探开发的相关技术和经验尤其对于新疆石油工业来说,中苏石油股份公司在南疆库车、喀什、吐鲁番盆地,北疆的准噶尔盆地进行的初步勘探,提供了大量基础数据,证实了新疆是石油储藏丰富的地区在苏联专家的帮助和指导下,新疆石油工业迅速拥有了一批自己的专业队伍和技术人才,这为后来新疆油田的大发展和全国石油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石油工业彻底摆脱了从20世纪初开始的土法采油的尴尬,正式踏上了工业化开采之路对于新疆乃至西北地区天然石油的开发有着重要意义,对于新中国石油工业的整体发展也有着奠基性的重要作用。

中共中央、中央人民政府交给中苏石油股份公司的基本任务是:查明新疆石油资源情况,增加石油产量,满足新疆地区需要,并且要大力培养石。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