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诗歌批评 清代诗坛繁荣,遗民诗人的创作与思想非常繁富清初主要是三个流派:云间派(几复社后劲)、虞山派(钱谦益)、娄东派(“太仓派”,吴伟业),清初三大思想家(黄、顾、王)是清初思想的主导主要的风潮是复古,求学殖,求情实一、钱谦益与吴伟业钱谦益:第一个对明代诗歌进行总结的人,有《列朝诗集》、《列朝诗集小传》、《钱注杜诗》等著名对明代诗歌进行总结,否定前后七子拟古(当然也否定了闽派和云间派),稍微认可“性灵派”的独抒性灵,认为茶陵派李东阳的主张是最好的散文方面肯定“唐宋派”钱谦益继承晚明汤显祖、归有光的“原本六经”主张,是清初第一个提倡“汲古返经”的诗人反对俗学和明代的空疏心性等吴伟业:作为娄东派的代表人,吴伟业以《圆圆曲》享名,并形成“梅村体”,吴伟业一派的创作继承又扬弃云间派,虽然主唐主情,但是更多提倡刚健和高深宏雅等,故独成一格2、 清初三大家黄宗羲:主要思想是主理,大儒家学者,人称梨洲先生,有《明儒学案》、《明夷待访录》等黄宗羲批判明代文学在“场屋之间”,穷经寻理而空言治国,主张文风变革1、主张诗言志,成“阳气”之文,“变风变雅”要温柔敦厚,但是也要有强烈的情感在内。
2、主张“文之美恶,视道离合”3、提倡诗言“万古之性情”,温柔敦厚,诗与天地合,不可放纵个性和情欲顾炎武:顾炎武思想主用,文须有益于天下,性格刚直,“归奇顾怪”,人称亭林先生,有《日知录》、《乙西四论》、《天下郡国利病书》等,将述经、用世、撰文三者结合,主张明道救人1、 文须有益于天下顾炎武是早起经世济用的提倡者,认为文须有益,即“博学于文,行己有耻”等2、 文贵真,“镜情伪,屏盗言”3、 在《音学五书》和《日知录》中提到“不以韵害意”等有关于诗歌格律方面的观点,是重点 王夫之:王夫之,人称船山先生,在文学方面的贡献最多,主要思想是主情有《姜斋诗话》、《楚辞通释》、《古近体诗评选》等多种文学著作,其诗词作品甚多1、 陶冶性情,别有风旨提倡诗歌的神韵2、 情景互生3、 作者用一致之思,读者各以其情而自得思想继承与发展:孟子“以意逆志” 董仲舒“诗无达诂”白居易“发此意彼” 刘辰翁“各随所得”谭献“作者之用心未必然,而读者之用心未必不然3、 清中诗论清中叶(乾隆朝),政治和平而多文字狱,故诗歌的创作比较主张平和、温柔,而诗坛的情况是宗唐和宗宋平分秋色,都是呼声很高的。
吴之振的《宋诗钞》盛极一时,乾隆朝钦定苏陆诗,可见一斑王士祯:王渔洋,夫早年以秋柳、秦淮诗出名者也诗风屡变,后继钱谦益成为诗坛的领袖,有“南朱北王”选编《唐贤三昧集》,有《仿元遗山论诗绝句》王士祯主要的诗论是提倡“神韵说”,“神韵说”主要源自南朝“超形传神”一派画论,兼庄、禅之妙,司空图、严羽等论诗已经常言神韵王士祯论诗主要提倡宗唐,兼宋元和古诗,“神韵说”是源自司空图的“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神韵就是自然天真,还要清远冲淡、含蓄等有广义和狭义,狭义上是要刻意神韵,广义上说是不能刻意神韵叶燮《原诗》:是比较全面、综合性强的诗论,主张诗歌因时而变,诗歌要学古,又要根据时代需求而变革,创新和复古是相辅相成的,互相转化的,是非常具有历史眼光的诗论立场1、 提出:源流、正变、沿革、因创 认为这些因素决定了诗歌的流变方向与方式,肯定正的引导作用,也肯定变的动力作用诗歌的发展到一个阶段(宋代)又会回到原点,循环发展,是禅学的“相续相禅”观点2、 理、事、情;才、胆、识、力前者为外界事物的归类,后者为人的主观能力的归类把诗歌的学习等归纳了大类3、认为事物的两端会互相转化,互相影响,任何一个事物也不能够仅仅说一个方面,提出“诗无一格”的诗歌评论说。
沈德潜:清乾隆年间官至礼部侍郎,死后封太子太师,谥“文悫”,盛极一时乾隆朝鼓吹温柔敦厚之诗教,修《四库全书》,沈德潜为皇帝御用文人,其诗多歌功颂德之作,诗学从叶燮,又有自己的很多新变和发展存诗2300多首,有《说诗晬语》、《古诗源》、《唐诗别裁》、《明诗别裁》、《清诗别裁》,著作颇丰主要诗论是“格调说”明代李东阳《怀麓堂诗话》认为“诗必有具眼,亦必有具耳,眼主格,耳主声”,即为格调格调说重视诗歌中的字眼和声调,当然也提倡含蕴1、 以李白、杜甫的格调为宗2、 提倡温柔敦厚的诗教3、 主张比兴和情韵清代中期,学宋诗的人很多,比如黄宗羲、吴之振、査慎行等人都开始喜欢宋诗,到厉鹗集大成厉鹗:是浙诗派代表人,诗学宗宋而词学继承浙西学派,诗学主张是“学”、“清”、“寒”厉鹗的主张主要是对抗“格调说”的,但是走的比较偏,导致他的词作趋于空灵冷落袁枚:随园老人袁枚,标举“性灵”主要是针对各家的缺点而提出“性灵”(不片面宗唐,各种体制兼容并包,不呆板服从诗教,言己胸中之言,便是诗歌袁枚批判“格调说”太拘泥格律;批判“神韵说”才力浅薄;批判“宋诗”和“肌理说”学问入诗生涩冷僻翁方纲:翁方纲为经史学家,擅长考据之学,标举“肌理说”跟“性灵说”抗衡。
翁方纲认为“神韵”、“格调”说都不可着手,所以提倡“肌理”,主要是从考据、学问等入手,扩充了神韵和格调又因为考据风,对“性灵”不满,反而与宋诗派相近被袁枚骂为“错把抄书当作诗”提出“唐诗妙在虚处,宋诗妙在实处”著名观点清代文批评1、 清初古文三大家 清初三大家(侯方域、魏禧、汪琬)都是古文的名家,上承唐宋派,没有太多的理论建树,宋荦选编《国朝三家文钞》“候氏以气胜,魏氏以力胜,汪氏以法胜”汪琬开始提倡“义理、经济、诗歌”三者不可分,开桐城先河桐城派桐城三祖为核心,对左传、史记等进行细致的归纳,对文章的写作方法提出系统的论述,对一般人的写作有很大的帮助方苞:提出“义法说”、“雅洁说”“义法说”:义,即《易》之所谓“言有物”,法,即《易》之所谓“言有序”,义法相当重要雅洁说”,雅是要求语言清澄自然,洁则要求文章内容谨严洗练刘大櫆:提出“神气、音节、字句”三者合一,用文章的粗精来论文姚鼐:1、“义理、考证、文章” 三者结合程颐将学者分三类“文章之学,训诂之学,儒者之学”三者从这里出2、 “神理气味、格律声色” 八字论文3、 “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并济汉学家文论:戴震:1、 贵求本,以考据文本2、 道为本,艺为末,不应该从事文章技巧之学3、 以考据探清义理,“由词求理”,强调注经的重要性。
章学诚:《文史通义》和《文理》、《古文十弊》1、 提倡以史为宗的文学观,要求用史学来规范古文创作古代文史合一)2、 作者写文章,要做到心术端正,要“公、敬、恕”3、 强调文理,文不可以脱离义理,本质,不可脱离道提出古文的十个弊端阳湖派 阳湖派是桐城派中独立出来的一派,基本的观念从桐城中来,但是又批判桐城派的不足,独树一帜,风格与桐城不一样,主要代表人是恽敬、张惠言1、 主张广博汲取,不入桐城藩篱2、 文当起之以百家3、 坚持骈散结合,李兆洛等人支持骈文阮元与骈文 继承南朝“文笔说”,主张把文的本质看做是有“纹”,在声为宫商,在色为翰藻阮元向往骈散结合的美文,注重声律和对偶的美文,清代的骈文得到广泛的关注,以致于后期桐城派要更加重视和肯定骈文,吸取骈文的优点清代词批评清代的词学兴盛,在一开始就有明末的云间词派,后来有“京华三绝”、“阳羡词派”、“浙西词派”,中期开始有“常州词派”清代的学术风气中,又受诗歌的理论影响,词人的普遍风潮都是要求词能提高体格,成为与诗歌平齐的文体,希望词像诗歌一样能有比兴寄托,所以导致了词的中兴阳羡词派(陈维崧):1、 提倡多种风格,最崇尚苏辛的豪放词2、 希望词能够言亡国之恨,要求寄托深远3、 希望通过尊词提高词品浙西词派(朱彝尊):1、 推重姜张雅词一派2、 要求词有比兴寄托3、 小令学五代北宋,慢词学南宋常州词派:常州词派是清代嘉庆以后的重要词派。
康熙﹑乾隆时期﹐词坛主要为浙派所左右浙派标举南宋﹐推崇姜(夔)﹑张(炎)﹐一味追求清空醇雅﹐词的内容渐趋空虚﹑狭窄到了嘉庆初年﹐浙派的词人更是专在声律格调上用力﹐流弊益甚﹐常州词人张惠言欲挽此颓风﹐大声疾呼词与《风》﹑《骚》同科﹐强调“比兴寄托”﹐反琐屑饤饾之习﹐攻无病呻吟之作一时和者颇多﹐蔚然成风﹐遂有常州词派的兴起﹐后经周济的推阐﹑发展﹐理论更趋完善﹐所倡导的主张更加切合当时内懮外患﹑社会急速变化的历史要求其影响直至清末不衰周济(周介存):1、 诗有史,词亦有史2、 非寄托不入,专寄托不出(词要有寄托,不能浅薄,又要有有形象,不能寄托太深,导致政治化太强3、 提出词的“正变”说,反浙派的宗南宋,编《宋四家词选》提倡“周、吴、辛、王”四家清代戏曲批评 一、 明末陈继儒评点《琵琶记》,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主要是对于文章主旨的深刻揭示和对于文章情节的深刻,语言洗练泼辣,金人瑞发展了这种笔法二、金人瑞金人瑞,字圣叹,主要生活于康熙年间有《沉吟楼诗选》传世,称《庄子》、《离骚》、 《史记》、《杜诗》、《水浒》、《西厢》为“六才子书”,拟逐一批注,但仅完成后二种主要在批评《西厢记》上比较有特色,历代为人所称道。
1、 认为《西厢记》不是淫书,肯定男女情爱,并肯定《西厢记》以情反理2、 详细分析了《西厢记》中的人物形象,对于人物形象特别关注3、 对于《西厢记》的艺术手法进行了许多归纳和总结,比如“狮子滚球”、“龙戏珠”、“妙处不传”“《西厢记》只是一字”(严密和谐)3、 李渔《闲情偶寄》 (重)李渔,字笠鸿,晚号湖上笠翁,人称李笠翁主要生活于康熙年间,一生以小说戏剧的创作和评点为乐趣,有《笠翁十种曲》和小说集《十二楼》、《连城璧》(《无声戏》),其文学形式都是比较谐俗,所以戏剧观比较本色戏剧理论和批评主要是《闲情偶寄》和诗文杂著《一家言》1、 肯定戏剧的社会功能,能够产生娱乐作用,还能够有社会教育意义,李渔多写戏剧,对于戏剧的娱乐功能是非常肯定的2、 论戏曲结构结构第一:戒讽刺、立主脑、脱窠臼、密针线、减头绪、戒荒唐、审虚实重)3、 重视创新和虚实4、 人物形象本身提出“心曲隐微”,提倡人物要鲜明,各个方面都能显出不同认为“传奇无实,大半皆寓言耳”,提出代一人“立言”要先代一人“立心”5、认为戏曲的语言(特别是宾白)一定要写得轻俗易懂,并且形象生动,身份不同,宾白一定要本色宾白要简洁达意“一句可当十句”。
6、重视感情和表演艺术提出“三事说”:曰情,曰文,曰有裨风教孔尚任:1、 “信史”的戏剧观:“朝政得失,文人聚散,皆确考其时地,全无假借至于儿女钟情,宾客解嘲,虽稍作点染,亦非子虚乌有2、 “化腐为新,易板为活”的创新,不落俗套的创作思想3、 重视人物形象,希望人物能够跃然纸上,又要统一安排,紧绕中心 吴仪一,即吴吴山,工诗词,长于评点,有《吴山草堂词》传世,其三位妻子都非常喜欢《牡丹亭》,批评《牡丹亭》的作品后被合为《吴吴山三妇合评牡丹亭(还魂记)》,于乾隆三十三年问世其中也有吴氏的戏曲思想清代小说批评1、 金人瑞 《第五才子书水浒传》批评金人瑞其人已在前文戏剧批评介绍,而其水浒传的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