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流行病学第一节 绪论1、流行病学的定义:是研究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研究如何防治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2、流行病学按研究设计类型分类,可分为:描述性研究;分析性研究;试验性研究;理论性研究3、流行病学认识疾病的途径是:从群体水平认识疾病4、流行病学的三个层次:疾病(传染病、寄生虫病、地方病和非传染病等一切疾病)、伤害(意外、残疾、弱智和身心伤害)和健康(身体生理生化的各种功能状态、疾病前状态和长寿)5、流行病学研究的三种基本方法:观察法、实验法、数理法6、流行病学的特征:群体特征、以分布为起点的特征、对比的特征、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学的特征、社会医学的特征预防为主的特征第二节 疾病的分布1、病因:与疾病发生和流行有关因素的总和一般认为,那些能使人群的发病概率升高的一切因素都是病因2、疾病发生的三要素(病因三要素):致病因子、宿主、环境3、衡量疾病危险度的指标是:发病率 发病率=某时期内某人群中某病新发病例 / 同期暴露人口 K一般为1年内某人群中发生某病新病例的频率4、较短时间内疾病流行强度的指标是:罹患率 罹患率=观察期内某人群中某病新发病例数 / 同期暴露人口 K5、适用于病程较长的慢性病的流行病学研究的指标是:患病率(又称现患率) 患病率=某时间内某人群中某病现(新+旧)患病例数 / 同期平均人口 K6、续发率又称“二代发病率” 续发率=接触者中二代病例数 / 接触原发病例的易感者人数 K.7、满足患病率=发病率病程的条件是: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发病率和病程都相当稳定。
8、感染率=(受检者中感染人数/受检人数)*K9、病残率是指通过询问调查或健康检查,确诊的病残人数与调查人数之比 病残率=(病残人数/调查人数)*K10、散发:发病率呈历年的一般水平,各病例在发病时间和地点方面无明显联系,表现为散在发生,这样的发病强度叫做散发11、暴发:指在一个局部地区或集体中,短时间内突然有很多相同的患者出现,这些人多有相同的传染源或传播途径大多数的患者常同时出现在该病的最长潜伏期内,如食物中毒、托幼机构的麻疹、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暴发12、流行:某病在某地区显著超过该病历年散发发病率水平时,称流行13、大流行:有时某些疾病迅速蔓延可跨越一省、一国或一洲,其发病率水平超过该地一定历史条件下的流行水平,跨越国界、洲界时,称大流行14、疾病的三间分布包括:人群、地区、时间分布人群分布(年龄、性别、职业、种族、家庭)地区分布(国家间、国内、城乡、局部地区) 时间分布(流行、爆发、季节性、周期性、长期变异)15、短期波动:其含义与暴发相近,区别在于暴发常用于少量人群,而短期波动常用于较大数量的人群16、季节性:疾病每年在一定季节内呈现发病率升高的现象称季节性17、周期性:指疾病发生频率经过一个有规律的时间间隔,呈现规律性变动的状况。
18、长期变异:是指在一个相当长年时间内,观察探讨疾病的临床表现、发病率、死亡率的变化或它们同时发生的变化情况第三节 病因和病因推断1、 病因分为充分病因和必要病因2、 关联分为 偶然联系 非因果关联 间接因果关联 有统计学意义 关联因果关联 直接因果关联3、易感人口增加,导致麻疹流行:宿主因素发生变化,宿主比重增加4、流感病毒发生变异引起流感流行:环境因素不变,病因比重增加5、夏季气温高、雨量多、蚊媒密度增加,引起乙脑流行:环境因素发生变化,导致病因比重加重6、战争年代因饥荒、贫穷、流离失所、生活条件恶劣,引起传染病流行:环境因素发生变化,导致宿主比重加重10、自然疫源性疾病:一些疾病的病原体不依靠人,而是依靠自然界的野生动物绵延繁殖,人只在偶然的情况下才感染该疾病如:钩端螺旋体病、流行性出血热、森林脑炎、狂犬病、鼠疫、莱姆病等第四节 描述性研究1、描述性研究分类:个案调查、纵向研究、现况研究、筛检、生态学研究、监测等2、横断面分析(属描述性研究)是指:对同一时期不同年龄者的发病率或死亡率的分析3、对病因不明疾病,描述性研究的主要任务是:寻找病因线索。
主要用途是:提出病因假说4、进行爆发调查时的首要工作是:核实诊断5、某病的流行曲线只有一个高峰,所有病例都集中在该病的常见潜伏期内,据此可判断此爆发属于:同源性传播6、从疾病症状发生之日向前推一个潜伏期,称为:暴露日期7、进行现况调查研究时,调查时间通常确定在:短时期内或某个时点通过调查通常可以获得:患病率现况调查即横断面调查8、普查的目的:早期发现病例;了解人群的健康水平;了解疾病的分布;为卫生决策提供依据普查适用于:发病率高或诊断手段简易,预后良好的疾病9、抽样调查中,样本的含量取决于两个方面:⑴预期的患病率或阳性率;⑵容许误差10、描述性研究中常见的偏倚有:选择性偏倚;回忆偏倚;报告偏倚;测量偏倚;调查人员造成的偏倚但较少出现:失访偏倚11、现况调查中偏倚的控制措施包括:①坚持随机化抽样,抽样方法已定,不得任意变换;②减少漏查;③统一检测标准;④校准仪器;⑤加强调查的监督和质控12、筛检:是一种从表面上无病的人群中查出可疑患者或缺陷者的保健性措施其结果不具有诊断价值13、真实性:指测得值和真实值的符合程度评价指标为:灵敏度、特异度14、灵敏度:指通过一种试验,能将实际有病的人正确的判定为患者的能力。
15、特异度:指通过一种实验,能将实际无病的人正确的判定为非患者的能力16、为了尽量发现病人,在制定筛检诊断标准时,可以通过提高灵敏度的方法来实现筛检试验金标准有病组无病组合计阳性A(真阳性)B(假阳性)(A+B)阴性C(假阴性)D(真阴性)(C+D)合计(A+C)(B+D)A+B+C+D=N17、 灵敏度(真阳性)=A /(A+C)假阴性(漏诊率)=C/(A+C)(数值均在有病组)18、 特异度(真阴性)=D /(B+D); 假阳性(误诊率)=B/(B+D)(数值均在无病组)19、 阳性预测值,指筛检阳性者中患该病的可能性=A/(A+B),20、 阴性预测值,指筛检阴性者中真正为非患者的可能性=D/(C+D)21、 试验的灵敏度越高,阴性预测值就越高22、 试验的特异度越高,阳性预测值就越高23、 试验阳性预测值上升,则阴性预测值下降24、 阳性预测值随现患率(患病率)的增加而升高25、 约登指数:即正确指数约登指数越大,真实性越大26、 串联试验:用一系列筛检试验,只有全部结果均为阳性才定为阳性提高特异度)27、 并联试验:同时进行几项筛检试验,只要有一项结果为阳性就定为阳性提高灵敏度)第一节 病例对照研究1、 优点:①病例与对照的暴露资料均在发病或死亡之前获得,暴露与疾病的时间先后顺序清楚,而且没有回忆偏倚。
②病例组与对照组可比性好③可提高统计效率和检验效率2、由于病例对照研究不能求得发病(死亡率)只能用RR估计值(OR)来表示联系强度OR=AD/BC 3、病例对照研究中,样本的大小取决于四个特定的因素:①预期的暴露率;②由暴露引起的相对危险度的估计值(OR);③第一类错误的概率;④把握度暴露病史或特征病例组对照组合计有ABA+B无CDC+D合计A+CB+DA+B+C+D=T4、OR>1,为危险因素│OR<1,为保护因素│OR=1,为暴露与疾病无关联5、联系强度分析指标①相对危险度(RR):指暴露组发病或死亡率(Ie)与非暴露组发病或死亡率(Io)的比值,说明是的多少倍 ②特异危险度(AR)也称归因危险度:指暴露组发病或死亡率(Ie)减去非暴露组发病或死亡率(Io)的余数,说明完全由暴露因素引发的危险度③特异危险度百分比(AR%):指暴露组人群中由于暴露某种因素引起的发病或死亡率占暴露组发病或死亡率的百分比AR%=(Ie-Io)/ Ie 100%④人群特异危险度(PAR):指人群中由于暴露某种因素所引起的发病或死亡率,PAR=全人群某病发病或死亡率It-Io- v⑤人群特异危险度百分比(PAR%):指人群中由某暴露因素引起的发病或死亡率占的It百分比,PAR%=(It-Io)/ It 100%6、病例对照研究与队列研究方法的比较方法学特点病例对照研究队列研究分组标准患与未患某种研究的疾病暴露与未暴露 时间顺序回顾性(果→因)前瞻性(因→果)比较内容两组过去的暴露率两组发病(死亡)率联系指标OR、估计AR、PARRR、AR、PAR优点样本较小,获得结果较快,费用较低;无失访;) 同时研究一种疾病与多种暴露的关系,筛检病因;可适用于罕见病。
资料较可靠;可计算发病率及相对危险度;同时研究一种暴露与多种疾病的关系,可用于检验假设,说服力较强)缺点样本代表性差,容易出现选择性偏倚;回忆暴露史易出现回忆性偏倚;不适用于暴露比例很低的疾病研究需要的样本量较大,研究时间较长,费用较多,失访问题多(失访偏倚),不适用于罕见病第六节 队列研究1、在队列研究中,计算样本量的大小取决于:非暴露组的发病率2、双向性队列研究的特点:在回顾性(历史前瞻性)队列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前瞻性队列研究3、队列研究的主要用途是:检验病因假设,描述疾病的自然史4、累计发病率与发病密度的主要区别是:累计发病率用于稳定人群,发病密度用于不稳定人群 5、RR具有病因学上的意义,AR更具有疾病预防与公共卫生学上的意义6、在队列研究中,提高调查诊断技术,同等的对待每个研究对象,做好质量控制,主要是为了减少:信息偏倚而利用限制和匹配的方法,以及利用分层分析和多因素分析,主要是为了减少:混杂偏倚7、失访偏倚的大小取决于:失访率的大小与失访者的特征,以及暴露组与非暴露组失访的差异8、在队列研究中,见不到:存活病例偏倚 9、流行病学中的偏倚是指:系统误差10、混杂因子一定是同时与疾病和暴露均有关的因子。
11、选择偏倚包括:入院率偏倚、存活病例偏倚、检出症候偏倚、无应答偏倚等12、信息偏倚包括:回忆偏倚、报告偏倚、诊断怀疑偏倚、暴露怀疑偏倚等13、标化死亡比是根据观察死亡数除以一般人群的年龄、性别专率所计算出来的预期死亡数得到的若该标化死亡率小于1,则说明一般人群的健康状况还不如被标化人群14、用甲人群做标准,对乙人群进行标化,标准化死亡比的计算公式是: 乙人群实际死亡数 / 甲人群死亡专率 乙人群的观察人数15、选择现患病例为病例对照研究的对象易发生:存活病例偏倚16、前瞻性队列研究中,易发生:失访偏倚17、通过或信函调查,易发生:无应答偏倚18、病例对照研究中,在调查既往的暴露史时,易发生:回忆偏倚第七节 流行病学实验研究1、流行病学实验研究是指:将人群随机分为实验和对照两组,以研究者所控制的措施给予试验组的人群,对照组不给予或仅给予安慰剂,然后随访并比较两组人群的结局,以判断干预措施的效果的一种研究方法2、流行病学实验研究的优点:实施随机试验,平衡和控制两组的混杂因素,提高干预组与对照组的可比性3、流行病学实验研究可分为:临床试验、现场试验(人群预防试验)、社区试验、类实验。
4、实验研究对象的选择:选择人口比较稳定,并且有足够数量的人群;选择有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