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时代主题、当今国际经济、政治以及中国国情的发展和新变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一、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任何理论都是在特定的时代条件下产生和形成的准确把握一个时期世界发展的基本态势和发展方向,是任何国家的执政党和领导人作出科学决策的基本前提正如列宁所说:只有“首先考虑到各个‘时代’的不同的基本特征(而不是个别国家的个别历史事件),我们才能够正确地制定自己的策略;只有了解了某一时代的基本特征,才能在这一基础上去考虑这个国家或那个国家的更具体的特点 《列宁全集》第26卷,第143页一)战争与革命向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转换的客观必然性20世纪世界风云变幻大体说来,前半个世纪,随着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列强间的经济竞争拓展到对海外殖民地的激烈争夺,帝国主义列强争夺世界的两次世界大战,使人类遭受了巨大的灾难;同时,也造成了革命的时机,社会主义不仅从理论变为现实,而且从一国走向多国因此,战争与革命成为20世纪前半个世纪的时代主题和基本特征二战结束后,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以后,时代主题已经开始向和平与发展转换,而这种转换有着客观必然性。
1.促进世界和平已经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主流时代主题由战争与革命向和平与发展的转换,是20世纪中期以后世界发展的基本态势,它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存在着自身的必然性第一,包括中国在内的占世界人口3/4的广大第三世界国家反对战争,希望和平第二,深受战争之苦的许多欧洲国家反对美苏争霸,希望和平反对战争第三,美苏两国虽然都加紧军备竞赛,有资格打世界大战,但拥有大量核武器的两国都很清楚,一旦核战争爆发,除了两败俱伤和毁灭人类外,没有其他结局因此,谁也不敢轻易发动战争也就是说,20世纪60年代以后,尽管世界并不太平,局部战争和地区战争不断爆发,世界战争的危险依然存在,但世界和平力量的增长超过战争力量的增长,爆发世界大战的可能性越来越小特别是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后,爆发世界大战的可能性进一步减小,保持世界长期和平的可能性则进一步增加2.追求发展成为各国的共同心愿第一,资本主义国家需要发展二战结束后,整个资本主义世界需要通过发展经济医治战争创伤;同时二战后资本主义度过了大动乱的年代,进入了相对稳定和发展的时期第二,广大发展中国家需要发展二战瓦解了殖民体系,亚非拉上百个国家相继获得独立,迫切需要通过发展来缩小同发达国家的差距以捍卫国家主权。
第三,新技术革命的迅猛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世界的面貌和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都必须利用新技术革命提供的良好契机来发展本国和本民族的经济发展问题既是发达国家面临的问题,更是广大发展中国家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二)“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主题”论断的提出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用敏锐的眼光观察世界变化趋势,把握住了时代主题的转换,并作出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主题”的科学论断并对其内涵作了深刻的阐释早在1977年12月,邓小平就在中央军委全体会议上指出“可以争取延缓战争的爆发”1985年6月,邓小平在军委扩大会议上对国际形势的转变作了初步总结,他指出:“过去我们的观点一直是战争不可避免,而且迫在眉睫……这几年我们仔细地观察了形势,……由此得出结论,在较长时间内不发生大规模的世界大战是有可能的,维护世界和平是有希望的《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26~127页1987年5月,邓小平在会见外宾时谈到了这一转变的意义:“1978年我们制定一心一意搞建设的方针,就是建立在这样一个判断上的《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33页20世纪80年代中期,邓小平对和平与发展问题作了全面总结1984年10月,他明确指出:“国际上有两大问题非常突出,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发展问题。
还有其他许多问题,但都不像这两个问题关系全局,带有全球性、战略性的意义《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96页1985年3月,邓小平对这两个问题又作了进一步阐释:“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有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发展问题是南北问题《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05页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指的是人类要和平,而且世界和平力量也在不断增长,但美、苏对抗却威胁着世界和平的实现;发展问题是南北问题,指的是世界各国都谋求发展,但处于北半球的发达资本主义世界凭借旧的经济秩序压制处于南半球的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发展,使南北差距扩大,影响了人类世界的有序发展也正因如此,和平与发展问题成为世界各种矛盾的集中体现,成为人类需要共同解决的两大问题经过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的冷静思考与努力探索,党的十三大正式提出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的科学论断,这标志着我党从根本上改变和突破了一个时期以来所固守的“战争与革命”这个旧的时代观念,不但在理论上发展了列宁的时代观,而且在实践上为我党制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大政方针提供认识依据此后,从党的十四大至今,我党始终正确把握住冷战后国际局势发展的本质特征,坚持“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的科学论断,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辟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3.对时代主题现实涵义的理解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但并意味着这两个问题都已经解决把握这一时代主题,必须正确理解它丰富而深刻的现实涵义第一,和平问题是指在一个较长时期内全世界人民利用和平手段解决国际争端、防止战争以维护世界和平的问题和平问题指东西问题,实质上主要是指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社会制度国家之间的关系问题冷战结束后,世界大战的阴云已经逐渐远去,伙计形势总体上趋于缓和,但较大规模的局部战争和动乱一直持续不断,天下并我未真正太平在新的世纪里“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的因素相互交织,恐怖主义危害上升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的表现 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47页全世界人民维护和平的任务依然十分艰巨,真正的和平之路仍然十分漫长第二,发展问题是指由于长期以来通行的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所造成的众多发展中国家经济形势恶化,世界贫富差距扩大的问题发展问题主要指“南北问题”,也就是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关系问题在经济全球化日益加深的当今时代,发达国家利用其强大的经济实力依然维持着原有的不平等经济关系,如果这种不平等关系不解决,不能建立起较为平等的国际经济新秩序,那么整个世界经济就难以形成长期的良性发展。
1984年5月,邓小平在会见巴西总统时指出:“南北问题不解决,就会对世界的发展带来障碍发达国家应该清楚地看到,第三世界国家经济不发展,发达国家的经济也不可能得到较大的政府《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56页由此可见,发展问题不仅是政府中国家的问题,也是发达国家乃至整个世界的问题第三,和平与发展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一个整体,必须全面看待正如江泽民指出:“世界和平是促进各国共同发展的前提条件,各国的共同发展则是保持世界和平的重要基础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46~47页和平与发展既是当前国际形势的一种客观事实,又是一个尚未完全实现的理想目前的和平与发展还不充分和平与发展这两大课题至今一个都没有解决,天下仍很不太平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46页二、国际经济、政治的发展(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1.经济全球化的内涵有关经济全球化的定义和内涵是多方面的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CECD)认为:经济全球化可以被看做是一种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经济市场、技术与通信形式都越来越具有”全球性“的特征,民族性或地方性减少。
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UNCTAD)认为:”经济全球化使之生产者和投资者的行为日益国际化,世界经济是由一个单一市场和生产区组成,而不是由各国经济通过贸易和投资连接而成,区域或国家只是分支单位而已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则指出:“经济全球化使之跨国商品与服务贸易及国际资本流动规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术的广泛迅速传播使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增强有的学者认为经济全球化是在科技革命尤其是信息技术革命的推动下,通过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投资,以及国际之间人员和技术的流动,把世界各国的经济越来越紧密地结合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以至成为一个网络的状态和过程有的学者则认为经济全球化又叫世界经济国际化,是指世界各国经济在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环节的全球趋同化趋势因此,我们把经济全球化界定为:经济全球化是在科技革命尤其是信息技术革命的推动下,世界各国经济在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环节的全球一体化趋势2.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表现经济全球化是一场以发达国家为主导,跨国公司为主要动力的世界范围内的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表现形式有: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金融全球化等等 (1)生产全球化生产全球化是指世界各国和地区的生产过程日益形成环环相扣的不可分割的链条。
生产全球化主要基于以下方面:第一,国际分工的细化和深化 从19世纪资本主义市场诞生和统一的经济体系出现之后,资本主义世界内部就形成了凭借实力大小主宰国际分工的惯例现在是美国、欧盟、日本三分天下商品的全球化正在逐步转变为资本的全球化二战之后各国垄断资本和跨国公司的兴起,进一步扩大了国际交往,深化了国际分工,广大发展中国亦参与到全球化生产过程之中在科技革命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发展的同时,全球联系愈发频繁,协作的程度愈发提高 国际分工由同一产业部门不同行业内部不同产品之间的国际分与国际交换,再到同一行业内部不同产品之间的国际分工与国际交换,再到同一生产过程内部各种零部件之间的国际分工与国际交换,呈现出分工领域拓宽和深化,层次性十分突出处于不同分工层次的国家被有机地组成国际生产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第二,跨国公司的全球化经营成为推动生产活动全球化的主体力量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跨国公司得到了迅猛发展跨国公司成为“巨无霸”的原因在于获取规模经济,即企业资产扩张到引起销售收入和利润更大规模的扩张目前,近7万家跨国公司,其产值已经达到世界总产值的40%,贸易额约占世界贸易总额60%,对外投资约占全球直接投资90%,由于跨国公司通过市场内部化进行全球性生产经营活动,因而使“经济无国界”,从而将全球的生产连为一体,并且形成生产—研发—销售全球一体化。
第三,覆盖全球的计算机网络 现代的通讯工具以及现代化的运输工具为生产活动的全球化提供了先进的技术支持,从而使跨国公司可以控制遍布世界的生产经营活动 (2)贸易全球化 贸易全球化是通过贸易总量和贸易金额增长,贸易种类增加和贸易范围扩大以及贸易自由化进程的加快表现出来的1950到1990年,世界货物出口额增长了311倍,1989至1996年,商品、服务越过边境的贸易额以每年平均6.2%的速度增长,几乎是同一时期全世界国内生产总值的2倍到1997年,世界商品与服务贸易总额持续增长,达6.7万亿美元预计到2010年间达到16.6万亿美元各国进出口关税大幅度削减,90年代末,发达国家平均关税下隆到3.5%,同期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平均关税也下降到10%左右并且大部分国家和地区已经确立了进一步削减关税的时间表 此外,非关税壁垒逐步受到削弱建立了被世界各国广泛接受的国际惯例和国际准则,实行自由化的贸易领域不断扩大1995年1月1日,世界贸易组织正式生效运转,并取代了1947年的关税贸易部协定这是世界贸易自由化进程中的重要一步,是世界贸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