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生专业文献综述题 目: 我国古镇旅游研究综述姓 名: 刘铸贤学 院: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专 业: 旅游管理班 级: 旅游 62学 号: 2226206指导教师: 刘庆友 职称: 副教授 2009 年 6 月 15 日 南京农业大学教务处制 我国古镇旅游研究综述 旅游管理专业学生 刘铸贤 指导教师 刘庆友摘要:近年来,古镇旅游发展迅猛,也引起了学术界的极大关注本文以 1999-2009 年中国期刊网上所收录的公开出版发行的中文期刊及部分外文期刊为主要范围,对我国近 10 年来古镇旅游发展文献进行了研究分析,从古镇旅游资源开发保护及对策、文化、建筑、环境、经济和旅游开发对古镇居民影响六个方面对古镇旅游的研究内容予以归纳述评,最后我国古镇旅游研究中的不足和发展趋势,以期推动我国古镇旅游研究的发展 关键词:古镇;旅游;文献综述 A Study on the Research of Ancient Town Tourism Student majoring in tourism management Liu Zhuxian Tutor Liu QinyouAbstract:In recent years ancient town tourism which has attracted a large attention of the academiccommunity has developed quickly. Through consulting the Chinese publication published by “China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 between1999 and 2009 and foreign periodicals on the basis ofanalyzing the documents of recent 10 years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contents of researches in this fieldfrom six aspects: the exploitation and protection of ancient town tourist resources and the countermeasureculture architecture environment economy the influences of the tourist exploit to ancient town residents.Finally the author puts forward the shortcomings and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the ancient town tourismresearch in order to guide the development of ancient town tourist research.Keywords: ancient town tourism summary 一、引言 自上世纪 80 年代以来,我国的乡村旅游就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而近年来更是呈现火爆之态,不仅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与投入,更赢得了游客的认可。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学术界对于乡村旅游的研究也如“百家争鸣”作为乡村旅游开发模式之一的古镇旅游,近些年来也引起了颇多关注我国的古镇旅游起源于 20 世纪 80 年代1984 年,陈逸飞先生一幅《故乡的回忆》使得苏州周庄享誉海内外,不仅成功开创了江南水乡古镇的品牌,更使周庄成为中国古镇旅游发展的开拓者继周庄之后,苏州同里古镇于 1986 年开展旅游事业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在周庄的示范效应下,江浙一带的古镇相继走上“旅游兴镇”之路,从 20 世纪 90 年代后期开始,我国古镇旅游进入了迅猛发展时期 我国现阶段具有游览观光价值的主要古镇有 100 多个,主要分布在安徽、浙江、江苏、江西、四川等 14 个省域内随着古镇旅游发展,学界对古镇旅游的研究兴趣日浓,相关的研究文献、著作层出不穷本文对 1999—2009 年中国期刊网上所收录的公开出版发行的中文期刊及部分外文期刊进行分析,以总结我国当前古镇旅游研究的趋势及不足本文涉及文献 201 篇,主要分布在经济类、规划类和旅游地理类刊物中,排在第一位的期刊为《小城镇建设》 1 在所选取的 201 篇文献中,古镇旅游研究内容主要分为 7 个方面(如表 1),其中以古镇资源开发保护及对策研究所占比重最大,达到半数以上(50.7);其次是古镇文化和建筑研究,比例均在 10左右;而对古镇环境、经济及旅游产品、旅游对古镇影响的研究则相对较少。
通过表 1 数据可以看出,当前我国古镇旅游研究内容过于集中,低水平重复研究严重,缺乏创新性研究,研究领域有待拓展 表 1 文献研究内容分布 序号 研究内容 篇数 比例 1 古镇资源开发保护及对策研究 102 50.7 2 古镇文化研究 23 11.4 3 古镇建筑研究 19 9.5 4 古镇环境研究 10 5.0 5 古镇经济及旅游产品研究 9 4.5 6 旅游对古镇居民影响研究 6 3.0 7 其它 32 15.9 总计 — 201 100 二、古镇资源开发保护及对策研究 旅游资源的开发保护一直以来都是学术研究的重点,在众多的文献资源中为古镇旅游的发展也提出了诸多建议与对策张欣然、丰志美(2005)以黄龙溪古镇为例,针对其没有鲜明的特色和精品、缺乏科学的管理和规划、缺少创新意识、文化内涵挖掘不够等问题,提出打造定位准确、特色鲜明的古镇旅游形象、对古镇的开发和保护进行科学的规划、进行文化内涵挖掘和文化资源重组的营销思路1马莉(2005)在张欣然、丰志美研究基础上,补充了古镇旅游开发存在着“空心化”与“反空心化”的较量、旅游污染、居民的保护意识不强、商业化倾向严重等问题2刘德谦(2005)则认为旅游利用是对古镇保护的一种最佳方式,并提出效法生态保护区的三个区域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的办法,把古镇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以便居民在安排自己生活改善和其他合理利用时能够更好地把握分寸3。
而王如东(2005)在运用SWOT法对苏州古镇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古镇旅游的开发应强化政府的主导作用,组织制订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完善古镇景区旅游管理办法4李倩等(2006)则在王如东研究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我国古镇旅游现有的3种开发模式:一是政府主导模式由镇政府投资建设古镇基础设施,并通过行政审批权在宏观层面上对古镇旅游开发进行管理;二是政府主导的项目公司模式由镇政府通过财政拨款或以资产作价人股的形式,组建相应的旅游开发项目公司,并通过向银行借贷来开发古镇旅游项目;三是企业主导模式由开发商取得古镇内旅游资源的开发经营权,镇政府则对开发商进行宏观管理5 王云才(2006)认为乡村古镇面临前所未有的冲击与挑战:一是持续的外部冲击;二是凸显的社会矛盾;三是整体人文生态系统的破坏6朱桃杏等(2007)在对徽州古村落群与江南六大古镇进行比较后提出古镇旅游开发应从两个维度上加以拓展:一是外围空间拓展,优化旅游产品结构,丰富产品类型;二是内部深度拓展,挖掘潜力,开发产品深度7权小勇(2008)则进一步补充了古镇旅游开发必须遵守的原则,即开发与保护相协调原则、突出独特性原则、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相统一原则8 。
王林(2008)以广西大圩古镇为例,引用贾艾克森Jaakson R的“旅游泡”理论解释了古镇“过度商业化quot的体现,即缺乏社区居民“原真性”行为景观9 通过以上内容综述可以看出,我国当前古镇开发存在的问题也具有一定普遍性,如城市化倾向、开发雷同等另一方面也可看出,不论是政府还是经营者本身都对古镇的开发保护十分重视,相关研究也提出了诸多开发对策及建议但是,笔者认为,当前我国针对古镇资源开发保护及对策的研究过多停留在定性分析上,定量分析不 2足,且缺乏深入探究,所提出的对策可行性不强,应在今后的研究中加以改进 三、古镇文化研究 文化是古镇内在的神,是古镇发展旅游的基础,也是古镇旅游研究的重要内容陈汉波(2000)从物质文化衣、食、住、行和精神文化两方面论述了江南传统村镇的文化特征,认为造就江南文化传统村镇的文化特征主要是深厚的文化积淀、温润的气候、内水空间和发达的商业经济10陆建伟(2003)则进一步从生态背景、物质基础和文化内涵三方面论述了江南六大古镇的文化成因,认为江南典型的水乡地理环境为传统古镇提供了必须的生态背景,明清以来水乡商品经济的发展为传统古镇文化奠定了物质基础,文人雅士的流寓、本土人士的崛起丰富了传统村镇文化内涵 11 。
Laurie Kroshus Medina2003研究了位于玛雅遗址附近的玛雅古村,因旅游而产生的商业化现象对玛雅文化传统形式的影响12 严国泰2005认为江南古镇的独特魅力在于它保存完好的历史文化遗产,利用遗产开发旅游产业,要认真研究该遗产的文化内涵及其品味,整理出历史遗产的文化脉络,才能给游客提供有别干其他地方的旅游目的地,这样的旅游产品才具有它的闪光点 13陈来生(2007)则从文化遗产要素方面、遗产类型方面和遗产的空间环境方面阐述了古镇文化研究的特殊意义 14 孙大江等(2008)以雅安市上里古镇为例,在对其文化资源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强调了正确编制文化旅游规划的重要性,认为目前大多古镇都没有开展文化旅游规划,忽略了文化旅游开发的重要性,仅仅是包装其外观,没有挖掘文化内涵并提出拓展文化旅游项目,动态、静态景观结合;丰富传统文化内容,体现传统遗韵和民俗风情;保护精品文化旅游产品等建议15 概述以上学者观点,我国目前的古镇文化研究虽对文化的成因及开发利用有了较深刻的认识,但缺乏不同地区间的对比研究,且过多从经济角度考虑,忽略了文化保护本身,不利于古镇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笔者认为,古镇文化研究的重点不仅是在挖掘文化内涵,对古镇进行特色开发、深度开发,更应关注古镇文化的保护及传承。
四、古镇建筑研究 建筑是古镇旅游的重要吸引点之一,对古镇旅游的开发具有巨大作用汪永平(1999)以同里古镇为例,将古镇按保护范围分为绝对保护区、重点保护区、一般保护区三个等级,对不同区域的建筑高度进行控制一级保护区内建筑高度控制为檐口高度不超过 3m,二级保护区内不超过 5.4m,省、市级文物保护点的周围建筑高度控制在 6m 以下,环境协调区控制在 10m 以下,重点控制烟囱、水塔等构筑物的高度和建设以满足古建筑传统风貌的要求16王颖(2000)针对在上海城市化进程中郊区小城镇中所存在的割裂城镇形态、阻碍城镇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在对传统水乡城镇结构形态和现代城镇结构形态进行比较的基础上,探讨了传统水乡城镇结构形态的原形要 17素,从促进城镇形态田园化和原形要素回归等方面提出修复城镇割裂关系的对策 李贺楠(2002)认为江南民居的艺术特色是巧借地势,因地制宜,形成了“前街后河,河街围绕”的居住模式环水而建的建筑,高低错落,古朴幽静,含蓄内敛有的枕山面水,有的面河而居,有的夹河而造,清澈的河水、轻盈的小桥、窄窄的街巷、深深的庭院,凝练成江南水乡传统民居的典型意境而江南水乡传统村镇周庄以其优雅的居住环境、繁华的街井市镇,造就了良好的生活居住环境,曾经是很多官宦富贾、文人墨客的雅居之地18。
孙斐等人(2002)则认为苏南水乡地区是吴文化的中心地带,这里优越的自然条件、悠久的历史渊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创造了体现“天人合一”思想的建筑景观,其独特性体现在:顺应水势的空间布局;与生活紧密联系的建筑环境;简远清秀的建筑风格,从精神、物质和制度三个层面分析了苏南水乡村镇 3传统建筑景观特征形成的文化背景,探讨了建筑景观的保护、继承与创新,提出了相关的保护原则19 从以上学者的观点来看,当前我国的古镇建筑研究都抓住了文化内涵及保护两个重点,却相对忽略了对建筑的开发利用研究原生态”并不代表“原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