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世田园之主 千古隐逸之宗,——田园诗鼻祖陶渊明,田园诗简介,田园诗指歌咏乡村田园生活的诗歌,多以农村景物和农民、牧人、渔夫等人的劳动为题材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体后,唐宋等时代的田园诗便主要成了隐居不仕的文人和从官场退居田园的仕宦者们所作的诗歌,代表人物有王维、孟浩然、储光义等田园诗和边塞诗并称唐代开元、天宝年间两大诗歌流派,前者恬淡质朴、清新自然,后者雄浑豪迈陶渊明简介,陶渊明(365—427),东晋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 字元亮,名潜,世称靖节先生,自号五柳先生,我国第一 位田园诗人他的诗文充满了清新质朴的田园气息,他的名士风范 和对简单生活的热爱,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文人乃至整个中国 文化,堪称汉魏南北朝800年间最杰出的诗人 后世称他为“百世田 园之主,千古隐逸之宗” 其曾祖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曾官至大司马;祖父、父亲都做过 太守但陶渊明年幼时父亲就去世,家境日衰,不得不长期在其外 祖父名士孟嘉家里生活家庭环境的影响使他同时受到了儒道两家 思想的影响,兼具“猛志逸四海”和“性本爱丘山”两种不同的志趣,以 至在于出仕与隐居之间长期徘徊他二十九岁才开始做官,任江州 祭酒,但不久即归隐。
此后陆续做过镇军参军、建威参军等小官, 过着时隐时仕的生活405年,41岁的陶渊明再次出山,任彭泽县 令但不过八十多天便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弃职而去,从此固守 田园诗酒,再未涉足官场427年9月中旬,临终前的他给自己写了 《挽歌》三首,平淡自然地走向生命的尽头萧统评陶渊明,渊明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群,任真自得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时人谓之实录《陶渊明传》) 有疑陶渊明诗篇篇有酒吾观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者也其文章不群,辞采精拔,跌宕昭彰,独超众类,抑扬爽朗,莫之与京横素波而傍流,干青云而直上语时事则指而可想,论怀抱则旷而且真加以贞志不休,安道苦节,不以躬耕为耻,不以无财为病 (《陶渊明集序》),1、五柳先生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 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 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 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 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 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 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 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 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五柳先生”人物形象简析:,试依据文本,简析五柳先生的兴趣爱好、生活状况、性格特点。
兴趣爱好: 1、读书;2、饮酒;3、著文 生活状况: 1、贫困;2、自得 性格特点: 1、闲静少言;2、率真豁达;3、淡泊名利,2、桃花源记,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 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 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 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 ,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 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 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 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 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 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 遂无问津者重庆酉阳桃花源,,,作者描绘了一个怎样的世外桃源?,1、远离世俗;2、风景优美; 3、生活自在;4、人际和谐。
结合《归去来兮辞》小序及简介,说说作者辞官彭泽令之前面临怎样的现实? 1、家贫子多,生计艰难,求之靡途; 2、为求生计,历任闲职小官,聊得“五斗”之俸; 3、为五斗米尚需向“乡里小儿”折腰,愤懑屈辱; 4、心中不平,几仕几隐,纠结再三3、归去来兮辞,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 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 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 光之熹微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 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 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 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 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 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 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 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 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 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
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思考探究:,1、请结合实际,谈谈你对“悟已往之不谏, 知来者之可追”一句的理解; 2、请分析结尾“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一句中流露出的复杂情感 参考答案: 1、A、经历固然值得珍藏,但人不能老活在过去,活在回忆里;,B、过去的成败荣辱虽已尘封,但可以为我 们现在及未来提供宝贵的借鉴; C、今天永远最重要欲追“来者”,前提是好好把握今天,切不可“迷失在过去与未来” 2、 A、乐天知命,造化随缘; B、听天由命,无可奈何4、归园田居(其一),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思考探究:,1、试着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作者笔下的田园生活图景;(内容) 2、置身于这样的田园生活中,作者有着怎样的心境?(情感) 3、选择你最喜爱的一句诗,试从艺术手法、内容、情感、主题等任意两个角度作简要赏析参考答案: 1、几间草屋后面,榆柳树影婆娑,浓荫覆地,清 风习习;堂前桃李芬芳,姿容优雅。
极目远眺,暮霭中 的村落炊烟袅袅;侧耳谛听,依稀传来阵阵犬吠鸡鸣 好一幅淳朴宁静的田园美景! 2、全诗流露出作者摆脱了尘世的繁杂纷扰,回归灵魂 的家园,真正做到“逐心而居”之后那种恬淡安适的心境 3、赏析示例: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选取乡村常见场景,采用白描手法,以声衬静,突出了 田园生活的清幽静谧,表现出作者宁静自得的心境5、 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简析: 这首诗可分为两层,前四句为一层,写诗人摆脱世俗烦恼,“息交绝游”之后的自由之感;后六句为一层,写南山的美好晚景和诗人从中获得的无限乐趣全诗表现了诗人热爱田园生活的“真意”和高洁脱俗的人格6、归园田居(其三),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因不善农事,陶潜的隐居生活也时常充满艰苦,但是“心累”远远苦于“身累”,这点苦跟违心屈身于黑暗官场的灵魂煎熬比起来,又算得了什么?只要不“以心为形役”,能自由自在逐心而居,夕露沾衣又何足惜!,7、杂诗 (其二),白日沦西阿,素月出东岭。
遥遥万里辉, 荡荡空中景风来入房户,中夜枕席冷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 思考:诗歌后四句流露出的情感与陶渊明的归隐行为是否自相矛盾? 1、陶渊明同时受到儒道两家思想的影响,兼具“猛志逸四海”和“性本爱丘山”两种不同的志趣,也曾长期在“隐”与“仕”之间纠结徘徊,此句正是儒家思想深刻影响中国知识分子的体现另外,隐居后生活的清苦贫穷偶尔令他感到无奈与困惑,也属正常; 2、凡事无绝对人本来就是矛盾体,纵使是隐逸之宗陶渊明,可能也无法彻底看破尘世,绝对回归自然8、挽歌(其三),荒草何茫茫,白杨亦萧萧严霜九月中,送我出远郊四面无人居,高坟正嶣峣马为仰天鸣,风为自萧条幽室一已闭,千年不复朝千年不复朝,贤达无奈何!向来相送人,各自还其家亲戚或馀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思考: 1、分析本诗的主要表现手法; 2、诗中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生死观? 答案要点: 1、虚写:对死后情景的想象 渲染、衬托:哀景衬哀情 2、生死观:豁达、坦然,专题小结与综合提升,1、陶潜、李白、王维、苏轼等许多中国古代知识分子都深受儒道两家思想的影响,请结合历史知识简要概括儒家和道家思想的区别,并谈谈你对古代归隐现象的看法; 本专题相关推荐作品: 比尔.波特(美国) 《空谷幽兰》,答案提示,1、儒道思想比较 A 、从代表人物上来说,儒家是孔孟,道家是老庄。
孔孟给后世树立了道德伦理大师的形象,具有完善的道德人格,以救世安民为己任,富于理想;道家给后世树立了老子智慧大师和庄子艺术大师的形象,具有高度的悟性和思维能力,以宁静淡泊为操守,冷淡世情,向往自得,顺乎自然 B、从主要思想来看,儒家强调有为,道家强调无为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义礼智信,而道家思想核心为 “道”,即天地宇宙的本原和自然法则、普遍规律儒家重养性,道家重养生儒家强调舍生取义,以仁孝治国道家则主张道法自然,以无为治国 C、从人生观来看,儒家主张入世,其重心在社会人生;道家主张出世,面向大自然,面向整个宇宙儒家以成就道德人格和经邦济世为价值取向内以修身,充实仁德;外以济民,治国平天下,亦即“内圣外王”之道对社会现实有强烈的关切和历史使命感,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其人生态度是积极进取的而道家以超越世俗人际关系的羁绊,获得个人内心平静自在为价值取向只要各人顺自然之性而不相扰,成就一个和谐宁静的社会其人生态度是消极自保的关于道家思想: A、道家提倡的天人合一、师法自然、修身养性、清静无 为、返璞归真等主张可以穿越时空,令万世受益实际上, 今天许多领域最前沿的观念,都是向道家思想的回归; B、道家思想以其独有的宇宙、社会观和人生领悟,在哲学思想上呈现出永恒的价值与生命力; C、道家思想也是古今无数积极入世却不得志的文人士子失意之时的疗伤良药; D、当然,与儒家相比,道家思想消极避世的层面亦需要我们辩证看待,去其糟粕。
个人对待环境的几种选择:适应、逃避、改变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