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论顺序】:8—7—9—12—10—11—13—14—15—16—17目录第七章 心血管系统疾病 1第八章 呼吸系统疾病 9第九章 消化系统疾病 18第十章 淋巴造血系统疾病 28第十一章 免疫性疾病 33第十二章 泌尿系统疾病 37第十三章 生殖系统和乳腺疾病 48第十四章、内分泌系统疾病Diseases of endocrine system 54第十五章 神经系统疾病 60第十六章 传染病 60第十七章 寄生虫病 60第七章 心血管系统疾病概述• 原发性 – 先天性:先心,心瓣膜病(少)– 后天性:风湿病,感染性心内膜炎,高血压病,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心瓣膜病,心肌炎• 继发性——肺心病• 原因不明——心肌病第一节 动脉粥样硬化 Atherosclerosis• 动脉硬化(arteriosclerosis):使动脉增厚、变硬,弹性下降的非炎性疾病– 动脉粥样硬化(AS)– Mönckeberg动脉中膜钙化 (Mönckeberg Medial Calcification)- 细动脉硬化(arteriolosclerosis)• 与脂质代谢障碍及血管壁成分改变有关的疾病,多见于大、中动脉,• 基本病变:内膜脂质沉着,内膜灶状纤维化,粥样斑块形成,引起管壁变硬,管腔狭窄。
相应器官缺血性改变一. 病因和发病机制(一)危险因素1.高脂血症1)LDL,TG,apoB, VLDL↑,与动脉粥样硬化呈正相关2)HDL-C与动脉粥样硬化呈负相关– HDL是胆固醇逆向转运的载体– HDL抗氧化,防止LDL氧化2.高血压3.吸烟4.能引起继发性高血脂的疾病:糖尿病、高胰岛素血症、甲状腺功能减退、肾病综合症5. 年龄6.遗传因素7. 其他: 性别、病毒感染(二)发病机制1,血脂异常2,内皮细胞通透性增高(内皮损伤)——吸引单核细胞3,脂蛋白的氧化修饰(形成ox-LDL)4,【泡沫细胞】形成,细胞外基质的合成(巨噬细胞源性泡沫细胞——吞噬ox-LDL形成; SMC源性泡沫细胞——中膜SMC细胞迁入内膜,吞噬脂质形成)5,修饰的脂质的细胞毒作用(泡沫细胞坏死→粥样斑块)二,病理变化(一)基本病变1,脂纹 (fatty streak) 泡沫细胞(巨噬细胞源性、平滑肌源性)聚集即形成脂纹2,纤维斑块(fibrous plaque) 肉眼:浅黄-瓷白色,内膜上不规则隆起 光镜:1) 斑块表面:SMC增生→分泌大量ECM:胶原纤维、弹力纤维、蛋白多糖 (形成纤维帽,位于斑块表面) 2)斑块内部:SMC、巨噬细胞、泡沫细胞、细胞外基质等3,粥样斑块(ateromatous plaque)• 大体:黄色斑块(既向内膜隆起,深部又压迫中膜)• 切面:白色质硬物质、粥糜样物• 镜下: 表层:胶原纤维玻璃样变、 SMC、细胞外基质 深部:坏死物、脂质、 底部、边缘:肉芽组织 泡沫细胞 淋巴细胞4,继发性病变 1)斑块内出血:斑块内血管破裂,使斑块进一步隆起 2)斑块破裂:粥样物形成栓子,引起栓塞 3)血栓形成:斑块破裂,促血栓形成 4)钙化:管壁变硬、变脆 5)动脉瘤形成:动脉中膜平滑肌弹性下降,管壁向外膨出(向组织),若破裂则致大出血 6)血管腔狭窄:器官缺血性病变三、主要动脉病变 1,主动脉 2,冠状动脉 3,脑动脉 4,肾动脉 5,四肢 6,肠系膜动脉第二节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症、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一,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症Coronary atherosclerosis(左前降支最常见)斑块呈偏心性狭窄,管腔狭窄分为四级I £ 25%II 26-50%III 51-75%IV >76% 常见部位:左前降支、右主干、左旋支、后降支【依次递减】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HD,Coronary atherosclerotic heart disease)冠状动脉狭窄和/或痉挛引起心肌缺氧(供血不足)造成的心脏病,又称缺血性心脏病 主要临床表现:(一)心绞痛Angina Pectoris——心肌暂时缺血引起的反射性症状• 心肌急性暂时性缺血、缺氧所致阵发性心前区疼痛或紧迫感,可放射至左肩、左臂发生机制:缺血缺氧,酸性产物堆积,刺激局部神经末梢,传至大脑(反射性症状)心绞痛的类型:• 稳定性:紧张、运动时发作• 不稳定性:负荷、休息时均可发作• 变异性:休息或梦醒时发作(二)心肌梗死Myocardial Infarction(MI)• 由于冠状动脉供血中断,供血区持续缺血而导致心肌发生较大面积坏死1,类型:1) 心内膜下心肌梗死 Subendocardial Myocardial Infarction– 梗死区仅累及心室壁内侧1/3的心肌,并波及肉柱和乳头肌– 多发性,小灶性坏死– 环状梗死:三大支冠状动脉严重狭窄,引起坏死灶融合,累及整个心内膜下心肌。
左前降支、左旋支、右冠脉)2)区域性(透壁性)心肌梗死Regional (Transmural) Myocardial Infarction– 梗死病灶大,并累及心室壁全层或2/3– 部位:大部分在左室– 左前降支供血区 占50% ——左室前壁、心尖部,室隔前2/3; 右冠脉供血区 占25%——左室后壁、室隔后1/3, 右室大部, – 左旋支:左室侧壁2,病变:贫血性梗死(大体)凝固性坏死(组织学)– 大体:6 hr后 肉眼可辨,苍白→黄,土黄,硬、无光泽;– 8-9 hr 土黄色 凝固性坏死– 4d 周边明显充血、出血 7 d-2 w 红色(肉芽组织增生)– 3w 灰白(瘢痕取代)– 镜下:凝固性坏死– 充血出血,嗜中性粒细胞浸润 – 肉芽组织– 机化瘢痕生化改变:细胞内糖元减少或消失, 心肌细胞内酶释放入血 谷氨酸-草酰乙酸转氨酶(GOT)↑ 谷氨酸-丙酮酸转氨酶(GPT)↑ 肌酸磷酸激酶(CPK)↑ 乳酸脱氢酶(LDH)↑3,合并症:1)心力衰竭(二尖瓣乳头肌→左心衰竭)2)心脏破裂:左心好发,梗死灶大量酶溶解破裂,血流入心包,限制心脏,死亡3)室壁瘤4)附壁血栓形成5)心源性休克6)急性心包炎7)心律失常第三节 高血压primary or essential hypertension • 原因未明、以体循环动脉血压升高 [收缩压³140mmHg,(18.4kPa)和或舒张压³90mmHg (12.0kPa)为主要表现的独立性全身性疾病• 以全身细动脉硬化为基本病变,常引起心、脑、肾及眼底病变并有相应的临床表现分类 原发性高血压 (primary hypertension) 继发性高血压 (secondary hypertension)一、病因和发病机制(一)发病因素1.遗传因素2.膳食、电解质(肥胖、高盐膳食、饮酒——三大因素)3.职业和社会心理应激因素 (二)发病机制1.功能性血管收缩2.结构性血管肥厚3.各种机制引起的水钠贮留二.类型及病理变化(一)良性高血压(缓进型高血压) 1. 机能紊乱期 2.动脉系统病变(1)细动脉:中膜仅1-2层SMC动脉及Φ≤1mm动脉。
细动脉玻璃样变性(2)肌型小动脉硬化(3)大动脉硬化3.内脏病变期1)心脏——高血压性心脏病 左心室肥大 向心性肥大→离心性肥大2)肾——原发性颗粒性固缩肾(【对比】:慢性肾小球肾炎—继发性颗粒性固缩肾) 大体:体积缩小,质地硬,表面有弥漫分布红色细颗粒切面皮质变薄镜下:细动脉硬化,小叶间动脉、弓型动脉内膜增厚部分肾小球玻璃样变, 肾小管萎缩、消失,间质结缔组织增生及淋巴细胞浸润相对正常肾小球代偿性肥大,肾小管代偿性扩张3)脑——脑细小动脉硬化、局部缺血– 高血压脑病– 脑软化:缺血性梗死– 脑出血:最严重的并发症 部位:基底节、内囊、大脑白质、脑桥、小脑4)视网膜——视网膜中央动脉硬化要眼底检查严重者视盘水肿、视网膜出血、视力减退二)恶性高血压(急进性高血压)——青少年多见特征病变: 坏死性细动脉炎 增生性小动脉硬化——葱皮样变主要累及:肾、 脑第四节 风湿病Rheumatism——特征性风湿肉芽肿(Aschoff小体)与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有关的变态反应性疾病病变主要累及全身结缔组织、呈急性或慢性结缔组织炎症,胶原纤维发生纤维素样变性。
侵犯脏器:心脏、浆膜、关节、血管等结缔组织年龄: 5-15岁临床表现:全身,局部发病相关因素:生活环境、地区和季节一、病因及发病机制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有关的变态反应性炎——不是细菌直接作用原理:抗原抗体交叉反应学说主要有:1、M蛋白与心肌、血管平滑肌2、C-多糖与结缔组织(心瓣膜及关节)二、基本病变1.变质渗出期:结缔组织基质:粘液样变性,纤维素样坏死(持续一个月) 2.增生期(肉芽肿期)(持续2-3个月):风湿性肉芽肿(Aschoff小体):部位:心肌间质(心肌纤维周边的间质),小血管旁 心内膜下及皮下结缔组织形态:圆形或梭形组成:中央纤维素样坏死,周围有各种细胞成分: 1)Aschoff细胞: 胞浆丰富,嗜碱性 核大,空泡状,染色质集中于核的中央,胞核:横切如枭眼,纵切如毛虫 2)Aschoff 巨细胞 3)淋巴细胞、浆细胞3.愈合期(持续2-3个月) 风湿小体纤维化→梭形疤痕风湿病变反复发作,新旧病变并存,纤维瘢痕不断形成,破坏组织结构和器官功能三.各器官的病变(一)风湿性心脏病1.风湿性心内膜炎• 部位:心瓣膜:二尖瓣最常见,其次是二尖瓣和主动脉瓣同时受累腱索,左心房后壁• 大体:瓣膜肿胀,增厚, 疣状赘生物:——白色血栓– 部位:瓣膜闭锁缘上 (血流冲击面) ,单行排列– 大小:1-2 mm – 颜色:灰白,半透明– 附着:牢固,不易脱落• 镜下:白色血栓(即赘生物,由血小板和纤维蛋白构成)• McCallum斑(左房后壁)——瓣膜口狭窄,血流反冲,致内膜灶状增厚2.风湿性心肌炎• 部位:左心室后壁、室间隔、左房、左心耳 • 肉眼:不明显• 镜下:风湿小结• 后果:心衰,心律失常• 儿童:急性弥漫性渗出性炎症3.风湿性心包炎• 特点:浆液或浆液纤维素性渗出性炎症,累及心外膜脏层• 肉眼:绒毛心• 镜下:浆液、纤维素、炎细胞• 结局:溶解吸收,若大量渗出不能吸收→缩窄性心包炎(二)风湿性关节炎——浆液渗出性炎1。
大关节性:如膝、踝关节——局部红肿热痛及功能障碍2游走性:反复发作3浆液性炎:渗出浆液及纤维蛋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