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导论,彭聃龄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普通心理学,第一编:绪论(introduction) 第二编:人的信息加工 第三编:行为控制和调节 第四编:人的心理特性 第五编:活动与发展,第一编:绪论,第一章:心理学研究什么和如何进行研究 第二章:心理的神经生理机制(生理心理学),,第二编:人的信息加工,第三章:感觉 第四章:知觉 第五章:意识和注意 第六章:记忆 第七章:思维 第八章:语言 (第十一章:能力),,第三编:行为控制和调节,第九章:动机 第十章:情绪,,第十章:情绪,第一节:情绪和情感的概述 第二节:情绪与脑 第三节:情绪的外部表现—表情 第四节:情绪的理论 第五节:情绪的调节,,第一节:情绪和情感的概述,一 情绪和情感的性质与功能 二 情绪的维度与两极性 三 情绪和情感的分类,,第二节:情绪与脑,一 情绪的脑中枢机制 二 情绪的外周神经机制 三 情绪与唤醒模式,,第三节:情绪的外部表现—表情,一 面部表情 二 姿态表情 三 晤调表情 四 感常反馈,,第四节:情绪的理论,一 情绪的早期理论 二 情绪的认知理论 三 情绪的动机—分化理论,,第五节:情绪的调节,一 什么是情绪调节 二 情绪调节的类型 三 情绪调节的基本过程 四 情绪调节中的个体差异 五 情绪调节与身心健康,,第四编:人的心理特性 (Personality,非智力因素),第十一章:能力 第十二章:人格,,第11章:能 力,第一节:能力的一般概念 第二节:能力的种类和结构 第三节:能力的测量 第四节:能力发展的个体差异 (第五节:人格成因,,第一节:能力的一般概念,一 什么是能力 二 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 三 能力、才能和天才,,第二节:能力的种类和结构,一 能力的种类 二 能力的结构,,第三节:能力的测量,一 一般能力测量 二 特殊能力测验和创造力测验,,第四节:能力发展的个体差异,一 能力发展的一般趋势 二 能力发展的个体差异 三 能力形成的原因和条件,,第十二章:人格,第一节:人格的一般概念 第二节:人格理论 第三节:认知风格 第四节:人格测验 第五节:人格成因,,第一节:人格的一般概念,一 什么是人格 二 人格的结构,,第二节:人格理论,一 特质理论 二 类型理论 三 层次理论,,第三节:认知风格,一 场独立性一场依存性 二 冲动一沉思 三 同时性一继时性,,第四节:人格测验,一 自陈量表 二 投射测验 三 情境测验 四 自我概念测验,,第五节:人格成因,一 生物遗传因素 二 社会文化因素 三 家庭环境因素 四 早期童年经验 五 自然物理因素,,第五编:活动与发展,第十三章:学习 第十四章:人生全程发展,,第十三章:学习,,,第一节 学习的一般概念 第二节 学习理论 第三节 动作技能学习,第一节 学习的一般概念,一 什么是学习 二 学习的分类,,第二节 学习理论,一 学习的联结理论 二 学习的认知理论,,第三节 动作技能学习,一 什么是动作技能 二 动作技能形成的阶段和特征 三 练习及其在技能形成中的作用 四 技能的相互乍用,,第十四章:人生全程发展,第一节 发展及其相关概念 第二节 身体、动作与感知觉的发展 第三节 语言与认知的发展 第四节 社会性发展 第五节 成年以后的发展,,第一节 发展及其相关概念,一 生命的各个时期 二 影响发展的因素遗传与环境的作用 三 发展中的共同规律与个别差异 四 毕生发展的主要研究方法,,第二节 身体、动作与感知觉的发展,一 出生前的(眙儿期)发展 二 婴幼儿的生理发展’ 三 婴幼儿的动作发展“ 四 感知觉的发展,,第三节 语言与认知的发展,一 儿童的语言发展 二 认知发展皮亚杰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论,,第四节 社会性发展,个体的发展不仅表现在认知与智能的发展,也表现在社会行为的发展。
个体形成适应社会的人格并掌握社会认可的行为方式的过程叫做社会化(socialization),又叫社会性发展(social development)对社会化过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 依恋行为(亲子依恋关系的形成与类型) 二 道德(判断的)发展 三 社会化中的人格(人格发展) Freud、Erikson、Bandura 视窗:青春期的自我同一性整合—性别角色的建立,,第五节 成年以后的发展,一 成年后的生理与心理发展 二 成年后的生活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