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浙美版小学美术第五册教学计划教案 教学计划 一、 情况分析 浙美版第 5 册实验教科书的编写,以国家一系列有关教育改革的文件,特别是教育部《基础 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为指针,以教育部制定并颁发《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 (实验稿) 》为主要依据,打破过去以美术学科知识、技能为主要目标的教材体系结构,构 建以促成美术素养的形成为核心, 探究性美术实践活动为主线, 人文性单元结构为基本特征 的美术教材新体系 、 本教材的编写注重学生审美感受和视觉经验的培养 强调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协调发 展,以“接近社会,贴近学生,学以致用”为原则,选择符合 3 年级小学生身心特点的教学内 容设计课题全册共有 16 课,分为 6 个隐性单元,内容涵盖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 评述、综合.探索 4 个学习领域,其中造型.表现及设计.应用占有较大比重,欣赏.评述除了艺 术瑰宝单元的内容外,其余大多随堂教学,分配在各课之中 二、 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 1、以国家一系列有关教育改革的文件,特别是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 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 改革纲要(试行) 》为教材编写的主要指导思想。
2、 以教育部制定颁发的 《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 (实验稿) 》 为教材编写的主要依据 3、 根据教育部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 中关于课程改革的总目标和六项具体目标, 努力探索,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为素质教育服务的、新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体系 4、以新的教材观指导教材的编写工作明确教材既不是知识体系的浓缩与再现,也不是学 生被动接受的对象和内容,而是引导学生认知发展、生活学习、人格构建的一种范例, 是 教师与学生沟通的桥梁 教材应力求向学生提供美术学习的方法, 展示丰富的具有审美价值 的图象世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欣赏水平 三、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方面 1、注重审美能力的培养 2、重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3、创设文化情境,涵养人文精神 4、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5、鼓励学生进行综合性和探究性学习 6、重视学生的自评和互评 7、恰当运用多种教学手段 8、广泛利用各种课程资源 教学进度表时间课题学习领域美术、人文内容课时数首页图版欣赏、评述提高欣赏能力、了解生 活1我驾神舟游太空造型、表现想象画、爱祖国、爱科 学1我们爱劳动造型、表现人物动态、爱劳动1绿化家园设计、应用对称剪纸、植树节2立体造型设计、应用立体构成、美化环境22自行车的故事综合、探索造型练习、设计与生活 2四季歌综合、探索观察表现、四季变化3美丽的孔雀造型、表现花纹设计、热爱自然2山外有山造型、表现纸立体造型、热爱自然 1灵璧奇石造型、表现想象造型、感受自然美 1飞流直下三千尺造型、表现观察表现、热爱自然1字的创意设计设计、应用联想、设计、文字与生 活3图形联想造型、表现联想创造、丰富生活2图形拼摆设计、应用平面构成、美化生活2黑白撕贴画设计、应用撕纸拼贴1自制棋子设计、应用泥塑练习、丰富生活2中国民间玩具欣赏、评述提高欣赏能力、了解生 活1首页图版 一、教学目标 1.以强烈的视觉形式来展示民间雕刻, 使学生获得一种视觉上的体验, 并初步直观地了解传 统雕刻工艺的造型、色彩特点与制作方法。
2.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获得对传统艺术的熏陶,培养学生从小热爱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的美 好情感 二、教材分析 1.《热爱祖国优秀传统艺术》是本套教材特色栏目之一当你打开每册教科书的首页,映入 眼帘的就是一幅幅我国传统艺术的精华之作 这个栏目贯穿整个义务教育阶段 在经济全球 化的背景下,我国的传统艺术日益受到现代社会生活方式,尤其是西方文化的挑战,如何让 学生正确对待我国传统艺术, 如何从小培养学生热爱本国的优秀传统艺术的美好情感, 是新 世纪赋予每一个艺术教育工作者的任务 我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内容涉及相当广泛,就美术领域而言,有绘画、书法、雕塑、 建 筑、工艺、民间艺术等本栏目通过撷取传统艺术中的精品,同时符合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 欣赏特点, 使学生首先对这些优秀的作品留下深刻的视觉印象, 并能初步了解我国传统艺术 的种类以及特征在教材编写中,选用图片的原则是在兼顾内容的前提下,强调作品的视觉 冲击力,把美术是视觉艺术的这一重要特征强化出来在整册教科书中,视觉的印象被相当 地强化了 2.本栏目在内容安排上,小学阶段以我国工艺美术作品为主,中学阶段以绘画、雕塑、建筑 为主小学阶段选取的作品有民间玩具、剪纸、泥塑、青铜动物雕塑、皮影、陶瓷等。
本册 选取了传统雕刻工艺,有商朝的象牙雕杯,有明朝的犀牛角雕云龙杯、紫檀九龙纹笔筒, 清 朝的竹雕龙柄杯和象牙花插这些雕刻工艺品色彩鲜艳、造型独特、做工精致,是我国工艺 品中的珍品3中国的雕刻工艺历史悠久, 早在旧石器时代, 居住在周口店的山顶洞人就以象牙雕刻作为装 饰品而随葬千百年来无数工艺美术大师创造了数不清的作品传统雕刻工艺有三大门类: 竹雕、木雕和牙雕这些工艺由于材料特殊、贵重,技术难度大,一般以制作欣赏品为主, 俗称“特种工艺” “竹雕”是指以竹为材料(如:竹笔筒、对联片、书橱、竹椅等)进行的雕刻我国南方较为 流行竹雕的表现方法有镂雕、阴刻、浮雕等多种还有一种以老竹根作原坯,对其稍作雕 刻,创造成意象的人物、动物等各种造型这些作品作陈设用 “木雕”是在上好的木料上进行雕刻而创作出的一种工艺美术品 如书中的明代紫檀九龙纹笔 筒,因紫檀木质地坚韧、纹理细密、色泽光润,故雕刻精美,堪称笔筒中的精品另外, 我 国的黄杨木雕也非常有名,一般用于建筑和家具的装饰,陈设作品多采用圆雕的形式 “牙雕”泛指兽牙、兽角的雕刻制品,有时也叫“牙角雕”象牙天生丽质,色泽洁白、柔和, 雕成器物更是充满艺术魅力。
犀角则因其珍稀而名贵其技法与竹、木雕刻大体相同,器物 造形也以笔筒、镇尺、笔架、屏风等为多书中的商代象牙雕杯采用了镶嵌的工艺,被称为 牙雕绝品 三、教学建议 本栏目的内容主要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 教师适当进行引导和启发, 也可以通过适当的 提问来活跃课堂的气氛,激发学生评述的欲望学生学习本页内容可以在课堂上,也可在课 后教师还可以利用新书下发的时机,提出诸如:“这些是什么材料制作的雕刻工艺品?你 喜欢吗?”等问题课后小结: 在绘画上,线条的表现还不够,在动手方面还可以今后多加强造型表现的练习4第 1 课我驾神舟游太空 一、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飞行器、宇航服等有关太空的知识 2.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设计创作能力 3.让学生在设计创作飞行器遨游太空的过程中,进一步激发他们热爱祖国、热爱太空、 向 往未来的情感 二、教材分析 1.初步了解飞行器、宇航服等有关太空的知识 2.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设计创作能力 3.让学生在设计创作飞行器遨游太空的过程中,进一步激发他们热爱祖国、热爱太空、向 往未来的情感 三、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蜡笔水彩画的工具,分创作组(4 人一组) ,收集太空的有关图片资料 (教师)课件、范作。
教学过程 1.提问导入 (1)世界上除了鸟儿会飞外,还有什么东西会飞? (2)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小结 2.了解太空 (1)学生分组交流自己事先收集的有关太空的图片资料 (2)教师补充小结并板书:宇宙飞船、宇航服、太空、星球 3. 欣赏图片 (1)提问:说说宇宙飞船的组成部分并简述其设计的注意点 (2)教师小结,板书欣赏要点:①形状;②色彩;③结构;④其他因素 4.学生创作 (1)主题:我驾神舟游太空 (2)提问:在太空遨游时你希望驾怎样的飞行器?穿怎样的宇航服?最想到哪个星球上 去探险?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小结 (3)学生创作作品,教师指导 (4)启发:①构思:与众不同,富有创意;②构图:重点突出,主次分明;③创作:掌 握技法,熟练表达 5.作业讲评 (1)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同学互评 (2)有时间的学生进一步修改作品 6.课外作业 (1)收集有关太空的图片资料 (2)准备小组创作比赛 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 创作小组内商讨创作方案 (教师) 有关绘画和手工的材料工具 教学过程51.强调要点 (1)事先商量好分工情况 (2)各小组在 30 分钟内创作一幅作品 (3)把大家对遨游太空的感受在创作中具体地表现出来。
2.学生制作 (1)主题:体验太空 (2)准备:交流 2 分钟,安排好分工 (3)建议:①注意安全;②要有创新;③结合未来发展方向;④最好体现出科学性和艺 术性 3.教师指导 教师在构思、构图、技法及学生的合作方面作指导 4.展示作品 让各组代表上台发言,并互相评价作品 5.课外拓展 (1)要求各班进行作品展评 (2)举办有关太空知识的讲座 (3)鼓励对太空有兴趣的同学继续深入探究太空的奥秘 课后小结: 准备充分,学生兴趣很浓,完成效果不错第二课我们爱劳动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感受人物在劳动中的动态美,激发热爱劳动的情感 2.了解劳动时的动态规律,初步学习画人物动态的方法 3.在创作中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观察、表现能力 二、教材分析 1.编写思路 生活中的人物动态千变万化,在劳动时则会按一定的规律重复动作各项劳动都有各自的 运动规律,身体各部分之间为保持平衡也会发生相关动态因此,在劳动时常产生最典型和 最美丽的动作瞬间 许多画家就是捕捉那最美的片刻, 创作出了充满劳动激情和快乐的绘画 作品, 让人感受到劳动时的动态美 比如画家王文彬的油画 《夯歌》 是描绘一群姑娘在打夯。
在夯悬于半空, 若起若落的最紧张的瞬间, 表现了年轻姑娘蓬勃的朝气和建设新农村的崇高 理想画面构图以倾斜的不稳定形式来加强打夯的动势,生动地表现出劳动的美感 本课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感受劳动动态美,树立热爱劳动的情感通过描绘劳动中最典型的 动作、工具以及周围环境,不仅可以提高造型表现能力,还能培养敏锐的观察能力,这也是 美术课程的学习价值之一教材还重点展示了法国画家米勒的油画作品《拾穗》 ,目的是使 学生在中外画家对劳动动态美的不同风格的描绘作品中进行比较、 欣赏 同时还选择了一些 素描、速写和版画作品,为的是引导学生观察、回忆、思考、体验和想象人体活动时各部位 的变化,体会各种劳动的动态教材还演示了不同动作的动态线,让学生对人体的动态有直 观的感悟试一试”和“提示”将本课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一一化解学生作业”的展示和“学 习建议”都提示了对学生创作的要求 2.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人物动态的画法 难点:劳动场景的美感表现6三、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记号笔、油画棒、水粉画颜料等 (教师)有关劳动的图片资料等 教学过程 1.欣赏揭题 教师引导学生欣赏书中作品 《夯歌》 、 《拾穗》 , 设问: 欣赏了这两张作品后你有什么体会? 出示课题《我们爱劳动》 。
2.讨论研究 (1)欣赏书中第 5 页的 4 幅示范图,小组内讨论:画中的劳动者是怎样的动态? (2)交流讨论意见,教师小结:人体运动时肩胛线和骨盆线倾斜呈相反状 (3)学生模拟某一劳动动作,其余学生观察人体各部位的变化,教师适当示范动态线 3.作业要求 尝试描绘自己从事过的劳动 (本课时完成人物的描绘) 4.交流评价 学生介绍自己的创作意图,同学互相评价并提出建议 5.教师小结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记号笔、油画棒、水粉画颜料等 (教师)有关劳动的图片资料等 教学过程 1.表扬提示 教师表扬上节课人物动态表现好的学生创作作品 2.欣赏启发 (1)欣赏作品《拾穗》 ,分析作品中人物和背景之间的关系 (2)教师小结:选择劳动中最典型的动作和周围的环境可以使画面达到传神的效果 (3)小组活动:欣赏分析学生作品,讨论作品是抓住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