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质形成细胞(keratinocytes)又称上皮细胞,是表皮的主要成分,约占表皮细胞的95%以上在其连续不断的细胞分化与更新过程中,细胞的形态、大小及排列有规律地发生变化,最终形成富含角蛋白的角质层细胞,此即角质形成细胞的角化过程 根据角质形成细胞各分化阶段的细胞特征,将表皮分为5层,即基底层、棘层、颗粒层、透明层、角质层(图1一3一2)从棘层底部移行至颗粒层最上层约需14天,再移行至角质层表面又需14天,共约28天,称表皮的通过时间(transit time)或更替时间(turnover time)正常人表皮细胞的分化维持在适度比例,使新生的细胞与脱落的角质细胞保持平衡,从而维持表皮的正常厚度 1.基底层(stratum basal)即基底细胞层,位于表皮的最底层,为一层圆柱形或立方形细胞,与基底膜带垂直排列成栅栏状细胞内胞浆嗜碱性,含有黑素颗粒与张力细丝细胞核卵圆形,核仁明显,常见有核分裂象经常有30%一50%的基底细胞进行核分裂,分裂周期约19天,产生新的细胞向上移行进人棘层,所以基底层也称生发层(图I一3一3)人体表皮正常代谢脱落细胞的补充及外伤、手术后,如面部美容磨削术,其新生细胞的来源主要靠基底层细胞,因此在美容手术中一定要保护好基底细胞,以免术后留旅。
基底层与真皮之间有一种组织称基底膜带,连接处有表皮伸人真皮的表皮脚与真皮突向表皮的乳头相嵌成波浪状面部一些美容手术,如磨削术、化学剥脱术、激光美容术等,治疗的深度只能达到乳头浅层,术后创面由表皮脚内的基底细胞分化修复,表皮组织可完全再生,不留瘀痕基底细胞间靠桥粒连接,称细胞间桥基底细胞与基底膜带间的连接为半桥粒 2.棘层(stratum spino um)位于基底层之上,由4一8层多角形细胞组成细胞核大呈圆形,胞间仍主要靠桥粒连接,而非桥粒处细胞膜回缩使桥粒点呈棘突状,因此称棘细胞层电镜观察,棘细胞内张力细丝聚集成束,胞浆内含有椭圆形膜被颗粒,亦称角质小体细胞间隙含有外被多糖,亲水性,是胞间物质交流的场所,亦具有X合作用初离基底层的棘细胞仍有分裂功能,可参与表皮损伤后的修复,如面部化学剥脱术或磨削术后,除主要靠基底细胞分裂修复创面外,靠近基底层的棘细胞也可进行细胞分裂,加速创面的修复 3.颗粒层(stratum granulosum)由2---4层梭形细胞组成细胞核已固缩,细胞器出现退化,胞浆内含嗜碱性透明角质颗粒,电镜观察,这些颗粒由核糖核蛋白聚合而成,沉积于张力细丝束内及其周围。
颗粒层上部细胞内的膜被颗粒可向细胞间释放糖蛋白与磷脂类物质,可增加细胞间a合性,并具有防水作用,既保护体内水不易外渗,也阻止体外水渗人体内 4.透明层(stratum lucidum)由2-3层扁平细胞组成,成人仅见于掌肠部位细胞界眼不清,但紧密相连,为角质层的前期细胞核已消失,胞浆嗜酸性,有较强折光性,故称透明层细胞内含有较多的疏水性蛋白结合磷脂,具有防止水、电解质与化学物质通过的屏障作用 5.角质层(stratum corneum)是表皮的最外层,一般部位由5一15层扁平无核的角质细胞和角层脂质级成,掌坏部位较厚,可达40---50层角质细胞结构模糊,已无生物活性,含水约10%,胞内充满角蛋白,胞间充填脂质细胞相嵌排列成板层状结构,非常全韧,能够抵抗外界摩擦,防御致病微生物侵人,对一些理化因素如酸、碱、紫外线有一定耐受力,从而构成人体很重要的保护层角质层的厚度可由生理性、病理性因素增厚或变薄 .影响人体美尤其发生在面部或其他暴露部位,则直接有损容貌面部美容术如磨削术、化学剥脱术等,能够大面积或点片状去除老化、退化、堆积较厚的角质层及其乳头浅层以上的表皮组织,既可治疗某些浅表性有损容貌的疾病,又可在一定期限内使面部皮肤光滑、柔软、细嫩和年轻化。
友情提示:本资料代表个人观点,如有帮助请下载,谢谢您的浏览! 整理为word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