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律诗章法浅谈.docx

桔****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119.16KB
约29页
文档ID:560253786
律诗章法浅谈.docx_第1页
1/29

律诗章法浅谈文章的结构和布局称之为章法诗词写作的章法一般称之为“谋篇”,具体地讲就是起承转合下面我们介绍律诗的章法  古人论作诗的方法,对起承转合是相当讲究的,所谓起即开始、开头;承,即是承接上句继续表述;转,就是转折、递转,指表述内容的引申或变化;合,就是整合,要上承总合全篇章法是有规律的,但也可以是相对的,而不是固定不变的一种模式如起承转合,律诗里面,并不是说8句里面,两句一组,平均分配使用,实际写作中,总是有多有少,所谓密不透风疏可走马的再者起承转合有时也不是说按这个顺序,一句挨着一句的写,中间也可以略作跳跃甚或有一种,并无起承转合之说,只是那样写出来了,如老杜的两个黄鹂鸣翠柳……,字面上是没有起承转合的如说情语境的问题,实际上最终都是要情景交融的,不一定泾渭分明,也不一定就先景后情  律诗共八句,两句为一联根据各个联的位置,一般习惯上称为首联(即诗的前两句),颔联(又叫承接联,即第三、第四句),颈联(又叫转折联,即第五、第六句),尾联(即第七、第八句)除了正常的格律以及粘对的要求外,中间两联要求对仗有时由于首联已经对仗了,颔联可以不对,称为偷春体但颈联是一定要对的  律诗讲究起承转合。

律诗如此,绝句也是一样起承转合四项任务,一般分由四联分别来完成所以,首联又可以叫起首联,颔联叫承接联,颈联是转折联,尾联合,就是收尾  写一首诗,也同于做一篇文章,必是先有写作的目的,想写什么,打算怎么样写,主题是什么,想达到什么样的目的为了保证思路完整,脉络清晰,让读者读着明白,就需要好好地安排章法先交代什么,后交代什么,这顺序不能乱如果是见到什么写什么,想到什么就说什么,势必会造成文理的混乱你写不明白,读者就没办法读明白有时作者写的东西,作者心里是很清楚的,可是读者却把握不住作者的思路,其原因可能就是章法出了问题可见,起、承、转、合,是很关键的  所谓起,就是把想要说的事情,想一个办法开个头用这个话头,来引出下面想说的话来  所谓承,就是承接开头的话题,自然地按着顺序往下说  所谓转,就是不能一味地自说自话,全是流水帐,要制造些波澜表面意思是往远了扯,但内在的联系是紧密地含在里面的  所谓合,就是不能话题扯得过远,要结束了,总要回过头来,做个总结,才算完整  尤其是中间两联,出句与对句之间,要尽量说不同的方面,不要内容太近或相同内容太近和相同就是合掌了颈联在颔联的基础上要发展,要递进,避免说同一层面上的事情。

只有递进一步,发展一步,结尾才好结出更有意义的思想或感受  我们以写景诗为例,来说明一下这个问题假如我们写春游,首联可以写春游的目的或者是游览的地点或者是时间、原因等等这时候人物可以出现,也可以不直接出现,而是通过下面的描写来暗中交代人物的出现通过人物的眼睛,去观察眼前的景物,用笔把眼前的景物描写下来,可以是眼中看到的,也可以是耳朵听到的开始交代了春游的时间、地点、目的等等,接下来交代眼前景色,读者就可以自然地跟着作者的笔触,就象实地春游一样,如眼亲见这样的承接就自然且脉络清晰到了转折的时候,我们可以跳荡一下,或者把眼前的景物换个视角来表达,或者干脆写由眼前景物所产生的感慨、联想,似乎是离开了刚才的画面,但却和眼前的画面有很紧密的联系到了结尾的时候,把这些感受通过某种办法强调一下,直接传递给读者,想办法回到开篇游览的内容,或者使全篇推向一个新的高度需要注意的是,颈联和颔联一定要有所区别,如果颔联是风景,颈联最好离风景远一点,否则就原地踏步,不能给读者更多的信息,浪费笔墨如果非要继续写景的话,也要安排一下次序,比如颔联写远的,颈联写近的颔联写现在,颈联写过去颔联写虚的,颈联写实的颔联写辽阔的、粗犷的,颈联写具体的细致的。

颔联如果是面,颈联则可以精确到点颔联写实实在在的景色,颈联写由眼前景色产生的联想或者心理体验等等总之,必须要有明显的区别才好  下面我们以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为例,来具体说明一下: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因为题目里已经交代了地点钱塘湖,时间是春,所以下面对于时间和地点的交代就不是很重要了,而是以另一种方法出现首联“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就是很好的起它承接题目说话,先交代作者游览的地方是“孤山寺北,贾亭西”,这些都是钱塘湖的具体风景名胜,而且继续描写“水面初平云脚低”这样一个很自然美好的画面接下来就是眼前具体的景色“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这样的思路前后是连贯的,脉络是清晰的下面虽然继续以景物为重点,但是作者把景色提高了一个档次,来写作者对景色的细致观察,“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就明确的告诉我们,这是初春时期的钱塘湖而这细致的描写里,包含了一种宁静、恬淡的心情在里面,它和颔联的不同是很明显的结尾在前面的细致入微的描写上,进行总结,“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最爱两字是行文的目的,写明作者对眼前景色的喜爱最后一句再次对景色从另一个视角进行描绘,主要以色彩烘托,以景色做结,显得轻快明丽  律诗的章法,当然不是这样一种单一的形式这首作品采取了正叙的手法除了正叙外,还可以倒叙和插叙等等  杜甫的《登高》就是典型的倒叙手法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首联就是登高之后的眼前景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颔联在眼前景的基础上递进描写,增加了宏阔、悲壮、苍凉的气氛,已经不单单写景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简单交代了作者登高的目的和原因以及背景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最后总结,以心情来结尾  因为题目是登高,读者很容易明白前边是登高以后的眼前景色,并不觉得这一上来就出现的景色是突兀的,到了颈联才泛泛地交代登高的原因背景,这种方式是颠倒过来的,这就增加了叙述过程的波澜,使得文章的结构跳荡、起伏  孟浩然的《与诸子登岘山》可以看作是插叙的例子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一上来先发感慨,但感慨的原因尚未交代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这里才交代原因、人物这个交代是插进来的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转折的时候,却写眼前景色这一联,实际是承接首联的感慨,补充感慨的原因的。

  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结尾交代写作的目的,原来是怀古,怀的是羊公  初学者在一开始,最容易把握的是正叙的手法等章法熟悉了之后,可以适当地尝试其它叙述手法  但不管什么样子的叙述手法,只要心中有一跟明确的线索可以贯穿起来,就是清晰的作者的思路,一定要让读者能够把握,这就是章法安排的主要目的  值得提醒大家注意的是,题目也是很重要的一环有时题目里明确地安排了重要的线索,正文的章法安排是基于题目的交代而进行的,所以读懂题目非常重要有些初学者对题目不够重视,随便安个题目拉倒,这样的作品不仅浪费了题目,也是不懂章法安排与题目的关系有些问题与章法有紧密的联系,比如诗眼和警句,再比如写作的技巧或者手法,还有题材不同章法各异等等甚至包括律诗的对仗问题,这些应该归结到法度的问题限于篇幅所限只能后面再探讨宋词的章法浅谈所谓宋词的章法就是指词的布局谋篇,要讲究起、承、转、合,所谓一气呵成,贯珠而下,不露痕迹为妙  一、上下片  词大多是双调,分两段,即上下片,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篇章上下片各自又有相对的完整性和独立性,在内容上各有所侧重常见如下情况:  1、上景下情:  即上片写景或以写景为主,下片抒情或主要是抒情。

这合乎人们角景生情、因景抒情的思维规律和艺术手法,因而在词中最为常见小令如宋祁《玉楼春》:“东城渐觉风光好,觳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受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上片写春光美好,下片写自己因平时欢娱少而想到及时游乐长调如柳永《八声甘州》,上片写登楼所见的萧瑟秋景:暮雨,霜风,残照,红衰翠减,江水自流;下片写自己羁旅的愁苦,对家乡和“佳人”的怀念此外,李煜《相见欢》、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和《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等,都属于上景下情上景下人可以归入这一类也有上情下景的但很少,如张先《天仙子》  2、上昔下今,上今下昔:  如辛弃疾《鹧鸪天》:“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䩮,汉箭朝飞金仆姑  追往事,叹今昔,春风不染白髭须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上片追忆青年时代抗金南归的战斗情景,下片抒发被闲轩至今而报国无门的甘闷欧阳修《生查子》,上片写去年元夜与情人相会的欢愉,下片写今年此日的孤独和悲愁:这是上昔下今晏几道《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上片写现在独居楼台的孤寂,引起对旧日情人的回忆,下片着重写从前与她初见的情景:这是上今下昔。

  3、上起下续  上下片都是写事或景或情,或事、景、情彼此交融,上片是开端、是基础、是前一阶段的事物,下片则是承接、是发展、是后一阶段的事物如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以时间先后为线索,上片写夜行首先的见闻,明月、清风、惊雀、鸣蝉、蛙声、丰收景象;下片写继续前行的所见,疏星、微雨、社林,就要到达可以歇脚的熟悉的茅店全词是一幅恬静优美的农村风景画  4、上问下答  如黄庭坚《清平乐》:“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上片问春归何处,下片回答人不知道,全词表现惜春和恋春的情绪李清照《渔家傲》,上片写天帝问我归何外,下片回答要乘长风到遥远的仙境,表现了不安于平庸生活、追求理想的激情  5、上幻下真  如刘克庄《沁园春·梦孚若》:“何处相逢?登宝钗楼,访铜雀台唤厨人斫就,东溟鲸脍;圉人呈罢,西极龙媒天下英雄,使君与操,馀子谁堪共酒杯?车千乘,载燕南代北,剑客奇才  饮酣画鼓如雷,谁信被晨鸡轻唤回叹年光过尽,功名未立;书生老去,机会方来。

使李将军,遇高皇帝,万户侯何足道哉!披衣起,但凄凉感旧,慷慨生哀上片写梦中游宴北方,聚集豪杰,好像已收复中原,安定天下;下片写梦醒后的凄凉,感慨生不遇时,到老未能建功立业  上下两片,除上起下续以外,一般界线比较明显有特殊情况如辛弃疾《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上片写到战斗前检阅部队,饱餐,准备出发幻梦未完,下片继续写战斗中部队的威武勇猛,取得胜利,功成名就结句陡然转折,从幻梦中走入现实此词篇章结构打破了上下片一般格局,上片意思超越界线,直接贯通进入下片,末尾转结它类似李白七绝《越中览古》,突破起承转结的一般格局,前三句写攻破吴国后,义士们回到越国的得意骄傲,沉醉于繁华享乐之中,结句转入眼前惟有鹧鸪飞的荒凉景象,嘎然而止  作词,要意在笔先,统筹全局,有层次,有脉络,一气流贯上下片相依相成,相激相荡上片不要将意思说尽,给下片留有发展、申述的余地;下片要对上片加以扩展、延伸,开拓意境,深化主题上下片忌重复纠缠上下片的情绪、气氛、节奏可以有起伏张驰的变化,但是应属一个基调,上下片要和谐、统一、比如说,上片“玉炉香,红蜡泪”,下片“梧桐树,三更雨”,是统一和谐的,下片如换成“靖康耻,犹未雪”,则不可以。

  二、起结  诗词形状和结尾都重要,方法、原理相同如说“凤头、豹尾”;起如爆竹,结如掸钟;突然而来,悠然而去这就是说,开头原则上要开门见山,引人注目,振起。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