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如何运用归纳法构建历史知识结构体系1教学研究

精****源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88.14KB
约6页
文档ID:367983829
如何运用归纳法构建历史知识结构体系1教学研究_第1页
1/6

统治目的、动机:→直接→主要→根本(1)直接动机:解决当前、化等学科有相关的定理和公式,便于逻辑性的推理和掌握、运用;政策+农业+手工业+商业+经济结构、布局+……①经济政策=政治+文化+……:历史内容即客观历史,是人类重大历史活动的客一、如何运用归纳法构建历史知识结构体系美国认知心理学的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 任何一门学科都有一定的知识结构, 知识 的学习就是在头脑中形成一个知识结构,教学的任务就是让学生掌握学 科的知识结构在 学习过程中, 学生把同类的事物联系起来, 并把它们连接成赋予它们意义的结构 这种结构 是在学习的过程中经过积极的组织构成的, 这个组织过程实际上就是思维过程, 正是思维在 学习过程中的概念化和类型化的活动, 才使学生弄懂了所学习的大堆杂乱的事实, 并将有利 于学习的迁移布鲁纳强调学科知识结构的教学思想对于历史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而归纳法就是掌握历史知识结构体系最主要的方法之一一般来说,归纳法是指从个 别事实走向一般概念、 结论的思维方法 在历史教学过程中运用归纳法, 一则能对教材中有 限的知识进行系统的整理, 建立起立体的知识结构, 便于学生理解二是能揭示前后史实 的内在联系, 提炼出解题的技巧和方法, 培养学生的能力。

下面介绍几种关于构建历史知识 结构体系的归纳方法1、整体归纳的方法:学习历史的一个重要思维方式就是要学会从宏观、整体、 全局的高度把握人类社会的发 展过程,形成对人类社会发展的综合认识 充分研究单元、章、节、目 的标题,掌握它们 所包含的主要内容、标题之间的相互关系, 将历史知识连成系统如中国古代统一的多民族 国家的形成、 发展和巩固的过程 ①多民族融合的开始: 春秋战国时期,华夏族和其它各民 族接触频繁,促进了民族融合,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准备了条件②统一的多民族国 家的建立:秦的统一标志着我国多 民族封建国家已初步建立,标志着以华夏族为主干的中 华民族大家庭开始成立③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初步发展: 西汉时期,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 权,大大扩展了西 汉的疆域,使我国多民族国家得到发展④多民族大融合的发展:由于 民族迁徙和各民族联合斗争,民族融合加强; 孝文帝改革更加速了这一进程 ⑤多民族的大 发 展时期:唐朝是我国古代史上一个重要时期,对周边各少数民族有很强的吸引力,加上 唐朝统治者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所以唐朝与各少数民族的关系范围更广,数 量更多,形 式多样,关系也更加融洽,在西北和东北奠定了祖国疆域的基础。

⑥民族大融合的进一步发 展: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周边各少数民族借助自 己政权的力量加强了与汉族 的交往,相互学习, 逐步缩小与汉族的差别, 为元朝更大规模的民族融合和多民族国家的重 新统一作了准备元朝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封 建国家的巩固和民族大融合时期⑦统一的 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巩固: 明清时期清政府在中央设立理藩院,统管全国的少数民族事务, 确立了疆域,稳定了行政区划把相同内容的历史知识进行总结归纳, 无疑是把握历史发展 线索和规律的好方法 通过这样的归纳, 我们可以形成对整个中国古代民族关系问题的正确 认识2、史论结合的归纳方法:阅读课文时归纳课文中的主要史实和基本结论,要归纳课文中重要的历史人物和他的主 要事迹,并对他做出基本的正确评价如唐太宗的主要事迹归纳为六个方面: ①在唐朝建立 和统一的过程中, 功劳最大 ②发动玄武门之变,夺取帝位③即位后善于总结隋亡教训, 知人善任, 勇于纳谏; 调整统治政策,实行均田制、 租庸调制、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发 展封建经济,巩固中央集权④加强和密切同少数民族的关系, 设安西都护府,派文成公主 入藏⑤对外派人去天竺学习熬糖 法 多次接待来华的日本遣唐使, 玄奘西游促进中印文 化交流。

⑥在位时期社会秩序稳定、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形成 观之治”的盛世局面 对这样的杰出帝王的活动归纳概括后,同时还要树立评价历史人物的正确观点: ①清除英雄 史观,树立人民群众才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人民群众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是促进社会历.事件、事态过程的分析要先按活动发展顺序、再分活动领域进行如者,他们可以打击统治阶级,实现改朝换代,但最终不能推翻这个制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共和国,却被袁世凯篡夺胜利果实,没有改局限性经验教训或启示:(经验+教训)→启示1)政治=国史前进的决定力量 任何夸大个人的决定作用, 否认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都是错误 的②树立评价历史人物的正确标准,那就是以 对于社会历史发展所起的作用去评价历史 人物的历史地位 这是一个科学标准, 它和任何形式的阶级偏见划清了界限 ③具体分析历 史人物所处的历史条件,实事求 是地评价历史人物不是英雄造时势,而是时势造英雄 任何伟大的历史人物,归根结底总是时代的产儿,总和一定的时间、地点、条件相联系,离 开具体的历史条 件去评价历史人物,不是苛求于古人,就是把古人现代化因此我们评价 历史人物的地位, 首先要具体分析当时的历史条件。

④具体分析历史人物的功过 评价历史 人物常遇到功和过的问题, 是功大于过还是过大于功, 这都要作具体的分析在封建社会中, 一些帝王将相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能够顺应历史发展作出积极的贡 献但是由于阶级地 位所决定, 又有压迫奴役本民族或异民族劳动人民的一面正确的方法是分析当时的社会矛 盾,找出社会发展的趋向,分析历史人物的言行对解 决社会主要矛盾、对历史发展所起的 客观作用, 并以此去判断他究竟是功绩占主流还是过失占主流做到新旧知识的衔接,学习每一段内容,要思考它与旧知识有什么关系, 要把每一个历 史事件、历史人物放在历史的长河中去思考,了解它们在整个历史进程 中的地位以与与前 后史实的联系这样一边整理一边学习,就会逐步理清历史线索,弄清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 使之成为具有规律性的知识,这样才能清晰地掌握每 一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 经过、 意义, 做到以史带论、史论结合比如把中国古代的农民起义放到整个封建社会历史中去理解和把 握在封建社会,地主阶级与农民 阶级的矛盾是社会的主要矛盾,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是 封建社会对抗矛盾尖锐化的产物,是封建社会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 封建暴政、土地兼并、 天灾人祸是引起中 国古代农民起义的三大因素。

由于农民阶级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者, 因此, 我国封建社会历次农民起义,其最终结局不外乎三种: 一是最终被封建地主阶级所镇 压,如黄巾起义、明末农民起义; 二是成为封建地主阶级改朝换代的工具, 如绿林赤眉起义、 隋末农民战争等;三是农民起义领袖蜕变为地主阶级代言人, 建立起新 的封建王朝,如刘 邦、朱元璋等在阶级社会中,阶级斗争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 在封建社会中,农民战争 对历史起推动作用 但农民战争推动历史发展的作用是 有限的, 农民阶级不是先进生产力 的代表者, 他们可以打击统治阶级, 实现改朝换代, 但最终不能推翻这个制度,而且农民起 义往往成为封建地主阶级改朝换代的工具3、制表图示的归纳方法:历史基础要素较繁杂: 在时间上,要求你能记住每个朝代的起止年代、 重要历史人物的 产生年代或一个统治者在位时间等,能计算历史上的重大事件、 重要人 物距今有多少年; 在地点上,要能识别中国历史地图上的重要山脉、河流与其流向,识别重要历史事件发生的 地理位置,能掌握、描出国家的疆界以与农民起义进军 路线,能读懂教科书的插图等至 于人物事迹、事件内容与其历史评价等要素就更为繁杂要把握这些繁杂的内容,先要一段 一段阅读、理解,然后还要把消化了的 历史的知识概括、归纳、整理,制成历史朝代演变 表,历史事件比较表,重要年代关系表等等,这样才能把课本上的知识纳入自己的知识体系。

设计图表的过程是: 先画草图,将教材的内容加以简化浓缩,然后再从草图中去掉次要因素 和次要联系,这样就可做到以简驾繁、一 目了然例如,可以编制 秦统一中国大事年表, 明清时期科学家、文学家和他们的代表作简表,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团体比较表等等这种列 表图示法,可以使历史知识经过消化, 达到简化、 系统化, 既便于记忆,又便于比较分析, 从中明晰地看出历史的总体发展趋势如我国古代著名水利工程我国水利建设历史悠久,经过劳动人民三、四千年百折不挠 的努力, 修建了许多伟大的水利工程,并且积累了丰富而宝贵的治水经 验 1 )灌溉工程: 秦国蜀守李冰在成都附近的岷江流域修建综合性的防洪灌溉工程都江堰;郑国在咸阳附近开 凿了郑国渠,灌溉田地 400 万亩; 汉武帝时, 在 关中郑国渠上游南岸凿了六辅渠,又开凿.…(2)经济=生产力+生产关系+客观规律+发展战略+……如将相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能够顺应历史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但是全方位开发;重用少数民族人才在XX委派官吏,驻扎军队,清查+国营经济+集体经济+个体经济+……如新中国初期:地主经济了白渠;唐朝时,在黄河、长江流域开凿一系列灌溉渠;王安石变法期间,各地兴修水利工 程一万多处,灌溉农田。

2) 运河工程:秦政府为解决运军粮的困难,派史禄开凿灵渠, 沟通湘水、 漓水; 隋炀帝于 605 年下令开凿大运河, 加强南北交通, 促进南北经济文化交流; 元世祖 时,为解决运粮困难,开凿会通河、通惠河3 )历代治黄工程:禹用疏导的办法 把洪水引到江河里再流入海洋;西汉武帝治理黄河,东汉明帝时王景治理黄河; 唐朝在黄 河、 长江流域修筑旧渠和堤塘; 元世祖征发军民治理黄河4)海塘工程: 为防止潮汐灾害, 五代十国时, 吴越在钱塘江边修筑海塘, 使万亩水田免于水 患这些工程可以一一设计到 中国地图中,便于记忆,也容易和地理学科结合起来,适应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的要求4、知古鉴今的归纳方法:学习历史为的是 古鉴今”、 为今用”, 要采取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方法, 要会运用 历史知识这就要求站得高,望得远,发掘得深,要把历史学习与自己的思想实际联系起来 可通过写一些笔记、评论或小论文来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例如:结合当今的西部大开发, 可以归纳我国古代历史上曾进行的对边疆地区的开发, 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对我们今天的西部开发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张骞出使西域, 建立了汉 朝与西域诸国的直接联系, 揭开了中央政府开发和治理边疆的序幕。

西汉时期组织军民进入 西域地区实施屯垦,守卫边疆; 驻扎军民,修建城堡与交通设施,保证西部边境安全与丝绸 之路的畅通; 实行宽松的民族政策,西汉朝廷基本上不向当地各族人民征收赋税唐朝在西 域建立和完善军政管理机构都护府; 着眼 于综合开发,各方面建设相辅相成; 实行开明的 民族政策,尊重各民族利益,不搞民族歧视元朝对西域开发治理, 实行全方位开发; 重用 少数民族人才在 XX 委 派官吏,驻扎军队,清查户口,征收赋税,XX 正式归入中央版 图清朝平定分裂分子噶尔丹、大小和卓的叛乱,加强并巩固对西域和西北、北方地区的统 治;在 XX 地区以军屯、民屯等形式大规模开发荒地,发展经济 我国现在的西部大开发, 是由社会主义本质决定的, 是实现共同富裕而实施的重大战略,体现了国家在经济 上的宏 观调控职能,是资源配置中的重大经济问题它关系到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同 时也有利于整个社会稳定、民族团结和边疆的巩固西部开发的实施,体现了国家组织领导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西部开发, 体现了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民族平等、民 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在中学历史学科的教学活动中,在教师指导下, 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归纳、整理、 排列、 组合,建立历史知识结构体系的过程, 实际上就是对历史知识不断识记、分析、综合、概括、 比较等不断深化认识的过程。

通过归纳形成知识结构体系, 这有利于培养学生学生学习历史 的主动性和趣味性。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