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湖北云学部分重点高中高二年级9月联考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①对于“过去之事、眼前之事、将来之事”,新闻和文学都有自己不同的表现方式然而,在当今商业化的趋势下,各类叙事成了大众文化的重要内容,新闻报道也进入了叙事的时代——一个让人眼花缭乱的“新闻故事化”时代虽然“新闻故事化”未必不好,但新闻叙事和文学叙事有着本质的区别②有人曾戏言:文学是“人学”,新闻是“事学”就文本而言,新闻与文学是两个不同类别的人文学科新闻反映的是客观事实,而文学表达的是主观情感从叙事内容来看,文学叙事的基础是“母题”,新闻叙事的基础是“事实”韦斯坦因认为文学叙事的母题数量和结构相对稳定,主要可以归结为生与死、爱与恨、美与丑三项二元组合结构,由此对应的基本题材就是战争、爱情与世俗生活,绝大部分文学作品的叙事主题都是由此产生的变体③文学叙事主题大多以情感发展为主线,通过性格、感情冲突塑造人物形象文学叙事的母题不论生与死、爱与恨还是美与丑,都带有强烈的感情判断色彩文学作品在安排情节时需要理性地建立大家的常识性认识,但感性是文学打动人的核心因素,文学叙事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种感性叙事能否充分激发读者的代入感和感情共鸣。
文学叙事作品中的“事”一般而言是虚构的,亚里士多德说:“诗人的职责不在于描述已发生的事,而在于描述可能发生的事,即按照可然律或必然律可能发生的事而新闻作品所叙之事,依据新闻的本质,则是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的事,即事实因此,新闻叙事应具有客观真实的特点新闻叙事要求叙事者从理性的态度出发,诉诸受众的内容以信息为主,用客观事实表现社会或人物状态当然,新闻报道中也会有感性的描写、刻画,但其目的是让新闻叙事更生动、真实,具有更强的感染力④再者,文学叙事主题通常具有较强的个人化特征,即叙事者对叙事文本传达或是否需要传达某个内容给读者并不在意,更多是叙事者个人意识和情感的宣泄⑤而新闻叙事则将受众放在重要的位置,以满足受众的各种信息需求为己任叙事主题不再是凸现个人化的、侧重个人内心活动的方面,而是投射、指向社会化的主题如《兖州,2亿吨大煤田不挖了》,说的是山东省兖州市2006年探明一个储量为2亿吨的大煤田,是继续吃子孙饭,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博取眼前的实际利益、赢得个人升迁的砝码,还是着眼长远、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兖州市决策者保持清醒头脑,并做出了正确的选择——封存2亿吨煤田作者深入现场采访,生动地展示了决策中的矛盾与冲突,在波澜起伏的叙述中,传达了科学发展理念。
⑥文学叙事要求其人物、故事具有艺术与逻辑上的合理性,而不是事实上的真实性一部非凡的文学作品总是伴随着一个或数个性格鲜明的人物,如堂吉诃德、哈姆雷特、高老头、冉·阿让、卡西莫多等,这些人物形象可能完全属于虚构,但他们表达了人类社会可能具有的各类性格形象但这并不否定文学作品中真实人物的存在,而是这些真实人物在作品中的语言、行为完全是叙事者根据某种逻辑的创造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学叙事中的故事、人物,要求在叙事风格上符合人物性格的自然发展和故事的逻辑性演进,在现实生活中具有存在的可能性,但不具有存在的必然性⑦而新闻报道中涉及的具体故事、人物则完全没有虚构的空间,真实性是新闻叙事的首要要求,真实是新闻的生命,纪实是新闻文本的根本特征当然,新闻报道真实性的重构常常需要当事人的叙述,当事人一些偏于主观的叙事可能带有个人回忆的误差和情感,记者此时需要引导叙事的走向,但不允许加入自己的想象和判断想象力和编排情节能力是文学叙事中必不可少的,但在新闻叙事中是大忌⑧文学与新闻的区别在于,文学是塑造典型形象,新闻是重现特定形象所谓“重现特定形象”,即现实生活中的确有那么个人,那么件事,那么处景,你经过选择,把它如实记录下来。
文学通过典型形象反映现实,新闻通过新鲜的事实反映现实;文学要求典型形象忠于时代,新闻要求报道中的典型忠于事实,通过事实反映时代真实是新闻的第一要义,新闻以真实为生命,因而拒绝虚构而文学允许虚构,即文学可以运用典型化的原则,创造出作者心目中的理想人物也就是说,文学可以塑造典型,而新闻只能选择典型,即选择那些有典型意义的真人真事,这些人和事又必须是新鲜的、特殊的、有着广泛社会意义的由此可见,虚构与否,是新闻与文学的一个分水岭摘编自方毅华《新闻叙事与文学叙事的多重审视》)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当今商业化趋势下,新闻报道也进入了“故事化”时代,但新闻报道中的“故事”不存在虚构,一定是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的事B. 感性是文学打动人的核心因素,因此,文学叙事作品要想获得成功,就必须通过虚构故事,来充分激发读者的代入感和感情共鸣C. 新闻叙事和文学叙事虽然有着本质的区别,但都可以有感性的描写、刻画,只是这种描写、刻画在文学和新闻中的作用并不完全相同D. 新闻记者在采访时可以引导叙事的走向,以免当事人在叙述时因主观因素而将个人情感代入叙事中,进而影响新闻叙事的真实性。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因为文学叙事主题通常具有较强的个人化特征,所以叙事者可以不必在意读者,相反,新闻叙事则以满足受众的各种信息需求为己任B. 新闻《兖州,2亿吨大煤田不挖了》生动展示了决策者做决策时内心的矛盾与冲突,报道的最终目的是要讴歌决策者的头脑清醒、目光长远C. 堂吉诃德、哈姆雷特、高老头、冉·阿让等人物形象可能是虚构的,但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具有存在的可能性,也就具有一定的合理性D. 新闻以真实为生命,因而拒绝虚构,但有时为了让新闻叙事更生动、真实,具有更强的感染力,作者也可以适当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3. 下列选项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原文最后三段的观点的一项是( )A. 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中所叙述的故事,是契诃夫生活中看到和听到的不同人物遭遇的综合展现,融入了作家的个人意识和情感倾向B. 消息《别了,“不列颠尼亚”》以现场直击形式记录了香港历经沧桑变迁回归祖国这一重大历史事件,极具现场感C. 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以平实而不失生动的语言,突显了焦裕禄的伟大精神,有较强的感染力D. 《三国演义》中曹操、刘备、孙权等生动的人物形象,是罗贯中通过现实人物的性格特征合理推断而塑造的。
4. 请简要分析文章的论证结构5. 在“新闻故事化”时代,一名优秀的记者在新闻叙事时通常要注意哪些方面?请结合文章简要概括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七根火柴王愿坚天亮的时候,雨停了草地的气候就是奇怪,明明是月朗星稀的好天气,忽然一阵冷风吹来,浓云像从平地上出来似的,霎时把天遮得严严的,接着,暴雨夹杂着栗子般大的冰雹,不分点地倾泻下来卢进勇从树丛里探出头来,四下里望了望整个草地都沉浸在一片迷蒙的雨雾里,看不见人影,听不到人声被暴雨冲洗过的荒草,像用梳子梳理过似的,躺倒在烂泥里,连路也给遮没了天,还是阴沉沉的,偶尔还有几颗冰雹洒落下来,打在那浑浊的绿色水面上,溅起一朵朵浪花他苦恼地叹了口气因为小腿伤口发炎,他掉队了两天来,他日夜赶路,原想在今天赶上大队的,却又碰上了这倒霉的暴雨,耽误了半个晚上他咒骂着这鬼天气,从树丛里钻出来,长长地伸了个懒腰一阵凉风吹得他连打了几个寒颤他这才发现衣服完全湿透了要是有堆火烤,该多好啊!”他使劲绞着衣服,望着那顺着裤脚流下的水滴想道他也知道这是妄想——不但是现在,就在他掉队的前一天,他们连里已经因为没有引火的东西而只好吃生干粮了。
他下意识地把手插进裤袋里,意外地,手指触到了一点黏黏的东西他心里一喜,连忙蹲下身,把裤袋翻过来果然,在裤袋底部粘着一小撮青稞面粉;面粉被雨水一泡,成了稀糊了他小心地把这些稀糊刮下来,居然有鸡蛋那么大的一团他吝惜地捏着这块面团,心里不由得暗自庆幸:“幸亏昨天早晨没有发现它!”已经一昼夜没有吃东西了,这会儿看见了可吃的东西,更觉饿得难以忍受为了不致一口吞下去,他把面团捏成了长条正要把它送到嘴边,突然听见一声低低的叫声:“同志——”这声音那么微弱、低沉,就像从地底下发出来的他略微愣了一下,便一瘸一拐地向着那声音走去卢进勇蹒跚地跨过两道水沟,来到一棵小树底下,才看清楚那个打招呼的人他倚着树杈半躺在那里,身子底下是一汪浑浊的污水,看来已经有很长时间没有挪动了他的脸色更是怕人,被雨打湿了的头发粘贴在前额上,雨水沿着头发、脸颊滴滴地流着眼眶深深地塌陷下去,眼睛努力地闭着,只有腭下的喉结在一上一下地抖动,干裂的嘴唇一张一翕地发出低低的声音:“同志——同志——”听见卢进勇的脚步声,那同志吃力地张开眼睛,挣扎了一下,似乎想坐起来,但动不了卢进勇看着这情景,眼睛里像揉进了什么,一阵酸涩在掉队的两天里,他这已经是第三次看见战友倒下来了。
一定是饿坏了!”他想,连忙抢上一步,搂住那个同志的肩膀,把那点青稞面递到那同志的嘴边说:“同志,快吃点吧!”那同志抬起失神的眼睛,呆滞地望了卢进勇一眼,吃力地举起手推开他的胳膊,嘴唇翕动了好几下,齿缝里挤出了几个字:“不,没……没用了卢进勇一时不知怎么好他望着那张被寒风冷雨冻得乌青的脸,和那脸上挂着的雨滴,痛苦地想:“要是有一堆火,有一杯热水,也许他能活下去!”他抬起头,望望那雾蒙蒙的远处,随即拉住那同志的手腕说:“走,我扶你走吧那同志闭着眼睛摇了摇头,没有回答,看来是在积攒着浑身的力量好大一会儿,他忽然睁开了眼,右手指着自己的左腋窝,急急地说:“这……这里!”卢进勇惶惑地把手插进那湿漉漉的衣服他觉得那同志的胸口和衣服一样冰冷了,在左腋窝里,他摸出了一个硬硬的纸包,递到那个同志的手里那同志一只手抖抖索索地打开了纸包,那是一个党证,揭开党证,里面并排摆着一小堆火柴,干燥的火柴红红的火柴头聚集在一起,正压在那朱红的印章的中心,像一簇火焰在跳同志,你看着……”那同志向卢进勇招招手,等他凑近,便伸开一个僵直的手指,小心翼翼地一根根拨弄着火柴,口里小声数着:“一,二,三,四……”一共只有七根火柴,他却数了很长时间。
数完了,又向卢进勇望了一眼,意思好像说:“看明白了?”“是,看明白了!”卢进勇高兴地点点头,心想:这下子可好办了!他仿佛看见了一个通红的火堆,他正抱着这个同志偎依在火旁……就在这一瞬间,他发现那个同志的脸色好像舒展开来,眼睛里那死灰般的颜色忽然不见了,发射出一种喜悦的光那同志合拢了夹着火柴的党证,双手捧起,像擎着一只贮满水的碗一样,小心地放到卢进勇的手里,紧紧地把它连手握在一起,两眼直直地盯着卢进勇的脸记住,这,这是,大家的!”他蓦地抽回手去,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用尽所有的力气举起手来,直指着正北方向,“好,好同志……你……你把它带给……”话就在这里停住了卢进勇觉得自己的臂弯猛然沉了下去!他的眼睛模糊了远处的树、近处的草、那湿漉漉的衣服、那双紧闭的眼睛……一切都像整个草地一样,雾蒙蒙的;只有那只手是清晰的,它高高地攀着,像一只路标,笔直地指向长征部队前进的方向……这以后的路,卢进勇走得特别快天黑的时候,他追上了后卫部队在无边的暗夜里,一簇簇的黄火烧起来了在风雨中、在烂泥里跌滚了几天的战士们,围着这熊熊的野火谈笑着,湿透的衣服上冒起一层雾气,洋瓷碗里的野菜“嗞——嗞”地响着……卢进勇悄悄走到后卫连指导员的身边。
映着那闪闪跳动的火光,他用颤抖的手指打开了那个党证,把剩下的六根火柴一根根递到指导员的手里,同时,以一种异样的声调在数着:“一,二,三,四……”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突然的暴雨夹杂着冰雹,衣服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