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授课内容初中物理教材讨论与分析第

xiao****1972
实名认证
店铺
PPT
768.81KB
约127页
文档ID:73095517
授课内容初中物理教材讨论与分析第_第1页
1/127

授课内容:初中物理教材讨论与分析 (第1-4章),,,海师附中 谢冬霞,2011年7月21日,,初中物理教材总体分析,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共有17章,内容标准由科学内容和科学探究两部分组成,科学内容标准是按主题的形式呈现,有3个一级主题,14个二级主题,65个三级主题,层次分明,节奏感强一级主题:物质 二级主题4个 (1)物质的形态和变化 (2)物质的属性 (3)物质的结构与物质的尺度 (4)新材料及其应用 包括第4、11章和第6章的部分内容,一级主题:运动和相互作用 二级主题4个 (1)多种多样的运动形式、 机械运动 (2)力 (3)声和光 (4)电和磁 它包括第1、2、3、9、10、12、13、14、章和第16章的部分内容,一级主题:能量 二级主题6个 (1)能量、能量的转化和转移 (2)机械能 (3)内能 (4)电磁能 (5)能量守恒定律 (6)能源与可持续发展 它包括第5、6、7、8、15、16和17章,教材把“科学探究”和“科学内容”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特别编排了科学探究的内容三册初中物理教材明确标 “探究”二字的探究实验达35个,其中八年级上册的探究实验有12个,八年级下册的探究实验有8个 ,九年级的探究实验有15个,,物理八年级上册教材总体分析,,一、基本内容概述,(一)本册的物理知识体系主要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即第一章“声现象”,介绍声音的产生、传播、特性及在日常生活中的有关现象等问题。

第二部分:由第二章“光现象”、第三章《透镜及其应用》组成,介绍了光的直线传播、反射、折射等几何光学的初步知识及其应用第三部分:即第四章“物态变化”,介绍温度计的使用及常见的六种物态变化第四部分:即第五章“电流和电路”,介绍电流的概念、简单电路的组成、连接方式、电流特点及家庭电路中有关安全用电的初步知识二)上述知识体系的特点,1.从日常最密切的物理现象入手 声音是人从出生起最初感受到的物理现象,因此本教材就从声现象入手,然后再介绍无处不在的光现象、物质的冷热变化、家庭及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电现象,这些知识都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从而,使学生感到物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物理知识就是生活知识的一部分,消除了学生对物理的陌生感、畏惧感,增加了亲切感和兴趣教材从自然现象中的声、光、热,到人工现象的电流,这种编排有利于学生的认知过程,并使学生感到物理知识无处不在,不论是自然现象或人工现象都隐含着许多的物理知识,认识到物理知识的巨大力量2.从自然现象到人工现象3.注意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过去的教材中,一直存在着一个严重的弊端:在序言中通过各种实验、图画等形象化、趣味化方式刚刚调动起学生对物理的兴趣,紧接着的内容却是非常枯燥的测量、速度计算等逻辑性、规范性强的力学内容,从而很快使学生的学习兴趣丧失殆尽。

而本册教材不再出现传统力学内容,代之以学生感兴趣的、不涉及任何公式及运算的内容,避免了上述弊端的出现三)各章节的组成,1.章的组成 每章基本由情境引入──阅读指导──认识现象──探索规律──知识应用等内容组成,这种组成程序既符合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同时又为学生的自学提供了科学有效的参考程序、步骤2.节的组成 每节由想想议议、想想做做、内容介绍、探究、动手动脑学物理、科学世界、STS(科学·技术·社会)内容及栏目组成,每一栏目都有着各自的功能与作用,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给学生呈现了一个个延伸与拓宽的知识点,体现了教材的开放性二、教材的内在结构,(一)讨论、探究、创造三位一体的内在结构,,1.讨论 想想议议、想想做做、STS、科学世界等栏目,需要学生的相互讨论与合作来完成,也为学生的讨论提供了大量的素材与场所因此,学生的相互讨论、合作学习体现在本教材的各个角落2.探究 在新的课程标准中,提出了一种让学生在初中阶段必须掌握的最为常用的思维程序: 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价──交流与合作 (1)探究面广 (2)探究的内容由简单到复杂,探究的思维程序由部分环节到完整探究。

(3)探究的题材丰富3.创造本册书充分体现了培养学生创造力的特点与功能,主要表现在下列几个方面 (1)探究过程探究过程本身就是创造的过程,学生在探究中通过自己设计探究的方案,自己动手动脑,“发现”了物理现象和规律,这正是他们创造力水平的有力表现 (2)动手动脑学物理、想想议议、想想做做等栏目也为学生发挥自己的创造力提供了大量的素材和机会二)教材内在结构的意义,本册教材为什么在编写上隐含着讨论、探究、创造三位一体的有机结构呢?原因十分简单,它是为实现新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服务的 1.课程目标的组成 2.教材的内在结构与实现课程目标的关系三、教学中的建议,1.将课堂教学变成一种“讨论?探究?创造”式的教学过程或 教学模式 2.一些具体的教学建议 (1)运用每章的整体结构及其阅读指导,逐渐放手,引导学生自学,形成一种自主式的探究与学习过程 (2)探究过程离不开即时性的实验,在实验器材不足时,可配合一定的学具,形成一种边学边实验的探究过程 (3)不一定按教材的体系章节进行教学,可根据情况、需要自由组合、取舍 (4)每节探究教学的课,内容量不宜太大,从而为探究过程提供充足的时间 (5)不一定按教材的探究内容、程序进行探究教学,完全可以根据情况自己挖掘探究的内容,灵活运用并发展探究的思维程序。

《声现象》教材分析,【课程标准的要来】 ·通过实验探究,初步认识声产生和传播 的条件 ·了解乐音的特性 ·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应用 ·知道防治噪声的途径教材说明】,人们接收外界信息的一个重要途径是通过声音的传播 ,从学生兴趣出发来设计教材的结构,这是把“声现象”作为本套教材第一章的初衷 为了实现课程目标,安排了4个随堂实验探究活动, 本章内容特别注意使学生了解声音在生活、生产和社会等方面的应用和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例如“骨传导”“双耳效应”“声与信息”“噪声的危害与控制”等,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的课程理念本套教材精心安排了每一章的章首图,还为这些图片配上相应小的散文,力图牢牢抓住学生的心本章的章首图是一队行走中的大象从观察中知道,大象的活动通常是无声无息的那么,大象的活动跟声音有什么关系?这无声中蕴含着什么?这对学生的认知产生了冲突,可以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探究的欲望一、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通过学习活动,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师、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 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教学重点】1.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观察、探究声音传播 的条件以及解释生活中的声传 播现象教学建议】,(一)声音的产生 让学生动手做一些活动(如尺子振动发声、声带振动发声、击打纸片发声等),来进一步探究物体发声时的都发生振动基本特征 (二)声音的传播 教学中应使学生体会到,要想使声音从发声地传播出去,必须要有传播的载体──介质 (三)声速 尽管速度的概念本书是放在后面的章节讲,但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或多或少接触过速度概念,因此一般性地使用速度这一概念是可以的不过分强调学科自身的逻辑体系和知识的严密性,是课程标准所提倡的二、我们怎样听到声音,【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人类听到声音的过程 ·知道骨传导的原理 ·了解双耳效应及其应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和生活经验,体验人是如何听到声音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会关心他人,特别是关心残疾人重点】 人耳怎样听到声音的 【难点】 设计探究实验或游戏,清楚双耳效应 【教学建议】 教材在“想想做做”中安排了有关的小实验,使学生体验人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做这组实验最好两个学生一组,轮换听音叉的声音如果音叉数量有限,也可用少数的音叉轮流做此实验,尽可能让所有的学生都能亲自感知这个实验教学中应该注意,在做骨传声的实验时,要等音叉的声音用耳朵听不到时,再把发声的音叉放在牙齿上听,由于现象反差大,实验的效果更好其他的几个实验,由于音叉不直接跟骨头相接触,所以“听”到的声音较弱阅读课本p16“人耳的构造”部分,完成下面的问题 ①画出人耳感知声音的流程图: ②人失去听觉,可能是哪部分出现了问题? ③失聪的人一定感知不到声音了吗?,三、声音的特性,【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声音的特性 ·知道乐音的音调跟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跟发声体 的振幅有关 ·不同发声体发出乐音的音色不同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做“音调与频率有关的实验”和“响度与振幅有关的实验”,进一步了 解和学习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现实世界物体的发声是丰富多彩的,更加热爱世界,热爱科学重点】1、让学生在探究中体会和理解音调、响度和音色 2、通过实验探究音调、响度与什么因素有关 【难点】音调与响度的区分,【教学建议】,(一)音调 音调的探究实验容易做,可采用乐器如果学校有发音齿轮,也可用发音齿轮做频率不同、音调不同的实验物体振动快慢不同,产生的音调就不同,引出频率的概念再由人耳听到声音的频率范围,引出超声波和次声波的概念此处可以联系本章章首图,说明大象应用次声波来进行交流关于超声波和次声波的资料很多,例如,海豚是如何利用超声波的,动物在地震前的一些异常反应教学中可以向学生补充有关的知识教材还安排了观察声波波形的演示实验,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比较形象地认识声波,同时引起他们学习的兴趣这个实验,最好先通过示波器观察两个频率不同的音叉发出声音的波形,获得具体的感性认识,使学生获得不同频率的声音在波形上是怎么表现的然后再让一些学生将自己发出的声音输入示波器中,通过观察和比较,可以得到男女同学发出的声音的波形不同一般来说,女同学的音调比男同学的高,波形密一些二)响度,如果学校没有较多的音叉做学生分组实验,课本中图1.3-4的实验也可改为演示实验;观察音叉响度不同时,乒乓球振动的幅度有什么不同。

这个实验的效果比较明显用不同的力量敲打音叉,在音叉与悬挂的乒乓球接触时,乒乓球振动的幅度明显不同三)音色,探究声音的特性之三──音色 (1)耳朵“辨”乐器播放录音:梁祝1(古筝演奏) 梁祝2(二胡演奏) 同学们辨别是何种乐器演奏的 (2)耳朵“辨”人 请后面的两名同学读屏幕上的句子:“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请前面的同学说出朗读者的名字 请同学们讨论,我们为什么能够区分不同的乐器的声音,不同人发出的声音? 总结:音色与什么因素有关?,四、噪声的危害和控制,【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噪声的来源和危害 ·知道防治噪声的途径,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 2.过程与方法 ·通过体验和观察,了解防治噪声的思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培养热爱、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村”的环境意识重点】噪声的来源及危害,减弱噪声的途 径 【难点】噪声的等级 【教学建议】 本节课的教学要从环境保护出发,突出噪声的危害和怎样减弱噪声,联系实际,提高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要紧紧围绕这个目的进行教学,而不只是讲点有关噪声的物理知识活动一)自学课本P25“噪声的来源” 1、以自己对声音的感受,说出什么是噪声: 2、小组讨论:举一些生活中。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