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中欧一、范围 中欧介于阿尔卑斯山及其支脉喀尔巴山同波罗的海之间的广大地域,包括德、波兰、捷、斯、匈牙利、奥地利、瑞士和列支敦士登八国,其中捷、斯、匈、奥、瑞士、列六国为内陆国,只有德国和波兰为临海国,这是中欧与欧洲其它各地区不同之处:从纬度位置看,基本上处在中纬度42°~55°N,从气压带和风带上看,也基本上属于西风带范围 二、位置 中欧地处欧洲交通的十字路口,是西欧到东欧,北欧到南欧,波罗的海进入地中海的必经之地南欧,特别是多瑙河沿岸各国经常利用苏台德山和喀尔巴阿山之间的摩拉瓦谷地及其他南北向谷地,同欧洲北部联系,现在从东欧到西欧,由南欧到北欧均有重要的国际铁路干线通过中欧,柏林、华沙、维也纳、布拉格和布达佩斯等都是重要的交通枢纽,所以战略地位相当重要 三、它是两次世界大战的策源地 中欧八国都是经济发达的国家,拥有相当雄厚的经济实力,在世界政治地图上,中欧一向是敏感地区在近代,它是两次世界大战的策源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又多次发生影响深远的政治动乱四、中欧自然环境具有过渡性1、地形:中欧地形自南向北下降,南部是雄伟的阿尔卑斯山脉和喀尔巴阡山;中部是起伏错综的块状山地与盆地,它是海西褶皱经长期侵蚀而成准平原,在阿尔卑斯运动时抬升,并伴有断层作用,上升的地垒表现为块状山地,陷落的成为盆地或地堑;北部是遍布冰碛物的波德平原。
喀尔巴阡山和多瑙河中下游平原(1) 喀尔巴阡山 喀尔巴阡山脉界于东欧平原、匈牙利平原和瓦拉几亚平原之间,长 约1 300 km,一般高度在2 000 m以下,最高峰格尔拉赫峰海拔2 655 m山区属于过渡性气候,气候和植被的垂直变化较明显森林覆盖率高,从高到低为高山草地-针叶林-针阔叶混交林-阔叶林山区土壤以山地灰壤为主2)多瑙河中下游平原 主要包括匈牙利平原(又称匈牙利盆地)和瓦拉几亚平原平原区埋藏有煤炭、铝土矿、锰矿、石油和盐矿 气候更加向温带大陆性气候过渡,冬冷夏热,夏雨偏多的特征突出 黑钙土和冲积土等广布,是当地的主要农耕土壤 多瑙河及其支流是本区最重要的河流,多瑙河干支流水力资源丰富,航运和灌溉意义大,多瑙河三角洲是世界最重要的芦苇产区,湖泊中生活着大量的鸟兽鱼类阿尔卑斯山地是中欧与南欧的地理分界线是欧洲新生代褶皱形成的主要山系垂直景观变化显著西部阿尔卑斯还包括其支脉汝拉山和以陷落带为基础的瑞士高原,高原上河谷与台地相间,冰碛石阻塞山谷形成众多堰塞湖山区林木遍布,高山草地是优良的夏季牧场,山麓河谷既是农耕场所,又是重要的交通通道2、河流:由于受地形的制约,莱茵河、易北河、奥得河、维斯瓦河等均自南向北流入北海和波罗的海,只有多瑙河向东南流入黑海,各河之间有运河相通,水运便利,各河分水岭低,相距又近,便于开运河沟通,因此,内河运输十分发达,主要运河有基尔运河、中德运河、多瑙河--莱茵河运河等。
3、气候:中欧的气候也具有从西欧温带海洋性向东欧温带大陆性过渡的性质,东部冬季寒冷,降水较少,夏季气温较高,在南部的瑞士和奥地利的阿尔卑斯山区,气候垂直变化明显,北部沿海洋性较强,全年气候温和,降水较多 五、矿产 中欧的矿产还是较丰富,但各国分布不均,大体上,西北部的四国(德、波、捷、斯)非金属矿产特别是煤、褐煤、钾盐都较丰富,捷波交界的西里西亚煤田、西德的鲁尔煤田都是大煤田,褐煤、钾盐在东德也较丰富 从金属矿产看,铁、铝、锌、镍、锑、镁、铀、铝土较多,但又以奥地利、匈牙利、捷克分布较多,匈牙利的铝土,奥地利镁等都较重要六、中欧经济概述 中欧资本主义发展起步比西欧晚,但战后发展速度高于西欧,德是世界上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德、捷、奥、瑞士等都属于发达国家,德国的机器制造都较重要,特别是德的光学仪器、纺织机械、印刷机械驰名于世,东德轻工业中,瓷器也较著名 奥地利和瑞士两国有相似之处,两国风景优美,林地林场多,水力资源丰富,耕地少,工农业较发达,人均收入都名列世界前列瑞士是一个贫矿国,所以工业与丹麦相似之处,以技术密集型工业为主,瑞士还是资本主义重要的金融中心,有人称之为金融中心之国、银行之国,平均每1400人有一家银行,也有旅游之国、世界公园、钟表王国之称。
奥地利资源丰富,所以工业较多样化,但主要是建立在水力资源与采矿业基础上,发展了冶金与采矿工业,在森林基础上发展了森林工业,此外还进口原料发展了一些纺织与化工,奥地利有音乐之邦之称 这两个国家都是属于中立国,许多国际会议都在日内瓦、维也纳召开(世界联合国的三大城市:日内瓦、维也纳、纽约) 波兰和匈牙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都属于欧洲落后的农业国,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波兰是以采煤为基础,机械制造为主体而发展起来的工业类型,西里西亚煤田占波兰煤产量4/5,波兰机械制造业以运输机械为主,最突出的是船泊制造业,波兰的轻工业中最重要的是以甜菜为原料的制糖业最重要 匈牙利工业发展水平不如其它各国,过去主要是采矿和农产品加工,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工业体系,具有国际意义的是炼铝和葡萄酿造较重要,但匈牙利农业都较发达,种植和畜牧业都较发达,匈牙利是中欧唯一的一个有余粮国家(过去被称灾害为三百万乞丐国),人均粮食高达2800多斤,农产品占出口的1/3 列支敦士登是世界上唯一个无兵国,收入主要靠邮票的发行与旅游,农业主要是畜牧业,面积158k㎡,人口约有3万人德国一、重要的地理位置 德国位于欧洲大陆中部,处于西欧通往东欧,北欧抵达南欧的陆路交通十字路口,是欧洲各国,尤其是西部和东部各国间来往联系的必要之路,战略位置十分重要。
陆上德国与9个国家接壤,是欧洲除俄罗斯之外拥有邻国最多的国家其陆上交通和海上交通均十分便利 德国国土地处欧洲重要分水岭地带,为多瑙河、莱茵河、易北河等河航运发达的大河源地或流经区,分别通向黑海、地中海、北海和波罗的海,欧洲各河流和运河,组成一个全洲性的巨大水路交通网,而德国则处在这一水路交通网的枢纽地带 在北面,德国土面临海运繁忙的北海和波罗的海,在其境内开挖的基尔运河长99km,横贯日德兰半岛直接沟通波罗的海和北海,使两海之间的航程缩短685km,成了波罗的海沿岸各国出入大西洋的捷径因此,无论从陆路、内河还是海运上看,德国的位置都十分重要 二、过渡性的自然环境:1、地形:地势北高南低,北部是冰碛平原,有许多低矮的冰碛丘和沼泽,向南是中德山地,它是属于中欧块状山地的一部分,南部是属于高大的阿尔卑斯山地2、气候:具有欧洲温带海洋性气候,向东欧温带大陆性气候过渡的特征,西北部属温带海洋性气候,湿度大,日照少,温差少,不利于谷物生长,向东和向南,温差逐渐增大,夏季较热,冬季较冷,气候向大陆性过渡3、河流:境内的河流较多,最重要的有莱茵河、威悉河、多瑙河和易北河等4、矿产:①煤:主要分布在鲁尔区和萨尔区,褐煤主要分布在东德、鲁尔以南和莱茵河以西。
②钾盐:主要分布在易北河和威悉河之间③磷:主要分布在北部平原南缘的黄土地带,主要是在汉诺威——奥斯纳布吕克一线三、政治地图的演变历史上,德国长期处于四分五裂状态,经济比较落后 15世纪末16世纪初,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开始萌芽,但发展缓慢 19世纪30年代,当英国的工业革命即将完成的时候,德国的工业革命才刚刚开始,整个经济远远落后于英国和法国普鲁士军国主义的崛起,推动了德国工业特别是重工业的发展 1850—1870年间,其工业生产增加了一倍,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工业的比重提高 1870年德国的工业生产超过法国,但不及英国和美国1871年普法战争结束,德国结束了数百年的封建割据,首次实现了统一,德意志帝国宣告成立作为战胜国,德国大大增强了工业实力,为其经济发展提供了雄厚的资金和资源 19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基本上完成了工业革命 到20世纪初一跃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个工业强国一战的失败使德国的工业实力大大降低 1925年德国的工业恢复到战前水平,重新成为欧洲资本主义工业强国 30年代法西斯政权统治下的德国实行国民经济军事化,大力发展重工业,特别是军火工业。
二战失败后,德国一分为二,东、西德国走上了不同的前进道路,分属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1990年10月3日德国再次实现了统一 四、德意志民族及其均匀分布的聚落体系 德国是一个单一民族国家,95%以上居民属德意志民族,只有在边境才有少数民族德意志民族祖先是古代日耳曼人 长期的封建制度、众多的城邦国家,使德国的城镇聚落分布相对比较均匀,具有大分散、小集中的特点直到今天,德国特大城市仍然很少从自然、历史、经济等多方面条件来认识德国聚落均匀分布,主要原因如下:(1)德国的自然条件较为均一,普遍地适宜人类的生产活动2)德国历史上众多的诸侯国都拥有自己的经济文化中心3)自古以来,德国就是欧洲东西、南北的交通十字路口,交通和商业较发达,全国河网众多,水、陆四通八达,内河航运为城镇的形成和壮大提供了条件4)德国注意控制城市规模,控制大城市,努力发展中小城市,分散城市职能 五、世界经济大国 二次世界大战前,德国是一个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国家统一较晚,资产阶级革命也较晚(1848年),但发展较快,产业革命使德国在19世纪后半期,经济迅猛发展,仅次于美、英,以后又超过英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实力仅次于美国,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损失惨重,经济受到严重破坏,但战后恢复较快,1950年就恢复到战前水平。
1960年又再次超过英国,被称为西方世界三大经济强国,按经济实力和国民生产总值计,德仅次于美、日,居世界第三位(2004年GDP为2.7万亿美元),但按每人平均国民生产总值计,也3万多美元,居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前列 1、工业 德国是仅次于美国、日本的世界第三工业大国,其生产部门齐全,体系完整,技术水平先进,制造业十分强大电子电气、机械制造、汽车制造、化学工业是支柱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①德国是世界上垄断资本高度发达的工业国德国工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超过了所有其它国家,高达1/3左右,从业人数的30%左右,德国在世界经济中强有力的地位,主要是由其高科技的工业产品及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决定的德国是世界第三大工业国,发电量、汽车、机械、化纤、塑料、合成橡胶、酸碱、钢铁等产量都居世界前列 ②工业部门齐全,以重工业为主形成以汽车、机器制造、电气、化工为四大支柱的重化工业为主的工业体系在整个工业中产值超过2/5以上,传统的工业部门仍有较强的竞争优势,新兴的电子、核能、航空航天等工业在世界上也有很高的地位,主要工业部门的产品1/2或1/2以上供出口 ③主要工业部门采煤工业: 煤是德国突出的能源,德国的煤相当丰富,其硬煤可采储量,达240亿吨,褐煤的经济可采储量达940亿吨,其现代工业就是以采煤起家的,战后分裂成两个国家后,德经济发展迅速也与有丰富的煤有关,它的工业是综合利用煤,在采煤的基础上发展电力冶金、机械、煤化学工业。
德国战前产业革命首先是发展重工业,所以煤在其经济发展相当重要,既是能源又是化工原料60年代,80%是煤作为能源,目前煤发电仍然超过一半,还可以有一部分输出主要产区是鲁尔区,位于鲁尔河流域,地质储量为2138亿吨,占全国70%另外鲁尔区还生产大量的煤焦油;其次是萨尔区,地质储量有550亿吨,有开采价值的有350亿吨,可露天开采近年来,在北海海底还发现了大量海底煤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