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中的战役 四渡赤水出奇兵 1 战争概况 2 历史背景 3 战斗背景 4 战争经过 5 胜利原因 6 深远意义 四渡赤水 王明等人夺走毛泽东兵权 中央红军第五次反 围剿 失败 于1934年10月 被迫撤出中央革命根据地 开始了大规模的战略转移 历史背景 王明 中央革命根据地 毛主席等革命领导人 王明 1904年 1974年 原名陈绍禹 安徽金寨县人 早年参加过学生运动 在五卅运动中加入中国国民党 历史背景 中央红军在 湘江之战 后 仍坚持向湘西前进 使红军处于覆灭的险境 在此危急关头 毛泽东主席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 以争取主动 1935年1月7日 攻克遵义城 随即 召开了具有转折历史意义的 遵义会议 结束了 左 倾教条主义在中央的统治 在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主席领导地位 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遵义会议原址 战斗背景 中央红军突破乌江 进占遵义城 使蒋介石等人大为震惊 急调其嫡系部队和川黔滇四省的兵力及广西军队一部 共约150余个团 从四面八方向遵义地区进逼包围 为摆脱这种险境 党中央决定 率师北渡长江 前出川南 与活动在川 陕革命根据地的红4方面军会合 开创川西或川西北革命根据地 四渡赤水战役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展开和形成的 四渡赤水战役前敌我态势图 战争经过 一渡赤水 集结扎西 待机歼敌二渡赤水 回师遵义 大量歼敌三渡 四渡赤水 突破天险 摆脱敌人 一渡赤水 1935年1月19日起 红1 3 5 9军团分三路先后从遵义 桐梓 松坎地区出发 向土城 赤水前进 24日 红1军团击溃黔军 攻占土城 并往赤水疾进 25日 红3军团抵达土城 26日 红1军团在复兴场遭遇川军章安平旅 达凤岗旅阻击 红九军团在箭滩遭遇川军特遣支队徐国瑄部阻击 红军占领赤水计划受挫 27日 中央军委纵队进驻土城 28日 红3 5军团对尾追的川军郭勋祺旅 潘佐旅发起猛攻 予以重创 但川军后续部队4个旅迅速增援 双方形成对峙局面 28日晚 政治局和军委召开紧急会议 决定撤出青杠坡 改变北上行军路线 避开强敌 29日凌晨 红军大部队分左中右三路 从元厚 土城向西渡过赤水河 四渡赤水第一渡 一渡赤水 一渡赤水 2月上旬红军进至川南的叙永地区 寻机北渡长江 此时 张国焘借口嘉陵江 江阔水深 有重兵防守 抗拒中央命令 不仅不率红4方面军南下以吸引川敌 反而北攻陕南 致使川军无后顾之忧 得以集中全力堵我北进 南面敌军吴奇伟 周浑元两纵队和黔军王家烈部 则由南向北机动 尾追我军 鉴于以上新情况 毛泽东等人决定 暂缓实行北渡长江的计划 改向川黔滇三省边境敌军设防空虚的扎西地区 利用短暂时间 完成了部队整编 精简 大大加强了部队战斗力 为待机歼敌创造了良好条件 一渡赤水 二渡赤水 我军进至扎西地区 敌仍判断我将北渡长江 除向宜宾段各主要渡口增兵外 又调滇军和川军潘文华部向扎西地区逼近 企图对我分进合击 2月18日至20日我军先头1个团先敌抢渡二郎滩 成功地掩护部队于2月18日至20日 在太平渡 二郎滩第二次渡过赤水河 并继续向桐梓 遵义方向前进 24日占领桐梓 25日夜占领了娄山关 27日 在董公祠 击溃了敌人3个团的阻击 28日晨再次攻占了遵义城 29日 我军进占城南的老鸦山 红花岗 忠庄铺后 与敌驰援遵义的吴奇伟纵队2个师接触 我军乘敌立足未稳 发起攻击 经反复拼杀 敌军大部被歼 吴奇伟带领残部企图逃过乌江 除少数人员跟随其过江遁去外 其余尚未过江的1800余人和大批武器 全部为我俘获 二渡赤水 遵义地区的这次作战 历时五天 击溃和歼灭敌2个师又8个团 俘敌3000余 是中央红军战略转移以来取得的一次最大的胜利 极大地鼓舞了士气 打击了敌人的反动气焰 三渡赤水 我军遵义大捷后 蒋介石于3月2日急忙飞往重庆 亲自指挥对红军的围攻 企图采取堡垒与重点进攻相结合的战法 南守北攻 围歼我军于遵义 鸭溪这一狭窄地区 蒋介石 四渡赤水 1935年3月21日 红军第四次渡过赤水 开始了当年 擒贼先擒王 的 斩首行动 毛泽东 明修栈道暗渡陈仓 一面下令小部红军大张旗鼓地北上 一面却率主力昼伏夜行 秘密南下奔袭蒋介石所在的贵阳 在这一过程中 毛泽东迫使蒋介石按照红军的意图三调滇军 为红军进军云南让开了路 毛泽东 为粉碎敌人新的围攻 我军将计就计 伪装在遵义地区徘徊寻敌 以诱敌迫进 然后再转兵西北 寻求新的机动 同时 以红3军团向西南方向的金沙佯动 调动敌周浑元部向南和吴奇伟部向西 尔后转用兵力攻击鲁班场守敌 我军这一行动果然调动了敌人 当敌吴奇伟部北渡乌江和滇军孙渡部靠近我军之际 3月11日 我军突然转兵向北 于15日进占仁怀 16日从茅台第三次渡过赤水河 再入川南 敌误以为我军又要北渡长江 急忙调整部署 向川南压逼我军 企图再次对我形成合围 聚歼我军于长江南岸地区 四渡赤水 四渡赤水 毛泽东把第四次渡赤水看作自己一生中的 得意之笔 有两个主要原因 一是毛泽东当然牢记自己在组织上真正成为全党全军的领导人后成功指挥的第一仗 二是红军长征中化险为夷的关键一仗 可以说正是这一仗的成功 才奠定了红军长征能够胜利到达陕北的基础 也奠定了毛泽东作为三人军事指挥小组主要成员全权指挥军事的地位 胜利原因 军事方面 一 我军首先能够从敌我双方的实际情况出发 不断调整行动方向 二 我军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 争取和掌握了战场主动权 三 我军在运动战中 正确地处理 打 与 走 的关系 但是 红军一渡赤水后 由于敌情急剧变化和张国焘不执行党中央的命令 北渡长江已不可能 又果断率师向扎西集结 在川黔滇边境寻求新的机动 直至二渡 三渡 四渡赤水 最后巧夺金沙江 终于实现了北渡长江的计划 其次 我军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 争取和掌握了战场主动权 四渡赤水战役 从总体看是敌强我弱 红军在各路强大敌军围追堵截的情况下 常常处于被动地位 但是 由于毛泽东等以高超的指挥艺术 巧妙地隐蔽我军战略意图 有计划地调动敌人 造成了我军许多局部的优势和主动 从而使整个形势向着有利于我 不利于敌的方向变化 终于打破了敌人妄图围歼我军的战略计划 最后 我军在运动战中 正确地处理 打 与 走 的关系 中央红军在战略转移初期 由于王明 左 倾教条主义的领导者消极避战 实行逃跑主义 只走不打 始终摆脱不掉敌人的围堵 遵义会议后 在毛泽东等直接指挥下 我军避敌之长 击敌之短 一再造成敌人的错觉 积极创造战机 大量地歼灭了敌人的有生力量 胜利原因 胜利原因 政治方面 一 领导因素 一渡与二渡时 毛泽东尚未取得军事行动领导权 是由朱德全权指挥的 二渡之后 成立了三人军事小组 毛泽东才参与领导了三渡与四渡 二 朱德早年曾在云贵川一带作战 对这一带的地形与民情十分熟悉 三 情报工作的成功 历史意义 四渡赤水战役历时三个多月 这次战役 红军实行高度灵活机动的运动战方针 纵横驰骋于川 黔 滇边境广大地区 迂回穿插于敌人数十万重兵之间 积极寻求战机 有效地歼灭敌人 从而摆脱了敌人的围追堵截 粉碎了敌人妄图围歼红军于川 黔 滇边境的计划 使中央红军在长征的危急关头 从被动走向主动 从失败走向胜利 历史意义 四渡赤水战役 是毛泽东根据情况的变化 吸取前几次战斗的教训 指挥中央红军巧妙地穿插于国民党军重兵集团之间 灵活地变换作战方向 为红军赢得了时机 创造战机 在运动中歼灭了大量国民党军 牢牢地掌握战场的主动权 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 这是中国工农红军战争史上以少胜多变被动为主动的光辉战例 毛泽东曾说 四渡赤水是他一生中的 得意之笔 歌曲 四渡赤水出奇兵 横断山 路难行 天如火来水似银 亲人送水来解渴 军民鱼水一家人 横断山 路难行 敌重兵 压黔境 战士双脚走天下 四渡赤水出奇兵 乌江天险重飞渡 兵临贵阳逼昆明 敌人弃甲丢烟枪 我军乘胜赶路程 调虎离山袭金沙 毛主席用兵真如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