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梁惠王上原文及翻译孟子梁惠王上原文及翻译《孟子梁惠王上》其实也是主要是孟子为了让梁惠王做仁君冬菇食,而这个也是主要 是在春秋时期的一个记载,那么孟子梁惠王上原文及翻译到底如何?下面一起来看看 吧孟子梁惠王上原文及翻译梁惠王章句上原文孟子见梁惠王①王曰:“叟②!不远千里 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③有仁义而已矣王 曰,‘何以利吾国?’ 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土庶人④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⑤ 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⑥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 家⑦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⑧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⑨未有仁 而遗⑩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注释①梁惠 王:就是魏惠王(前400-前319),惠是他的谥号公元前370年继他父亲魏武侯即 位,即位后九年由旧都安邑(今山西夏县北)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西北),所以又 叫梁惠王 ②叟:老人 ③亦:这里是“只”的意思 ④土庶人:土和庶人庶人即 老百姓 ⑤交征:互相争夺 ⑥弑:下杀上,卑杀尊,臣杀君叫弑 ⑦万 乘、千乘、百乘:古代用四匹马拉的一辆兵车叫一乘,诸侯国的大小以兵车的多少来 衡量。
据刘向《战国策序》说,战国末期的万乘之国有韩、赵、魏(梁)、燕、 齐、楚、秦七国,千乘之国有宋、卫、中山以及东周、西周至于千乘、百乘之家 的“家”,则是指拥有封邑的公卿大夫,公卿封邑大,有兵车千乘;大夫封邑小,有兵 车百乘 ⑧苟:如果 ⑨餍(yan):满足 遗:遗弃,抛弃译文】孟子拜见梁惠王梁惠王说:“老先生,你不远千里而来,一定是有什麽对我的国家有利的高见 吧?”孟子回答说:“大王!何必说利呢?只要说仁义就行了大王说‘怎样使我的国家 有利?’大夫说,‘怎样使我的家庭有利?’一般人士和老百姓说,‘怎样使我自己有 利?’结果是上上下下互相争夺利益,国家就危险了啊!在一个拥有一万辆兵车的国家 里,杀害它国君的人,一定是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大夫;在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 里,杀害它国君的人,一定是拥有一百辆兵车的大夫这些大夫在一万辆兵车的国家 中就拥有一千辆,在一千辆兵车的国家中就拥有一百辆,他们的拥有不算不多可 是,如果把义放在后而把利摆在前,他们不夺得国君的地位是永远不会满足的反过 来说,从来没有讲“仁”的人却抛弃父母的,从来也没有讲义的人却不顾君王的所 以,大王只说仁义就行了,何必说利呢?”孟子梁惠王下翻译与天下人同乐,与天下 人同忧原文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
王曰:“贤者亦有此乐乎?“孟子对曰:“有人不 得,则非其上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乐民之 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 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下》)译文○雪宫:齐宣王的离宫(行宫)○非,非其 上的“非”即非议,非也的“非”即不对,错误○齐宣王在雪宫里接见孟子宣王 说:“贤人也有这样的快乐吗?“孟子回答说:“当然有的人们要是得不到快乐,就会 非议他们的国君因为得不到快乐就非议国君当然是不对的;可是为人君者而不能与 民同乐,也是不对的假如国君能以人民的快乐为快乐,那么人民也会以国君的快乐 为快乐;假如国君能以人民的忧愁为忧愁,那么人民也会以国君的忧愁为忧愁与天 下人同乐,与天下人同忧,假如这样而还不能称王天下的,从来也没有过翻译《孟 子梁惠王上》孟子谒见梁惠王惠王说:“老先生,您不远千里而来,将有什么有利于 我的国家吗?” 孟子回答道:“大王,您为什么定要说到那利呢?只有仁义就够了大王 说‘怎样有利于我的国家?’大夫说‘怎样有利于我的封邑?’士人平民说‘怎样有利于我自 身?’上上下下互相争夺利益,那国家就危险了在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杀掉国君 的,必定是国内拥有千辆兵车的大夫;在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杀掉国君的,必定是国 内拥有百辆兵车的大夫。
在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里,这些大夫拥有千辆兵车;在拥有千 辆兵车的国家里,这些大夫拥有百辆兵车,不算是不多了,如果轻义而重利,他们不 夺取(国君的地位和利益)是绝对不会满足的没有讲仁的人会遗弃自己父母的,没有 行义的人会不顾自己君主的大王只要讲仁义就行了,何必谈利呢?”梁惠王说:“我对于国家,真是够尽心的了河内发生灾荒,就把那里的(一部分)百姓 迁移到河东去,把粮食运到河内去赈济河东发生灾荒,我也这么办考察邻国的政 务,没有哪个国君能像我这样为百姓操心的了但是邻国的人口并不减少,而我们魏 国的人口并不增多,这是什么缘故呢?” 孟子回答道:“大王喜欢打仗,请让我拿打仗作 比喻咚咚地擂起战鼓,刀刃剑锋相碰,(就有士兵)丢盔弃甲,拖着兵器逃跑有的 逃了一百步停下来,有的逃了五十步住了脚如果)凭着自己只逃了五十步就嘲笑那 些逃了一百步的人,那怎么样?” 孟子说:“大王如果懂得这一点,就不要指望魏国的百 姓会比邻国多了不耽误百姓的农时,粮食就吃不完;细密的鱼网不放入大塘捕捞,鱼 鳖就吃不完;按一定的时令采伐山林,木材就用不完粮食和鱼鳖吃不完,木材用不 完,这就使百姓养家活口、办理丧事没有什么遗憾的了。
百姓生养死丧没有什么遗 憾,这就是王道的开始五亩田的宅地,(房前屋后)多种桑树,五十岁的人就能穿上 丝棉袄了鸡、猪和狗一类家畜不错过它们的繁殖时节,七十岁的人就能吃上肉了 一百亩的田地,不要占夺(种田人的)农时,几口人的家庭就可以不饿肚子了搞好学 校教育,不断向年轻人灌输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头发花白的老人就不必肩扛 头顶着东西赶路了七十岁的人穿上丝棉袄,吃上肉,百姓不挨冻受饿,做到这样却 不能统一天下的,是绝不会有的现在,富贵人家的)猪狗吃着人吃的粮食,却不知道制止;道路上有饿死的尸体,却不知道开仓赈济;人饿死了,却说‘这不是我的责任, 是收成不好’,这跟把人刺死了,却说‘不是我杀的人,是兵器杀的’,又有什么两样 呢大王请您不要怪罪于年成不好,(只要推行仁政)这样天下的百姓就会投奔到您这 儿来了本文作者:鉴往知来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