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中国古代思想史 必修.doc

bao****ty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94.50KB
约14页
文档ID:143557289
中国古代思想史 必修.doc_第1页
1/14

中国古代思想史作者 杨戬ak 在百度文库下输入 杨戬ak 有惊喜 本电子书仅供读者预览,请在下载24小时内删除,不得用作商业用途;如果喜欢请购买正版图书!网友上传是为了宣传本书,版权归原作者绪论中国传统思想的基本特征:一、强烈的政治伦理色彩(价值观) 中国的传统思想,是以人为本位的,尤其重视现实人生中的政治与道德,“内圣外王”成为一种最高的人生理想内圣”是指有极高的道德修养,“外王”是指干一番事业 儒、墨作为先秦显学,尤为典型,他们热衷于社会参与,遂有“孔席不暖,墨突不黔”的说法 儒、墨思想最基本的特征是他们那种“乐以天下,忧以天下”,以天下是非兴亡为己任的道德责任情怀特别是政治) 中国知识分子的优良传统:以天下是非为己任表现: (1)关心社会、天下;(2)对政治仕途较热衷 如:庄子“乐于天下,忧于天下” 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当今的知识分子不像话,与破除传统有关,新的东西尚未确立 司马迁之父司马谈《论六家要旨》——“务为治”(总结百家的共同点) 先秦儒学——秦汉经学——魏晋玄学 中国人特别讲道德 叔孙豹“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

中国价值观的载体是道德 中国的传统思想对政治、道德的投入,使中国人倾心于现实生活,有效地抵御了来自宗教思想的诱惑 优点:重人文主义精神,敬鬼神而远之,重理性 缺点:强调道德的同时,轻功利;重自觉,轻法治;重人文,轻自然科学一切都强调为政治服务,造成只重现时(世)二、求和谐的辩证思想和重统一的整体观念 1、求和谐的辩证思想 中国的传统思想讲辩证法,讲系统论,讲对立面的协调统一如“牵一发而动全身” 辩证法起源广泛:儒家《易经》讲“一阴一阳之谓道”,“否极泰来” 道家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反者道之动” 《孙子兵法》讲“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2、重统一的整体观念 中国的传统思想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人际关系的和谐,身心的和谐,讲求“天人合一”,着重协调、强调统一成为传统思想的重要特征中国人思维特点:强调整体利益第一中国人强调“和”——“和而不同”《左传》晏婴:同为水,和为羹 优点:强调和谐、统一,对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人际关系和谐以及身心平衡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缺陷:过分强调整体和统一,在客观上压抑了个性的发展,助长了政治上的专制,导致了人际关系上的庸俗化倾向同时忽视自然科学分门别类的研究,也是导致近代中国科学技术落伍在方法论方面的原因之一3、 经学式的思维方式 中国社会为两极社会,政治上的两极世界包括官和民(民包括地主);文化上的两极世界包括圣人和草民——经学思维即把圣人说的话看做万世不刊的经典 圣人崇拜是经学思维的基础经——常——永恒典——型——有代表意义中国知识分子对经典顶礼膜拜,养成一种“述而不作”的氛围中国人:经典阐释学做学问的两个途径/方法: (1)汉学—训诂学(“章句之学”、保守)—文字学的方法(从每一个字开始) (2)宋学—义理学——阐发经学中的微言大义(创新) 以上两种方法均为经学思维,从阐释出发经学思维实质是一种精神文明的传承和创新通过解释经典来阐发自己的思想,称为经学式思维,其特点有二: 限制性、创造性(在旧经典阐发中有一定的新创造) 孔子“述而不作”; 《淮南子修务训》:“世俗之人,多尊古而贱今故为道者,必托之于神农、黄帝而后能入说 中国的传统文化崇拜圣人而主张复古,所以往往“托圣人以立言”,借古代以说今。

优点:对传统文化的保存和传承,起到了重要作用 对文化传统的信守,也增强了民族文化的凝聚力缺点:是一种保守性的思维方式,造成对古人和权威的迷信,限制了创新精神第1章 先秦诸子学1、 基本特征 1、具有朴素的人文主义的性质 人类社会初期人文主义性质不明显至商代仍保持着对自然地崇拜最初的人文思想:天命无常,强调以德配天 人文主义在西周时期萌芽进入春秋战国,人文主义成为当时思想的主流 2、诸子学的发散性思维方式诸子学各学派的代表人物的思想主张各异,呈现出发散性的特征 《汉书艺文志》:“诸子十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皆起于王道既微,诸侯力政,时君世主,好恶殊方,是以九家之术蜂出并作,各隐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其言虽殊,辟犹水火,相灭亦相生也  3、诸子学积极地社会参与姿态反映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基本心态:对社会的积极参与司马谈《论六家要指》:“《易大传》,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夫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此务为治者也,直所从言之异路,有省不省耳2、 孔子政治伦理思想 1、仁和礼——孔子思想体系最核心的东西仁——道德品格——创新礼——制度——保守性以仁为主、以礼为主之争仁与礼的结合形成了孔子的思想体系,其特点为政治伦理,政治对伦理道德有渗透。

孔子思想的生命力来自对中国特殊国情的适应和反映1) 孔子对仁的改造与创新,主要表现在: A.首先,孔子把仁改造成为包括和统率各种道德品质的最高到的品格和道德境界,创立了以“仁”为中心的伦理道德体系 仁不是单一的道德品格,而成为一个道德体系 它包括几乎所有的社会美德 ‚仁和它所包含的德目的关系式一种统率与被统率的关系,纲和目的关系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恭、宽、信、敏、惠《阳货》)“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学而》)“刚毅木讷近仁 孔子的仁学体系以道德为本位为标向 道德与政治的关系:主张“为政以德” 道德与经济的关系:强调“君子谋道不谋食”,认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道德与教育的关系:要求“君子学以致其道”; 道德与文艺的关系:提出“思无邪”的标准,文学艺术不仅在形式上要“尽美”,更重要的是内容上的“尽善” 道德与人的关系:要求人要“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人,游于义《论语述而》)B.其次,孔子“引礼入仁”,使人学体系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性礼对仁,在政治上具有制约作用和指导作用《颜渊》: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引礼入仁对仁形成的变化:使仁学成为一种有差等的、多层次的、有着宗法色彩和政治意义的人类之爱 “仁”大致可分为三个层次: A.“孝弟”(核心),“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亲亲”之道,调节家庭内部关系的道德规范B.“忠恕”忠——以下事上的道德;恕——同等级的贵族相处的道德此为“尊尊”之道,调节政治关系的道德规范C.“惠”即“其养民也惠”超阶级之爱,调节阶级关系的道德规范总结:孔子的学说体系由礼、仁结合而成,是一个二元结构体系礼和仁分别承担着不同的功能仁为至德,是孔子学说的主体部分,反映了孔子学说体系是道德伦理体系礼对仁具有导向作用,礼的介入使孔学体系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性和政治功能仁偏重道德取向,强调内在自觉,主要表现为道德规范作用;礼偏重于政治取向,注重外在规范主要表现为政治限制功能2) 基本特征 体系的人文化: 孔子继承了周文化“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的传统,表现出一种强烈的人文主义精神 西方文化体系是二元化的,一个是宗教体系(承担价值取向),一个是科学体系(古希腊),而中国文化只有人文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雍也》)刘向《说苑》:子贡问孔子:“死人有知无知也?”孔子曰:“若欲言死者有知也,恐孝子顺孙防生以送死也欲言无知,恐不肖子孙弃不葬也赐,欲知死人有知将无知也,死,徐自知之,犹未晚也可见孔子观察问题的出发点,是社会的实际,而非科学的道理科学问题,讨论的却是人文道德,现实民风问题祭如在,祭神如神在祭祀并不是祈福,而是道德训练孔子重视对祖先的祭祀如”表现出对鬼神之事的超脱孔子强调的是礼的规范和仁的自觉‚政治的伦理化孔子学说很重要的一个特点是积极入世的思想孔子的理想政治是“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即被称为“礼治”和“德教”的伦理型政治包括两个方面: A.重教化主张用道德教育人,规范社会《子路》:“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说文解字》:“王者往也孔子肯定道德教化的作用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作乱者,未之有也——《论语学而》“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阳货》)B.重统治者的表率作用 《颜渊》: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季康子患盗,问于孔子孔子对曰“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经济犯罪称为“盗”,政治犯罪称为“贼”。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统治者“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从我做起,是伦理政治的出发点这是一种典型的人治观念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故为政在人《中庸》)ƒ规范的情感化(制度体现人文关怀,合乎人情)《阳货》: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曰:“安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礼记三年问》:“三年之丧何也?称情而立文他又提出“直”这一道德观念直既是一种道德,又是一种自然情感,不需任何矫饰不掺半点虚假的真实情感《子路》:叶公语于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对人之常情的肯定孔子强调道德规范合乎人情,这样这种道德才有可能成为一种道德自觉、自律将其深化,就成为“推己及人”的“仁之方”人之常情是相通的)“圣人者,以己度者也。

故以人度人,以情度情《荀子非相》)④人格的道德化(亦即道德人格的塑造孔子认为最理想的人格是道德化的人格他在《里仁》中反复说:君子“志于道,据于德”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于比以道德作为出世的准则,是君子的基本特征关于道德化人格,有两个特点: A.主体性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卫灵公》) 完成道德化人格的塑造,要做到以下几步: a.“行己有耻”,即具有道德上的羞耻感,是道德自觉 的前提 b.在行为实践中要做到“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 c.“无求生以害。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