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县秧歌歌词大全篇一:二人台歌词 《拉骆驼+刮野鬼》郑美明 一出大门扬了一把沙 双手手擦泪 我上不了个马 马蹄蹄踢来 铜铃铃响 我把哥哥的心揪上 走三步来退两步 我把哥哥的腿抱住 你看一看我来 我看一看你呀 难说难道 咱们俩个难分离 长脖颈骆驼 细毛绳绳拉 不知道哥哥你 游活在圪那儿 你好比十月的沙蓬 无根根草 那儿哪刮住那哪儿好 长脖颈骆驼 细毛绳绳拴 哥哥这一走 妹妹我好心酸 再不要想来 再不要哭 谁家的亲亲长守的 人在外头 心在家 家里头留下 一朵牡丹花 有心我出去 把哥哥你拉 刮野鬼的哥哥 不知道你游活在圪那儿 为人找不下个好女婿 倒不如跟上哥哥刮野鬼 二饼饼牛车拉白菜颠搭对弯仗 不说呢人好赖 长不过个五月 短不过个冬 什么人遗留下人想人 想哥哥想得我 胳膊腕腕软 拿不起圪筷子 端不起圪碗 拿不起圪筷子 端不起圪碗 尼姑思凡 一更里小尼姑 闷坐禅堂 手拿上小木鱼 独自悲伤 入佛门身受苦 来把弥陀念 守空房对孤灯 好不凄凉 好不凄凉 恨声爹怨声娘 做事太荒唐 骂一声算命的先生 坏了心肠 他算我活不出 三六并九岁 二爹娘才把我许在庙堂许在庙堂 恨只恨当尼姑 受尽苦难 每日里做斋饭 打柴把水担 扫罢地添净水 焚香把经念 早撞钟晚擂鼓 再把菩萨参 菩萨参 那一天心烦站在庙门前 从山下走来一个 青春美少年 他看我 我看他 情意两相牵 只可恨在庙堂 难结美姻缘 难结美姻缘 五更里金鸡叫 东方发白 众师姐和师妹 还未起来 脱袈裟扔素珠 木鱼丢开 身背上小包袱 逃下山来 逃下山来 《跳粉墙》(青年优秀演员李春霞、乔盼) 一么更子里来 跳过了粉墙 手扳住窗棂棂 仔细来端详 端详见小妹妹 就在灯下面坐 手拿着不大大 小钢针一针一线来绣鸳鸯 手拿上不大大 小钢针一针一线 你给哥哥绣鸳鸯 挂在哥哥脯心心上 二么更子里 侧门门听 忽听见门外头圪底圪噌 有人叫门声 双手儿打开了 门两扇 原来是不大大 情郎三哥鬼迷溜眼 半夜五惊睡不着圪觉 来叫妹妹的门 来眊我的丑痛心 原来是不大大的 情郎三哥 鬼迷溜眼 悄迷蹙眼 来叫妹妹门 来眊你的心上人 三么更子里来 低头进绣房 手拉住不大大的小手手 上了妹妹我的床 双手手打开红绫被 扑面闻见小妹妹的胭脂桂花香 扑面闻见一股一股胭脂桂花十里香 四么更子里来 月牙吊在西 细皮皮嫩肉肉 挨住情郎哥哥睡 小妹妹胳膊腕腕 让给情郎三哥枕 四更里玩耍玩耍玩耍 到了五么更子里 睡下我不想起 四么更玩耍玩耍玩耍 到了五么更子里 睡下不想起 五么更子里来 鸡叫大天明 架上这惊鸡惊鸡惊鸡 咯咕叫几声 架上的惊鸡这 不住的连声叫 那漏水夫妻夫妻 咋分离呀咋分离 一不要慌 二不要忙 慌里慌张穿上衣裳 小妹妹衣衫花腕秀 哥哥的衣裳袖袖 总比妹妹长了咿吆嗨 哥哥的衣裳袖袖 总比妹妹长了咿吆嗨 小小烟袋七寸长 装支青烟让情郎 咋两个抽烟如酒醉 这昏昏沉沉躺在奴身上 躺在奴身上 三国题一更鼓里天 三国战中原 曹操领兵打下江南 随带上人和马 八十单三万 随带上人马八十单三万 孙权心胆寒 坐卧不安然 忙把那文武宣上银安殿 那文官言说是投降了好 那武官要杀要征战 那文官言说是投降了好 那武官要杀要征战 二更鼓里数 孔明到东吴 顺指孙权舌战群儒 见周郎忙把个铜雀台赋 见周郎忙把个铜雀台赋 周郎心恼怒 恶气往上浮 骂一声曹贼老呀老匹夫 动不动就把你的八十三万人和马度 《王爱召》乔盼 李春霞 上房瞭一瞭 瞭见一个王爱召 二妹妹捎来一句小话话 她说要和喇嘛哥哥我交 喇嘛哥哥好心肠 半夜给妹妹我送冰糖 冰糖放在锅盖上 紫红的袍袍咱们俩个伙盖上 二妹妹我生得嬲 喇嘛哥哥你动心了 我卖了召地 解腰包 一心要和二妹妹你交 二妹妹我有一点难 扬下名声哥哥你来担 尽你吃来尽你穿 塌下饥荒喇嘛哥哥我来担 二妹妹我心眼眼灵 舍下身身不舍名 迟来喇嘛哥哥我早早送 不误喇嘛哥哥我念早经 喇嘛哥哥心眼好 喇嘛哥哥嘴嘴牢 嫁了亲的生来黏 谁也不知道 二人台:《掏沙蒿》 你拿上镢镢我拿上锹 咱们二人唱上两声掏沙蒿 方背后沙蒿钵钵不要掏乃就咱姊妹俩个人找对象护身身草 妹妹栽树哥哥就把树钵钵掏 咱们二人就把对象找 你给我打开窗窗说亮话 妹妹自己的主意自己拿 栽下一颗苗 全村村就挑出你一个人 妹妹你拿上手电哥哥拿上一盏灯 咱们举行一次自由婚 《压糕面》 阳婆婆上来照西山 今日里给我妈妈过寿诞 柳叶儿青 杏花....直楞楞楞 个蹦儿....个蹦儿蹦儿蹦 哎嘞哎嗨哎嗨吆 柳呀么柳叶儿青 哥哥我把轳轳绞 小妹妹我来把水倒 柳叶儿青 你帮我来我帮你 担回水来淘黄米 柳叶儿青 黄米倒在碾盘上 双手手托在碾杆上 柳叶儿青 杏花....直楞楞楞 个蹦儿....个蹦儿蹦儿蹦 哎嘞哎嗨哎嗨吆 柳呀么柳叶儿青 哥哥拉来妹妹妹推 就好像鸳鸯水上飞 柳叶儿青 杏花....直楞楞楞 个蹦儿....个蹦儿蹦儿蹦 哎嘞哎嗨哎嗨吆 糕面压下了 哥哥搋糕不怕烧 小妹妹巧手捏软糕 柳叶儿青篇二:临县特色文化 临县特色文化——伞头秧歌 第一部分临县地方美 临县简介 我的家乡在临县,位于晋西北,西靠黄河,与陕西佳县、吴堡隔河相望;北接兴县;东连方山、离石;南与柳林交界。
总面积 2971 平方公里,现辖10镇28乡,人口54.55万,是吕梁地区人口最多的县 临县辖13个镇、10个乡,地形以黄土丘陵为主,由于长期受流水切割,地形破碎,河壑纵横,水土流失严重整个地势呈东北向西南倾斜一般海拔1000米以上,主要山峰有北部紫金山;东部柏榆庙山峰海拔1924米,为该县最高峰境内主要河流有湫水河,发源于兴县白龙山南麓,从东北部阳坡村入境,由南部碛口汇入黄河,流长90公里 ,沿河两岸大小支流26条,均系山地河流,夏季水量暴涨;县境西缘黄河自北而南经本境流程 102公里该县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年均气温8.8℃,一月均温--8.1℃,7月均温22.6℃,年均降雨量521毫米,霜冻期为九月中旬至次年四月下旬,无霜期170天左右临县历史: 汉武帝元朔四年(前125年)置临水县(亦作陵水),属西河郡西河郡属36县,地跨秦晋两省,黄河以东为15县 ,临水县其一县境的南面为皋狼、蔺、平周 王莽时期,临水县曾改监水县东汉,复名临水县东汉永和五年(公元140年),西河郡36县并为13县,郡治(平定县,即今xxx鄂尔多斯左翼前旗境)南徙509里置于离石县 临水县并入离石县,仍属西河郡。
汉末,西河郡并入太原郡三国初,仍属太原郡魏黄初二年(221年)设置西河郡,仍属西河郡,治所在兹氏(今汾阳县) 两晋时县境辖于离石,为匈奴占领十六国时期,属离石镇南北朝时期,北周时置乌突郡、乌突县,故治在今县城南30里府底村临南(三交镇以南)置定胡郡、定胡县,故治皆在今柳林县孟门镇临东(三交镇以东)置窟胡郡、窟胡县,故治在今方山县南村 隋开元年(581年),废郡,改乌突为太和,窟胡为修化,定胡仍旧大业三年(607年)改州为郡三县俱属离石郡 唐武德三年(620年)改太和县为临泉县,属石州,故治在今城北25公里故县村县境南部仍为定胡五代因之 宋仍称临泉县、定胡县,隶石州,属河东路 元符二年(1099年)改属晋宁军,军治在陕西县下葭芦岩金天会元年(1123年),复名为临水县,废晋宁军,属石州金明昌六年(1195年),定胡县改孟门县,区域未变金贞祐末年,赐临泉为大定府 蒙古中统二年(1261年)改临水为临泉,属太原郡故治仍在今城北故县村元至元三年(1337年)升为临州,不领县 明洪武二年(1369年)州降为县,属太原府临县之称由此而定,至今未变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改属汾州府。
清因明制,县属汾州府,冀宁道民国废除府州,县直属省辖,仍置冀宁道境内实行区所制,划为东、南、西、北、中5个区 民国29年(1940年)本县解放,成立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主政府,全县划为10个区;10月,为抗日战争所需,将临县分为临县、临南两个县,临县设7个区,临南设5个区民国35年(1946年)1月,南北合并,仍称临县,下设10个区,2个市(临县市、碛口市),民国36年(1947年)8月,改碛口市为第十一区,属晋绥边区所辖1949年后,属兴县专署管辖1952年 兴县专署撤销,划归榆次专署管辖(后改晋中专署),全县为11个区,1 个市1953年3月,又增设2个区,共设13个区,144个乡1955年3月,将13个区划为4个中心区,144个乡未变1956年4月,撤销四个中心区,将原来的144个乡合并为74个乡、1个镇1958年3月,全县75个乡、镇合并为61个乡1958年10月,撤销61个乡,设立15个人民公社1959年3月增设为20个人民公社,4月又增设为26个人民公社1961年7月,全县有增设为40个人民公社1965年4月,又增设为41个人民公社 1971年吕梁地区组建行署,由晋中专署划归吕梁行署管辖。
1971年5月,石站头、韩家山、阳泉三个公社划归方山县管辖,离石县的坪头、西侧则两公社划归本县管辖1972年8月,阳泉公社划归本县1972年3月,坪头、西侧则两公社划归离石1973年2月,将兴县的蔡家会、圪垯上两公社划归临县管辖1975年11月撤销城镇公社1976年1月,蔡家会、圪垯上两公社仍划归兴县管辖至此全县划为38个人民公社1984年4—7月,改乡(镇)村制全县设10个镇,28个乡2021年撤乡并镇,全县设13个镇,10个乡2021年7月吕梁撤地设市,仍由吕梁市管辖至今 临县. 临县现有耕地 141.15万亩,粮食作物有小麦、谷子、高粱、玉米、糜子、豆类、薯类、莜麦等经济作物有枣、油料、棉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