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史中国建筑史 第三章第三章 1-3 封建社会前期建筑(下) (战国至南北朝 公元前475年589年) 一、汉:(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 整个汉汉代(前206公元220年)处处于封建社会上升 期,社会生产产力的发发展促使建筑产产生显显著进进步,形成 我国古代建筑史上又一个繁荣期它的突出表现现是木 架建筑渐趋渐趋 成熟,砖砖石建筑和拱券结结构有了很大发发展 而砖砖石建筑利于保存的特点,使许许多遗遗址存在至今 (一)概述(一)概述 两汉时期可谓中国建筑青年时期,建筑事业极为 活跃,史籍中关于建筑之记载颇丰,建筑组合和结构 处理上日臻完善,并直接影响了中国两千年来民族建 筑的发展 木架结构虽无遗物,但根据当时的画像石画像石 、画像砖、明器陶屋、画像砖、明器陶屋等间接资料来看,后世常见的抬抬 梁式和穿斗式梁式和穿斗式结构已经形成 红绿釉陶望楼 绿釉陶戏楼 绿釉陶水榭 不 详 红陶绿釉下为方形池塘,塘内有龟、鱼、鸭浮游池垣上有吹奏、迎宾、 执弩等九俑,池中央矗立三层方形望楼,第一层门内正坐一俑,第二、三层 平台上各有吹奏俑2个、执弩俑2个、立俑1个,楼顶正中立一朱雀 汉 画 像 石 门 楼 图 该门楼门户高大,门柱上施一斗三升拱,简洁有力,有一来宾正恭恭 敬敬地向守门者行礼。
二层有望楼两个,一仆人似持剑作四方瞭望状 (二)汉阙(二)汉阙: 阙,是我国古代在城门、宫殿、祠庙、陵墓前用以 表记官爵、功绩的建筑物,用木或石雕砌而成一般是两 旁各一,称“双阙”;也有在一大阙旁再建一小阙的,称“ 子母阙”古时“缺”字和“阙”字通用,两阙之间空缺作为 道路阙的用途表示大门,城阙还可以登临瞭望,因此也 有把“阙”称为“观”的 汉画像砖上的阙门形象沛县仿古汉城 (一)(一) 现存的汉阙都为墓阙高颐阙位 于四川省雅安市城东汉碑村,是我国现存 30座汉代石阙中较为完整的一座它建于 东汉,是东汉益州太守高颐及其弟高实的 双墓阙的一部分东西两阙相距13.6米, 东阙现仅存阙身,西阙即高颐阙保存完好 高颐阙由红色硬质长石英砂岩石堆砌而 成,为有子阙的重檐仿木结构建筑,其中 上下檐之间相距十分紧密阙顶部为瓦当 状,脊正中雕刻一只展翅欲飞、口含组绶 (古代玉佩上系玉用的丝带)的雄鹰;阙身 置于石基之上,表面刻有柱子和额枋,柱 上置有两层斗拱,支撑着檐壁檐壁上刻 着人物车马、飞禽走兽 高颐阙高颐阙 高颐阙造型雄伟,轮廓曲折变化,古朴浑厚,雕刻精湛, 充分表现了汉代建筑的端庄秀美它经历1700多年的风雨剥蚀 和地震仍巍然屹立,反映出汉时精湛的工艺水平。
(二)(二)冯焕阙位于四川渠县赵家 坪,建于东汉,是四川现存诸阙中 时代最早者现仅存左阙主阙通 高4.6米,由台基、阙身、楼部及 顶盖四部分构成,用灰黄砂石五层 垒砌,形似楼阁式木建筑阙身正 面柱间有隶书铭文两行:“故尚书 侍郎南京令豫州幽州刺史冯使君神 道”此阙造型典雅,雕刻精炼 冯焕于公元121年遭陷害入狱,卒 后始平反此阙当建于平反之后 冯焕阙冯焕阙 (三)(三) 组合式建筑组合式建筑: 下面是一个汉代组合形体建筑的例子图中 有二层楼阁一座,楼两边子母阙各一中部的建 筑为庑殿顶,正脊平直,立柱粗硕,上施一斗三 升拱,檐下似乎还有一条斗拱带楼的两层都设 有卧棂栏杆,栏杆后坐有人物,好象正进行着一 场宴会在主建筑两旁的阙上也有层层的斗拱, 阙身上还雕刻着动物的图案整个建筑立面丰富 ,富于变化,气氛庄重而热烈,也许正反映了汉 代地主阶层奢华的生活场面 重楼并双阕(画像砖) (四)(四) 汉明堂辟雍:汉明堂辟雍: “明堂辟雍”是一座建筑两种含义的名称,它 是中国古代最高等级的皇家礼制建筑之一明堂 是古代帝王颁布政令,接受朝觐和祭祀天地诸神 以及祖先的场所辟雍即明堂外面环绕的圆形水辟雍即明堂外面环绕的圆形水 沟,环水为雍沟,环水为雍( (意为圆满无缺意为圆满无缺) ),圆形像辟,圆形像辟( (辟即璧辟即璧 ,皇帝专用的玉制礼器,皇帝专用的玉制礼器) ),象征王道教化圆满不绝,象征王道教化圆满不绝 。
西汉元始四年建造的明堂辟雍,位于长安南门 外大道东侧,符合周礼明堂位于“国之阳”的规定 明堂方位正南北,有方形围墙,墙正中辟阙门 各3间,墙内四隅各有曲尺形配房1座围墙外绕 圆形水沟,就是所谓的辟雍 四阙门轴线正中为明堂,建在一个圆形夯土 基上面根据遗址结构和一些间接资料,可以推 测出它原是一个十字轴线对称的3层台榭式建筑 上层有5室,呈井字形构图;中层每面3室,是 为明堂(南)、玄堂(北)、青阳(东)、总章(西)四“堂 ”八“个”即“四向十二室”;底层是附属用房 至于明堂“上圆下方”之说,据现有结构,有可能 上层中央太室顶上为圆形屋顶,也可能另有所指 中心建筑(即明堂)的尺度,如不计算四面敞廊 ,每面约合28步(每步6尺,每汉尺0.23米),恰与 考工记所记“夏后氏世室”即春秋战国时的理 想方案相同 西汉长安南郊明堂复原图 (四)汉建筑技艺(四)汉建筑技艺: 汉代是中国古代建筑的第一个高峰此时高台建筑减 少,多屋楼阁大量增加,庭院式的布局已基本定型,并和 当时的政治、经济、宗法、礼制等制度密切结合,足以满 足社会多方面的需要中国建筑体系已大致形成 1 1、屋顶:、屋顶: 此时的建筑已具有庑殿、歇山、悬山和攒尖庑殿、歇山、悬山和攒尖4 4种屋顶种屋顶 形式形式。
庑殿正脊短,屋面、屋脊和檐口平直,屋顶正脊中 央常饰有凤凰由以上这些,便形成了汉代建筑古朴简洁 ,但又不乏朝气的形象汉代歇山顶不多见,从四川出土 的一件明器中可见当时的歇山形状是由中央悬山顶和四周 单庇顶组合而成的,并且檐口微微起翘,可能是当时南方 的建筑风格 四川成都牧马山出土东汉明器 2 2、承重结构:、承重结构: 通过大量东汉壁画、画像石、陶屋、石祠等可知, 当时北方及四川等地建筑多用抬梁式构架,间或用承重的 土墙;南方则用穿斗架,斗拱已成为大型建筑挑檐常用的 构件中国古代木构架建筑中常用的抬梁、穿斗、井干3 种基本构架形式此时已经成型此时的斗拱虽已能做的比 较复杂,但没有往前出跳的 实拍拱 一斗二升斗拱 一斗三升斗拱 一斗二升斗拱 一斗三升斗拱 多层斗拱 曲臂斗拱 3、汉砖: 砖的发明是建筑史上的重要成就之一至迟 在秦代已有承重用砖,秦始皇陵东侧的俑坑中有 砖墙,砖质坚硬汉代建筑已广泛使用砖,西汉 中后期至东汉砖石拱券结构日益发达,用于墓室东汉砖石拱券结构日益发达,用于墓室 、下水道,除并列纵联的砖砌筒壳、下水道,除并列纵联的砖砌筒壳外,还有穹窿顶 和双曲扁壳秦咸阳秦宫殿遗址发现有大量瓦当 、花砖、石雕和青铜构件。
但在秦的建筑遗址内 使用石构件均不多,加工精度也不高,说明青铜 工具加工石材不易晚到西汉前中期,砖石拱壳 才出现,初步具备造砖石房屋的技术条件,但这 时木构建筑技术已发展到了很高的水平 4、著名的汉代四象瓦当和“汉并天下”瓦当 朱雀(南) 玄武(北) 白虎(西)青龙(东)汉并天下(中) 秦汉铜铺首秦汉铜铺首汉长安城下水道铁闸门汉长安城下水道铁闸门 汉代塌和几汉代塌和几 二、三国、晋、南北朝:(220年589年) 从东汉末年经三国、两晋到南北朝,是我国历史 上政治不稳定、战争破坏严重、长期处于分裂状态的 一个阶段由于晋室南迁,中原人口大量涌入江南, 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与文化,加之江南战争较少, 说明东晋以后南方经济文化迅速发展北方地区则由 于连续不断的战争,经济遭到严破坏,人口大减,直 到北魏统一北方,才取得较为稳定的政治局面,使社 会经济有了恢复 此时期为我国大分裂的时代,也使 我国出现了第一次民族大融合此时专制王权衰退, 各族的统治者们今天可能是一个皇帝,明天也许就会 沦为一名俘虏,一个异族的奴隶他们在佛教中求得 寄托,同时也看到了佛教的传播对于安定社会起了很 大的作用因此,正如古诗中写到的“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佛道大盛,统治阶级大量兴建寺 、塔、石窟等,丰富了我中华建筑的形象。
这个时期最突出的建筑类型是佛寺、佛塔和石窟 梁武帝时,建康佛寺达500多所,僧尼10万多人,各 地郡县也都有佛寺北魏统治者更是不遗余力地崇佛 ,建都平城(山西大同)时,就大兴佛寺,开凿云冈 石窟迁都洛阳后,又在洛阳伊阙开凿龙门石窟到 北魏末年,北方佛寺达3万多所,其中洛阳有1000余所 可见当时北朝佛教比南朝更盛 (一)单体建筑:(一)单体建筑: 此时期建筑艺术及技术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发 展,楼阁式建筑相当普遍,平面多为方形斗拱方面 ,额上施一斗三升拱,拱端有卷杀屋顶方面,东晋 壁画中出现了屋角起翘的新样式,且有了举折,使体 量巨大的屋顶显得轻盈活泼 敦煌壁画中的北魏建筑形象敦煌壁画中的北魏建筑形象 高高的重楼,略显幼稚的屋顶曲线和鸱尾,体现了当时的建筑风格 (二)佛教建筑:(二)佛教建筑: 南北朝时,一些新建的大寺院,如北魏洛阳永宁寺南北朝时,一些新建的大寺院,如北魏洛阳永宁寺 ,仍采取塔为中心,四周由堂、阁围成方形庭院的布,仍采取塔为中心,四周由堂、阁围成方形庭院的布 局这一时期盛行局这一时期盛行“ “舍宅为寺舍宅为寺” ”的功德活动许多王侯的功德活动许多王侯 贵族第宅改建为佛寺。
作为实物存留的则有石窟寺,贵族第宅改建为佛寺作为实物存留的则有石窟寺, 以云冈石窟和敦煌早期石窟为代表中国最早凿建的以云冈石窟和敦煌早期石窟为代表中国最早凿建的 石窟寺在新疆地区,始于东汉,受南亚次大陆风格影石窟寺在新疆地区,始于东汉,受南亚次大陆风格影 响十六国和南北朝时,经由甘肃河西走廊一带传到响十六国和南北朝时,经由甘肃河西走廊一带传到 中原,并向南方发展中原地区早期石窟的建筑,沿中原,并向南方发展中原地区早期石窟的建筑,沿 袭南亚次大陆于窟内立塔柱为中心的作法,并明显受袭南亚次大陆于窟内立塔柱为中心的作法,并明显受 到汉化建筑庭院布局影响如,四世纪末建成的云冈到汉化建筑庭院布局影响如,四世纪末建成的云冈 第六窟,窟室方形,中心立塔柱,四壁环以有浮雕的第六窟,窟室方形,中心立塔柱,四壁环以有浮雕的 廊院,北面正中雕殿形壁龛,即是一例廊院,北面正中雕殿形壁龛,即是一例 南朝某寺院复原图 (三)塔:(三)塔: “塔”是梵文Stpa的音译的简称,意为“高显处”或“ 高坟”,原是印度的一种纪念性坟墓的通称它的造型 简单一致:覆钵形,上立长柱形标志“刹”一般由地 宫、塔基、塔身、塔顶和塔刹组成。
中国早期的高塔 多为空心,可以登临这一点与南亚次大陆原型大不 相同,是中国人的创造 历史记载中的最大木塔是元魏时建造的洛阳永宁寺 塔,高一千尺,百里以外便能望见可惜这座塔建成 不久便被焚毁了 我国此时期的木塔已一无所存,唯在日本法隆寺有 五重木塔一座(乃隋时高丽僧依魏齐之法所建) 和我国云冈石窟内的方形塔柱可为旁证 云冈石窟内方形塔柱 日本法隆寺五重塔(南北朝风格) 法隆寺位于日本奈良 市,寺内五重木塔平面呈方 形,高31.9米,塔刹部分约 占总高1/3弱塔内部无楼 层,不能登临塔第1层檐 下也有后加的裳阶,2层以 上檐下都有装饰性栏杆塔 中心有一根贯通全塔的中心 柱,承托刹上的相轮、宝珠 等部件,塔身重量则由外檐 柱和4个天柱承担中心柱 下有埋置舍利的孔穴中门 进深3间,面阔4间,入口 处有中柱和左右2门这种 做法为中国汉以前的宫室、 祠庙和墓室所普遍应用 (四)我国现存最早的塔:(四)我国现存最早的塔: 我国现存最古的塔是公元520年建的河南 嵩山嵩岳寺十二角十五层密檐式砖塔此塔造 型特殊,砖建密檐式,平面正十二角形,佛塔 中仅见此一座,塔身有用莲瓣作柱头(希腊风格 )和柱基的八角柱,有用狮子作主题的佛龛(波 斯风格),有火焰形的券间(印度风格),形式十 分优美。
它的艺术处理虽十分成功,但却不是 南北朝时期的代表塔型 萧景墓石表(梁萧景墓石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