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三年级数学全册〔上下册〕学问点总结上 册 1第一单元 时 分 秒 1第三单元 测量 1其次、四单元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2第五单元 倍的生疏 3第六单元 多位数乘一位数 4第七单元 长方形和正方形 4第八单元 分数的初步生疏 4下 册 6第一单元 位置与方向 6其次单元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6第三单元 复式统计表 7第四单元 两位数乘两位数 7第五单元 面 积 8第六单元 年、月、日 9第七单元 小数的初步生疏 10上 册第一单元 时 分 秒1、钟面上有 3 根针,它们分别是时针、分针、秒针,其中走得最快的是秒针, 走得最慢的是时针〔时针最短,秒针最长〕2、计量很短的时间,常用秒秒是比分更小的时间单位3、钟面上最长最细的针是秒针秒针走一小格的时间是 1 秒4、秒表:一般在体育运动中用来记录以秒为单位的时间5、常用时间单位:时、分、秒6、时间单位:时、分、秒,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 601 时=60 分1 分=60 秒半时=30 分30 分=半时7、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一大格,是 1 小时秒针走一圈,分针走一小格,是 1分8、计算一段时间,可以用完毕的时刻减去开头的时刻第三单元 测量1、在生活中,量比较短的物品,可以用毫米〔 mm〕、厘米〔cm〕、分米(dm)做单位。
量比较长的物体,常用米(m)做单位 量比较长的路程一般用千米(km)做单位2、运动场的跑道,通常 1 圈是 400 米,2 圈半是 1000 米3、1 枚 1 分的硬币、尺子、磁卡、小纽扣、钥匙、身份证的厚度大约是1 毫米4、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或者要求量得比较准确时,可以用毫米作单位5、1 厘米中间的每一小格的长度是 1 毫米6、在计算长度时,只有一样的长度单位才能相加减;单位不同时,要先转化成一样的单位再计算17、表示物体有多重时,通常要用到质量单位称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可以用“克”作单位;称一般物品的质量,常用“千克”作单位;表示大型物体的质量或载质量一般用“吨”作单位8、常用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毫米、千米9、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毫米,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 101 米=10 分米,1 分米=10 厘米,1 厘米=10 毫米1 米=100 厘米1 千米〔公里〕=1000 米10、质量单位 :吨、千克、克,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 1000 1 吨=1000 千克1 千克=1000 克其次、四单元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1、最大的几位数和最小的几位数:最大的一位数是 9,最小的一位数是 0最大的二位数是 99,最小的二位数是 10 最大的三位数是 999,最小的三位数是 100最大的四位数是 9999,最小的四位数是 1000 最大的五位数是 99999,最小的五位数是 10000 最大的三位数比最小的四位数小 1。
2、笔算加减法时:一样数位要对齐;从个位算起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10,就向前一位进 1;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就从前一位退1 当作 10,加本位再减;假设前一位是 0,则再从前一位退 13、两个三位数相加的和:可能是三位数,也有可能是四位数4、加法公式: 加数 + 加数 = 和和 - 另一个加数 = 加数5、减法公式:被减数 - 减数 = 差差 + 减数 = 被减数被减数 = 差 + 减数被减数 - 差 = 减数6、口算时:例:(1)35+48, 先算 35+40=75, 再算 75+8=832)72-28,先算 72-20=52, 再算 52-8=44或先算 72-30=42, 再算 42+2=447、问题中消灭“大约”、“约”、“估一估”、 “估算”、等词语时,都是用估算“估量一下” “应预备”第五单元 倍的生疏1、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 用除法计算:一个数÷另一个数=倍数36 是 4 的几倍?36÷4=92、一个数的几倍是 A,求这个数用除法计算:A÷倍数=这个数一个数的 5 倍数是 35,求这个数? 35÷5=73、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 用乘法计算:一个数×倍数= 结果9 的 6 倍是多少?9×6=54第六单元 多位数乘一位数1、多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的笔算方法:一样数位对齐,从个位乘起,用一位数依次去乘多位数的每一位,哪一位上乘得的数积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
2、在乘法里,乘数也叫做因数3、0 和任何数相乘都得 0;1 和任何不是 0 的数相乘还得这个数4、三位数乘一位数:积有可能是三位数,也有可能是四位数第七单元 长方形和正方形1、用一样的小正方形拼长方形或正方形时,拼成的图形长和宽越接近〔或长、宽相等〕时,周长最短2、四边形的特点:有 4 条直的边,有 4 个角3、长方形的特点:对边相等,有 4 个直角4、正方形的特点:4 条边都相等,有 4 个直角5、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是它的周长6、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7、在一个长方形中剪出一个最大的正方形,长方形的宽就是这个正方形的边长第八单元 分数的初步生疏1、 分数的意义: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假设干份,表示 1 份或几份的数就是分数2、比较大小的方法:(1) 分子一样,分母小的分数就大4(2) 分母一样:分子大的分数就大3、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减4、分母表示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5、在身份证编码中,第十七位代码表示性别:单数男性,双数女性6、(1)求总人数:A + B - C(2)求会 A 或会 B 的一共有多少人:A + B – C – C 或 ( A – C ) + ( B – C )5下 册第一单元 位置与方向1、〔东与西〕相对,〔南与北〕相对,〔东南与西北〕相对,〔西南与东北〕相对。
面南左为东,面北左为西,面东左为北,面西左为南2、地图通常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绘制的通常所说的八个方向:东、西、南、北、东南、西北、西南、东北3、会看简洁的路线图,会描述行走路线〔做题时先标出东 南 西 北〕肯定写清楚从哪儿向哪个方向走,走了多少米,到哪儿再向哪个方向走就到了哪里〔在转弯处要留意方向的变化〕推断一个地方在什么方向,先要找到一个为中心点(观测点) 处画“米”字符号, 再进展推断4、指南针是用来指示方向的,它的一个指针永久指向〔南方〕,另一端永久指向〔北方〕5、生活中的方位学问:①北斗星永久在北方②影子与太阳的方向相对③早上太阳在东方,中午在南方,黄昏在西方④风向与物体倾斜的方向相反〔刮风时的树朝风向相对的方向弯,烟朝风向相对的方向飘……〕 我国地处北半球,树叶茂盛的一面是南方,树叶稀疏的一面是北方其次单元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1、只要是平均分就用(除 法)计算2、除数是一位数的竖式除法法则:6(1) 从被除数的高位除起,每次用除数先试被除数的前一位数,假设它比除数小,再试除前两位数2) 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就把商写在那一位上3) 每求出一位商,余下的数必需比除数小。
顺口溜:除数是一位,先看前一位,一位不够看两位,除到哪位商那位,每次除后要比较,余数要比除数小3、被除数末尾有几个 0,商的末尾不肯定就有几个 0〔如:30÷5 = 6〕4、笔算除法:(1) 余数肯定要比除数小在有余数的除法中:最小的余数是 1;最大的余数是除数减去 1;最小的除数是余数加 1;最大的被除数=商×除数+最大的余数; 最小的被除数=商×除数+1;(2) 除法验算:→ 用乘法没有余数的除法 有余数的除法被除数÷除数=商 被除数÷除数=商……余数商×除数=被除数 商×除数+余数=被除数被除数÷商=除数 〔被除数-余数〕÷商=除数0 除以任何不是 0 的数〔0 不能为除数〕都等于 0;0 乘以任何数都得 0;0 加任何数都得任何数本身,任何数减 0 都得任何数本身5、笔算除法挨次:确定商的位数,试商,检查,验算6、笔算除法时,哪一位上不够商 1,就添 0 占位〔最高位不够除,就向后退一位再商〕7、多位数除以一位数〔推断商是几位数〕:用被除数最高位上的数跟除数进展比较,当被除数最高位上的数大于或等于除数时,被除数是几位数商就是几位数;当被除数最高位上的数小于除数时,商的位数就是被除数的位数减去 1。
第三单元 复式统计表复式统计图的特点:有利于数据的比较,更简洁区分一样工程的区分第四单元 两位数乘两位数1、两位数乘两位数,积可能是〔三〕位数,也可能是〔四〕位数102、口算乘法:整十、整百的数相乘,只需把前面数字相乘,再看两个因数一共有几个 0,就在结果后面添上几个 03、估算:18×22,可以先把因数看成整十、整百的数,再去计算→〔可以把一个因数看成近似数,也可以把两个因数都同时看成近似数〕4、有大约字样的一般要估算5、但凡问够不够,能不能等的题目,都要三大步:①计算、②比较、③答题→ 别忘了比较这一步6、笔算乘法:先把第一个因数同其次个因数个位上的数相乘,再与其次个因数十位上的数相乘7、相关公式: 因数×因数=积 积÷因数=另一个因数运算挨次:先乘除,再算加减;同级运算,应按从左到右的挨次进展计算;假设有括号,要先算括号内的运算第五单元 面 积1、物体的外表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叫周长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单位不同,无法比较2、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要用统一的面积单位来测量3、①边长 1 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 1 平方厘米;②边长 1 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 1 平方分米;③边长 1 米的正方形,面积是 1 平方米;4、长方形: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求长:长=长方形面积÷宽 周长求长:长=长方形周长÷2-宽求宽:宽=长方形面积÷长 周长求宽:宽=长方形周长÷2-长正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边长:边长=正方形面积÷边长 周长求边长:边长=正方形周长÷4 5、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1 厘米=10 毫米 1 分米=10 厘米 1 米=10 分米 1 千米=1000 米6、周长相等的两个长方形,面积不肯定相等。
面积相等的两个长方形,周长也不肯定相等7、在生活中找出接近于1 平方厘米、1 平方分米、1 平方米的例子例如1 平方厘米〔指甲盖〕、1 平方分米〔电脑 A 盘或电线插座〕、1 平方米〔教室侧面的小展板〕8、区分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不同:长度单位测量线段的长短,面积单位测量面的大小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1、归类:什么样的问题是求周长?〔缝花边、围栅栏、围栏杆、池塘或花坛四周小路长度、围操场跑步的长度等等〕什么样的问题是求面积?或与面积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