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现代教育的本质

xiao****1972
实名认证
店铺
PPT
6.29MB
约107页
文档ID:73995128
现代教育的本质_第1页
1/107

教师教育课程 现代教育学,,教师教育课程 现代教育学,第一章 现代教育的本质,第一节 教育的起源与发展 一、教育的起源 二、教育的发展 第二节 现代教育的本质与属性 一、现代教育的含义 二、现代教育的本质 三、现代教育的属性 第三节 现代教育的功能与价值 一、现代教育的功能 二、现代教育的价值,本章主要内容,掌握教育发展的基本阶段及其阶段性的重要特征,代表人物及其著作和主要思想主张; 正确理解“教育”的概念及其含义; 认识教育的本质与价值问题的多种学说; 对教育功能与价值选择问题有一定的认识本章教学要求,重点 理解现代教育的内涵; 现代教育的功能及其选择; 现代教育的价值及其选择 难点 现代教育的起源与本质; 现代教育功能和价值的选择问题,本章重点难点,一、教育的起源 ㈠ 教育起源的认识,第一节 教育的起源与发展,观点1:教育的神话起源论 这种观点认为,教育跟其他万事万物一样,都是由人格化的神所创造的,教育的目的就是体现神或天的意志,使人皈依于神或顺从于天 东方有:中国的盘古开天创世、女娲补天救世传说; 西方有:上帝创世、诺亚方舟济人的神话故事在人类之初,人类对自然与自身的认识有限,知识总体水平比较低,因而这种教育起源的观点是缺乏科学根据的。

评价,观点2:教育的生物起源论 利托尔诺(法):母鸭带雏鸭,母熊教幼熊,雌象教幼象以及老兔教小兔 沛西·能(英):生物的本能冲动是教育的主要动力;教育是扎根于本能的、不可避免的行为看到了人类教育与动物界类似教育行为之间的相似性,否定了教育的神话起源说,其开创性值得肯定但是,它没有把握人类教育的目的性和社会性,没能区分出人类教育行为与动物类行为之间的差别评价,观点3:教育的心理起源论 孟禄: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这种观点把模仿作为教育的途径之一,有一定的可取之处但是,把全部教育都归于无意识状态下产生的模仿行为,从而把有意识的和在意识支配下产生的目的性行为排除在教育之外,这就走向极端了评价,恩格斯:劳动 是整个人类生 活的第一个基 本条件,劳动 创造了人本身; 劳动是教育产 生的基础观点4:教育的劳动起源论,这种观点认识到了推动人类教育起源的直接动因是劳动过程中人们传递生产经验和生活经验的实际社会需要,它克服了教育生物起源论和心理起源论在教育社会属性上的认识缺陷,承认“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成为一个人,人是教育的产物”的观点,看到了社会性是教育起源的关键问题评价,杜威:教育是促进儿童通过主动活动去经验一切并获得直接经验的过程,所以,教育自然是在生活中提出的。

观点5:教育的生活起源论,教育的生活起源论看到了教育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认识到了教育源于生活,要求教育与生活融合,强调教育的情景性、经验性、真切性,重视教育实践的作用,赋予了教育以生活的活力 但是,就教育本身的历史起源而言,教育的起源跟教育和生活的关系是两个不同的问题,而教育生活起源论却未将二者加以区分,当然也无法正确回答教育的起源问题评价,叶澜:教育起源于人类的交往 论证:“起源”不同于“产生”、“出现” 人类教育活动起源于交往,在一定意义上,教育是人类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探讨“起源”则要找到“原型”;同时,既要明白起源结果物与“原型”之间的联系,更要区别二者间的差异,切不可把起源结果物等同于“原型”本身㈡ 教育起源的研究,二、教育的发展 ㈠ 原始社会的教育,第一,生产力水平低下,教育具有原始性 第二,教育与宗教等活动联系密切,教育具有宗教性 第三,教育对象没有等级的区分,教育无阶级性原始社会教育的基本特征,㈡ 古代社会的教育,第一,出现了学校教育,学校教育与非学校教育并存;其中学校教育的目标比较狭窄,多为学为仕官、学为僧侣 第二,学校教育为统治阶级服务,教育性质具有明显的阶级性 第三,以伦理道德、宗教经典为主要教育内容,教育内容比较封闭。

古代社会教育的基本特征,第四,教育方法比较呆板、机械,主要是单纯的知识传授,强迫性的道德灌输;允许教育中的体罚手段 第五,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获得了逐步的科学教育认识东方有孔子的教学思想、孟子的道德教育思想、荀子的教师思想、墨子的教育内容思想、朱熹的学习方法、王阳明的儿童教育思想古代社会的教育思想,西方有苏格拉低的“问答法”、亚里士多德的“三育理论”、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洛克的绅士教育思想、福绿贝尔的儿童教育思想、斯宾塞的科学教育思想等等亚里斯多德,㈢ 现代社会的教育,第一,普及教育,不断扩大教育对象,教育对象具有广泛性 第二,教育密切联系社会生产、生活实际,教育性质具有生产性 第三,学习对象涉及科学、人文众多学科,教育内容极为丰富,教育内容具有开放性1.现代社会教育的共同特征,第四,重视教育立法,依法治教,教育具有法制性 第五,提倡教育贯穿人的一生,教育呈现终身化第六,重视教育的交流与合作,教育具有国际性第七,重视教育科学研究,提倡按科学规律办教育,教育具有科学性第一,出于各阶层利益的冲突与协调,要求在教育目的上兼顾各个阶层的需要 第二,建立了体系比较完备的现代学校制度,学校教育管理比较成熟。

第三,基于民主、平等的社会理念,要求不断推进师生关系的民主化2.资本主义教育的个性特征,第一,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第二,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教育方法论观,用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 第三,坚持理论联系实 际,倡导教育与生产劳 动相结合3.社会主义教育的个性特征,第一,现代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结合日趋紧密; 第二,现代教育的普及性与专门性日趋结合; 第三,现代教育形式更加多样化; 第四,现代教育具有商品性; 第五,科学性与人文性融合; 第六,现代教育具有发展性; 第七,现代教育具有民主性; 第八,现代教育具有主体性; 第九,民族性与国际性日益结合; 第十,现代教育的生态意识在增强现代化教育的基本特征,一、教育的含义 ㈠ “教育”的理解,第二节 教育的本质与属性,第一,教育重视教师教育中的主导甚至支配作用当然,在其他民族的传统教育之中,注重教师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强调教师的支配作用也是一种占主流的思想1.“教育”的东方理解,第二,重视系统的书本知识学习,甚至偏于书本理论掌握这一现象,一直到现在还浓厚地存在于东方教育之中,使得东方教育特别是中国教育中的学生在基本的知识技能方面具有比较扎实的基础。

第三,重视施教者的权威性与教育过程的严肃性,甚至是强制性当然西方教育中也一些强制性的问题,但就其严格的程度而言,远远不及东方教育第一,强调热爱儿童、尊重学生,教师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师的支配作用较少,此反映了西方教育中教师引导作用之特点 第二,学生自然才是教育中的真正主体,在西方教育中,自然主义教育思潮、学生中心论盛行之故也就在于此,此反映了西方教育中学生主体作用之特点2.“教育”的西方理解,第三,教学的全部过程不能缺少学生的自动参与,包括确定学习目标、选择学习内容与方式等,教师只为学习环境的制造者,学生是学习活动的自动者,教育中少有教师强制、严格纪律约束等现象,此反映西方教育中自动性之特点比较东方与西方对“教育”的不同认识,并以此为根基去解释中外教育现象及其对国民素质的影响想一想,在古汉语中,教育一词最早出现自《孟子·尽心篇》 “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者不与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负于天,俯不诈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㈡ 教育的概念,《说文解字》释之曰:“教也者,上所施,下所效也养子使做善谓之育夸美纽斯:“只有受过一种合适的教育,人才能成为一个人 卢梭:“植物的形成由于栽培,人的形成由于教育。

⒈ “教育”概念的界定视角,(1)“描述—操作”视角界定法,康德:“人只有依靠教育才能成人,人完全是教育的结果 《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康德,广义的教育: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 狭义的教育(学校教育):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特狭义教育:思想教育活动 总结:一般所说的教育,即指学校教育2)“社会—个体”视角界定法,2.“教育”概念的界定,概念,,◆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是一种促进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活动第一,抓住教育活动的社会性质,凸现教育的目的性; 第二,抓住教育活动的主要矛盾;展现了教育的双向过程; 第三,揭示了教育活动的诸多属性; 第四,涵括广义与狭义教育的多个层次特点,理解学校教育的关键,构成学校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基本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二、现代教育的本质,㈠ 现代教育本质的纷争,上层建筑说 生产力说 双重属性说 多重属性说 复合现象说 社会实践说 特殊范畴说 教育的社会化说 教育文化说 类本质说等等,主要观点,“上层建筑说”认为,教育属于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并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为经济基础服务 教育与生产关系的联系是直接的,无条件的,生产力对教育的影响是通过生产关系为中介的 历史性与阶级性是其根本的社会属性 教育是通过培养人为政治经济服务的一种社会的上层建筑上层建筑说”,“生产力说”认为,教育就是生产力 教育是劳动力的再生产 教育事业发展规模、速度、教学内容、手段、形式都将受到生产力制约 教育有受生产关系决定的因素,但一切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归根结底都由生产力决定,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教育又是科学技术传播的主要途径 教育还具有传递生产劳动经验的职能生产力说”,“双重属性说”认为,教育本来具有上层建筑和生产力的双重性质,既不能简单地把它归之于生产力,也不能完全归之于上层建筑,它同时具有双重属性双重属性说”,“多重属性说”认为,不能单单从上层建筑和生产力的方面考察教育他们不反对教育已经具有的双重属性,但是认为教育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联系,教育的本质是社会性、生产性、阶级性、艺术性、社会实践性等多种属性的融合多重属性说”,“复合现象说”认为,教育本质上具有“多质性”,有上层建筑性质,有生产力性质,有为阶级斗争服务、为发展经济服务、为传递文化和促进人的发展服务等功能。

复合现象说”,“社会实践说”认为,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促使个体社会化的活动社会实践说”,“特殊范畴说”是通过揭示教育内在的矛盾特征来说明教育的本质,认为教育是独特而非一般的社会现象,是特殊的社会范畴特殊范畴说”,“教育的社会化说”主张,教育者以一定的外在的教育内容向受教育者主体转化,实现人类文化的传递,促使和限定个体身心发展,促使个体社会化这一学说揭示了教育的内部矛盾——社会要求和个体心理发展水平的对立统一教育的社会化说”,“教育文化说”认为,教育是文化现象,是文化继承、传递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主要方式,教育的本质就是主体间的文化传承该学说主张,人类靠生育传递生命,靠教育来传递文化教育文化说”,“教育本质演变说” 认为,随着不同社会形态的社会历史演进,教育的本质处在不断地从量变到质变的演变过程之中,即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下有不同的本质教育本质演变说”,教育是基于生物实体与社会实体的矛盾,通过“育人”这种活动方式而展开的,教育正是首先通过此矛盾的解决,培养自然性与社会性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然后再作用于社会的㈡ 现代教育本质的理解,教育的本质,教育的根本的特征在“育人”,其“育人”的支撑点是教育者的主观要求与受教者的客观水平的矛盾、生物实体与社会实体的矛盾。

教育的特征,首先,教育的对象是“人”,即受教者具有人的主体性,而不是消极、被动的客体 其次,教育的过程是“育”,即通过教育者对受教者施加系统的影响,营造受教者自动的环境,使受教者受到生理的、心理的影响,以获得身心的全面发展,而不。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