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普米族-

suns****4568
实名认证
店铺
PPT
1.93MB
约26页
文档ID:63384449
普米族-_第1页
1/26

普米族,普米族的标志,一、人口居住地域,,,,,普米族2000年人口为33600人主要居住在,云南省怒江州的兰坪县、丽江地区的宁蒗县、,分布在云县、风庆、迪庆以及四川省的木里、,,丽江的宁蒗和迪庆州的维西县是主要聚居地 其余在盐源等县1、分布,,2、居住环境,普米族的村落多分布于半山缓坡地带,以血缘的亲疏关系各自聚族而居村寨之间距离很近,可以炊烟相望,鸡犬相闻各家又自成院落,互为邻里 房屋多为木结构正房一般长6.5米、宽3米许,四角立有大柱,中央立一方柱,称“擎天柱” ,被认为是神灵所在的地方屋脊架“人”字形横梁,用木板或瓦盖顶四周墙壁均用圆木垒砌而成这种房子俗称“木楞房子”或“木垒子”一般分上下两层,上层住人,下层关牲畜或堆放杂物居室的布局有一定格式:门朝东,靠门右方为火塘,用土石砌成,围 以木板 ,称上火塘普米族的房门外都悬挂着牛羊的骨头,据说这是家庭财富的象征,同时也 具有驱邪镇鬼的作用.二、宗教信仰,普米族的宗教信仰,既有祖先崇拜,也有信仰藏传佛教的,还残存着对自然的崇拜每逢节庆、婚嫁、生育、出行、收割等,都要请巫师杀牲祭献,诵经祈祷,以便消灾祛难,保佑安康 普米族神明崇拜:普米族祭祀神明的仪式分为“祭山神”、“祭龙神”、“祭灶神”、三种。

祭祀时首先向天神祈祷、礼拜、贡献各种祭品 普米族祖先崇拜:普米族相信灵魂不灭,认为人死后灵魂会回到祖先的发祥地或升入天堂,所以以各种方式进行祭祀活动,表明对祖先的崇敬三、普米族名称演变,普米族是中国古代民族氐羌的后裔,汉文史书称之为“西番”、“巴苴”等其自称为“普英米”、“培米”等,是同一名称的变体,意为“白人”新中国成立后的1960年,正式定名为“普米族”四、语言与文化艺术,,,,1、语言,普米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羌语支尽管普米族居住地分散,但各地方言差别不大,一般都能互相通话,这表明普米族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一个句聚族而居、繁盛发展的时期尽管拥有自己的语言,普米族人在与周围民族和睦相处的交往过程中也掌握了多种民族的语言. 普米族没有流传至今的文字,仅发现有一种处于文字前身状态的刻划符号,在宁蒗和木里的普米族曾经使用过简单的图画文字,字数虽少,但已经堪称萌芽状态的原始文字普米语,,2、艺术,普米族的传统舞蹈“打锅庄”属于生活舞,一般是傍晚时分在院子或者场坝上举行跳舞时,在场地中央燃起一堆篝火,因与屋内的锅庄相似,故被称为打锅庄锅庄舞舞蹈动作大多反映了耕作、狩猎、纺织、洗麻等方面的生产劳动形象。

普米族舞蹈大都带有集体舞的性质,无论男女老少都可加入到舞蹈的行列当中同时普米族舞蹈的动作简单易学,又经常到公共场地进行,因此很容易普及,几乎每一个普米人都会跳锅庄,普米族人聚居地区也因此成为歌舞之乡1)舞蹈,普米族舞蹈图片,普米族民歌,分为时政歌、风俗歌、生活歌等《出嫁歌》、《接亲调》、《宴席歌》、《开门调》、《梳妆调》等风俗歌,反映了普米族的婚姻习俗《送羊经歌》和《指路经歌》等丧歌,反映了普米族对死者的哀悼和对祖先的怀念《祭山神》、《祭龙神》、《祭锅庄》、《退口舌》等仪式歌表现了普米族的多神崇拜和祖先崇拜此外,还有一些民歌歌颂了普米族人民勤劳勇敢的品质,表达了他们对旧社会剥削阶级的不满和反抗普米族音乐有各种曲调例如“推磨歌”,“煮茶歌”,“撒麦歌”,是妇女们喜爱唱的歌,“在皇帝家里”、 “外侄给舅舅拜年”等,则是老年男子经常唱的歌子2)音乐,五、生活习俗,1、饮食,普米族生产的粮食主要有玉米、青稞、大麦、燕麦和荞麦,主要食物就是这些粮食的制成品,糌粑面是普米族传统食品,原料有大麦、燕麦、荞麦、玉米等 普米族食用肉类食物的数量较大,主要是猪、牛、羊、鸡肉,以猪肉为主普米人大多集中在冬天杀猪,一方面便于贮藏,另一方面也是为大过年做准备。

猪膘肉是普米人加工整猪的一种特殊方法,即将猪杀死后去毛、头、内脏和四肢,加盐进行腌制,再将腐部缝合成即成猪膘 ,猪膘一般可以放置数年不变质,食用时要一圈圈地切下来,一般每个普米家庭每年都要制作一至两个猪膘,猪膘的多少也能反映一个家庭的富裕程度普米族的猪膘,,现在,普米族已经广泛开始种植蔬菜,主要有洋白菜、青菜、白菜、南瓜、萝卜、土豆等,做菜的方法比较简单,多采取煮、炒、腌等方式 普米人有喝茶的嗜好,每天起床后以及中午和晚饭前都各喝一次茶酒也是普米人喜爱的饮料,有烧酒和水酒之分,在婚丧和集会时,使用牛角杯盛水酒,称为牛角酒,主人以将客人灌醉为体面事 除了通用的烹饪器具以外,许多普米族人家至今还使用着先辈留下来的烹饪器物,如铜罗锅、铜盆、铜壶、土锅、木碗、木指油盐茶具等 在普米家庭内,火塘是房屋的中心,是全家人活动的主要场所平时可坐在旁边烤火、聊天、唱歌、睡觉吃饭时全家人也围坐在它的周围,由主妇分给饭菜,或大家边吃边在上面烤粑粑、烤肉,红彤彤的火映照着全家人的脸庞每遇亲友来访,好客的普米人也必先将客人导入火塘边的上座,然后便奉茶献酒,端上热腾腾的牛羊肉、猪膘肉和一碗拌有葱、蒜、辣椒、花椒、香椿的酸辣汤,热情款待,直到客人酒足饭饱,甚至酩酊大醉。

2、服饰,根据普米族古老的习俗,普米族儿童在十三岁以前不分性别,全穿一件右襟麻布长衫,女孩发饰前留一辫,上拴红绿料珠,男孩则在头部的前边和左右各留一辩,不佩珠十三岁成丁礼以后才改穿衣裤、衣裙式短装,转为成年人装束;宁蒗地区的普米族妇女多穿束腰、多褶的长裙,在裙子的中间,通常都横绣一道红色彩线她们说这是祖先迁移的路线,人死了以后需沿这条路线去寻找自己的归宿,否则就回不了老家男女无论衣式如何,均外着羊皮坎肩或披肩 1 )女子服饰,普米族妇女的上衣为黑色、兰色、白色的开襟短衣,袖口有花边,领口用花线绣上吉祥的图案下身着百褶筒裙,裙脚边加一圈红线,裙裆口加一圈白色厚布,裙脚宽大,缝成褶皱形状,一般需布匹二丈多腰间系一根彩带,彩带多用山麻或羊毛捻线织成 2 )男子服饰 男子上衣为对襟金边短衣,以黑白两色为佳,扣双钮在肘下下穿麻布宽裆开桶裤,不用裤带,下加九尺长,五寸宽的麻布为梆腿至脚,上加五寸宽的白麻布在裆口起收缩作用,腰间缠一根九尺长的腰带,衣裤一并栓紧,上下不分开,以便于活动普米族女子服饰,普米族男子服饰,,,六、节日,普米族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之一孩子们穿着盛装,到野外采来各种鲜花,插在屋里屋外。

然后全家老少围坐在火塘边吃种类食品2、端阳节,3、雪门槛游山节,“雪门槛”是雪盘山脉第三大高山每年农历五月五日,四乡普米族群众就会身挎四弦琴,携带黄酒和蛋肉,来雪门槛山顶草地过节1、大过年,6、转山节,是农历七月十五进行的祭山神活动普米男女老少以村寨为单位,成群结队,到指定的山头参加各种传统活动5、小过年,又称普米过年,在每年的腊月初六这天,据说这天是普米祖先的诞辰日,所以活动多是进行些祭祖先、驱病魔等的宗教活动4、尝新节,每到农历四月初五,普米家便打开用新麦酿就的酒坛,咂出苏理玛,过尝新节除自家畅饮外,还分别送给亲友尝新七、禁忌,普米族人有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晚辈必须尊敬长辈,不能和长辈开玩笑在日常生活中,普米族人有很多禁忌,如不准摸别人的脑袋,吃饭时不可以发出声响,盛饭时不能反手舀饭,不可以食用狗肉、马肉、青蛙肉和猫肉不可以从火塘和神龛之间跨过,不能用手摸火塘上的三脚架在家中落座时,男子要坐在火塘左边,女子坐右边,必须面向火塘而坐,不可以乱坐普米族的“三不扫”: 1、晚上不扫地 2、家人出远门当天不扫地 3、春节头三天不扫地,谢 谢 大 家!,。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