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件 4:哲学与人生教学大纲一、课程性质与任务哲学与人生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德育课程 本课程以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为指导,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和方法及如何做人的教育其任务是帮助学生学习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正确看待自然、 社会的发展,正确认识和处理人生发展中的基本问题,树立和追求崇高理想, 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人生观和价值观二、课程教学总体目标使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与人生发展关系密切的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 方法分析和解决人生发展重要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 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为人生的健康发展奠定思想基础三、教学内容及具体教学目标和要求(一)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脚踏实地走好人生路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一切从实际出发、 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客观世界运动的规律性等基本观点, 及其对人生发展道路的重要意义 指导学生从主客观条件出发, 正确进行人生选择, 增强自信自强的意识, 脚踏实地走好人生路教学要求1认知:了解一切从实际出发、 正确发挥自觉能动性、 物质运动的规律性等辩证唯物论的基本观点; 理解从实际出发、 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自觉能动性进行人生选择、走好人生路的前提和基础。
情感态度观念: 正视现实,自强不息,尊重规律,脚踏实地运用:把握客观规律,明确人生发展方向,做一个自强不息、勇于行动、善于行动的人教学内容1. 客观实际与人生选择( 1)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观点和方法客观实际是人生选择的前提和基础客观实际既包括对象的实际,也包括人自身条件的实际物质世界的统一性与多样性为人生道路的选择提供了多种可能性 2)人生选择及其作用分析人生发展的主客观条件,正确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人生道路人生发展的现实性与可能性2. 物质运动与人生行动( 1)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 , 物质在运动中存在和发展人是物质发展的最高产物 , 是社会的现实的人 , 人通过积极行动实现人生成功 2)人生行动要遵循客观规律 既要敢于行动, 又要善于行动,脚踏实地走好人生之路3. 自觉能动与自强不息( 1)自觉能动性的观点及其对人生发展的指导意义尊重客观实际与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的统一 正确发挥自觉能动性才能调动每个人都蕴涵着的巨大潜能 2)自信自强对人生发展的作用个人存在与人生意义积极发掘自我潜力,自强不息,奋斗不止肯定自己、关爱自己,增强自2信自强意识,坚定走好人生每一步二)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事物的普遍联系、 变化发展、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等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和方法, 及其对树立积极人生态度的重要意义指导学生学会用联系的、全面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自觉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 正确对待人生发展中的顺境与逆境, 处理好人生发展中的各种矛盾,培养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教学要求认知:了解事物是普遍联系和发展的,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等基本观点;理解营造和谐人际关系、 正确对待人生矛盾、 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对人生发展的重要作用情感态度观念: 尊重他人,乐观进取,正视矛盾,不怕挫折,积极向上运用:处理好自己与家长、老师、同学、朋友等人际关系,正确对待自身成长中的困难和挫折,解决好现阶段人生发展中遇到的矛盾教学内容1. 普遍联系与人际和谐( 1)事物在普遍联系中存在,人在普遍联系中生存,学会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物质世界的联系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 人际关系具有复杂性、交互性社会交往的作用 2)和谐的人际关系是人生发展的重要条件在人际交往中尊重人、理解人、平等待人,学会交友,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创造快乐人生32. 发展变化与顺境逆境( 1)一切事物都处于发展变化的过程中,学会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人生是一个不断在曲折中发展的过程 2)顺境逆境是人生发展中不可避免的两种境遇,顺境与逆境的联系与转化 顺境为人生发展提供机遇与条件, 逆境可以磨炼人的意志以积极的心态对待逆境和挫折3. 矛盾观点与人生动力( 1)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也是人生发展的动力学会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 积极面对和解决人生中的各种矛盾, 促进人生发展 2)学会一分为二和全面地看问题,在人生发展中正确处理主观努力(内因)与外部条件(外因)的关系,立足于自身的主观努力,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使心智不断走向成熟三)坚持实践与认识的统一,提高人生发展的能力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实践与认识相统一、 透过现象看本质等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和科学思维方法的作用, 及其对提高人生发展能力的重要意义指导学生勇于实践、明辨是非,增强创新意识,在知行统一的过程中提高人生发展的能力教学要求认知:了解实践和认识、现象和本质的辩证关系; 理解明辨是非、理性思维、不断创新对提高人生发展能力的作用情感态度观念: 注重实践、勇于探索,科学思维、善于总结,留心观察、是非分明,努力学习、开拓创新4运用:积极投身社会实践, 在实践中不断探索、 及时总结人生发展过程中成功和失败的经验教训;学会分析判断现实生活中的是与非,透过现象看本质; 掌握科学思维方法, 在学习和实践中不断创新。
教学内容1. 知行统一与体验成功( 1)辩证唯物论知行统一观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实践出真知,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不断反复、 不断深化的过程 人生发展的各种能力不是先天形成的,而是在实践和认识循环往复的过程中不断锻炼提高的 2)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不断提高认识水平和人生能力,在实践与认识相互作用和统一的过程中总结失败经验,体验成功快乐2. 现象本质与明辨是非( 1)学习现象与本质既相区别又相联系的观点,掌握透过现象把握本质的方法 现象表现本质具有多样性与复杂性, 人的认识能力的高低突出表现在能否透过现象把握本质上 2)学会把现象作为认识入门的向导,识别假象,明辨是非,在揭示事物本质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认识事物的能力3. 科学思维与创新能力(1)科学思维方法及其在人的认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在知识学习过程中加强思维训练2)创新思维的特点及作用在人生发展中努力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四)顺应历史潮流,确立崇高的人生理想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历史发展的规律性、 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的关系、 理5想信念的作用, 及其对确立人生理想的重要意义 指导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目标、 处理好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增强社会责任感, 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
教学要求认知:了解社会发展规律、 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以及理想信念与意志、责任之间的辩证关系, 理解人生目标、 人生理想和个人的社会责任等人生问题情感态度观念: 顺应潮流,志存高远,坚定信念,勇担责任运用:自觉地把个人成长纳入社会发展之中, 确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和人生理想教学内容1. 历史规律与人生目标( 1)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个人目的、动机与社会发展规律之间关系的原理社会历史的发展有其客观规律性, 社会发展规律的实现需要人的创造性活动;人生目标的确立和实现要符合社会历史发展规律 2)运用社会发展规律性的原理,正确确立自己的人生目标2. 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 1)社会理想的特点及其作用个人理想的特点及其作用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关系 2)正确对待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在社会发展中规划个人发展、树立人生理想,积极创造实现人生理想所必需的条件3. 理想信念与意志责任( 1)理想信念是人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和前进动力,对人生成长有重要作用6( 2)实现理想信念必须有意志和责任作为保证人必须有坚强的意志和社会责任感,青年学生要具有实现理想信念所必需的意志与责任五)在社会中发展自我,创造人生价值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人的社会本质、 人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 人的全面发展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及其对发展自我、 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意义。
指导学生正确处理好利己与利他、 个人与集体的关系, 在劳动奉献中实现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创造更大的人生价值教学要求认知:了解人的本质的社会历史性、 人的价值是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以及社会进步对人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 理解利己与利他的辩证关系,在劳动奉献和自身发展中实现人生价值情感态度观念: 团结合作、乐于助人,热爱劳动、积极奉献,尊重个性、全面发展运用: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 奉献与索取、 个性自由与全面发展的关系,自觉地在社会中发展自我、创造人生价值教学内容1. 人的本质与利己利他( 1)人的本质具有社会历史性的观点和方法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正确处理公与私、义与利、利己与利他的关系 2)个人既要维护自身的正当权益, 又要积极助人、 关爱他人、服务社会2. 人生价值与劳动奉献7( 1)人的价值是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相统一的观点人的价值的实现与评价人的价值贵在奉献 正确看待苦与乐、生与死的关系 2)劳动既是创造社会财富的活动,也是体现人的本质力量、提升主体能力的活动 尊重劳动、热爱劳动,在诚实劳动中奉献社会,实现人生价值3. 人的全面发展与个性自由( 1)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各方面发展条件在相互促进中实现和谐的整体的发展,是指克服了发展的片面性,全面而健康的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需要个人的努力,也需要相应的社会条件 2)个性自由是指个人的能力和潜能,按照个人的意愿得到自由而充分的发挥和发展 个性自由与全面发展、 个性自由与社会约束的关系充分利用现有的社会条件,推动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四、教学原则和方式方法1. 教学原则 1) 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教育方向, 增强教育的时代感, 把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贯穿始终 2)坚持知、信、用相统一使学生掌握与人生成长关系密切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知识; 帮助学生把做人的基本道理内化为自己的信念;引导学生既提高哲学素养, 又提高道德品质, 成为有益于社会的人 3)贴近学生、贴近职业、贴近社会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学生成长的实际, 遵循职业学校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体现以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