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2011版课标五大变化和五大建议

大米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15.50KB
约2页
文档ID:445029709
2011版课标五大变化和五大建议_第1页
1/2

五大变化1、课程总目标有变:加写了“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持久兴趣,涵养美感,和谐身心,陶冶情操,健全人格学习并掌握必要的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拓展文化视野,发展音乐听觉与欣赏能力形成基本的音乐素养”2、核心理念“音乐审美”内涵的新界定:“音乐审美指的是对音乐艺术美感的体验、感悟、沟通、交流以及对不同音乐文化语境和人文内涵的认知” 坚持以“审美育人”理论为根基,同时兼容了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国际音乐教育有重要影响的“音乐文化哲学”的合理内核3、课程理念有变:10条整合为5条;加写“突出音乐特点”;“提倡学科综合”改为“关注学科综合”;“鼓励音乐实践”改为“强调音乐实践”;删去“完善评价机制”4、教学领域“感受与鉴赏”改为“感受与欣赏” :其一,在音乐聆听活动中将小学、初中与高中、大学的层次要求区分开来 ;其二,免去了在这一教学领域过高的要求,意味着为其他教学领域——特别是对最便于在中小学音乐课堂实施的演唱教学(包括合唱),留出了更多的教学空间 5、对弘扬母语音乐文化提出了新要求:背唱短小的民歌(小学每学年1—2首,初中1首),学唱京剧或地方戏曲唱腔(从小学3年级起学唱片段逐渐过渡到初中学唱1段)的要求都是初步的,也是绝大部分学生都能达到的。

这一新变化传达出一个信息:学校教育应成为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主渠道,近一个世纪以来,建设“中华母语音乐文化教育体系”,一直是几代中国音乐教育家的不懈追求五大建议1、牢牢把握“以美育人”的音乐教育理念和课程宗旨正确处理音乐知识、技能的学习与审美体验和文化认知的关系,避免陷入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的误区 2、重视对学生“音乐素养”的培养音乐素养”可以理解为音乐能力的总和,包括音乐理解能力、音乐表现能力、音乐创造能力,以及与音乐相关的文化修养学校实施音乐教育的过程,即是学生音乐素养形成的过程标准”在“总目标”中对音乐素养的形成作出如下表述:“学习并掌握必要的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拓展文化视野,发展音乐听觉与欣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形成基本的音乐素养” 3、重视“音乐本体”在教学中的贯穿运用音乐本体”即音乐自身,它在不同的语境下有不同的指向——可以泛指音乐作品、音乐作品文本(乐谱)或音乐作品音响,也是指构成音乐作品的基本要素(如力度、速度、音色、节奏、节拍、旋律、调式、和声),也可以是指构成音乐作品、形成某种音乐风格或表现特点的内在规律4、重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传承2011年版”音乐课标指出:“通过系统地学习母语音乐文化和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时代的作品,感知音乐中的民族风格和情感,了解不同民族的音乐传统,热爱中华民族音乐文化,学习世界其他民族的音乐,理解音乐文化的多样性”。

中国五大类传统音乐:民歌、民族器乐、歌舞音乐、曲艺、戏曲)5、重视唱歌(及合唱)教学鉴于人声歌唱对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情感体验与表达、音乐兴趣培养及音乐素养形成等多方面的重要作用,以及教学形式具有不可替代的便捷性,“演唱”不仅是音乐“表现”领域的首要内容,且在整个中小学音乐教学活动中,占有绝对重要的位置。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