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平仄规律 要区别平仄,就要先懂得四声四声是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所谓声调指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古代汉语的声调分平,上,去,入四声平”指四声中的平声,包括阴平,阳平二声,“仄”指四声中的仄声,包括上,去,入三声按传统的说法,平声是平调,上声是升调,去声是降调,入声是短调,简单来说,区别平仄的要诀就是“不平就是仄”在现代汉语四声中,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及去声古代“平声”这个声调在现代汉语中分化为阴平及阳平,即所谓第一声,第二声古代“上声”这个声调在现代汉语中一部分变为去声,一部分仍是上声上声是现代汉语拼音的第三声古代“去声”这个声调在现代汉语中仍是去声即第四声古代“入声”这个声调在现代汉语中已经不存在,变为阴平,阳平,上声及去声里去了现代汉语四声声调表为:阴平(第一声),阳平(第二声),上声(第三声),去声(第四声) 例如:诗 词 曲 赋 (阴平) (阳平) (上声) (去声) 简单说在现代汉语四声中,第一声,第二声是平声,第三声,第四声是仄声 四声 四声这里指的是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我们要知道四声,心须先知道声调是怎样构成的。
所以这里先从声调谈起声调是汉语(以及某些其它语言)的特点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构成了汉语的声调,而高低,升降则是主要因素拿普通话来说,共有四个声调:阴平声是一个高平调(不升不降叫平),阳平声是一个中升调(不高不低叫中),上声是一个低升调(有时是低平调),去声是一个高降调古代汉语也有四个声调,但是和今天普通话的声调种类不完全一样古代的四声是:平声,这个声调到后代分化为阴平和阳平上声,这个声调到后代有一部分变为去声去声,这个声调到后代仍是去声入声,这个声调是一个短促的调子 四声和韵的关系是很密切的在韵书中,不同声调的字不能算是同韵,在诗词中,不同声调的字一般不能押韵什么字归什么声调,在韵书中是很清楚的,在今天还保存着入声的汉语方言里,某字属某声也还相当清楚,我们特别应该注意一字两读的情况,有时候一个字有两种意义(往往词性也不同),同时也有两种读音例如“为”字,用作“因为”,“为了”,就读去声,在古代汉语里,这种情况比现代汉语多得多有些字本来是读平声的,后来变为去声,但是意义词性都不变望”,“汉”,“看”字都属于这一类望”和“叹”在唐诗中已经有读去声的了,“看”字总是读去声,也有比较复杂的情况,如“过”字用作动词是有时平去两读的,在用于作名词解作过失时,就只有读去声了。
辨别四声是辨别平仄的基础 平仄 知道了什么是四声,平仄就好懂了平仄是诗词格律的一个术语,诗人们把四声分为平仄两大类,平就是平声,仄就是上去入三声仄,按字义解释就是不平的意思凭什么来分平仄两大类呢,因为平声是没有升降的,较长的,而其他三声是有升降的(入声也可能是微升或微降),较短的,这样它们就形成了两大类型如果让这两类声调在诗词中交错着,那就能使声调多样化,而不至于单调古人所谓“声调铿锵”,虽然有许多讲究,但是平仄谐和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平仄在诗词中又是怎样交错着的呢,我们可以概括为两句话:1.平仄在本句中是交替的,2.平仄在对句中是对立的,这种平仄的规则在律诗表现的特别明显 我们怎样辨别平仄,如果你的方言是有入声的,那么问题就容易解决在那些有入声的方言里,声调不止四个,不但平声分阴阳,连上声,去声,入声,往往也都分阴阳象广州入声还分三类你只要把它们合并起来就是了,例如把阴平,阳平合并为平声,把阴上,阳上,阴去,阳去,阴入,阳入合并为仄声就是了问题在于你要先弄清楚自己方言里有几个声调,如果你在语文课上已经学过本地声调和普通话声调的对应规律,已经弄清楚了自己方言里的声调就更好了。
平仄简表 五律平起:首句第一第二字均为平声 五律仄起:首句第一第二字均为仄声 七律平起:首句第二字必用平声 七律仄起:首句第二字必用仄声 五绝平起首句押韵 五绝平起首句不押韵 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五绝仄起首句押韵 五绝仄起首句不押韵 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七绝平起首句押韵 七绝平起首句不押韵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七绝仄起首句押韵 七绝仄起首句不押韵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五律平起首句押韵 五律平起首句不押韵 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五律仄起首句押韵 五律仄起首句不押韵 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七律平起首句押韵 七律平起首句不押韵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七律仄起首句押韵 七律仄起首句不押韵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注意凡韵尾是n或ng的字,不会是入声字,像ai、ei、ao、ou等韵基本上也没有入声字。
总之入声问题是辨别平仄的唯一障碍,这个障碍只要查字典或韵书就能消除,但是平仄的道理是很好懂的,而且中国大约还有一半的地方是保留着入声的,在那些地方的人们,辨别平仄更是没有问题了 古诗平仄常识 汉字有四声——平、上、去、入声,其中平声包括阴平(第一声)和阳平(第二声),上(第三声)、去(第四声)、入声即为仄声 律诗规律:平仄交替,粘对循环以下平声仄声分别以-、1表示) 一、平仄交替 五言基本格式 七言基本格式 --- 1 1 1 1 --- 1 1 1 1 1 -- -- 1 1 1 -- 1 1 -- 1 -- 1 1 -- 1 -- 1 1 - 1 1 -- 1 1 - 要点:1平与仄皆不得过三 2两平两仄连用交互 3两句平仄首尾相交,平仄相对 二、粘对循环 ◎对:绝句的二、四句,律诗的二、四、六、八句,处在相对位置的字和它上句的平仄必定是相对的 如:无边落木萧萧下 --1 1--1 ——出句 不尽长江滚滚来 1 1--1 1- ——对句 ◎粘:绝句的第三、五、七句前面两个字的平仄要与它的上一句相同,而整句的平仄格式必须不同。
整首诗的格式应如: 五言: ---1 1 七言:1 1 ---1 1 1 1 1 -- 1 1 --1 1 - 1 1 --1 --1 1 --1 --1 1 - 1 1 --1 1 - ---1 1 1 1 ---1 1 1 1 1 -- --1 1 1 -- 1 1 --1 --1 1 --1 --1 1 - 1 1 --1 1 - 以上首句最后一字为仄声,不押韵,称首句不入韵若为平声,则为首句入韵,出句和对句有固定搭配: 五言: --1 1 - 及 1 1 1 -- 1 1 1 -- --1 1 - 七言: 1 1 --1 1 - 及 1 1 --1 1 - --1 1 1 -- --1 1 1 -- 此两种句式在首句入韵律诗中必然为首联和颔联 律诗的平仄在粘对中现出一种循环往复的章法,故称粘对循环。
◎另:诗中亦有可平可仄(以+表示)之处,要点: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指一般说来,一句的第一、三、五个字的平仄可变而二、四、六个字的平仄不可变且仄声改作平声居多,平声改作仄声极少 具体上: 1一、三不论较多,五不论较少一、三、五不论非无限制,而是多将仄声处改为平声句式 1 1--1 1- 最好不作改动,改为 1 1 + -1 1-则除押韵字外,皆为仄声,犯孤平之病 举例:杜甫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 1 1 + --1 1 初闻涕泪满衣裳 --+ 1 1 -- 却看妻子愁何在, + -+ 1 --1 漫卷诗书喜欲狂 1 1 --1 1 - 白日放歌须纵酒, 1 1 + --1 1 青春作伴好还乡 --1 1 1平仄,是中国诗词中用字的声调平指平直,仄指曲折根据隋朝至宋朝时期修订的韵书,如《切韵》、《广韵》以及使用最广泛的《平水韵》等,中古汉语有四种声调,称为平、上、去、入除了平声,其余三种声调有高低的变化,故统称为仄声。
诗词中平仄的运用有一定格式,称为格律平声和仄声,代指由平仄构成的诗文的韵律平仄是四声二元化的尝试四声是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所谓声调,指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 平仄是在四声基础上,用不完全归纳法归纳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