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东晋时期京口天师道及相关之历史问题_以陶渊明始作镇军参军为中心_范子烨

飞***
实名认证
店铺
PDF
1.46MB
约9页
文档ID:18438844
东晋时期京口天师道及相关之历史问题_以陶渊明始作镇军参军为中心_范子烨_第1页
1/9

57东晋时期京口天师道及相关之历史问题 ——以陶渊明始作镇军参军为中心 范子烨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以会稽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为中心的浙江滨海地域是魏晋时代天师道极为活跃的区域①,但就天师道的传播而言,京口与会稽具有双向对流的关系,尤其是京口著名的北府,其当轴大员多有天师道信徒,此点素为人们所忽略兹以陶渊明始作镇军参军问题为核心对此问题加以讨论 一 1944 年,陈寅恪在著名的《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上发表了《魏书司马睿传江东民族条释证及推论》一文②,他在考证溪人的缘起时,曾根据东晋大将军陶侃(259-334)三位后裔的名中含有“之”字这样一个事实,推论“溪之一族似亦属天师道信徒” , “此点与陶渊明生值晋宋之际佛教最盛时代,大思想家如释惠远,大文学家如谢灵运,莫不归命释迦,倾心鹫岭,而五柳先生时代地域俱与之连接,转若绝无闻见者,或有所关涉” 陈氏自称这种看法是“推测之余论” 他所依据的材料主要是《晋书》卷六十六《陶侃传》 : 陶侃字士行,本浔阳人也吴平,徙家庐江之寻阳父丹,吴扬武将军……侃有子十七人,唯洪、瞻、夏、琦、旗、斌、称、范、岱见旧史,余者并不显……瞻字道真,少有才器,……为苏峻所害,追赠大鸿胪,谥愍悼世子。

以夏为世子及送侃丧还长沙,夏与斌及称各拥兵数千以相图……夏至,杀斌……夏病卒诏复以瞻息弘袭侃爵, 仕至光禄勋 卒, 子绰之嗣 绰之卒, 子延寿嗣 宋受禅, 降为吴昌侯, 五百户 ……旗历位散骑常侍、郴县开国伯咸和末,为散骑侍郎性甚凶暴卒,子定嗣卒,子袭之嗣卒,子谦之嗣宋受禅,国除……范最知名,太元初,为光禄勋…… 其中的绰之、袭之、谦之三人,名中含有“之”字,而陶瞻(?-327)字道真,其名字也可能与道教信仰有关1945 年,哈佛燕京学社在成都以单行本的形式发表了陈寅恪的《陶渊明之思想与清谈之关系》一文③在该文中,陈氏认为陶渊明的民族出身“属于溪族” , “家世信仰为天师道” , “渊明之为人实外儒而内道,舍释迦而宗天师者也” 1950 年,陈氏在《岭南学报》第 11 卷第 1 期上发表了《崔浩与寇谦之》一文④,在该文中,他首先征引了《魏书》卷一百一十四《释老志》中的一段史料: 世祖时,道士寇谦之,字辅真,南雍州刺史赞之弟,自云寇恂之十三世孙早好仙道,有绝俗之心少修张鲁之术 此文下陈氏又引《北史》卷二十七《寇赞传》 : 寇赞字奉国,上谷人也,因难徙冯翊万年父修之,字延期,苻坚东莱太守赞弟谦,有道术,太武敬重之,故追赠修之安西将军、秦州刺史、冯翊公。

赐命服,谥曰哀公诏秦、雍二州为立碑墓…… ①参见陈寅恪: 《天师道与滨海地域之关系》 ②1944年9月《 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十一本第壹分册,后收入《金明馆丛稿初编》 ,第 78-119 页,北京:三联书店,2001 年版 ③《金明馆丛稿初编》 ,第 201-119 页 ④《金明馆丛稿初编》 ,第 120-158 页 58 对此,陈氏解释说: “此传载谦之之名少一‘之’字,实非脱漏,盖六朝天师道信徒之以‘之’字为名者颇多, ‘之’字在其名中,乃代表其宗教信仰之意,如佛教徒之以‘昙’或‘法’为名者相类东汉及六朝人依公羊春秋讥二名之义,惯用单名故‘之’字非特专之真名,可以不避讳,亦可省略六朝礼法士族最重家讳,如琅琊①王羲之、献之父子同以‘之’为名,而不以为嫌犯,是其最显著之例证也 ”为证实此说,他又列举了以下例证: 胡谐之,豫章南昌人也祖廉之,治书侍御史父翼之,州辟不就②朱异字彦和,吴郡钱塘人也祖昭之,……叔父谦之,……谦之兄巽之,即异父也……③朱异……,吴郡钱塘人也父巽……④此类例证在六朝史籍中有许多笔者试别举一例以补证陈氏之说钟嵘(467?-519?) 《诗品》下品有“齐朝请许瑶之”⑤,可知许瑶之(生卒年不详)为南齐人,担任过奉朝请一职。

许瑶之,又写作许瑶清吴兆宜(约公元 1672 年前后在世)笺注、程琰(1774 年前后在世)删补本《玉台新咏》卷十著录许瑶诗二首,目录相同⑥ 《玉台新咏考异》卷十云: 许瑶之诗二首,宋刻目録作许瑶之,而题则作许瑶按《诗品》齐有许瑶之,则题为误脱,今从目録补“之”字 明冯惟讷(1512-1572) 《古诗纪》卷六十四诗题下也写作许瑶,且云: 《诗品》有“齐朝请许瑶之” ,又云“许长于短句咏物” ,或即此也 诸家都认为许瑶之和许瑶是同一人案《宋书》卷九十一《孝义列传·郭世道传》附《郭原平传》 : 高阳许瑶之居在永兴,罢建安郡丞还家,以绵一斤遗原平,原平不受,送而复反者前后数十,瑶之乃自往曰: “今岁过寒,而建安绵好,以此奉尊上下耳 ”原平乃拜而受之⑦根据以上记载,可知许瑶之的家族属于高阳(高阳在刘宋时代位于雍丘西南,雍丘即今河南杞县)许氏,而家于永兴(今浙江萧山) ,在刘宋时代曾经担任过建安郡丞(建安郡在今福建一带) ,是一位尚德礼贤的好官高阳许氏为中古时期信奉道教的世家大族如许迈(生卒年不详)⑧、许穆(?-376) 、许翃(341-370) 、许逊(239-374)和许黄民(361-429)等①琅琊,我国中古时期的文献又常写作“琅邪” , “琊” 、 “邪”同音。

②《南齐书》卷三十七《胡谐之传》 ③《南史》卷六十二《朱异传》 ④《梁书》卷三十八《朱异传》 ⑤见陈延杰: 《诗品注》 ,第 69 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 年版 ⑥梁徐陵(507-583) : 《玉台新咏》 ,穆克宏点校,第 475-476 页,北京:中华书局,1985 年版 ⑦又见《南史》卷七十三《孝义列传上》 ⑧《晋书》卷八十《许迈传》曰: 许迈字叔玄,一名映,丹阳句容人也家世士族,而迈少恬静,不慕仕进未弱冠,尝造郭璞,璞为之筮,遇《泰》之《大畜》 ,其上六爻发璞谓曰: “君元吉自天,宜学升遐之道 ”时南海太守鲍靓隐迹潜遁,人莫知之迈乃往候之,探其至要父母尚存,未忍违亲谓余杭悬溜山近延陵之茅山,是洞庭西门,潜通五岳,陈安世、茅季伟常所游处,于是立精舍于悬溜,而往来茅岭之洞室,放绝世务,以寻仙馆,朔望时节还家定省而已父母既终,乃遣妇孙氏还家,遂携其同志遍游名山焉初采药于桐庐县之桓山,饵朮渉三年,时欲断谷以此山近人,不得专一,四面藩之,好道之徒欲相见者,登楼与语,以此为乐常服气,一气千余息永和二年,移入临安西山,登岩茹芝,眇尔自得,有终焉之志乃改名玄,字远游,与妇书告别,又著诗十二首,论神仙之事焉。

羲之造之,未尝不弥日忘归,相与为世外之交玄遗羲之书云: “自山阴南至临安,多有金堂玉室,仙人芝草,左元放之徒,汉末诸得道者皆在焉 ”羲之自为之传,述灵异之迹甚多,不可详记玄自后莫测所终,好道者皆谓之羽化矣 而陶渊明的外祖父孟嘉(生卒年不详)和高阳许氏人物亦有交往参见陶渊明《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 59等,都是晋代著名的道士①因此,许瑶之和许瑶的关系,就如同寇谦之和寇谦的关系一样,其名字中的“之”确实代表着道教信仰今检明万历正统《道藏》 ,可以发现有《许二真君传》 , 《许太史真君图传》 , 《许二真八十五化录》 , 《许真君仙传》 , 《许二真玉匣记》 , 《许真君石函记》以及《许真君受炼形神上清毕道法要节文》等文献②,皆与许氏道教人物有关③由此可见陈寅恪的观点是坚实可靠的,他的发现可谓别具慧眼 从这一角度看,太原晋阳王氏与高平金乡郗氏的族人以不乏天师道信徒如“王蕴” (又作“以及郗鉴的后人郗愔与郗循,皆是王蕴曾经现身于兰亭之游兰亭之游发生在晋穆帝永和九年(353)农历三月三日上巳节这次雅集并不仅仅是若干雅人、名士的诗酒风流和嘉节赏会,就其发生的深层文化背景而言,属于当时浙江天师道的一次群体性活动④。

宋施宿(1164-1222) 《会稽志》卷十载: 兰渚在县西南二十五里旧经云: “山阴县西兰渚有亭,王右军所置,曲水赋诗作序于此 ” 《水经注》云: “兰亭一曰兰上里,太守王羲之、谢安兄弟数往造焉,王廙之移亭在水中晋司空何无忌临郡,起亭于山椒极高尽眺,亭宇虽坏,基陛尚存 ” 《世说》以《兰亭叙》为《临河序》 ,赋诗者二十六人,不能赋罚酒者一十六人 《天章寺碑》云: “羲之、谢安、谢万、孙绰、徐丰之、孙统、王彬之、王凝之、王肃之、王徽之、袁峤之、郄昙、王丰之、华茂、庾友、虞说、魏滂、谢绎、庾蕴、孙嗣、曹茂之、曹华、桓伟、王玄之、王蕴之、王涣之,各赋诗,合二十六人谢瑰、卞迪、丘髦、王献之、羊模、孔炽、刘密、虞谷、劳夷、后绵、华耆、谢藤、任儗、吕系、吕本、曹礼,诗不成罚三觥,合十六人 《世说》以谢藤作谢胜,余杭令作余姚令何延之《兰亭记》云四十一人,有许询、支道林 《晋书》列传又有李充当以碑为正 以上人名带“之”字者凡十三人,其中的王蕴之就是王蕴王蕴曾都督京口诸军事,担任左将军(详见下文) ,而郗鉴则是北府的奠基人之一, 陶渊明担任王蕴的参军以及与两位郗氏族人的交往实与共同的天师道信仰密不可分。

二 《陶渊明集》卷三《饮酒》二十首其十: 在昔曾远游,直至东海隅;道路迥且长,风波阻中涂此行谁使然,似为饥所驱倾身营一饱,少许便有余恐此非名计,息驾归闲居 此诗为陶渊明追忆青年时代始作镇军参军一事而作,既说明了当年出仕的动机,也说明了后来归隐的原因东晋时会稽郡临海(今杭州湾) 《世说新语·雅量》第 28 条: “谢太傅盘桓君传》 ①以上各位许氏道教人物,参见李养正等主编: 《道教大辞典》 ,第 500-501 页,北京:华夏出版社,1994 年版 ②见[法]施舟人、陈耀庭编: 《道藏索引》 ,第 167 页,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 年版 ③中古时期,有一些人名虽然含有“之”字,我们却很难证明其道教信徒的宗教属性如颜延之(384-456)即是一例 《宋书》卷七十三《颜延之传》 : “颜延之字延年,琅邪临沂人也曾祖含,右光禄大夫祖约,零陵太守父显,护军司马 ”同书卷七十六《颜竣传》 : “颜竣字士逊,琅邪临沂人,光禄大夫延之子也太祖问延之: ‘卿诸子谁有卿风?’对曰: ‘竣得臣笔,测得臣文, 得臣义,跃得臣酒 ’ ”而颜竣之子名辟强钟嵘在《诗品》中经常称颜延之为“颜延” ,如: “颜延、谢庄,尤为繁密,于时化之。

” ( 《诗品序》 )“颜延论文,精而难晓 ” (同上) “颜延《入洛》 ” (同上) “驱迈疾于颜延 ” ( 《诗品》卷中《宋参军鲍照》 )“檀、谢七君,并祖袭颜延 ” ( 《诗品》卷下《诸暨令颜测 齐秀才顾则心》 )再如《诗品》中品有“宋参军戴凯” , 《隋书·经籍志》在《汤惠休集》下有注曰: “ 《戴凯之集》六卷,亡 ” 《旧唐书·经籍志》农家类著录《竹谱》一卷,题云戴凯之撰戴凯当即戴凯之 ④参见 Introduction ,The songs of the orchis tower by Friedrich Alexander 德国学者 Friedrich Alexander 所著The songs of the orchis tower( Bischoff.-Wiesbaden:Harrsssowitz, 1985)一书对兰亭雅集和兰亭诗有系统的研究 60 东山时,与孙兴公诸人泛海戏 ”刘孝标注引《中兴书》曰: 安元居会稽,与支道林、王羲之、许询共游处出则渔弋山水,入则谈说属文,未尝有处世意也 而陶渊明所谓“东海隅” ,实际就是指会稽郡山阴县(说详下文) ,地属浙东 《陶渊明集》卷三《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诗曰: 弱龄寄事外,委怀在琴书。

被褐欣自得,屡空常晏如时来苟冥会,婉娈憩通衢投策命晨装,暂与园田疏眇眇孤舟逝,绵绵归思纡我行岂不遥,登陟千里余目倦川涂异,心念山泽居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真想初在襟,谁谓形迹拘?聊且凭化迁,终返班生庐 此诗为陶渊明始作参军经过曲阿(即丹阳)时所作,诗人之所以经。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